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轴卷】中考九年级历史下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试卷(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
1.1919年,《泰晤土报》评论说,巴黎和会与其说引起了中国学生的争取国权运动,不如说它是近代中国人第一次对西方人说“不”的国际会议。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A.五四运动迫使北洋政府废除了“二十一条”B.中国在巴黎和会上收回了山东主权
C.中国代表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D.巴黎和会促使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2.下列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叙述,错误的是
A.战前在欧洲形成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
B.萨拉热窝事件是战争爆发的导火线
C.凡尔登战役是大战中最惨烈的战役之一
D.英国“光荣革命”是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3.阅读下表,分析苏联工业总产值所占位次发生显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1913﹣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在世界中的地位
A.农奴制的废除
B.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C.未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4.斯大林曾说:“工业化的中心,工业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

”这一思想给苏联发展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A.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B.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C.加速了农业的发展D.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5.一战爆发后,意大利“见风使舵”对原盟友作战。

这最能说明“一战”的
A.原因B.性质C.特点D.影响
6.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说:“1922年美国召集的华盛顿九国会议签订了一个公约,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材料中的“一个公约”指什么?
A.《凡尔登条约》B.《凡尔赛条约》
C.《九国公约》D.《联合国家宣言》
7.历史是一面镜子。

“萨拉热窝事件”这面镜子给我们的正确启示是
A.只要出于爱国目的就可以不择手段
B.萨拉热窝事件是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C.只有暴力恐怖手段才能解决国家争端
D.突发事件会给人类和平带来巨大威胁
8.“三巨头操控世界,德国成待宰羔羊,中国战胜却受害,学生掀起爱国潮。

”歌谣描述的会议
A.巴黎和会
B.华盛顿会议
C.三级会议
D.制宪会议
9.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美国人的关注。

四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人《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等。

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A.新经济政策深得人心
B.农业集体化推进
C.工业化取得显著成效
D.文学和艺术空前繁荣
10.俄国十月革命与二月革命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
A.布尔什维克党在斗争中起了领导作用
B.目的在于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实行无产阶级专政
C.工人阶级领导建立了全国性苏维埃政权
D.经历了和平到暴力的斗争过程
11.1916年11月,罗曼•罗兰在《战时日记》中写道:“欧洲正在奔向奴役和毁灭。

两年以来,它一直疯狂地沿着这条灾难的道路越走越远…”这里所说的“奔向奴役和毁灭”开始于()
A.拿破仑执政B.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C.希特勒上台D.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12.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

关于这次战争的描述,正确的是
①导火线是“萨拉热窝事件”
②战争爆发后意大利参加了同盟国集团作战
③著名战役有凡尔登战役
④1918年德国投降,标志着大战的结束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3.好莱坞影片《圣雄甘地》中有这样一幅情景:20世纪20年代,甘地号召民众自己纺纱织布,并身体力行,穿戴土布缝制的白衫白帽,一时间,这种打扮成为印度人的流行服饰。

材料中的“流行服饰”现象表明
A.影视明星引领服饰潮流B.甘地主张与殖民政府合作
C.政治运动影响生活变迁D.印度摆脱了英国殖民统治
14.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认识和评价历史现象的重要方法。

下列表述属于揭示历史现象的本质的是()
A.1914 年,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B.1917 年,美国对德宣战
C.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D.1918 年 11 月,德国投降
15.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其主要原因是()
A.奥匈帝国的皇储夫妇被打死
B.奥匈帝国和德国借机发动战争
C.塞尔维亚民族解放斗争高涨
D.英法制止俄国扩张
16.第一次世界大战严重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力量。

其具体表现不包括()A.印度民族大起义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
B.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诞生
C.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殖民统治
D.华夫脱运动为埃及民族民主运动奠定了基础
17.运用数据进行分析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

下表直接反映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
A.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
B.人类的一场浩劫和深重的灾难
C.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D.十月革命爆发的直接原因
18.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相似之处不包括:
A.由少数帝国主义大国操纵B.均有损中国主权
C.对战败国进行了掠夺D.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19.毛泽东认为:“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不只是开创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而且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这主要由于十月革命
A.废除了俄国农奴制
B.诞生了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C.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
D.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
20.马克思说: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多线的进程,不同国家和地区在社会历史发展的道路存在社会历史发展的道路存在着多样化和常规性。

对以下国家的描述正确的是
A.埃及人民在扎格鲁尔的领导下,通过武装斗争,获得了完全独立
B.墨西哥在卡德纳斯的领导下进行了民主改革,走上了发展道路
C.印度人民在甘地的领导下,取得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
D.俄国人民在列宁的领导下通过十月革命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21.史论结合是历史学科的重要特点之一。

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区分史实与史
论。

下列表述中,属于“史论”的是()
A.一战爆发之后,意大利参加了协约国集团作战
B.1916年,德、法两国军队在凡尔登展开了血战
C.一战是帝国主义争夺霸权和殖民地的不义之战
D.一战中,交战国使用了坦克和潜艇等新式武器
22.某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

”据此可知,该学者
A.完全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B.客观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
D.否认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
23.如果1917年的俄国也有一个“年度十大流行语”排行榜,你认为排在前两位的应是A.十月革命、人民委员会
B.苏联成立、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新宪法
D.一五计划、赫鲁晓夫改革
24.“1922年的一天,莫斯科的街头市场上到处都是做生意的小商贩,他们贩卖着皮毛、瓷器等各种生活用品。

”材料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苏联模式的推行
B.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进行
C.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D.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25.20世纪上半期召开的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产生了深远影响。

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相似之处不包括( )
A.由少数帝国主义大国操纵B.均有损中国主权
C.对战败国进行了掠夺D.都确立了新的国际秩序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巴黎和会与其说引起了中国学生的争取国权运动,不如说它是近代
中国人第一次对西方人说“不”的国际会议,要求选出该材料说法原因的正确选项,根据所学知识,由于五四爱国运动的兴起,中国人民的斗争,北洋政府的代表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选项中C符合题意,故选C。

2.D
解析: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故D符合题意。

ABC均正确但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D。

3.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图表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1928年到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和第二个五年计划,到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到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B符合题意;农奴制的废除是1861年,与题文时间不符,排除A;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的,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排除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1917年——1921年,与题文时间不符,排除D。

综上所述ACD都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
题干中“1913﹣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在世界中的地位”是解题的关键,1925年,斯大林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路线”,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1928年——1932年,苏联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化全面加速,开始有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化,1933年——1937年,苏联实施第二个五年计划,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4.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斯大林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给苏联发展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业、轻工业长期停滞不前,故选D。

5.B
解析: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战爆发后,意大利“见风使舵”对原盟友作战。

这最能说明“一战”的性质。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交战主要力量是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它们参战的目的都
是为了争夺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即瓜分世界。

因此说“一战爆发后,意大利为了自身利益“见风使舵”对原盟友作战。

”这最能说明“一战”的性质是一场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

所以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6.C
解析: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1921年到1922年的华盛顿会议上,签定了《九国公约》,美国成为最大受益国,条约在维护中国领土完整的幌子下,使中国又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故C符合题意。

843年的《凡尔登条约》使查里曼帝国分裂,1919的《凡尔赛条约》严厉制裁德国,1942年的《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故AB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D
解析: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萨拉热窝事件是在1914年6月28日巴尔干半岛的波斯尼亚发生,此日为塞尔维亚之国庆日,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塞尔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普枪杀,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该事件给我们的启示是爱国要有正当的手段,暴力恐怖手段不能解决国家争端,突发事件会给人类和平带来巨大威胁。

而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之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的。

所以D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ABC三项表述均不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8.A
解析:A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1919年6月在法国巴黎,战胜国召开了惩治德国为首的战败国会议,在巴黎和会上列强将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引发了五四运动,A符合题意;华盛顿会议调整了战胜国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与歌谣描述的无关,排除B;三级会议是法国中世纪的等级代表会议。

参加者有教士(第一等级)、贵族(第二等级)和市民(第三等级)三个等级的代表,故名三级会议,与歌谣描述无关,排除C;制宪会议即"立宪会议"。

为制定或修改宪法而专门召集的会议,与歌谣描述的无感,排除D。

故选A。

【点睛】
题干“三巨头操控世界,德国成待宰羔羊,中国战胜却受害,学生掀起爱国潮。

”是解题的关键,结合教材中巴黎和会的内容、影响来解答此题。

9.C
解析:C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选项“1928年、四年以后”,结合所学可知,为了把苏联建设成一个工业化强国,苏联从1928年至1932年,苏联实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的重点是发展重工业,苏联摆脱工业国落后的面貌;而此时,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苏联的成就引起了它们的注意,故C符合题意;新经济政策深得人心、农业集体化推进、文学和艺术空前繁荣与题干无关,故AB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C。

10.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在十月革命和二月革命中布尔什维克党都起到了领导者的作用;B 项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俄国的专制统治,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十月革命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属于无产阶级革命.符合题意;C项十月革命后建立的并不是全国性苏维埃政权,而是经过长期的国内斗争才实现的;D项十月革命和二月革命都是暴利革命。

C项符合题意,故选B。

11.B
解析: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一战的认识,题目的关键是“欧洲正在奔向奴役和毁灭”,根据所学知识,由于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越演越烈,导致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的形成,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最终导致了一战的爆发,本题选B。

考点:第一次世界大战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第一次世界大战(简称一战,1914年8月—1918年11月)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

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战斗。

所以一战的原因,性质,影响,经过都是出题的重点,希望同学们要好好掌握。

12.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一战前在欧洲形成了两个军事侵略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它们疯狂扩军备战,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1914年,奥匈帝国以萨拉热窝事件为借口,挑起战争,一战爆发;一战是一次空前规模的战争,1916年的凡尔登战役,造成双方共七十多万人的伤亡,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1918年德国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①③④正确,B项符合题意。

一战爆发后,意大利为了自身利益,望风使舵,与协约国达成秘密协定,参加到协约国一方作战。

②错误,A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B。

【点睛】
排列组合型选择题,简单的解答方式就是用排除法,根据所学知识,从所给的选项中找出“错误”的排除,即可得出答案。

据所学,一战爆发后,意大利为了自身利益,望风使舵,与协约国达成秘密协定,参加到协约国一方作战。

②项不符合史实排除,即可答案。

13.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题干的“20世纪20年代,甘地号召民众自己纺纱织布,并身体力行,穿戴土布缝制的白衫白帽,一时间,这种打扮成为印度人的流行服饰。

”与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有关,材料中的“流行服饰”现象表明政治运动影响生活变迁,故C符合题意;甘地不是影视明星,排除A;甘地主张与殖民政府合作与史实不符,排除B;印度摆脱了英国殖民统治在题干材料中未涉及,排除D。

故选C。

14.C
解析: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A选是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的时间和标志的表述,属于历史现象;B 项是一战当中的事件,也属于历史现象;C项是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性质的分析,属于历史现象的本质;D项对一战结果的表述,属于历史现象。

C项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历史现象和本质的却别。

历史现象是对历史史实的陈述,历史现象的本质是对历史事件的观点和看法。

在此基础上对选项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15.B
解析:B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萨拉热窝事件的背景是,一战前欧洲成立了两大军事对抗集团,德国等新兴强国不满于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确立的国际秩序,意图争夺殖民地与霸权,挑起战争。

而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的发生正好为德奥挑起战争提供了借口。

1914年7月底,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由此爆发。

因此,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其主要原因成为是德奥发动战争的借口。

B符合题意;奥匈帝国的皇储夫妇被打死、塞尔维亚民族解放斗争高涨不是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的原因,AC不符合题意;英法制止俄国扩张与萨拉热窝事件无关,D不符合题意。

所以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16.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印度民族大起义发生在一战之前,A符合题意;BCD项内容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严重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力量的表现,排除。

故选择A。

17.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通过图表中死伤人数和经济损失的数字可以看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的空前浩劫,给人类带来了灾难,故B项符合题意,ACD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故本题应选B。

18.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相似之处不包括对战败国进行了掠夺。

巴黎和会上制定的《凡尔赛条约》中有瓜分了德国殖民地的内容,华盛顿会议上没有对战败国进行掠夺,故C符合题意。

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都由少数帝国主义大国操纵、均有损中国主权、都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ABD是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共同之处,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19.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诞生了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和世界历史的新纪元;B正确;废除俄国农奴制的是1861年改革,排除A;俄国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是在十月革命胜利后,经过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实现的,排除C;粉碎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叛乱是十月革命胜利后,排除D。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识记能力。

在理解十月革命意义的基础上解答此题。

20.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墨西哥在卡德纳斯的领导下进行了民主改革,走上了发展道路,促进了墨西哥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故B符合题意;埃及人民在扎格鲁尔的领导下,通过和平请愿、谈判的方式,获得了有条件独立,故A不符合题意;印度人民在甘地的领导下,在
1920年和1930年进行了两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故C不符合题意;俄国人民在列宁的领导下通过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1.C
解析: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

一战是帝国主义争夺霸权和殖民地的不义之战属于史论,故C符合题意;一战爆发之后,意大利参加了协约国集团作战、1916年,德、法两国军队在凡尔登展开了血战、一战中,交战国使用了坦克和潜艇等新式武器属于史实,故AB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C。

22.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由此判断这一制度与斯大林模式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模式实现了苏联的工业化,使苏联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业国。

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也很突出,它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了国民经济的严重失调。

它的发展模式属于粗放型经济,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因此该学者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

选项C符合题意;列宁的新经济政策还没有走上工业化的大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十月革命后的苏俄时期;赫鲁晓夫改革与题干内容不符;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3.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起义取得胜利,揭开了俄国十月革命的序幕,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所以选A。

24.C
解析:C
【解析】
【详解】
根据“1922年”、“到处都是做生意的小商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C符合题意,AB项是斯大林上台后开始实行的,1922年苏俄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

D项不符合题意。

所以C符合题意,ABD
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25.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都是一战后为了调整新秩序召开的会议,都由少数帝国主义大国操纵,都损害了中国的主权,都确立了新的国际秩序,ABD三项的内容是相同点,巴黎和会是为了处置战败国德国召开的会议,是对战败国进行了掠夺,华盛顿会议不是对战败国进行了掠夺,C项符合题意;故选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