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年级上学期诗歌鉴赏综合试题附解析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八年级上学期诗歌鉴赏综合试题附解析1
一、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阅读古诗,完成题目。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请简要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注】本诗作于唐高宗仪凤三年(公元678年),骆宾王因上疏论事触犯武则天,被诬而下狱。

(1)诗中的“玄鬓”指的是________,“南冠”指的是________。

(2)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梁甫行
曹植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1)这首诗歌描绘了怎样的社会景象?
(2)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4.阅读下面这两首陆游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秋雨渐凉有怀兴元
清梦初回秋夜阑,床前耿耿一灯残。

忽闻雨掠蓬窗过,犹作当时铁马看。

(1)试比较这两首诗的最后一句(加横线句)在写法上的相同之处。

(2)“雨”这一意象在这两首诗中有何含义和作用?
5.阅读诗歌,完成下列问题。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秋风本无形,诗人为什么用“见”?请说说你的理解。

(2)“行人临发又开封”是一个成功的细节描写。

请结合全诗分析这一细节描写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6.(乙)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乱花渐欲迷人眼”中“欲”在句中意思是________。

(2)这首诗描写的是初春之景,下面哪个选项中的诗句也是描绘初春景色()。

A.带雪梅初暖,含烟柳尚青。

(孟浩然)
B.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

(王维)
C.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武元衡)
(3)从这首诗中的颔联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7.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相见欢
宋·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①悲风吹泪过扬州②。

注释:①倩:请人代自己做。

②扬州:当时为南宋杭击金兵的前线。

(1)词中一个“________”字,概括了国土沦丧的现实;“簪缨”一词运用借代手法,代指________。

(2)“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借物抒情,读来催人泪下,请简要赏析。

8.诗词阅读
登越州城楼
[宋]王安石
越山长青水长白,越人长家山水国。

可怜客子无定宅,一梦三年今复北。

浮云缥缈抱城楼,东望不见空回头。

人间未有归耕处,早晚重来此地游。

(链接材料)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

神宗时为宰相,创新法以改革弊政,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

曾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

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县)人。

庆历七年(1047年),27岁的王安石任鄞县县令。

上任伊始,便深入鄞县调查,著有《鄞县经游记》,详细叙述了在鄞县各地考察的情况。

还率领十余万民工整修东钱湖。

任鄞县县令三年,不仅兴修水利,还以低息贷谷于民,组建联
保,平抑物价;同时首创县学,延聘名师,培养人才,开启四明学风。

王安石在鄞县时的许多改革都取得了成效,很多成为后来在朝廷任宰相时“熙宁变法”的重要内容。

王安石任鄞县县令三年后告别鄞县,离任途中经越州(今绍兴),写下《登越州城楼》《登飞来峰》等名诗。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说说你对“一梦三年今复北”中“梦”的含义的理解。

9.阅读古诗,完成题目。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请简要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10.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山花
(唐)钱起
山花照坞复烧溪,树树枝枝尽可迷。

野客未来枝畔立,流莺已向树边啼。

从容只是愁风起,眷恋常须向日西。

别有妖妍胜桃李,攀来折去亦成蹊。

(1)一,二两句写出“山花”怎样的特点?
(2)“借花喻人”是这首诗一大特色,请就此作赏析。

11.诗歌赏析
山行
【清】姚范
百道飞泉喷雨珠,春风窈窕绿蘼芜①。

山田水满秧针出,一路斜阳听鹧鸪。

【注释】①蘼芜:香草名。

(1)请品析第二句中“窈窕”一词的表达效果。

(2)结合全诗,说说“一路斜阳听鹧鸪”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________”这个成语源自颔联,现表达“要达到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这个道理。

颈联“________”字写出山光使野鸟怡然自得,“空”字是说潭影使人心中
俗念消除殆尽。

(2)诗歌的七,八两句动静关系处理得十分巧妙,请结合诗句分析。

13.古诗文阅读。

宿济州西门外旅馆
晁端友
寒林残日欲栖乌①,壁里青灯乍有无。

小雨愔愔②人假寐,卧听疲马啮残刍③。

【注释】①欲栖乌,意为“乌欲栖”,乌鸦要归巢了。

②愔愔(yīn):寂静无声。

③刍:喂牲畜的草。

残刍,意为草料不多了。

(1)该诗以________为线索,由“残日”、“________”、“卧听”等词可明。

(2)这首诗是诗人旅途所见所感,诗人表达了怎样情感?请简要分析。

14.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列小题。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这首诗题目的意思是。

(2)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初平”写出湖水已与堤岸持平的情形。

B. “争”“啄”写出了莺燕们争斗的样子。

C. “乱花”表明诗人被繁花竞相开放迷惑。

D. “不足”表明诗人对所见景象感到不满。

15.阅读下面这两首陆游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秋雨渐凉有怀兴元
清梦初回秋夜阑,床前耿耿一灯残。

忽闻雨掠蓬窗过,犹作当时铁马看。

(1)试比较这两首诗的最后一句(加横线句)在写法上的相同之处。

(2)“雨”这一意象在这两首诗中有何含义和作用?
1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夜宿七盘岭
沈佺期①
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

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芳春平仲②绿,清夜子规啼。

浮客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

【注释】①沈佺(quán)期:唐代诗人。

②平仲:银杏的别称。

③浮客:游子。

诗人自指。

(1)“夜宿七盘岭”中“宿”字的意思是________。

(2)“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
(3)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境?
17.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春晚①书山家屋壁
贯休
柴门寂寂黍饭馨,山家烟火春雨睛。

庭花蒙蒙水泠泠,小儿啼索树上莺。

【注】①春晚,即晚春,此时正是山家农忙春耕季节。

(1)贯休的诗善用叠词,请你说说第三句“蒙蒙”、“泠泠”两个叠词妙在哪里。

(2)结合注释和诗句,说说这首诗写出了雨后山民怎样的心情。

18.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雨过山村
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1)“妇姑相唤浴蚕去”中“唤”在诗中的意思是________。

(2)诗的一,二两句,写出了山村怎样的特点?
(3)古典诗词讲究炼字,末句中的“闲”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19.品读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回答问题。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分别从________和________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场面。

(2)下面选项中,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

B.首联“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写景也是写事,渲染战前敌军压境,我军英勇应战的危急、紧张气氛;暗示战斗的残酷,为下文描写战斗惨烈做铺垫。

C.颈联“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此句中“鼓寒”指的是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的是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无力击鼓,斗志难振。

D.尾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引用典故,表达了守城将士们誓死报效君王的决心。

20.诗歌鉴赏
采莲子
[唐]皇甫松
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

渔翁
[元]周权
转棹收缗①日未西,短篷斜阁断沙低。

卖鱼买酒归来晚,风飐②芦花雪满溪。

注:①缗:mín,网鱼的绳子。

②飐:zhǎn,风吹物使其颤动。

(1)用原文填空:采莲人因为________而“羞”,渔翁因为________而“醉”。

(2)有人说“采莲”“打渔”都是临水而居的一种生活方式,却体现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态度”。

结合这两首诗,请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1)沙莽莽,无边无际。

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

不见草木,断绝行旅。

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

(2)表达了作者被朝廷排挤,不得志的愤懑之情。

2.(1)蝉;自己
(2)表明自己的品行高洁,却无人相信,希望友人为自己表白。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前四句意思是,深秋季节西墙外寒蝉不停地鸣唱,蝉声把我这囚徒的愁绪带到远方。

怎堪忍受正当玄鬓盛年的好时光,独自吟诵白头吟这么哀怨的诗行。

西陆:指秋天。

南冠:楚冠,这里是囚徒的意思,指自己被诬而下狱。

玄鬓:指蝉的黑色翅膀,这里比喻自己正当盛年。

(2)本题考查体会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骆宾王屈居下僚十多年,而刚升为侍御史的骆宾王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

他敢抗上司、敢动刀笔,于是被当权者以“贪赃”与“触忤武后”的罪名收系下狱。

此诗是骆宾王身陷囹圄之作,“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一句表明自己的品行高洁,却无人相信,希望友人为自己表白。

故答案为:(1)蝉;自己。

(2)表明自己的品行高洁,却无人相信,希望友人为自己表白。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答题时应注意,对诗歌的字词理解、词句赏析、词语作用、主要内容、诗歌主旨都要有一定的理解。

玄鬓的含义,露重打湿了翅膀,飞不远了,寓指自己仕途不得志;风太大把蝉的叫声淹没了,寓指自己上书言事被压制。

在这里,蝉是“我”,“我”亦是蝉,“我”与蝉融为一体了。

“南冠”指身陷囹圄的自己。

(2)本题考查体会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答题时应注意,秋蝉高居树上,餐风饮露,没有人相信它不食人间烟火。

这句诗人喻高洁的品性,不为时人所了解,相反地还被诬陷入狱,“无人信高洁”之语,也是对坐赃的辩白。

这首诗与一般的咏蝉诗不同,感情真挚而充沛。

全诗借蝉的高洁品行,“寓情于物”,抒发了自己品行高洁却“遭时徽纆”的哀怨悲伤之情,表达了辨明无辜、昭雪沉冤的愿望。

3.(1)这首诗歌通过“草野”“禽兽”“柴门”“狐兔”等景物,描绘了边海人民的贫苦生活。

(2)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社会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社会动乱的悲观失望。

【解析】【分析】(1)这首诗歌中的“草野”“禽兽”让人想到边海的人民在荒野草丛林木中长期与野兽同居生活的景象;“柴门”“狐兔”通过描写柴门简陋凄清、狐狸兔子从屋檐下飞
来窜去的景象,反衬出边海人们生活环境的荒蛮以及边海人们的恐惧与凄楚。

所以诗歌以白描的手法全方位地展现了边海人们的痛苦生活。

(2)这首诗歌是诗人被贬到贫困的海边,在自己生存的艰难不幸的环境中,看到下层人民的困苦生活,逐渐体会到下层人民的痛苦,有感而发而写下的一首慷慨激愤之作。

因此诗歌通过描写边海农村的残破荒凉景象,展现了边海人们的痛苦生活,表达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及对社会动乱的悲观失望。

故答案为:⑴这首诗歌通过“草野”“禽兽”“柴门”“狐兔”等景物,描绘了边海人民的贫苦生活;
⑵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社会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社会动乱的悲观失望。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4.D
解析:(1)都是诗人的想象,表达诗人渴望为国杀敌的爱国情怀。

(2)雨有双关之意,既指自然界的雨,又指国家的危难,表现了诗人流转无定的困苦、思念故园的情思、仕途不遇的愤慨、壮志难酬的隐痛。

【解析】【分析】(1)“忽闻雨掠蓬窗过,犹作当时铁马看”忽然间听到风雨声掠过窗前,自己还把这风雨之声当成当年战场上的金戈铁马。

“铁马冰河入梦来”写梦中情景,“犹作当时铁马看”写想象情景。

(2)“雨”,一指自然界的雨,二指国家的危难。

【点评】(1)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5.(1)秋风无形,但它可使草木枯黄,百花凋零,给自然带来秋光秋色,因此虽无形却可见。

用“见”可将秋风及其带来的秋景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暗示和联想。

(2)这一细节看似平常,但它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刻画出心有千言万语惟恐言之不尽的复杂而微妙的心理,让读者体味出其中浓浓的乡思之情。

【解析】【分析】(1)品味关键字词是诗歌考查的主要内容。

应留心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学会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

秋风本无形,但秋风一吹,草木枯黄,百花凋零,大自然一片萧条的景象,这种萧条、凄凉的景象很容易落在游子的眼里,触发游子的思乡之情。

据此答题意对即可。

(2)这是乡愁诗。

通过叙述写信前后的心情,表达乡愁之深。

第一句交代“作家书”的原因(“见秋风”),以下三句是描写作书前、作书后的心理活动。

作书前是“意万重”,作书后是“复恐说不尽”。

“临发开封”这个细节把“复恐说不尽”的心态表现得栩栩如生,意形相融。

写的是人人意中常有之事,却非人人所能道出。

作客他乡,见秋风而思故里,托便人捎信。

临走时怕遗漏了什么,又连忙打开看了几遍。

据此可知这一细节看似平常,但它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刻画出心有千言万语惟恐言之不尽的复杂而微妙的心
理,让读者体味出其中浓浓的乡思之情。

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秋风无形,但它可使草木枯黄,百花凋零,给自然带来秋光秋色,因此虽无形却可见。

用“见”可将秋风及其带来的秋景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暗示和联想。

⑵这一细节看似平常,但它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刻画出心有千言万语惟恐言之不尽的复杂而微妙的心理,让读者体味出其中浓浓的乡思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炼字的能力。

品析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义+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解答时,需要反复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揣摩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联系整首诗歌,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

⑵此题考查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

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6.A
解析:(1)想要
(2)A
(3)围绕“通过莺燕表达诗人对西湖春天的喜爱之情”回答,意对即可
【解析】【分析】(1)句意为:鲜花缤纷,几乎要迷人眼神。

欲:想要,即将。

(2)A.描写了初春的阶段。

从“梅”“初暖”“柳尚青”,等词可以看出,因为只有初春的时候梅花才在,柳叶还没有开始变青。

B.描写的是暮春时节。

诗句中“桃花红欲燃”,三月时,桃花怒放,绮丽芬芳,称“桃月”,可以看出写的是暮春。

C.写的是暮春时节。

诗句中的“杨柳阴阴”写杨柳的颜色已经由初春的鹅黄嫩绿变得苍翠浓郁,“残花落尽”写枝头的残花也在雨中全都落尽,可以看出写的是暮春时节。

故选A。

(3)本诗的颔联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这一联中,“几处”是好几处,甚至也可以是多处的意思。

用“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喜爱:树上的黄莺一大早就忙着抢占最先见到阳光的“暖树”,生怕一会儿就会赶不上了。

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

而不知是谁家檐下的燕子,此时也正忙个不停地衔泥做窝,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由此,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故答案为:⑴想要
⑵ A
⑶围绕“通过莺燕表达诗人对西湖春天的喜爱之情”回答,意对即可。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句中词语的理解。

解答本题首先要了解这句诗的的句意,然后根据句意来揣摩词语的意思。

⑵本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解答本题首先要通读诗句,结合诗句中具体的词语来分析所写之景,根据景物推断所写时节。

⑶本题考查结合诗句分析作者思想情感。

解答本题要结合具体诗句,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或所描写的景象,来具体分析是人的思想情感。

7.(1)乱;达官显贵(或统治阶级)
(2)示例:作者乞求西风把自己的泪水吹过大江,吹到已成为战争前线的扬州。

运用拟人手法,乞求西风把自己悲伤的新吹过大江,吹到已成为战争前线的扬州,充满无限悲慨,表现了词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切,表达了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之情。

【解析】【分析】(1)中原乱:指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乱。

一个“乱”字,概括了国土沦丧的现实。

“簪缨”,是指贵族官僚们的帽饰。

簪用来连结头发和帽子;缨是帽带。

此处代指贵族和士大夫。

(2)结句“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悲风,是作者的主观感受。

风,本身无所谓悲,而是词人主观心情上悲,感到风也是悲的了。

风悲、景悲、人悲,不禁潸然泪下。

这不只是悲秋之泪,更重要的是忧国之泪。

作者运用拟人修辞,要倩悲风吹泪到扬州去,扬州是抗金的前线重镇,国防要地,这表现了词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切。

寄托了词人的亡国之痛和对中原人民的深切怀念。

故答案为:⑴乱;达官显贵(或统治阶级)
⑵示例:作者乞求西风把自己的泪水吹过大江,吹到已成为战争前线的扬州。

运用拟人手法,乞求西风把自己悲伤的新吹过大江,吹到已成为战争前线的扬州,充满无限悲慨,表现了词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切,表达了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意,结合对诗句的理解进行作答。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的赏析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诗歌,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领悟诗人的思想情感,对重点语句要从诗句的内容、表现手法、思想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理解。

8.(1)表达了对鄞县的深深的追忆和眷恋之情。

(2)梦的含义有:改革初具之梦、改造鄞县之梦(含兴修水利、开创学风等)、全面推进改革之梦。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体会作者情感的能力。

诗句“可怜客子无定宅,一梦三年今复北”是作者对当年来鄞县任职时的追忆,“从东望不见空回头”可知,作者离开时,即使看不见了,还不断地回头,表现了对此地的不舍,“早晚重来此地游”是说以后还会回来此地,表现了对鄞县的眷恋。

(2)本题考查诗歌中词语的含义。

“一梦三年今复北”是说,作者在鄞县的三年实现了自己的梦想,现在要离开了,这里的“梦”要结合链接材料,从诗人在鄞县的作为来概括,比如“兴修水利”“创县学”“开启学风”这是改造鄞县;“许多改革都取得了成效”“成为后来在朝廷任宰相时“熙宁变法”的重要内容”这是为了实现自己全面改革做了铺垫;上任伊始,便深入鄞县调查,详细叙述在鄞县各地考察的情况,说明诗人已经有改革的想法,可以据此概括。

故答案为:⑴表达了对鄞县的深深的追忆和眷恋之情。

⑵梦的含义有:改革初具之梦、改造鄞县之梦(含兴修水利、开创学风等)、全面推进改革之梦。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诗中的意象、表现手法等进行分析理解。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词炼字效果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结合诗句内容,结合全诗
的意境,同时注意修辞手法的使用进行分析理解,注意结合链接的材料内容进行理解。

9.(1)沙莽莽,无边无际。

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

不见草木,断绝行旅。

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

(2)表达了作者被朝廷排挤,不得志的愤懑之情。

【解析】【分析】(1)对这句诗画面的描绘不等同于翻译句子,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要加入合理地想象。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一幅沙莽莽,无边无际。

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

不见草木,断绝行旅。

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

(2)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整首诗歌内容的感知与理解,结合着具体诗句分析作答。

【点评】(1)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的能力。

(2)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10.(1)色彩艳丽,开得旺盛。

(2)借无名分却因自身艳丽引来众人仰慕的山花,比喻有真才实学但不张扬的人。

表达了作者对具有不炫耀,注重蕴积品性的人赞美之情。

11.(1)窈窕一词一般用以形容女子文静美好,此处形容春风,用了拟人手法,写出春风的柔美动人。

(2)诗人沐浴着春风,轻快地行走在山间,踏着夕阳,听着鸟鸣,看着周围美丽的自然山水和田园风光,心中充满了对自然的喜爱和对农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解析】【分析】(1)解答此题的答题步骤: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首先说明“窈窕”一词源自《诗经》,是形容少女的,然后点明诗句比喻拟人的写法,生动地写出了春风给人的美好感受;另一方面形容蘼芜草在春风中轻轻摇摆的姿态。

(2)结合全诗内容分析,诗歌前两句以“飞泉”暗指“山高陡峭”,以“春风窈窕”衬托“行”的轻松愉快;后两句中“山田”点明“山行”即将结束,一路听鸟鸣说明“山行”的美好感受,诗人借景抒情,前两句写自然山景,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喜爱;后两句写农家之乐,表达了对农村生活的向往。

故答案为:⑴窈窕一词一般用以形容女子文静美好,此处形容春风,用了拟人手法,写出春风的柔美动人。

⑵诗人沐浴着春风,轻快地行走在山间,踏着夕阳,听着鸟鸣,看着周围美丽的自然山水和田园风光,心中充满了对自然的喜爱和对农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炼词的能力。

炼词,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

答题时不能把该词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①解释该词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词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

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12.(1)曲径通幽;悦
(2)“静”指“万籁俱寂”,“动”指“钟磬音”,作者以动衬静,用钟磬音的悠扬深远来衬托环境的幽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