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教程-第1章--西游记玄奘弟子故事之演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游记玄奘弟子故事之演变
印度人为最富于玄想之民族,世界之神话故事多起源于天竺,今日治民俗学者皆知之矣。
自佛教流传中土后,印度神话故事亦随之输入。
观近年发现之敦煌卷子中,如《维摩诘经》《文殊问疾品》演义诸书,益知宋代说经,与近世弹词章回体小说等,多出于一源,而佛教经典之体裁与后来小说文学,盖有直接关系。
此为昔日吾国之治文学史者,所未尝留意者也。
僧祐《出三藏记集》卷九《贤愚经记》云︰
“河西沙门释昙学威德等凡有八僧,结志游方,远寻经典,于于阗大寺遇般遮于瑟之会。
般遮于瑟者,汉言五年一切大众集也。
三藏诸学各弘法宝,说经讲律依业而教。
学等八僧随缘分听,于是竞习胡音,折以汉义。
精思通译,各书所闻。
还至高昌,乃集为一部。
”
据此,则《贤愚经记》者,本当时昙学等八僧听讲之笔记也。
今检其内容,乃一杂集印度故事之书。
以此推之,可知当日中央亚细亚说经,例引故事以阐经义。
此风盖导源于天竺,后渐及于东方。
故今大藏中《法句譬喻经》等之体制,实印度人解释佛典之正宗。
此等释经著述,如天台诸祖之书,则已支那化,固与印度释经之著作有异也。
夫说经多引故事,而故事一经演讲,不得不随其说者听者本身之程度及环境,而生变易,故有原为一故事,而歧为二者,亦有原为二故事,而混为一者。
又在同一事之中,亦可以甲人代乙人,或在同一人之身,亦可易丙事为丁事。
若能溯其本源,析其成分,则可以窥见时代之风气,批评作者之技能,于治小说文学史者傥亦一助欤?
鸠摩罗什译《大庄严经论》卷三第十五故事,难陀王说偈言︰
‘昔者顶生王,将从诸军众。
并象马七宝,悉到于天上。
罗摩造草桥,得至楞伽城。
吾今欲升天,无有诸梯■。
次诣楞伽城,又复无津梁。
’寅恪案,此所言乃二故事,一为顶生王升天因缘,见于康僧会译《六度集经》卷四第四十故事、《涅槃经》(圣行品)、《中阿含经》卷十一〈王相应品四洲经〉、元魏·吉迦夜、昙曜共译之《付法藏因缘传》卷一、鸠摩罗什译《仁王般若波罗蜜经》下卷、不空译《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护国品)、法炬译《顶生王故事经》、昙无谶译《文陀竭王经》、施护译《顶生王因缘经》及《贤愚经》卷十三等。
梵文《Divya^vada^na》第十七篇亦载之,盖印度最流行故事之一也。
兹节录《贤愚经》(顶生王缘品)第六十四之文如下︰
‘(顶生王)意中复念,欲生忉利,即与群众蹈虚登上。
时有五百仙人住在须弥山腹,王之象马屎尿落污仙人身。
诸仙相问,何缘有此?中有智者告众人言,吾闻顶生欲上三十三天,必是象马失此不净。
仙人忿恨,便结神咒,令顶生王及其人众悉住不转。
王复知之,即立誓愿,若我有福,斯诸仙人悉皆当来,承供所为。
王德弘博,能有感致,五百仙人尽到王边,扶轮御马,共至天上。
未至之顷,遥睹天城,名曰快见,其色皦白,高显殊特。
此快见城有千二百门,诸天惶怖,悉闭诸门,着三重铁门。
顶生王兵众直趣不疑,王即取贝吹之,张弓扣弹,千二百门一时皆开。
帝释寻出,与共相见,因请入宫,与共分坐。
天帝人王貌类一种,其初见者,不能分别,唯以眼眴迟疾知其异耳。
王于天上受五欲乐,尽三十六帝,末后帝释是大迦叶。
时阿修罗王兴军上天,与帝释■。
帝释不如。
顶生复出,吹贝扣弓,阿修罗王即时崩墬。
顶生自念,我力如是,无有等者。
今与帝释共坐何为?不如害之,独霸为快。
恶心已生,寻即堕落,当本殿前,委顿欲死。
诸人来问,若后世问顶生王云何命终,何以报之?王对之曰,若有此问,便可答之,顶生王者由贪而死。
统领四域四十亿岁,七日雨宝,及在二天,而无厌足,故致墬落。
’
此闹天宫之故事也。
又印度最著名之纪事诗《罗摩延传》第六编,工巧猿名Nala者,造桥渡海,直抵楞伽。
此猿猴故事也。
盖此二故事本不相关涉,殆因讲说《大庄严经论》时,此二故事适相连接,讲说者有意或无意之间,并合闹天宫故事与猿猴故事为一,遂成猿猴闹天宫故事。
其实印度猿猴之故事虽多,猿猴而闹天宫,则未之闻。
支
那亦有猿猴故事,然以吾国昔时社会心理,君臣之伦,神兽之界,分别至严。
若绝无依藉,恐未必能联想及之。
此《西游记》孙行者大闹天宫故事之起源也。
又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三佛制苾刍发不应长缘略云︰‘时具寿牛卧在憍闪毗国,住水林山出光王园内猪坎窟中。
后于异时,其出光王于春阳月,林木皆茂,鹅雁鸳鸯鹦鹉舍利孔雀诸鸟,在处哀鸣,遍诸林苑。
出光王命掌园人曰︰汝今可于水林山处,周遍芳园,皆可修治。
除众瓦砾,多安净水,置守卫人。
我欲暂往园中游戏。
彼人敬诺,一依王教。
既修营已,还白王知。
时彼王即便将诸内宫以为侍从,往诣芳园。
游戏既疲,偃卧而睡。
时彼内人,性爱花果,于芳园里随处追求。
时牛卧苾刍须发皆长,上衣破碎,下裙垢恶,于一树下跏趺而坐。
宫人遥见,各并惊惶,唱言︰有鬼!有鬼!苾刍即往入坎窟中。
王闻声已,即便睡觉,拔剑走趁。
问宫人曰︰鬼在何处?答曰︰走入猪坎窟中。
时王闻已,行至窟所,执剑而问,汝是何物?答言︰大王!我是沙门。
王曰︰是何沙门?答曰︰释迦子。
问言︰汝得阿罗汉果耶?答言︰不得。
汝得不还,一来,预流果耶?答言︰不得。
且置斯事,汝得初定,乃至四定?答︰并不得。
王闻是已,转更嗔怒,告大臣曰︰此是凡人,犯我宫女,可将大蚁填满窟中,蜇螫其身。
时有旧住天神近窟边者,闻斯语已,便作是念︰此善沙门,来依附我,实无所犯,少欲自居。
非法恶王,横加伤害。
我今宜可作救济缘。
即自变身为一大猪,从窟走出。
王见猪已,告大臣曰︰可将马来,并持弓箭。
臣即授与,其猪遂走,急出花园。
王随后逐。
时彼苾刍,急持衣钵,疾行而去。
’
《西游记》猪八戒高家庄招亲故事,必非全出中国人臆撰,而印度又无猪豖招亲之故事,观此上述故事,则知居猪坎窟中,须发蓬长,衣裙破垢,惊犯宫女者,牛卧苾刍也。
变为大猪,从窟走出,代受伤害者,则窟边旧住之天神也。
牛卧苾刍虽非猪身,而居猪坎窟中,天神又变为猪以代之,出光王因持弓乘马以逐之,可知此故事中之出光王,即以牛卧苾刍为猪。
此故事复经后来之讲说,憍闪毗国之憍,以音相同之故,变为高家庄之高。
惊犯宫女,以事相类似之故,变为招亲。
辗转代易,宾主淆混,指牛卧为猪精,尤觉可笑。
然故事文学之演变,其意义往往由严正而趋于滑稽,由教训而变为讥讽,故观其与前此原文之相异,即知其为后来作者之改良。
此《西游记》猪八戒高家庄招亲故事之起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