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散文冬天原文及赏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清散⽂冬天原⽂及赏析
朱⾃清散⽂冬天原⽂及赏析
在⽇常学习、⼯作和⽣活中,⼤家都写过散⽂吗?散⽂是⼀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式灵活的记叙类⽂学体裁。

你知道怎么才能写好散⽂吗?下⾯是⼩编精⼼整理的朱⾃清散⽂冬天原⽂及赏析,欢迎⼤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朱⾃清散⽂:冬天
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腐。

是⼀“⼩洋锅”(铝锅)⽩煮⾖腐,热腾腾的。

⽔滚着,像好些鱼眼睛,⼀⼩块⼀⼩块⾖腐养在⾥⾯,嫩⽽滑,仿佛反穿的⽩狐⼤⾐。

锅在“洋炉⼦”(煤油不打⽓炉)上,和炉⼦都熏得乌⿊乌⿊,越显出⾖腐的⽩。

这是晚上,屋⼦⽼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

围着桌⼦坐的是⽗亲跟我们哥⼉三个。

“洋炉⼦”太⾼了,⽗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伸进筷⼦,夹起⾖腐,⼀⼀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

我们有时也⾃⼰动⼿,但炉⼦实在太⾼了,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

这并不是吃饭,只是玩⼉。

⽗亲说晚上冷,吃了⼤家暖和些。

我们都喜欢这种⽩⽔⾖腐;⼀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等着热⽓⾥从⽗亲筷⼦上掉下来的⾖腐。

⼜是冬天,记得是阴历⼗⼀⽉⼗六晚上,跟S君P君在西湖⾥坐⼩划⼦。

S君刚到杭州教书,事先来信说:“我们要游西湖,不管它是冬天。

”那晚⽉⾊真好,现在想起来还像照在⾝上。

本来前⼀晚是“⽉当头”;也许⼗⼀⽉的⽉亮真有些特别吧。

那时九点多了,湖上似乎只有我们⼀只划⼦。

有点风,⽉光照着软软的⽔波;当间那⼀溜⼉反光,像新砑的银⼦。

湖上的⼭只剩了淡淡的影⼦。

⼭下偶尔有⼀两星灯⽕。

S君⼝占两句诗道:“数星灯⽕认渔村,淡墨轻描远黛痕。

”我们都不⼤说话,只有均匀的桨声。

我渐渐地快睡着了。

P君“喂”了⼀下,才抬起眼⽪,看见他在微笑。

船夫问要不要上净寺去;是阿弥陀佛⽣⽇,那边蛮热闹的。

到了寺⾥,殿上灯烛辉煌,满是佛婆念佛的声⾳,好像醒了⼀场梦。

这已是⼗多年前的事了,S君还常常通着信,P君听说转变了好⼏次,前年是在⼀个特税局⾥收特税了,以后便没有消息。

在台州过了⼀个冬天,⼀家四⼝⼦。

台州是个⼭城,可以说在⼀个⼤⾕⾥。

只有⼀条⼆⾥长的⼤街。

别的路上⽩天简直不⼤见⼈;晚上⼀⽚漆⿊。

偶尔⼈家窗户⾥透出⼀点灯光,还有⾛路的拿着的⽕把;但那是少极了。

我们住在⼭脚下。

有的是⼭上松林⾥的风声,跟天上⼀只两只的鸟影。

夏末到那⾥,春初便⾛,却好像⽼在过着冬天似的;可是即便真冬天也并不冷。

我们住在楼上,书房临着⼤路;路上有⼈说话,可以清清楚楚地听见。

但因为⾛路的⼈太少了,间或有点说话的声⾳,听起来还只当远风送来的,想不到就在窗外。

我们是外路⼈,除上学校去之外,常只在家⾥坐着。

妻也惯了那寂寞,只和我们爷⼉们守着。

外边虽⽼是冬天,家⾥却⽼是春天。

有⼀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地向着我。

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

那时是民国⼗年,妻刚从家⾥出来,满⾃在。

现在她死了快四年了,我
却还⽼记着她那微笑的影⼦。

⽆论怎么冷,⼤风⼤雪,想到这些,我⼼上总是温暖的。

赏析⼀
提起冬天,⼈们⾃然会想起北国茫茫雪野的世界,灰蒙蒙的天空罩着冷飕飕的寒⽓,透着冰冷。

然⽽朱⾃清笔下的冬天,带来的却是⼀股暖流,⼀种⼈间温暖的热流充盈其间。

散⽂《冬天》超前地运⽤了当今摄影艺术⼿法,⽤变幻的镜头摇出了三幅冬⽇的⼤特写,主画⾯中⼜重现出若⼲连动的⼩画⾯,⼤中套⼩,⼤⼩衔接粘合,主次相间补充,形成⼀组冬天⾥独有的不同景观,别有⼀番韵味。

第⼀幅画⾯:古⽼的房⼦,昏暗的“洋灯”,乌⿊的锅炉,⽗⼦四⼈围坐在⼀起就着氤氲的热⽓吃着⽩⽔煮⾖腐。

热流在⽼屋⾥滚动,驱⾛寒潮,给这地冻天寒的夜晚带来了如春的暖意。

温馨中⽗⼦之间尽情品味难得的天伦之乐。

这幅画⾯看似平实,物都是见惯的,⽆奇可⾔,但将乌⿊的铝锅,雪⽩的⾖腐,桔黄的灯光这些细物叠印放⼤,就会突发成空间上的视觉形象的拓展,暗⽰出昔⽇⽣活的时空,这便是⼀种摄影艺术的再现。

亲⼦们眼巴巴望着“鱼眼睛”似的⾖腐块,嫩嫩的、滑滑的从⽗亲的筷⼦下掉进⾃⼰的酱油碟⾥,好贪吃好可爱的形象。

谁⼈不曾有过这等往事?围着炉⽕⼀家⼈吃着煮⼭药煮红薯,听凭呼啸的北风吹打着窗棂。

此刻的回忆竟变得那么清晰,顿时勾起⼀份诗化的温柔。

⽗⼦情,⽗⼦爱被这幅放⼤的特写⽆限扩展延伸,构成了读者的想象空间。

如今⽩⽔煮⾖腐不多见了,电⽕锅涮⽺⾁涮海鲜倒成为家家冬天的⼀⼤景观。

旧时与现况在想象的世界⾥幻化为⼀体,这就是画⾯摇动下的魅⼒。

第三幅画⾯叠印出另⼀番情韵:静静的冬夜,“我”和友⼈泛⾈西湖,头上⼀弯明⽉,远处⼀抹湖⼭,⼭下⼀星灯⽕,⾝边⼀阵桨声。

我们⽆⾔相视,荡着飘着,似醒⾮醒,似梦⾮梦。

与第⼀幅画⾯⽐,这⾥少了⿊⽩反差,少了动的知觉,少了喧闹的⾳⾊,强化渲染了清幽宁静,映衬出友情的悠远流长。

平和冲淡才是⼀种永恒。

这是⼀幅⽆声的画⾯,却胜似有声的世界,在艺术创意上作者玩味出⼀种佳境。

第⼆幅画⾯推出⼀个空寂的⼭城峡⾕——台州。

画⾯跳出了喧嚣的尘缘,进⼊松风鸟影的情境。

在作者笔端摇曳出⼀组新的视觉形象,‘⽩天不见⼈’,“夜晚点⽕把”的长街,好似“⽼在过冬天”,临街
的“⼤⽅窗”时时闪现出母⼦三⼈的微笑迎着“我”归来。

这组画⾯取像上采取了对⽐的技法,外空内实。

外在景观是“天地空空”,⼀⽚寂寥,⽽内⼼世界既隐含着作者难以⾔表的孤寞⼜流露出对妻⼦的⽆限满⾜和怀念,对⽐中幻化出母⼦微笑的特写镜头定格在整幅画⾯上,醒⽬清晰,难以忘怀。

《冬天》运⽤蒙太奇的⽅法,将长焦、⼴⾓、短镜头揉在⼀起对准⼀幅幅不同的冬景,推出、摇近、定格、幻化,使画⾯中的景⾊与⼈物深浅有致,远近相间,动静结合,虚实掩映,营造出“冬天⾥的春天”的意境和氛围,展现了⼈间亲情、友情、爱情永恒这⼀主题,是⽂与画合⼀的佳作。

赏析⼆
⽂品如⼈品,朱⾃清的⽂风就如同他的为⼈。

他的散⽂贴近⽣活、富涵感情,却⼜不瘟不⽕、清新⾃然。

我们读他的⽂章毫不费⼒,看似简单,其中情感却需要仔细体味,这样的⽂章需要我们⽤⼼灵去解读。

《冬天》,就是这样⼀篇散⽂。

在这篇散⽂中,作者选取了互不相⼲的三个场景:⽗亲为孩⼦夹⾖腐,冬夜与朋友泛⾈西湖,⼀家⼈在台州过冬。

三个场景,都是⽩描式的简单勾勒,寥寥⼏笔,意味全出。

犹如三副淡淡的⽔墨画,没有浓墨重彩,却散发着淡淡清⾹,沁⼈⼼脾。

细节描写是这篇散⽂打动⼈的原因之⼀。

第⼀个⽣活场景通过描写⽗亲为孩⼦夹⾖腐的场景,抒发
了对亲情的赞美和留恋。

谁的⽗母没有给孩⼦夹过菜,可是有谁像作者观察得那么仔细。

你看,“⽗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伸进筷⼦,夹起⾖腐,⼀⼀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在这个细节⾥,⽗亲显得那么笨拙⼜那么可敬,我们从中体会到⽗亲浓浓的爱意。

第⼆个⽣活场景写与朋友的.交游之乐,君⼦之交淡如⽔,好朋友往往都不是如胶似漆的,你看,“我们都不⼤说话,只有均匀的桨声。

我渐渐地快睡着了。

P君“喂”了⼀下,才抬起眼⽪,看见他在微笑”,多么平和,多么温馨。

第三个场景回忆⼀家⼈住在台州时的情形,其中有甜蜜的爱情,有圣洁的亲情,你看母⼦三⼈等着“⼀家之主”时的镜头:“有⼀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的向着我。

”这好像⼀个特写镜头,让⼈想起⼤鸟归巢时、⼩鸟张⼤嘴等着享⽤美餐的情形,任何⼀个中年男⼦读到这⾥,总不免会想到家⼈的牵挂和肩头的责任。

西⽅有句谚语说:“上帝存在于细节之中。

”可是,我们的眼睛常常不如作家的灵活,我们往往忽略了⽗母关爱的眼神,往往不注意朋友为⾃⼰添加的茶⽔,但⽣活中让我们感动的,往往就是这些不起眼的⼩事。

当我们⽼了的时候,能够想起来的都是这些原以为早该忘记的事情,当初竭⼒要记住的,差不多已经在记忆中消失。

年轻的时候,他们多么重要啊!成绩、职称、新闻、谣⾔……蚕⾷了我们宝贵的光阴,直到⽼去,才知道它们都是那么微不⾜道。

⽽作家的眼睛却与我们不同,他们能在平凡的⽣活中发现诗意,能够在平淡的⽇⼦中寻得感动。

散⽂讲究形散神聚,在这篇短⽂中,三个场景、⼏个细节,都靠“情”这个“神”融合在⼀起。

亲情、友情和爱情是⼈间永存的主题,这三种感情使得寒冷的冬天也洋溢着暖意。

⽂章题⽬叫《冬天》,似乎和主题没有关系,这个看似随意的题⽬却使得⽂章更有韵味。

也许,只有在冬天——季节的或者⼈⽣的冬天,我们才会感到情谊的深挚。

在冬天,“⽆论怎么冷,⼤风⼤雪,想到这些,我⼼上总是温暖的”,这就是情感的⼒量。

朴素洁净的⽂字,暖⼈⼼灵的细节,略带写忧伤的情怀——这篇短短的散⽂凭借着这些优点让读者感动。

如今,社会发展的步伐如此之快,许多⼈在所谓市场⼤潮中忙碌得脚不沾地,迷失了⾃我,忘记了⾃⼰脆弱的⼼⾥也需要抚慰。

在这样的背景下,这篇短⽂显得尤为重要。

让我们略微停⼀停忙碌的脚步,来发现⾝边美丽的故事,让⼼间充盈真情的暖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