北师大版八下语文第四单元 天人对话 单元检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试卷 鼎尚图文 整理制作 语文北师八年级下 第四单元 天人对话 单元检测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下列加点的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 .缥.碧(pi ǎo ) 轩邈.(mi ǎo ) 葳蕤..(w ēi ru í) 俯瞰.
(k àn ) B .鬼魅.
(m èi ) 叠嶂.(zh àng ) 急湍.(tu ān ) 匹俦.(ch óu ) C .经纶.(l ún ) 喘息甫.定(f ǔ) 略无阙.处(qu è) 倏.
然(sh ū) D .悚.视寂听(s ǒng ) 氤氲..(y īn y ūn ) 悭吝..
(qi ān l ìn ) 绛缟..(ji àng g ǎo ) 2.对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 .猛浪若奔.(奔驰) 负.
势竞上(凭依) B .红披绿偃.(倒下) 互相轩邈..
(形容词用作动词,向高处和远处伸展) C .悚.视寂听(恐惧) 炫.为五色(闪耀) D .略无阙.处(缺口) 沿.
泝阻绝(顺流而下) 3.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3分)
(1)10级以上的大风就足使墙倾屋毁,地动山摇,造成灾难性的________。
(2)杭州作为旅游城市,以其________的人文景观和绚丽的自然风光吸引着国内外游客。
(3)长城的城墙是黑灰色的,浓重中透着一种________。
A .结果 丰厚 冷静
B .后果
丰厚 冷峻 C .后果 丰富 冷峻 D .结果 丰富
冷静 4.下列各句朗读节奏的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B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C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D .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5.古诗文默写。
(5分)
(1)风烟俱净,____________。
从流飘荡,____________。
(吴均《与朱元思书》)
(2)春冬之时,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郦道元《三峡》)
(3)大自然是崇高,卓越而美的。
它____________,创造世界。
它创造了人间,还安排了一处____________。
(徐迟《黄山记》)
(4)杜甫诗《望岳》中体现了青年英姿勃发的情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贾岛《题李凝幽居》一诗中,刻画环境之幽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明主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把下列作家、作品与时代用线连接起来。
(3分)
余光中《水经注》东晋
陶渊明《乡愁》唐代
郦道元《望岳》当代
杜甫《陶潜集》北魏
二、阅读理解(4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7~9题。
(12分,每小题4分)
甲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乙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①。
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②。
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石篑③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
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
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
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④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⑤未下,始极其浓媚。
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选自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注:①为春为月:意为春天月夜。
②夕岚:傍晚山里的雾气。
③石篑:袁宏道的朋友。
④罗纨(wán):这里指穿罗纨衣服的游人。
⑤夕舂(chōng):夕阳。
7.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负.势竞上()
作响()
(2)泠泠
..
(3)西湖最盛
()
..
(4)竟不忍去.湖上()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2)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9.甲、乙两文描写的对象各不相同,但是两位作者都流露出相似的思想感情。
请从对待风景和对待世俗社会这两个角度写出这种相似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0~14题。
(14分)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泝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靧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
江水又东,迳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
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
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迳信宿,犹望见此物。
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言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矣。
10.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略无阙.处(通“缺”)
B.重岭叠起.(耸立)
C.江水又东.(名词用作动词,向东流)
D.林寒涧肃.(严肃)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
12.乙文篇末引用歌谣是为了说明文中的哪句话?(2分)
13.对文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三峡之水,突出了其不同季节的特点。
B.甲文使用了大量极富表现力的骈散句,语言清新俊逸。
C.乙文第一个和第三个“黄牛”指代“高崖间石”。
第二个“黄牛”指代黄牛滩。
D.乙文“江湍纡回”“水路纡深”,属于正面描写江水;“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回望如一矣”,属于侧面描写江水。
14.乙文中,作者写水抓住了什么特点?甲文中哪个季节江水的特点与之相似?(4分)
(三)(2011·四川成都中考)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完成第15~18题。
(14分)
城市绿墙
宋淑运
①中国与外国最大的不同就是围墙。
迈出国门,浏览包括某些发展中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的城市,哪里都看不到像中国一样的围墙。
在国外,一些城市所谓的“围墙”更多的是生
机盎然的“绿色围墙”。
所谓“绿色围墙”,就是利用植物代替砖、石或钢筋水泥“砌墙”。
②世界上最具特色的城市绿色围墙建筑,首推巴西的“植物墙”。
在巴西,绿色围墙是用空心砖砌成的,砖上附有树胶和肥料,再种上草籽,小草便从里面长出来,绿满墙面。
这种植物墙,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而且可以减少噪声和空气污染。
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亚,人均绿地近百平方米,雄踞世界第一。
巴西利亚是1960年才建立起来的新首都,几乎毫无历史价值可言,1987年却被联合国定为“人类文化遗产”,这除了构思奇巧的三权广场、布局新颖的城市风格外,还因为该城突出绿化,人与环境和谐共存,成了现代化新城的典范。
③澳大利亚1927年建都堪培拉时,明确规定公私建筑都不许构筑非植物墙。
今日堪培拉除了总理府保留一道围墙外,整座城市不见第二道围墙。
机关团体为了掩蔽办公场所,便以参天的合欢树、桉树等筑起一道道绿色围墙。
各国使馆都引进本国特有花木,精心编织绿色篱墙,让路人感觉如在游览各国植物园。
④走进新加坡,只见树木葱茏、芳草如茵,根本找不到围墙样的建筑。
这个641平方千米的袖珍国家,300万国民就生活在大大小小的花园中。
新加坡法律规定,有花园的住宅不允许筑围墙,让花木供路人欣赏,可予减缴房地产税;住宅楼须距马路15米以上,绿地应占65%,建筑面积占35%。
为此,新加坡人只建绿篱不建围墙,从1971年开始大种其树,大铺草坪,连天桥、候车棚、电线杆都攀上藤蔓,使城市环抱在绿色之中。
⑤非洲尼日利亚首都拉各斯因人口爆满,1979年决定迁都到内陆的阿布贾,迁都伊始,政府就颁布取缔围墙令。
今日的阿布贾砖石围墙绝迹,绿树成荫,视野开阔,到处是万紫千红的花草、树墙、藤萝墙。
⑥中国筑围墙已有几千年历史,中国围墙更在于它安全、分界的功能。
今天,面对开放的世界,我们只有冲破围墙重地,以绿墙代替砖墙,才能与世界城市建设发展的主流趋势相符合。
(节选自《环球城市风行绿墙》,有删改)15.从全文看,“绿色围墙”的主要功能是什么?请用两个词概括回答。
(2分)
16.文章第③段画线处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在本段有什么作用?(4分)
17.文章第④段“新加坡人只建绿篱不建围墙”一句中的“只”具有怎样的说明效果?(4分)
18.你认为这篇文章给我们城市绿化建设最有借鉴意义的一点是什么?请结合成都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实际,简要谈谈自己的看法。
(4分)
三、写作(40分)
19.生活在喧嚣的尘世中,我们仍衷情于那自然界的山山水水。
家乡的风土人情,丰富的人文内涵值得感悟;课余的琴棋书画,无穷的生活乐趣值得回味……花季如诗,生活如画。
诗情画意,令人陶醉。
请以“山水”为话题,联系自身的生活积累和思想感情,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题目自拟,文体不限(除诗歌外)。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C项,“阙”通“缺”,读“quē”。
2.答案:A 解析:A项中的“奔”用作名词,意思是“奔马”。
3.答案:C 解析:“结果”是中性词;“后果”是贬义词,一般指不良的影响。
“丰厚”指多而厚实,“丰富”指种类多或数量大。
“冷静”指人少安静,“冷峻”则指沉着严肃。
4.答案:C 解析:C项朗读节奏应为“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5.答案:(1)天山共色任意东西(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3)煞费心机胜境(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6.答案:余光中——《乡愁》——当代陶渊明——《陶潜集》——东晋郦道元——《水经注》——北魏杜甫——《望岳》——唐代
答案:7.(1)凭依(2)清脆的流水声(3)最美(4)离开
8.(1)像鸢飞到天上的人(为名为利极力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平息他那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2)这种乐趣,只能留给山中的僧人和识趣的游客享用,哪能够和凡夫俗子去说呢!
9.解析:理解时应注意两点:一是理解作者通过景物描写所寄寓的情感;二是理解景物描写背后暗含的对待世俗社会的思想情感。
参考答案: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欣赏大自然之美,洗掉内心的尘垢,保持一份内心的清净和独立的人格、情操的感情。
但同时又流露出一种避世、避俗的心态。
答案:10.D 解析:D项,“肃”是“寂静”的意思。
11.解析:注意关键词,“虽”,即使;“奔”,动词活用为名词;“绝”,“没有”的意思;“究”,探究。
参考答案:(1)即使骑上快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样快啊。
(2)这个地方人迹罕至,没有谁能亲自探究。
12.解析:理解文章大意,结合上下文思考。
答案:为了说明“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迳信宿,犹望见此物”。
13.A 解析:A项应为“甲文是按照夏——春冬——秋的顺序写三峡的水,从而突出了三峡不同季节的特点”。
14.解析:通过直接描写和引用歌谣的间接描写判断。
参考答案:水流湍急。
夏季江水。
答案:15.美化、环保。
16.举例子。
真实、具体地说明了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在城市建设中修筑绿色围墙的实施情况,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17.“只”起限制范围的作用,在句中强调了新加坡人对城市环境绿化已达成共识。
18.解析:观点要明确,联系现实谈自己的看法,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答案:观点示例:(1)城市绿化建设应该纳入政府行为的范畴;(2)只有让普通大众都具有了城市绿化的意识,才可能真正实现城市的绿化;(3)只有从环保的角度思考城市建设,才能真正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4)建筑城市绿墙是世界城市建设的主流
趋势。
结合实际略。
19.写作提示:物有所托,情有所依。
写作时要注意笔力集中,选择某一两个具体的景物展开描写,同时寓情于景物描写之中,体验“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一主旨。
写作时注意情与景结合,叙事与议论结合,详写与略写结合,突出个人思想的表达。
参考例文:
云里雾里游徂徕
丝丝如轻烟般的云缕绕过山头,潮湿的雾气结成水珠挂在树梢,这样的情景,大概只有身在黄山才有机会欣赏得到。
而今年,我却在徂徕山上领略了一番这样的风光。
去年“十一”黄金周,我就有幸去了一次徂徕山,那天的太阳很大方地把一片明媚的阳光抹在了我的记忆里。
而今年暑假,我再次光临徂徕时,它却羞涩地躲了起来,云雾相伴欢迎了我。
汽车来到了徂徕山脚下,高大的纪念碑矗立在山口,一片白色的轻雾已经给它披上了朦胧的外衣。
若隐若现的碑文已经不再像上次那样一目了然、显而易见。
车子在盘曲的环山路上,不停地绕着弯儿,海拔一千米左右的小山头就绕了两千多米的“银丝带”。
一边是“万绿丛中一点红”的郊外野景,一边是望不见底的“万丈深渊”。
不知是哪位仙人洒下一盆仙水,在崖底袅袅回旋上升的雾气似温泉中的热气儿,不断翻滚,飘起又落下,层层叠叠,如诗如画。
到了山腰,我们用过午餐,开始徒步上山。
雾气越来越大,鼻尖还掠过一缕清新的野荷香味儿。
潮湿的空气在背阴的石头上覆盖了一层厚厚的青苔。
路旁蜘蛛网上的每一根细丝,都穿了一串晶莹的水珠。
古老的树根上,几棵幼小的蘑菇一层层叠在一起。
不知何时,近在咫尺的人都变得模糊起来。
一阵伴着雾吹过的风,打湿了我的睫毛,如梦境一般的水墨画展现在我的眼前。
由于雾太大,我们没有到达山顶。
但是徂徕山又让我见到了它的另一面。
常言道:“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我看并非只有黄山才有这特色,徂徕山也足以与它相媲美。
云里雾里游徂徕,诗情画意随雾来。
美哉!
点评:本文以游踪为序,移步换景,描写了云雾中的徂徕山的美丽。
语言优美,读来流畅自然。
在作者的游览过程中,“云”“雾”一时成了徂徕山最美的景色。
文章多处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
文章开头并未直接切入对徂徕山的描写,而是以黄山惯有的情景为引子,以去年的晴好的徂徕山突出云雾中的徂徕山的不同,最后再引出黄山进行对比,给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本篇文章表达方式上有记叙,有描写,是一篇较成功的游记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