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2第7单元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公开课优质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列宁
高中历史 必修2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得出结论: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项目
新经济政策
背景 国内战争、物资匮乏 内战结束、社会政治和经济危机
主 农业
余粮收集制
固定粮食税
要 工业
工业国有化
公有制为主体,公私并存
内 商业
国家垄断贸易
市场自由贸易
容 分配
高中历史必修2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课后作业
见《中学教材全解》必修2 人教版 第20课 综合练提升能力中的题目
高中历史 必修2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三、“斯大林模式”
1.背景 (1)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简称“苏联”。 (2)1924年初,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 (3)国家经济政策发生变化,_新___经__济____政策被逐渐取消。 2.实践 (1)优先发展_重__工___业____,其资金来源是农业和轻工业。 (2)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以摆脱粮食供应困难。
A.物价高涨,只能凭证供应物资 B.劳动力减少,工业化受到阻碍 C.政府加强干预,计划经济形成 D.产能低下,只好引进西方资金
高中历史 必修2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3.1923年秋苏联发生了“销售危机”:工业品积压、农产品收购困难。经济学 家普列奥布拉任斯基认为危机的产生是由于“经济中的无计划性”,指出出路 是加强经济中的计划原则来同小资产阶级自发势力作斗争。这一主张( C )
4.特点:兼有“战时”和 “_共__产___主__义__”两种特色。 5.评价 (1)积极:粉碎了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武 装干涉,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2)消极: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引 起工农群众的不满
高中历史 必修2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_战_ 时_共___产__主__义__”政 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标志: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召开,通过了《关于以实物 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标志着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3.内容 (1)农业:以_粮__食___税__代替余粮收集制,规定农民在交纳粮食税后, 剩下的粮食由自己支配。 (2)工业 ①解除大部分小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___有__化_。
走向高考考场
1.(2017·海南高考)俄国苏维埃政权建立后至1940年间,一段时期内经济进入停滞状态, 工业和生活用品的生产极度萎缩,可耕地面积缩减,粮食不断减产,牲畜大幅度减少。这 一时期是( B )
A.二月革命时期 B.国内战争时期 C.农业集体化时期 D.德军入侵时期
高中历史 必修2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A.迫切要求改变经济体制 B.国民经济恢复工作还没有最終完成 C.新经济政策逐渐被废止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作用非常有限
高中历史 必修2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5.1920年11月苏俄颁布租让法令,允许外国资本家在苏俄经营租让企业或同苏 维埃国家组织合营股份公司,企业由私人经营,所有权属于国家,承租者必须 接受国家的监督指导。据此可知当时苏俄( D )
高中历史 必修2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3.特点 (1)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__计__划____经济。 (2)建立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的经济体系。 4.评价 (1)积极作用 ①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使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②经济实力的增长,为后来_反__法__西___斯__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弊端 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__农__业______和轻工业的滞后。 ②向农民索取太多,压制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③长期执行_计__划___指__令__,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僵化,成为以后_苏__联___解__体__的重要原因之一。
高中历史 必修2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问题探究
一、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史料研读 材料一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 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证明我们犯了错误。
——《列宁选集》 材料二 “所谓‘新’是对我们先前的经济政策而言的。可是实质上,它比我们先前的经济政策 包含着更多的旧东西。”
A.全面实施新经济政策 B.系统推进了工业化建设 C.正式确立斯大林模式 D.调整社会主义发展策略
高中历史 必修2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6. 1921年4月,列宁说:如果农民经济能够继续发展,那么还应该为进一步的转变提供可靠的 保证,而进一步转变就必须使效益最差的、最落后的、细小的、单干的农民经济逐渐联合起来, 组成公有的大规模的农民经济。由此可知,当时( D ) A.余粮收集制得到推广 B.工业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 C.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 D.列宁已有建立农业合作社的设想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学习目标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目的、内容和主要作用 2.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原因、内容及主要意义 3.“斯大林模式”的主要实践、主要特点、功绩及弊端
高中历史 必修2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重点难点
重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与作用,认识实施新经济 政策的必要性,“斯大林模式”的经济表现 难点 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及其对社会主义的影响
2.(2017·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右图是苏联时期的一幅漫画《又是斯 大林格勒》。该漫画表明( A )
A.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 B.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 C.二战期间苏联经济建设并未停滞 D.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
高中历史 必修2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3.(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 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 克。这表明苏联( A )
高中历史 必修2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3.教训 (1)制定政策时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 (2)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 (3)制定农业政策必须考虑农民的利益。 (4)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必须结合起来。
高中历史 必修2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高中历史 必修2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②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 ③对于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政府以_租__让___的方式让外 国资本家经营。 (3)商业:允许自由贸易,恢复_货__币____流通和商品交换。 (4)分配:废除_实__物__分__配___制__。 4.作用 (1)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_政__治_____ 形势。 (2)到1925年,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基本完成。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 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高中历史 必修2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课堂练习
1.有学者认为:“布尔什维克党采取的办法是完全错误的,由于党的一些领导人为热 情的浪潮所激动,试图用无产阶级的国家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 调整国家的生产和分配。”该学者提到的这一政策( B )
A.适应国内外时局的需要 B.倡导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C.怀疑与否定新经济政策 D.有利于促进工业化进程
高中历史 必修2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4.1925年,苏联谷物的总产量接近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水平,但畜牧业还低于革 命前的水平。工业总产值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73%,铁路运输业的货物周 转量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80%,国内商品流转总额大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 前的70%。这说明当时苏联( B )
课前预习
教材知识清单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1)政治: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疯狂反扑。 (2)军事:1918年夏,苏俄进入艰难困苦的_国___内__战__争__时 期。 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 3.内容 (1)农业:实行_自__由__贸___易_____。 (2)工业: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3)商业:取消_余_ 粮收__集__制____。 (4)分配: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平均主义
按劳分配
高中历史 必修2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政策 项目
特点
经验教训
相同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①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②单一公有制
对战争胜利起重要作用,但超越了 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是向社会主义 过渡的正确途径 ①都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策 ②都涉及农业、工业、商业等方面 ③都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新经济政策
①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市场)发展经 济 ②部分恢复私有制,公私并存
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是符合俄国 国情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高中历史 必修2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二、“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原因、特征及教训
1.原因 (1)根本原因:苏联的小农生产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文化落后。 (2)客观原因:过渡时期阶级斗争激烈,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帝国主义包围下险恶的国 际环境以及战争的危机感。 (3)主观原因:斯大林对党内斗争的错误处理方法以及理论上的失误。 (4)历史原因:长期的封建专制遗留下了大量的个人专断和个人迷信的残余。 2.特征 (1)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上实行完全公有。 (2)在经济管理体制上实行高度集中。 (3)在经济建设指导方针上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 (4)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上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 (5)在按劳分配的具体形式上实行工资加奖金。 (6)在无产阶级专政形式上实行苏维埃体制。
A.针对民族矛盾不断激化的国情 B.使公有制经济成分的地位确立 C.确立无产阶级专政的领导地位 D.适应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高中历史 必修2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苏俄人民委员会颁布的一个法令称:“如无供给委员会的证明而私自运输、买 卖产品者,应当没收全部财产,判处三年以上的监禁,并强迫其劳动。”这一 做法造成( A )
高中历史 必修2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得出结论: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项目
新经济政策
背景 国内战争、物资匮乏 内战结束、社会政治和经济危机
主 农业
余粮收集制
固定粮食税
要 工业
工业国有化
公有制为主体,公私并存
内 商业
国家垄断贸易
市场自由贸易
容 分配
高中历史必修2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课后作业
见《中学教材全解》必修2 人教版 第20课 综合练提升能力中的题目
高中历史 必修2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三、“斯大林模式”
1.背景 (1)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简称“苏联”。 (2)1924年初,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 (3)国家经济政策发生变化,_新___经__济____政策被逐渐取消。 2.实践 (1)优先发展_重__工___业____,其资金来源是农业和轻工业。 (2)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以摆脱粮食供应困难。
A.物价高涨,只能凭证供应物资 B.劳动力减少,工业化受到阻碍 C.政府加强干预,计划经济形成 D.产能低下,只好引进西方资金
高中历史 必修2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3.1923年秋苏联发生了“销售危机”:工业品积压、农产品收购困难。经济学 家普列奥布拉任斯基认为危机的产生是由于“经济中的无计划性”,指出出路 是加强经济中的计划原则来同小资产阶级自发势力作斗争。这一主张( C )
4.特点:兼有“战时”和 “_共__产___主__义__”两种特色。 5.评价 (1)积极:粉碎了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武 装干涉,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2)消极: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引 起工农群众的不满
高中历史 必修2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_战_ 时_共___产__主__义__”政 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标志: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召开,通过了《关于以实物 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标志着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3.内容 (1)农业:以_粮__食___税__代替余粮收集制,规定农民在交纳粮食税后, 剩下的粮食由自己支配。 (2)工业 ①解除大部分小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___有__化_。
走向高考考场
1.(2017·海南高考)俄国苏维埃政权建立后至1940年间,一段时期内经济进入停滞状态, 工业和生活用品的生产极度萎缩,可耕地面积缩减,粮食不断减产,牲畜大幅度减少。这 一时期是( B )
A.二月革命时期 B.国内战争时期 C.农业集体化时期 D.德军入侵时期
高中历史 必修2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A.迫切要求改变经济体制 B.国民经济恢复工作还没有最終完成 C.新经济政策逐渐被废止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作用非常有限
高中历史 必修2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5.1920年11月苏俄颁布租让法令,允许外国资本家在苏俄经营租让企业或同苏 维埃国家组织合营股份公司,企业由私人经营,所有权属于国家,承租者必须 接受国家的监督指导。据此可知当时苏俄( D )
高中历史 必修2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3.特点 (1)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__计__划____经济。 (2)建立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的经济体系。 4.评价 (1)积极作用 ①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使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②经济实力的增长,为后来_反__法__西___斯__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弊端 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__农__业______和轻工业的滞后。 ②向农民索取太多,压制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③长期执行_计__划___指__令__,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僵化,成为以后_苏__联___解__体__的重要原因之一。
高中历史 必修2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问题探究
一、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史料研读 材料一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 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证明我们犯了错误。
——《列宁选集》 材料二 “所谓‘新’是对我们先前的经济政策而言的。可是实质上,它比我们先前的经济政策 包含着更多的旧东西。”
A.全面实施新经济政策 B.系统推进了工业化建设 C.正式确立斯大林模式 D.调整社会主义发展策略
高中历史 必修2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6. 1921年4月,列宁说:如果农民经济能够继续发展,那么还应该为进一步的转变提供可靠的 保证,而进一步转变就必须使效益最差的、最落后的、细小的、单干的农民经济逐渐联合起来, 组成公有的大规模的农民经济。由此可知,当时( D ) A.余粮收集制得到推广 B.工业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 C.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 D.列宁已有建立农业合作社的设想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学习目标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目的、内容和主要作用 2.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原因、内容及主要意义 3.“斯大林模式”的主要实践、主要特点、功绩及弊端
高中历史 必修2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重点难点
重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与作用,认识实施新经济 政策的必要性,“斯大林模式”的经济表现 难点 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及其对社会主义的影响
2.(2017·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右图是苏联时期的一幅漫画《又是斯 大林格勒》。该漫画表明( A )
A.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 B.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 C.二战期间苏联经济建设并未停滞 D.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
高中历史 必修2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3.(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 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 克。这表明苏联( A )
高中历史 必修2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3.教训 (1)制定政策时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 (2)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 (3)制定农业政策必须考虑农民的利益。 (4)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必须结合起来。
高中历史 必修2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高中历史 必修2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②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 ③对于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政府以_租__让___的方式让外 国资本家经营。 (3)商业:允许自由贸易,恢复_货__币____流通和商品交换。 (4)分配:废除_实__物__分__配___制__。 4.作用 (1)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_政__治_____ 形势。 (2)到1925年,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基本完成。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 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高中历史 必修2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课堂练习
1.有学者认为:“布尔什维克党采取的办法是完全错误的,由于党的一些领导人为热 情的浪潮所激动,试图用无产阶级的国家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 调整国家的生产和分配。”该学者提到的这一政策( B )
A.适应国内外时局的需要 B.倡导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C.怀疑与否定新经济政策 D.有利于促进工业化进程
高中历史 必修2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4.1925年,苏联谷物的总产量接近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水平,但畜牧业还低于革 命前的水平。工业总产值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73%,铁路运输业的货物周 转量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80%,国内商品流转总额大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 前的70%。这说明当时苏联( B )
课前预习
教材知识清单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1)政治: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疯狂反扑。 (2)军事:1918年夏,苏俄进入艰难困苦的_国___内__战__争__时 期。 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 3.内容 (1)农业:实行_自__由__贸___易_____。 (2)工业: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3)商业:取消_余_ 粮收__集__制____。 (4)分配: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平均主义
按劳分配
高中历史 必修2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政策 项目
特点
经验教训
相同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①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②单一公有制
对战争胜利起重要作用,但超越了 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是向社会主义 过渡的正确途径 ①都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策 ②都涉及农业、工业、商业等方面 ③都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新经济政策
①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市场)发展经 济 ②部分恢复私有制,公私并存
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是符合俄国 国情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高中历史 必修2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二、“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原因、特征及教训
1.原因 (1)根本原因:苏联的小农生产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文化落后。 (2)客观原因:过渡时期阶级斗争激烈,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帝国主义包围下险恶的国 际环境以及战争的危机感。 (3)主观原因:斯大林对党内斗争的错误处理方法以及理论上的失误。 (4)历史原因:长期的封建专制遗留下了大量的个人专断和个人迷信的残余。 2.特征 (1)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上实行完全公有。 (2)在经济管理体制上实行高度集中。 (3)在经济建设指导方针上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 (4)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上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 (5)在按劳分配的具体形式上实行工资加奖金。 (6)在无产阶级专政形式上实行苏维埃体制。
A.针对民族矛盾不断激化的国情 B.使公有制经济成分的地位确立 C.确立无产阶级专政的领导地位 D.适应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高中历史 必修2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苏俄人民委员会颁布的一个法令称:“如无供给委员会的证明而私自运输、买 卖产品者,应当没收全部财产,判处三年以上的监禁,并强迫其劳动。”这一 做法造成(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