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小说:从精神病理学的方向看——由格非《傻瓜的诗篇》说开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小说:从精神病理学的方向看
—由格非《傻瓜的诗篇》说开去
◎张清华
摘要:当代小说与精神病理学有密切的关联,小说在某种层面成为了“精神现象学”(病理学)的例证。
很多作家的创作都可以印证,格非正是这样一位作家,他的很多小说走 进内心世界,探询隐秘的精神世界,通过小说叙述,达到精神治疗。
这其中以《傻瓜的诗 篇》最为典型,《傻瓜的诗篇》提出了一个十足的弗洛伊德主义主题,即关于精神病的发病 机理与治愈手段,同时小说还讨论了另一个特别重要的精神现象学和哲学的命题,即精神分 裂与诗歌思维之间的隐秘关系。
《傻瓜的诗篇》是作为精神病学的“元小说”,揭示出了诗歌 写作是一个精神现象学的问题,它的价值也正在于此。
关键词:当代小说;精神病理学;格非;《傻瓜的诗篇》
我不是精神分析学家,也不是江湖术士,但是非常 有兴趣讨论"作为精神现象学的文学”的问题。
文学研 究就是打开众妙之门。
老子《道德经》的开篇说:“道可 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其实就是说很多东西者P 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不能言说、言不及义、言过其实, 都是差不多的道理。
老子又说:“有名,万物之母,无 名,天地之始”。
"有名”是有了语言、词语、名称,万 物获得了命名。
在没有语言之前,是世界的本源。
有了 语言是人类对万物进行认知、命名、指涉,所以人类是 语言的动物。
老子还说:“故常有,欲观其徼。
”万物是 存在的,是作为表象的"有”,借此可以观察其微妙的差 别 "徼”。
还要知道"常无”,世界的本体是"空”和"无”。
按照佛家的说法是"色”和"空”,“色”是万象,“空”是本然;按照道家的说法是"有”和"无”,万物是"有”,终极是"无”;按照《红楼梦》里的说法 是"好”和"了”,“好”是过程、表象,“了”是结果、本然。
老子的话要让我们知道,关于本体、认识、语 言,这里面有若干层次的转换关系和不对等关系,我们 知道所有言说的局限性,“此二者同谓之玄”。
你要知道 "常无”,又要知道"常有”,这就是"玄”学。
"玄之又 玄,众妙之门”,你就有了打开世界探究其无限奧秘的钥 匙。
从这里出发,我们所有的谈论都是有局限的,接下 来讨论的也是如此。
小说会成为"精神现象学病理学)的例证吗?答案是肯定的。
当代文学中有大量描写人的精神状态的 畸形,甚至是性的变态。
如何来解读这些现象,这是具
048
体原因。
大的原因是,现代小说是探求人的心理的内部 秘密的,用昆德拉的话说:“发现唯有小说能够发现的东 西,是小说唯一存在的理由。
”如今有太多的认知方法和 表现载体,有电视、电脑、网络、微信、报纸等各种各 样的传媒,这些传媒都能够揭示世界上各种事实,例如 刚刚在日本发生的"江歌事件”,新闻和网络八卦都在说 这种现象,但有谁能够说得清罪犯的内心世界发生了什 么,没有任何媒介可以说清,但是文学可以。
因为他内 心的黑暗在很多小说中都有可能做出了解释。
现代以来 文学的主要功能就是揭示人性内部的秘密,外部的现象 都被其它的媒介功能传达、记载、表现了,但是还有一 些东西是没有办法表现的,所以小说是没有过时的,它 有自身的使命,那就是发现人的内心世界的奧秘。
这也 有助于认识人类自身,人在分析文学的过程中也是在发 现自己。
其实所有的认知都有两个限度:对外认知客观 事物,对内走进和建构内心世界。
每当你认识前进了一 步,就意昧着对自己的认知深入了一步。
这个镜像是相 依相生,互为表里的。
关于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要借助一下弗洛伊德的理论。
弗洛伊德把人的意识 结构分为三部分:无意识、潜意识、意识。
无意识虽然 发生在我们体内,但我们意识不到,只有在梦境中会出 现。
还有一部分是经过我们检验加工,可以深入到意识 当中,叫潜意识。
结构最上面的部分是意识,也就是我 们能自觉到的。
这个结构仿佛是一座冰山,水平面以下 是大部分,表面能露出来的是少部分,也就是说,每个 人能够意识到的自我,只是我们意识当中的一小部分。
对应着意识结构的是人格结构。
"本我”对应着无 意识,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动物性的本能冲动。
"自我”是 世俗的一部分,我们身上获得社会认可的一部分,也就 是作为社会意识的人。
除此人类还有一个高级的精神层 次,即"超我”。
它是内化为内心世界的一种自律性,自我超越和提升的可能性,按照至善的原则行事。
更通俗 一点讲,伦理标准里面有一个是非标准。
判断是非标准 的是谁?通常应该是"超我”,我们中国人通常很少按照 是非原则来处理事情,都是按照利害原则。
父母对孩子 的教育,有一个缺陷:通常说要学会趋利避害。
但是很 少说让你坚持真理,和不良现象作斗争。
一般来说,对 无关的人会这么说,对自己孩子首先就讲利害。
所以 "超我”在中国人这里很多时候是被悬置的。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之间相互作 用、相互联系。
本我不顾现实,只要求满足欲望,寻求 快乐;超我按照道德准则对人的欲望和行为多加限制,而自我则活动于本我和超我之间,它以现实条件实现本 我的欲望,又要服从超我的强制规则,它不仅必须寻找 满足本我需要的事物,而且还必须考虑到所寻找的事物 不能违反超我的价值观。
大家联系文学作品的时候就会 立刻想到这样的例子。
例如,歌德的名作《浮士德》中,浮士德一生是一个不断地经历悲剧、磨难,从而自 我提升、成长,最后达到至高至善的境界的过程,成为 德意志的灵魂,成为一个民族的精神化身,或者是他的 文化精神的精髓。
他的一生是由两个东西决定的:一个 是上帝,一个是魔鬼梅菲斯特,上帝和魔鬼之间较量、争夺。
魔鬼要跟上帝打赌,看看谁能够争取到浮士德。
这个过程就是浮士德一生的成长逻辑:一定会有一种向 善,同时又会有恶的本能,进行不断的斗争和平衡。
这 是每个人都面对的共同处境。
这个过程我们也可以做一些延伸的理解,比如说我 们中国人认为"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亡,其鸣 也悲”,这是一个世俗的经验,为什么说"人之将死,其 言也善”? 一个人老了,他身上的魔鬼性、力比多、原欲 的成分越来越弱,他的精神性或者他的道德的部分就逐 渐占据了优势。
年轻的时候血气方刚,欲望旺盛,有更 多恶的本能。
当到了老年,生物的本能就萎缩了,没有 性别了,这是个过程。
还有一个例子,《西游记》是一个非常有启示、有 哲学意昧的作品。
唐僧受命于天子,带着三个徒弟,骑 着白龙马到西天去取经。
中间要经过空间上的遥迢万 里,经过万里千山、天然的屏障,这就使中国人的地理 想象变得那么遥远,空间上的努力极其艰巨,为什么要 付出如此大的代价?是要取真经。
这意昧着向善,求取 真理,让众生脱离苦难,拯救众生。
宁愿承受这样的磨 难去取真经,从空间上有一个探险的旅程,就像是一个 历险记的结构。
这是从小说的明线上看。
还有一个非常 重要但是并不裸露的意图,就是每个个体都在他精神的 天路历程之中。
小说的最后所有人都成了佛,所有的妖 魔都被降服或者被收服。
这表明,人身上的魔性(本 我)都得到了压制改造,最后成了佛。
佛是谁?佛就是 超我。
每个人都获得了胜利,猪八戒变成净坛使者,孙 悟空变成了斗战胜佛。
成佛的过程就是由魔到佛,这是 个人人格上的天路历程,但并不是意昧着你成了佛就没
049
有本能了。
猪八戒也仍然是有着猪的外观,还有某些猪 的本能,他的性格仍然有猪的痕迹。
孙悟空身上仍然有 桀骜不驯的一面。
这就好像是我们每个人的人性,人性 里面有若干个侧面,所有的家畜都是我们人驯化出来的。
西方戏剧里经常说"以上帝为蓝本创造了人”这是 莫里哀剧作当中的话。
我们人也是以自己为蓝本创造了 猪狗牛马等很多的家畜,这些家畜本来是有野性的,经 过人类的驯化变成了家畜。
所以从家畜身上可以看到人 性的多个侧面。
人性当中有猪性的懒、贪婪。
当然这都 是我们"对猪的污蔑”了,我们会选择某些弱点投射到 猪的身上 贪吃懒情。
其实猪除了懒情以外,别的缺点其实并不多,但是懒情却是我们人性当中的一部分。
还有狗性,有的教科书上说狗是由狼驯化来的,我不相 信。
有一部分狼狗当然是,但是其他的不是。
应该是由 多个动物种类而来,被我们人类驯化成了一种动物
虽然形体外貌有千百种,但属性却都一样的"狗”。
狗的 优点是忠诚,缺点是奴性,两者相依相生,人身上的奴 性从狗身上就可以看出,狗身上美好的稟赋,也是我们 人性的一种折射。
还有猴性 坐立不安、摇头晃脑、躁动、桀骜不驯,这是人身上的猴性,孙悟空就投射了 人类身上的这些属性。
除了这些,还有牛马之性 逆
来顺受,这些都是我们人类的稟赋。
另外,西游记里设 置了很多妖精,每一个妖精都是人身上的魔性或本我的 一种投射。
《西游记》是一部很有哲学内涵和寓意的作 品,但是我们过去的研究没有从精神现象学、从人性的 角度去认真切入,所以研究是比较浅的。
我们再回到弗洛伊德的理论。
弗洛伊德还有关于 "泛性论”即"力比多”也即"原欲”的理论,认为它是 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文学是力比多的升华”力比多 能直接呈现文学吗?能,但是叫"下半身”“下半身诗 歌”就把力比多直接拿出来,但通常诗或者艺术是把力 比多改装升华以后再拿出来。
例如男生向女生表达爱情,送她一支玫瑰,你会觉得很得体。
这里有一个隐 喻,什么是玫瑰花?它是一种薔薇科植物的生殖器官。
把力比多的部分藏起来,是人类文明的特点,诗其实是 把力比多隐喻化。
《红楼梦》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中,曹雪芹即发现了关于"木瓜”隐喻的原型,这是充 满了性暗示的。
很多民歌最初也都是力比多的直接显现。
孔夫子也是很敏锐的,他意识到《诗经》里有很多 会让人产生各种各样想法的话,所以他先打预防针说: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他也经常辩白自己说:“吾好色而不淫”。
似乎有一点矫情的意思,但更多 的时候他是很诚实的,又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
他会承认人的本能,但是他要引导大家向善。
弗洛伊德还有一个重要的理论 "梦是人的愿望 的达成”。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是人基本意识活动的 本能,每个人都会做梦,人们会有一种共同的感受,醒 了以后,叙述梦变得很困难。
我们的梦是大脑的多个部 位同时在活动,同时发生的多个区域的活动,形成梦境 的影像,所以做梦并不是一个"线性”的活动。
只是醒 来以后你要把它叙述出来,叙述是需要线性化的,以此 叙述加工的过程就变得很困难,因为梦的发生并不是在 时间里发生,而是空间里发生的。
还有"日常生活的精神病理学”不要以为我们每 个人的精神和精神分裂或者精神的异常现象之间是有一 道沟壑的,不是这样的,日常生活里面也充满了错乱。
错乱是一种常态,比如说我们所有的阅读,在弗洛伊德 看来都是"误读”。
你能够读出原作者是怎么想吗?《红 楼梦》《第二次握手》等都是作者经过反复修改的。
一个 人叙述同一故事,每一次叙述都和上次不一样。
"批阅十 载,增删五次”才有了如今的《红楼梦》。
"人不可能两 次进入同一条河流”就算自己写的东西也一样,我的 《海德堡笔记》自己拿出来重读的时候也是感想万千,当时的感觉和现在的感受就不一样。
写作的本质上就是不 断地对自己的记忆进行处理、增值、修改。
你能够完全 回复到自己的记忆当中吗?你的每次记忆是不是对你记 忆的修改?精神现象是非常复杂的。
还有"强迫症”强迫症是所有美德的伴生物。
我 经常跟我的学生们说:“不要以为你们是天然正常的”,人都有强迫症,你们小的时候,父母说你是好孩子,你 就强迫自己做好孩子,然后你就慢慢真的变成了好孩子,变成了大大小小的学霸,最后进入了名牌大学。
每 个优秀的人都是有美德的,而美德多近乎强迫症。
例如 我们从小写作文,都会有写母亲的的命题,可所有人写 出来的都大致相同 把母亲写成一个无比勤劳、善 良、博大、爱着所有人的老太太。
我的母亲也是这样,她的强迫症是非常明显的,她早上起来要把所有的东西 打扫干净,然后坐着闲了一会儿,就开始叹息焦虑。
以 至于让别人说"你能不能停下来歇一会”这就是母亲。
这是明明是一个精神现象学的问题,可我们会把它描述 为美德。
还有"恍惚来过”一个人到完全陌生的地方,第
050
一次经验都会有"曾经有过”的错觉。
贾宝玉第一次见 到林黛玉说:“这个妹妹我好像在哪里见过”。
这是一个 普遍经验,唐代诗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人面不知 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他其实有可能只是错觉,他 第一次来看到这一束灿烂桃花。
然后他假装说:“去年今 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他极有可能是第一次来, 但是他会有一种错觉,“我去年来过”,有点物是人非的 沧桑的感慨。
叙述或语言中的精神治疗
精神分析学中有一个最重要的理论,就是精神治 疗。
精神治疗现在很普遍,我们经常会在各种压力下导 致自身有些问题,会去做心理咨询。
咨询师的一些评 估、分析、定义和讲述,对我们很重要。
其实精神分析 很大程度上就是语言的治疗。
我们在日常生活或者在一 些庸常的艺术作品中,也会看到这种现象。
我举一个大家熟悉的例子:以赵本山、范伟、高秀 敏三个人演出的系列小品一"卖拐”来举例。
赵本山 扮演的骗子,用暗示法在短短的几分钟内,就让一个心 智基本健全的人变成了一个跛子,当高秀敏扮演的那个 良心未泯的随从不断地提示受害者说"你不要信他”。
这 个受害者还很生气,"同样是一个家庭两口子,差距怎么 这么大昵?他很快有了一种"获得性跛行强迫症”-
这是我给起的名字。
在这种情况下怎么治疗他,就变成 了一个问题。
各位可以去看美国人欧文•斯通所写的《弗洛伊德传》,上面记载着大量弗洛伊德治疗强迫症患 者的例子。
最生动的例子是他对伊丽莎白小姐的腿疼病的医治 过程。
这位看起来贤淑的小姐,因为暗中喜欢自己温文 尔雅善于体贴的妹夫,而产生了过于强烈的自责与犯罪 感。
一次她的妹妹身体有病住进了一座山区疗养院,她 前来看望,正好有一个机会和妹夫在山上溜达了好长一 段时间,“等到她返回旅馆之后,她发现自己的左腿已经 半麻痹了。
”弗洛伊德给她做语言的疏导,问:“你回到 旅馆时心里想了些什么昵?伊丽莎白说,“我觉得很孤 单。
我有一个强烈的欲望:我要重新恋爱获得快乐,就 像我妹妹曾经享有的一样(她的妹妹后来因为难产而不 幸死去,妹夫伤心欲绝,带着孩子回了老家。
这使伊丽 莎白的病情愈加重了)。
”经过分析,弗洛伊德坚信是她 的心理问题,他在对她进行催眠和暗示治疗的时候对她 说:“你一直因为移情于自己的妹夫而深感内疚,于是你用生理疾病的折磨以自责。
这种犯罪感一出现在你身上,你的病痛就发作,这得力于一种成功的转换机理。
如果你能坦然正视事实,你的病是可以得到控制的。
”伊 丽莎白勃然大怒。
她哭了起来。
她抵赖。
她痛斥。
"这不 是真的!这是你有意陷害我!根本没有这种事!我干不 出这种缺德事。
要真有这种事,我一辈子也饶不了我自 己!”"我亲爱的伊丽莎白小姐,我们是不能够给自己的 感情打保票的,你在这种情况下得了病,就足以证明了 你的道德情操。
”经过这番点破,这位小姐在经过了一段 时间记忆与思维的自我清理,终于康复了,后来在一个 舞会上,弗洛伊德看到了 "容光焕发,随着音乐跳起了 华尔兹舞,从他身边旋转而过”的伊丽莎白。
弗洛伊德 终于得出了结论,而且是用"大脑切片”的生理解剖证 实了。
弗洛伊德医生的这段经验有助于我们理解"卖拐”中的情节,由赵本山扮演的骗子正是使用了某些"压迫 性的暗示”,使那位看起来智商并没有太大问题的路人,在瞬间成为了一个跛子,而且还很固执地成为了一个"获得性偏执症”的家伙一这时如果你再说他的腿没有毛病,他会跟你急的。
情节是夸张了点,但还是很有心 理的启示意义。
还有一个小品,是陈佩斯和朱时茂演的《小偷与警 察》,小偷扮演一个警察,一开始扮演得很不像,后来遇 见一个真警察,他胆颤心惊和那个警察交流,警察给他 纠正了帽子的戴法、身体的形象,他开始打敬礼、指挥 交通、帮助路人,真的由一个小偷变成了法律的捍卫者,最后他居然把他偷东西的兄弟抓了起来一他进入了角色。
这个故事也有心理上一个非常微妙的现象,我 们对他这种现象应该能够加以分析。
弗洛伊德说:“如果身体没有显示出清晰可辨或是 严重的解剖性病变,跛行可能是由于以下原因造成,那 就是不自觉地把那些意识所排斥的观念强行压制到无意 识当中。
只有在某种观念被有意地从意识压制到无意识 当中时,才会导致癔病的发生,就像身体中容纳不了异 物一样。
”弗洛伊德在笔记本里写下了一段感想:“压制 的基础只能是一种不愉快的感觉,也就是说,受到压抑 的单独观念,和构成自我的占支配地位的大量观念之间 存在着不可调和性。
然而,被压抑的观念却米取了自己 的报复措施,它引发疾病。
而这个单独的念头一旦被无 意识释放,被带到意识的强光里,观念性的东西便会像 损害肌体、血液的病毒和感染一样,立刻被有效地消
051
除。
”就好比是眼里揉进了沙子,在大脑里植入了芯片, 导致它发炎、有内部的冲突。
治疗方法就是清除掉这个 东西。
以上就是弗洛伊德基本的治疗方法。
弗洛伊德治好了很多病人,大部分是女病人,这就 有一个医学伦理的问题。
因为接下来讲的这个小说历程 会和这有关。
一个精神病医生如何治疗他的女病人。
这 个治疗过程中,医生要扮演父亲、神父、医生、老师、情人、按摩师……等等各种角色,而病人会对医生产生 依赖和不可避免的身体接触。
有的女病人在治愈的过程 当中就依赖、甚至是爱上了医生,所以弗洛伊德后来惹 了很多麻烦。
他专门来讨论精神病学的医学伦理。
医生 和病人之间有可能会发生身体关系,医生应该怎么对待 这种关系?弗洛伊德认为一个好的精神病医生,应该怎 么处理他和女病人之间的关系?和他发生必要的身体接 触,又不能把这个事情当真。
接下来我们在小说里就会涉及到这个现象。
格非在 1990年写的短篇小说名作,叫作《傻瓜的诗篇》,这里 面有两个主要人物:一个是精神病医生,一个是女病 人。
他们的角色在治疗的过程中逆转 医生疯掉了,女病人痊愈了,两人实现了一个互换。
精神病发病与治疗原理的形象写照
这篇小说有两个主题,一个是关于精神病是怎么发 病的,他的机理是什么,又如何治愈。
这是一个十足的 弗洛伊德主义的主题,我相信格非也是精研了弗洛伊德 的理论而写了这篇小说。
另外一个主题是关于精神分裂 与诗歌思维之间的隐秘关系,这也是一个特别重要的精 神现象学和哲学的命题。
弗洛伊德在他的年轻时代曾经致力于精神病的临床 治疗,治疗的原理通常是按照当时的精神病理学,认为 致病的原因是由精神的压抑造成的,“压抑是使得无意识 冲动和动力受到禁止而无法接近有意识生活的机制”,致 病者(多为妇女,她们大都在性方面有隐秘创伤,或者 患有害羞症一类心理障碍者)往往因为自己的某种精神 的缺陷,某种无法弥补的或者为道德所不容的过失,甚 至只是某些并未在现实中"发生”的 像前面所说的
伊丽莎白小姐一样,只是呈现为无意识的、"隐秘欲望”的、在心理意义上的某种犯罪感等等,导致心理产生巨 大的压力与失衡,从而引发癔病或精神分裂。
而治疗精 神疾患的方法,通常就是"疏导法”,即与病人交谈,通 过"催眠”或注射药物,使其减去意识的压抑而讲出自己内心深处的隐秘,这样会导致病人心理上的逐渐的减 压,缓解内心冲突,使其潜意识中积聚的"能量”得以 释放,最终恢复到正常状态。
弗洛伊德自己曾有一个时 期十分成功地治愈了一些患者,并在理论上获得了许多 新的发现。
这一临床实践也是后来他创立自己的精神分 析学理论的基础。
如果有作家的小说和弗洛伊德的精神 病学学说以及其治疗方法之间有奇妙的联系,一定不是 奇怪的事。
格非写下这样的小说,一方面是他自己深受精神分 析理论的暗示和影响,另一方面可能也有某些传统的影 响。
1930年代上海"新感觉派”的主要作家施蛰存,建 国以后长期执教于华东师大中文系。
他虽然没有教过格 非,但是格非置身于这个校园,我想也会受到这个身份 的"暗示”,并且这个流派是和西方文学基本同步的。
格 非的写作有一种理论的、元小说的诉求。
他经常在小说当 中植入如何进行小说写作,或者如何分析小说当中所涉及 到的精神现象,这可以看作是一种"元小说的冲动”。
接下来我们就说一下这个小说的梗概:主人公叫杜 预,是恢复高考制度后前几届的马上要毕业的医科大学 生。
当所有学生要写医学毕业论文时,他写了一篇,题 目大约是《论精神病的传染》。
显然这不是一个"病理学”的题目,因为精神病没有病原体,是不会传染的,但毫无疑问,人的精神和情绪是可以"传染”的。
杜预 显然从医学的范畴跳到了精神现象学的范畴,说明他是 一个极其敏感的人。
为什么如此敏感昵?接下来就交代 他的经历和履历,既然写了这么一篇论文,就要学以致 用,所以大学毕业分配工作,就让杜预去当一个精神病 院医生。
杜预感到非常恐惧,想拒绝,但是由心里想的 "不”到了口里,却变成了 "什么时候报到”。
到了医院 后,他每天会拿一些医学著作在研究,但是医学书里通 常又会夹着一些剪贴的诗。
另外他是大龄青年,却从来 没有谈过恋爱,于是充满了焦虑,焦虑的表现是他得了 很严重的胃病,这是他身体和精神的状况。
然后还交代 了他的成长背景,他的父亲是一个诗人,获罪被抓。
红 卫兵对杜预威逼利诱,迫使他交出了父亲的笔记本,而 这个笔记本成为了他父亲的罪证,终于被迫害致死。
这 意昧着杜预父亲的死有他的原因,他成为了一个"间接的弑父者”。
这种强烈的犯罪感由此种到了他的心中,这 是一个背景。
第二个背景就是他的父亲惨死之后,他的 妈妈疯了,有一天他放学回家,看到他妈妈从楼上跳下 来自杀了,这对于他的刺激也非常大。
我想格非在这小
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