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第三单元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单元测试
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3分,共计9分)
1.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画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第三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1月11日至4月6日在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展出。
而这种追求,应在“设计”上都能得到体现。
另外,面对这些中国设计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本届展览也希望给出一些启示。
①因此,最终确定以“新时代·新生活”作为本届大展主题。
②创造美好生活,已成为新时代的共同追求。
③与之相关的供给、服务等方面也随之一变,逐渐改造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④当下,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等领域成为新的增长点。
⑤作为展览,其主题应符合专业要求,也应反映中国设计所获发展特点。
A. ⑤①④③②
B. ⑤①②④③
C. ④①③②⑤
D. ④②⑤①③
【答案】A
【解析】⑤①因果关系,④③内容紧密,②和后面的内容相承接。
故选A。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underset\cdot正\underset\cdot确的一项是()
A. 海明威,美国小说家,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
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他的充满激情的叙事艺术,既扎根于美国的文化传统,又反映了人类的普遍处境。
”
B. “意识流”是西方现代文学艺术中,特别是小说和电影中广为应用的写作技巧,创作上侧重于描绘人类意识流动,揭示人类精神存在;“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艺思潮,在表现现实上,强调客观与个体性,侧重表现理想世界。
C. 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
列宁称他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主要作品有自传体三部曲《幼年》《在人间》《青年》,长篇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D. 奥地利作家卡夫卡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宗师和探险者。
《变形记》是卡夫卡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在卡夫卡这里,变形是现代人被异化之后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
他的作品揭示出人类普遍的孤立和疏离。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充满激情的叙事艺术”不对,海明威的文学理论是冰山理论。
他的诺贝尔文学奖获
理由是“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
在其近著《老人与海》之中;同时也因为他对当代文体风格之影响”。
B.“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艺思潮,在表现现实上,强调客观与个体性”错误,浪漫主义文学强调主观与主体性。
C.托尔斯泰自传体三部曲《幼年》《童年》《青年》。
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童年》、
《在人间》、《我的大学》。
故选D.
3.根据下面的材料,可以推出的一项是()
气候变暖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大问题。
科学家和环保组织不断发出警告:如果
我们不立即行动起来保护环境,阻止气候变暖,那么人类总有一天会毁灭地球,无法
在地球上继续生存下去。
A. 只要我们立即行动起来保护环境,就能阻止气候变暖,人类就能在地球上继续生存
下去。
B. 如果人类不能继续在地球上生存下去,必定是因为没有立刻开始保护环境。
C. 要想保护环境、保护地球保护人类自身,就必须阻止气候变暖。
D. 如果人类想在地球上继续生存下去,就必须立即行动起来保护环境,阻止气候变暖。
【答案】D
【解析】在解答此题时,考生根据选项可以确定材料关键语句为冒号后面的句子,关
联词是“如果……,那么……”,是一个充分条件命题。
条件是“我们不立即行动起来保护
环境,阻止气候变暖”,结果是“人类总有一天会毁灭地球,无法在地球上继续生存下去”。
然后,辨析选项。
A项和C项都割裂了条件和结果,可以排除。
B项,“必定”表
示必然判断或推理,根据材料,“没有立刻开始保护环境”只是“人类不能继续在地球上
生存下去”的充分条件,不是绝对唯一的条件,故排除。
D项,这是原命题的逆否命题,由题干可知充分条件假言命题:不立即行动起来保护地球就不能继续生存下去。
根据
推理规则(否定后件必否定前件)可知,要继续生存下去必须立即行动起来保护地球
正确。
故选D。
二、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计6小题,每题15分,共计90分)
4.(1)那些“哲人”“我”“糊涂人”对生命分别是怎样认识的?
4.(2)“我”想如何增加生命的分量?
4.(3)“因此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一句有何含意?
4.(4)作者认为要用什么样的方法享受生活呢?为什么要这样享受生活呢?
4.(5)第②段说“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哲人”以为生命的利用不外乎将它打发、消磨,并且尽量回避它,无视它的
存在,仿佛这是一件苦事、一件贱物似的。
“我”觉得生命值得称颂,富有乐趣。
认为我
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
“糊涂人”觉得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而白白虚度此生。
【解析】(1)本题需要学生概括要点,根据三人的言谈找出关键词,加以概括即可。
【答案】(2)“我”想靠迅速抓紧时间,去留住稍纵即逝的日子;“我”想凭时间的有效利用
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
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我”愈要使之过得丰盈饱满。
【解析】(2)本题需要学生对“我”的语言行为进行分析概括,找出关键词,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案】(3)这句话的含意是:珍惜生命,热爱生命,认真而充实地生活,善于享受生活中各种快乐的人就感到死而无憾,就不感到死的苦恼了。
如果一辈子懒散拖沓,萎靡不振,不能积极乐观地对待生活,留有好多遗憾,临死时必然感到苦恼。
从哲学上说,人在追求自己的生命价值时可以超越死亡。
【解析】(3)用索引法探究前面内容,找出关键词概括要点。
【答案】(4)①作者认为要迅速抓紧时间,去留住稍纵即逝的日子;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
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愈要使之过得丰盈充实。
②因为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着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
时间老人对每个人都是十分慷慨的,如果我们热爱自己的生命,便会抓紧点点滴滴的时间,去学习,去工作,去干番事业,那样我们的生命是十分充实,充满乐趣的;如果我们胸无大志,碌碌无为,消磨时间,便会觉得活着无聊透顶,怃乐趣可言。
【解析】(4)读全文概括要点。
【答案】(5)因为有思想,人才知道自已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因为有思想,人才囊括了宇宙。
【解析】(5)根据上下文进行总结归纳。
5.(1)第3段第一句话是对当时天气状况的描写,对表现作者的感情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
5.(2)作者两次去圆明园,中间相隔十年,感受大不相同。
请用文中两个词语概括十年前和十年后的今日圆明园的不同特点。
答:________
5.(3)读文中画线句子,回答问题:你觉得作者的怀疑有道理吗?说说你的理由。
答:________
5.(4)你怎样理解题目中的“哭泣”?
答:________
5.(5)如果你去圆明园,你会怎样做?
答:________
【答案】烘托出作者面对圆明园感受民族耻辱时的沉重心情。
【解析】(1) 此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
题干中已经明确“对表现人物的感情有什么作用” ,因此只要点明环境描写作用之一-烘托人物心情即可;
【答案】+年前:清液;十年后的今日:喧嚣
【解析】(2) 提示语是第5段中的“今非昔比”;
【答案】有。
人们在记录着民族耻辱的圆明园遗址前不是沉痛凭吊,而是欢笑嬉闹,由此可见他们早已忘记了曾经的奇耻大辱,保留遗址的意义已没有了。
(没有。
作者所看到的只是表面现象,他不能把自己的感情强加给别人。
另外,凭吊也好,拜谒也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不能把偶然当成必然,也不能把个别当成普遍。
)
【解析】(3) 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
题目属于开放性试题,无论认为有无道理,结合文章内容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既指为管经遭受的耻辱哭泣,也指为人们的麻木健忘哭泣。
【解析】(4) 文章所包含的是两层意思。
一般情况下,这样的题回答时也应考虑其双层含义。
【答案】在时间充足的情况下,我会尽可能记下每一处遗址的每-个细节,为的是回去后记在日记里,抒发我的惋惜、痛恨之情。
【解析】(5) 结合自身的体会来作答,如:在时间充足的情况下,我会尽可能记下每一处遗址的每一个细节,为的是回去后记在日记里,抒发我的惋惜、痛恨之情。
6.(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6.(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6.(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言志是中国诗歌的传统,时间上要早于魏晋以后出现的“缘情”说。
B. 缘情很大程度上是对言志的补充,所言之志必须是情感的真实流露。
C. 情、志在士大夫看来,前者是诗人的自觉,后者则由封建政治赋予。
D. 情志合一有层次之分,政治渗入与诗歌达到高层次有着密切的关联。
【答案】C
【解析】(1)C项,“前者是诗人的自觉,后者则由封建政治赋予”于文无据。
【答案】D
【解析】(2)D项,第④段是从诗人和社会的横向联系看,并无对比之意。
【答案】A
【解析】(3)B项,不是任何诗人都可以在积极政治的推动下维系并加强其用世之心,原文强调“诗人当然也应该有良好的主观条件”。
C项,“其结果就是创作归于沉寂”错,原文是“创作上多数总是归于沉寂”。
D项,无中生有。
故选A。
7.“抛来”和“抛给”在实质上有何主要区别?
【答案】
"抛来“指把无用的旅西抛弃掉,或无代价地送人或施舍, 一般没有什幺不良的功机或企图,不帯有强迫性;“抛给”往往带有不良的动机或企企图,帯有强迫性,本文指帝国主义为
了进行经济和文化侵略,向中国倾销剩余物姿、传播姿本主文腐朽文化等阴谋罪行.
【解析】在语境中正解这两词,“抛来“指把东西随便地把没有用的东西扔给你,不带一
点强迫性;”抛给“就带有主观强制性了,西方的抛给实际上是一种侵略。
8.课文《白杨礼赞》的抒情线索是什么?
【答案】本文以“礼赞”白杨树的“不平凡”为线索。
文章开宗明义,点出“我赞美白杨树”
的原因就在于它的“不平凡”。
接着从景、形、神三方面写白杨树不平凡,最后在议论中
点明题旨。
【解析】主要考查你对课文理解,本文以“礼赞”白杨树的“不平凡”为线索。
文章开宗明义,点出“我赞美白杨树”的原因就在于它的“不平凡”。
接着从景、形、神三方面写白杨
树不平凡,最后在议论中点明题旨。
9.(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9.(2)故事的主体部分采用第几人称叙述?有什么效果?
9.(3)第9车厢的故事显然是虚构的,但它提醒我们注意怎样的一个事实?请结合作
品谈谈你的看法。
A. 开篇写“我”的一次乘车经历,为引出第9车厢的故事做铺垫,并互为映衬,突出这
类现象的普遍性。
B. 基辅读者来信中所说的“简直不值一提”,突出事态的严重性,为“我”的“拜访”提供了心理依据。
C. 文中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渲染了凄清、空旷、荒芜的氛围,烘托了人物的无助感,
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D. 小说围绕“第9车厢”展开旅客与工作人员的冲突,“我的车厢里还是一个乘客也没有”这句话反复出现,突出事件结果的荒谬。
【答案】C
【解析】(1)C项,“推动了情节的发展”错误。
故事已到结尾,所以这一描写不是为了推动情节发展,而是以月之圆突显人物心情之差,事情结局之惨,与结尾点明的已成
泡影的旅游构成了对照。
【答案】(2)第三人称叙述。
①突破开篇以第一人称写“我”的所见所闻的局限,较为
自由地展现事件过程、人物心理,以及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
②拉开了叙述者与故事
之间的距离,更具有客观性。
【解析】(2)本文的主体部分用的是第三人称,是“他”在讲“他”的故事。
第三人称叙述显得比较客观公正,这是以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的身份来进行叙述的方法。
能直接地展
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反映现实更自由。
【答案】(3)①疏于管理、不负责任的工作作风会给他人带来麻烦和伤害。
乘务员、
列车长、摘车厢的人似乎都在纠正差错,可差错却越变越大,其中原因正是工作作风
问题。
②判断问题勿机械武断,解决问题勿依赖惯性思维。
错挂两节车厢造成的差错之所以
迟迟未能得到解决,和列车长、摘车厢的人思维僵化、缺乏独立思考精神是分不开的。
【解析】(3)此题是开放性的,可以从责任心、管理、平常处事等方面来谈。
比如,
从列车长的表现来看,“列车长说:‘肯定是售票处又弄错了’!列车长说完,马上就通
知了下一站卖第9车厢票”“列车长此刻没时间研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不亲自去了解
一下实际情况就武断的下命令,给乘客造成了很大的麻烦,这反映了其工作作风的粗
心大意。
同时,在发现问题后,差错之所以迟迟未能得到解决,和列车长、摘车厢的
人思维僵化、缺乏独立思考精神是分不开的,正如文中写的那样“当时已是深夜,负责
摘车厢的那些人也是一些正常人。
他们数到前一节第9车厢,就把它摘了下来”。
只要
抓住这些问题关键点组织答案即可。
三、综合读写(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
10.科学家波特尔与罗勒曾提出一种激励模式(如图)。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表述这种
激励模式。
(60字左右)
【答案】用激励来激发努力;如果又有正确的方向和必备的技能,势必产生绩效;而公平
地评价绩效,又能使人感到满足,进而形成自觉的努力。
(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及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注意读懂图,理解图
中各个词的意思以及之间的联系,然后再用语言表述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