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市总体规划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修编背景
基于国家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发展的产业政策及重点开发大西北的战略思想,特别是阆中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及申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设想,以及212国道、302省道的即将贯通,对改变阆中市原来落后的交通区位条件起到了一定作用,为其实现大交通、大旅游、大发展带来了机遇。

为近一步引导、促进阆中经济发展和城市发展的需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特对阆中总体规划进行修编。

第二条修编重点
1、合理的确定城市性质和城市规模,准确对城市进行定位。

2、重点分析论证阆中市的经济发展方向。

3、重点论证阆中市申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意义及可行性,并按照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高度进行这次总规修编。

4、重点对旅游进行规划及论述。

5、重点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进行规划及论述。

6、重点对城市绿地及景观进行规划及论述。

7、注重确定土地开发时序和大型基础设施布点。

8、加强对城市综合交通的分析及布局,其中包括城市内部交通网络和区域交通相互衔接以及旅游线路、步行系统和静态交通等问题,并且对城市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和用地布局。

第三条规划期限
近期:2001-2005年
远期:2006-2020年
远景:2021-2050年
第四条规划层次及规划区范围
1 / 27
第一层次为市域,包括23镇48乡,面积1877.8平方公里,确定市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确定市域城镇体系等级、规模、功能和空间布局结构,进行市域历史文化保护、旅游、基础设施等规划。

第二层次为城市规划控制区,包括7镇84村,面积约200平方公里,在此范围内协调城市建设用地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同时对居民点、蔬菜副食品基地、城市大型基础设施进行布局规划。

第三层次为阆中市,包括老城区、江南、七里,面积26.1平方公里,确定城市性质、城市建设区规模、结构形态和用地布局规划,进行城市基础设施、防灾及各专项规划等。

第五条规划成果组成及法律效力范围
本次规划修编成果包括《阆中市总体规划文本》、附件及图纸三部分。

其中附件包括《阆中市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阆中市城市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和《阆中市总体规划专题报告集》。

《文本》是对阆中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各项目标和内容提出规定性要求的法律性文件,规划图纸和文本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第六条法律效力力度规定
规划区内所从事的各项建设活动均应以本规划为法律依据,同时,本规划对市域范围内的城镇体系发展布局、文物古迹和风景区开发保护、重要基础设施等等的建设具有指导作用。

第七条实施机构及执法部门
本规划经四川省人民政府审批,由阆中市人民政府组织实施,阆中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为规划执行机构,依法按照本规划进行管理。

第二章城市发展目标
第八条总体目标
把阆中建设成为川东北部的经济发达、城乡一体、商贸繁荣、社会稳定、环境优美、设施配套的生态园林式的现代化城市。

2 / 27
第九条经济发展目标
1、形成均衡发育的市域城镇体系结构。

2、以城镇为依托,交通、信息为纽带,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城乡交流和旅游服务产业带。

3、建立以省域、区域、市域为背景的、现代化的交通网络。

4、加快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换代,形成合理的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

第十条社会发展目标
1、建立统一开放的城乡一体化市场体系和高效的信息传输、金融服务体系。

2、建立完善的社会公用服务设施和保障体系,发展保险、信息咨询、医疗卫生、文化娱乐、住宅建设、社会服务业等。

3、加大教育科技投入力度,形成完善的义务教育和人才培育、吸引机制,发展科技事业。

4、严格实行计划生育,控制总人口增长。

5、积极推进农村工业化和乡村城镇化进程,全市城镇化水平2005年为25-28%左右,2020年为50-55%左右。

第十一条城市建设目标
1、建设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的高质量的城市空间物质环境。

2、形成完善的城市绿地和生态系统。

3、建设现代化的快捷的城市快速交通和城市组团内部交通。

4、建设现代化的城市市政基础设施。

包括完善的给水、排水、供电、消防和垃圾回收处理,以燃气为主的清洁能源等。

5、加强防灾设施建设,建立安全可靠的城市防灾保障体系。

6、形成高水平的城市建设和管理手段的措施,完善规划建设法规条例细则。

3 / 27
第三章市域城镇发展建设
第十二条发展战略
1、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力争成为川东北的一颗旅游明珠,以此来作为阆中经济发展的突破点。

2、率先发展一级中心城市,稳定有序地发展二、三级建制镇和乡集镇,加强中心村的规划建设。

3、注重市、镇、乡、村的有机联系,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

第十三条城镇体系等级结构
到2020年,市域城镇等级如下:
一级城市:阆中市区,包括老城区,江南、七里两个片区。

二级城镇:市域内片区性的中心城镇,包括柏桠、河溪、千佛、水观、思依五镇。

柏桠是市域西南片区中心,河溪是东南片区中心。

三级城镇:一般建制镇,包括老观、彭城、双龙、飞凤、妙高、洪山、石龙、宝马、玉台、文成、金垭、二龙、石滩、龙泉、金垭15镇。

第十四条城镇体系规模结构
一级城市阆中市:城镇人口30万,占全市城镇人口的66.5%。

城镇人口1.5-3.0万的有河溪(3.0万)、柏桠(2.0)、千佛(1.5)、思依(1.5)、水观(1.5)五镇,城镇人口总量为9.5万,占全部城镇人口的21.0%。

城镇人口在0.5-1.0万的有老观(1.0)、彭城(0.6)、双龙(0.5)、文成(0.5)、二龙(0.6)五镇,总量为3.2万,占7.2%。

城镇人口在0.2-0.4万的有飞凤(0.4)、洪山(0.4)、妙高(0.2)、石滩(0.2)、宝马(0.2)、玉台(0.2)、石龙(0.2)、望垭(0.2)、龙泉(0.2),总量为2.4万,占5.3%。

第十五条城镇体系职能结构
全市城镇经济职能可分为三类:
4 / 27
综合型:即市区,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川北重要中心城市,以商贸、轻纺为主的山水文化旅游城市。

工贸型:包括柏桠、河溪、彭城、双龙四镇。

农贸型:其余城镇均为农贸型。

第十六条城镇体系空间结构
以市区为核心,以河溪、柏桠、思依、千佛、水观为骨干,其余15个建制镇为基础,国道212为主轴,省道302为次轴的蝴蝶状点轴空间结构。

第十七条市域基础设施建设
1、交通规划
争取兰渝铁路项目落实在南充、阆中,铁路选线从嘉陵江东绕市区南下。

继续完成位于双龙的阆中二级机场建设。

国道212在2020年内将建设为高速公路,选线与铁路基本一致,在市区北端和南端各留一个出口。

全面提高道路等级,加强与周边县市的出口联系,形成蝴蝶状三级轴线骨架,达到“国道标美化、省县区等级化、乡道油路化”目标。

2、电力规划
负荷预测到2005年为11.13万千瓦,年用电量4.65亿千瓦时;到2010年最大负荷24.46万千瓦,年用电量9.30亿千瓦时;到2020年28.8亿千瓦时,最大负荷58.0万千瓦。

电源开发重点是装机9.3万千瓦金银台水电站的建设,同时对宝珠台电站(2×320千瓦)、三岔沙(2×200千瓦)和千佛、石滩、河滩等电站改扩建,达到全市10.24万千瓦装机,年发电量5.42亿度,不足处由国家电网补充。

国家电网由220KV引进,地方电网以110KV为主网,35KV为骨干,达到220KV变电站一个(七里),110KV变电站3个(城郊、黄土坡、石滩),每个镇一个35KV变电站的全县完善电力网络。

5 / 27
城郊变电站由35KV扩建,变电容量为2×50000千伏安,110KV出线一回与金银台水电站出线相联。

石滩变电站亦由35KV扩建,变电容量2×25000千伏安,110KV出线回与金银台电站出线相联。

全市改造已有35KV变电站包括江南、石滩、城郊、思依、柏桠、河溪、金垭、二龙、千佛九个,规划10KV开关站升为35KV变电站的有罗家滩、陈家滩两个,新建35KV变电站老观、洪山两个。

3、电信规划
2020年全县电话普及率达到25%,装机门数22.5万门。

其中市话普及率60%,装机18.0万门,农话10%,装机4.5万门。

按容量系数1.33计全市交换机容量为24万门,其中市话16.9万门,农话5.6万门。

以南充C3本地区网为基础,建成以市区汇接局为中心,以兰渝线为干线,辐射全市各乡镇的市区交换网,并逐步形成数据通信网、N007信令网、数字同步网和电信管理网。

加强移动电话基站建设、传呼业务和农村电话市场及互联网通信市场建设。

发展公用电报系统,建成用户电报及低速数据通讯网,利用公用电话交换网发展中速数据业务,推广三类传真机,逐步使用电视会议系统。

加强阆中古城和各旅游景点通讯设施建设。

4、邮政规划
健全和完善各乡镇邮政局、所。

市区设邮政局,二级城镇设邮政支局。

推进邮政实物传递网、邮政综合计算机网在全县的覆盖率和运行率,邮政利润保持8%的递增率。

加强邮政基础设施建设,配备机械化、自动化装置,改进邮政运输条件,自办邮政交通,加快邮件的传递速度,改善邮件业务处理的劳动条件,提高处理能力。

加快全市城乡邮政通信网络建设,实现村村有信箱,包裹、报刊投递到组、到户,形成四通八达的现代化邮政通讯网络。

6 / 27
加强市区和旅游景点的邮政服务设施配套建设。

5、给排水规划
市区原有三元街水厂和沙溪水厂两个,日供水量设计能力分别为1.2和3.0万吨/日。

规划增设水厂1个,日供水量15.0万吨/日,水源取自嘉陵江。

6、供气规划
近期发展和完善有输气管线的沿线城镇用气系统,包括柏桠、彭城、双龙、市区,预计发展1万户。

远期逐步发展以思依、千佛为重点的天然气管网系统或石油液化气。

供气方式为中压一级供气系统,设楼幢调压箱。

第十八条市域自然生态环境保护
1、保护和恢复植被,加大绿化力度。

2、加快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加大水土保持力度。

3、逐步消灭荒芜土地。

4、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抓好封山育林、林带建设和生态公益林建设,强化森林科学管理。

5、狠抓工业“三废”治理,坚持能治则治,不能治则关、停、并、转的原则,达到国家现行的工业排放标准。

6、处理好城市生活污水和垃圾,实现城市垃圾处理率为100%,废水排放达国家二级标准。

7、发展清洁能源,加快农村生活环境卫生治理。

第十九条市域历史文化环境保护
全市划为五个历史文化环境保护区:
1、中心城区历史文化环境区:保护山水融为一体的唐宋时期古城风貌及重要文物古迹。

2、千佛——老观历史文化区:重点保护红军石刻、标语及千佛岩造像、老观、千佛古镇。

7 / 27
3、水观历史文化区:重点保护永安寺、阆南苏维埃旧址和红军标语群。

4、柏桠历史文化区:重点保护天宫院、袁天罡、李凉风墓及古天文遗址、青岩洞石刻。

5、思依历史文化区:主要保护五龙庙、木兰墓、思依山寨址,恢复至剑阁的黄柏古道。

保护重点及保护措施:中心城区主要是保护山水城融为一体的城市格局和唐宋时期的古城风貌及其重要的文物古迹。

千佛、老观主要保护狮子乡红军标语、丰占、圆宝岭等革命历史文化和佛耳岩摩岩造像、千佛岩摩岩造像等宗教文化遗存及老观、千佛古镇。

水观历史文化区主要保护三庙红军标语群、阆南县苏维埃旧址。

根据文物保护“四有”原则:一、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二、有标志有说明;三、建立记录档案;四、设置专门的机构或专人负责管理(详见文物古迹保护规划说明)。

此外,对不宜原地保护的具有一定文物价值或历史价值较高的古建筑,可选择迁建或作其他历史纪念性建筑。

但必须作好规划设计,经文化主管部门审定后,方可拆迁改建。

未经其批准,使用方、产权方和非职能部门上级领导一律不准单方擅自拆除,否则按《文物保护法》等国家法令论处。

第二十条优先开发六大旅游资源
1、风水古城旅游资源
2、三国文化旅游资源
3、宗教文化旅游资源
4、科学文化旅游资源
5、传统产业旅游资源
6、民俗文化旅游资源
第二十一条市域旅游组织
主题形象旅游线路:依托核心景观锦屏山、滕王阁、蟠龙山、古城等,形成以风水文化、民俗风情为主题的观光科考旅游线。

8 / 27
历史文化线路:(1)三国文化线:以张恒侯祠为依托;(2)古城文化观光游:以阆中保存完好的1.5平方公里为核心。

休闲娱乐线路:(1)嘉陵江休闲游:以嘉陵江沿岸的电站、古城、白塔、黄家花园、东山园林等为主景;(2)以天宫院、升钟水库为主景的西面休闲线路;(3)蟠龙山森林公园休闲避暑线;(4)云台山水旅游线。

专项旅游线:以巴巴寺——礼拜街——清真寺为主体的伊斯兰教线;以观音寺——净圣寺——大佛寺——永安寺为主体的佛教线路;以蚕丝、茧为主体的产业文化游;以古城、红军烈士纪念馆——阆南苏维埃旧址为主体的革命根据地寻踪线。

第四章城市性质和规模
第二十二条城市性质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川北重要中心城市之一,是以商贸、轻纺为主的山水文化旅游城市。

第二十三条人口规模
人口规模在2005年为18万,2010年为22万,2020年为30万。

第二十四条用地规模
2005年人均用地指标82平方米,城市规划用地面积14.8平方公里,2020年人均用地指标87平方米,城市规划用地面积26平方公里。

第五章城市总体布局
第二十五条城市用地发展选择
城市主要发展方向是跨跃嘉陵江向南发展。

第二十六条规划区范围界定
具体范围界定为:8镇5乡107个村,规划控制区面积约200平方公里。

第二十七条形态结构
远期城市形态结构为沿江组团式,布局以主城为中心,重点向南发展七里和江南,协调局部发展河溪和双龙片区。

9 / 27
第二十八条功能分区
1、老城片区:旅游、旅游接待和居住功能区。

居住人口10-11万人。

2、七里片区——商贸、行政、文体娱乐、居住、工业及货运仓储综合功能区,居住人口19万人。

3、江南片区——风景旅游、居住、仓储综合功能区,居住人口不大于0.5万人。

第二十九条工业用地布局
老城区内的所有工业均必需分期分批搬迁至七里或河溪,或关停并转。

城市远期共规划两处相对集中的工业小区:一是七里以食醋酿造为主的Ⅱ类工业小区;二是河溪以Ⅲ类工业为主的工业疏散区。

第三十条仓储用地布局
结合火车站场规划部分仓储用地,粮仓就地扩大规模,油库搬迁,其他仓储用地就地发展。

第三十一条居住用地布局
规划逐步对老城区的居住人口进行疏散,在老城北部、蟠龙山脚下及七里新区开辟新型的、设施配套的城市综合居住区。

规划住宅建筑老城区以多层和低层为主,七里新区部分地段为高层或低层。

住宅建筑密度控制在20-25%;居住建筑间距新区不小于1:1,老城不小于1:0.8,容积率按1.2-1.8控制。

保留现有的中小学和托幼用地,新增加的中小学、托幼及其它居住服务设施按服务半径配置,并优先建设,以方便居民生活。

第三十二条公共设施用地布局
1、行政办公用地:老城区内的行政办公用地应逐步置换出来,向七里搬迁,新的行政用地集中布置在七里片区北部。

2、旅游用地:古城保护区范围的界定较以前的规划扩大,北至新村路,东至新飞路,西南以嘉陵江为界。

10 / 27
3、旅游接待用地:在老城的古城保护区周围应清理无关单位及设施,在保护区周边规划大量旅游接待设施用地。

4、商贸金融、第三产业用地:在老城区内新建或保留为旅游配套的商贸、金融及第三产业用地。

城市的商贸金融中心规划布置在七里开发区。

5、文娱、体育用地:对现状文体设施予以保留,并提高其等级和规模。

沿嘉陵江U字形右侧规划娱乐设施用地,在桃园山庄周围规划休闲度假用地。

在南北向80米干道南端规划体育场馆用地和集商贸、娱乐、会展、宾馆为一体的公共设施用地。

6、医疗卫生用地:规划保留现有的医疗设施用地。

同时在新区布置相适应的医疗设施用地。

休疗养用地可结合老城区东北部的休闲度假区布置,其余片区分级设置医疗门诊所。

7、教育科研用地:在老城区结合现状师范校、在七里开发区南部规划部分教育科研设施用地。

8、市场用地:按每万人15亩的指标,在规划区内均衡布置30万平方米的市场用地。

规划保留保护区以外的现状农贸市场,对于保护区内的农贸市场进行调整。

老城区的专业市场原则上应取缔,在七里新区西南、火车站附近规划一处大型专业市场用地,可包含建材、木材、生活品、生产资料市场等。

第六章城市环境
第三十三条绿化结构
城市绿化结构主要有南北向两条绿色轴线和东西向两条绿色轴线,西侧绿化轴线从机场嘉陵江大桥开始经过锦屏山风景区、嘉陵江二桥、桥头绿地、经张飞路至滕王阁。

东侧绿化轴线从七里南端公园开始经七里中心公园,穿东山涵洞,过嘉陵江三桥到蟠龙山。

老城北面的绿化轴线用作分隔古城保护区和旅游接待区,七里北部的绿化轴线为规划行政用地以南东西向的绿化带。

南面绿化轴线主要沿城市泄洪沟,同时作为工业区和居住区的分隔。

11 / 27
第三十四条绿化布局规划
1、城市公园
城市共规划各类市级公园6个:
(1)盘龙山森林公园:大量植树造林,并且利用距山垭平地建大棚温室公园。

(2)西山森林公园:对嘉陵江西岸大量植树造林,以完善古城环境。

(3)七里南池公园:以现状生态农业为基础,建成农业观光公园。

(4)七里片区东北建一处以人工园林为基础的文化公园。

(5)七里片区南部规划为专题和综合性公园。

(6)在东山嘉陵江拐弯处规划一处半岛休闲观光公园。

2、大型开敝性公共空间及绿地
在老城和新区各规划一处大型开敝性公共绿地,老城区为王家嘴广场;七里新区为政府南面的广场及向南延伸的绿化带状广场群。

3、滨河街头绿地
沿嘉陵江及七里的排洪沟,南北向两条沿道路的绿轴和东西向两条沿道路的绿轴是阆中主要的六条自然景观轴线,规划六条绿化轴线分别为30-50米宽的绿化带,局部配置小品、铺地和花卉园林。

同时,在城市的两个主入口、重要交叉口、广场、桥头、商贸中心等布置小游园和街头绿地,同时塑造阆中的风貌特色。

4、自然绿地
规划对城市周边自然林地、观光农业用地、果园、散落林为主的环境生态绿地,加强保护和培育,严格控制破坏性建设和开发。

5、防护绿地
规划沿铁路线高压走廊及城市水源、工业、燃气储配站、变电站、污水厂等用地与其它用地之间设置以乔木为主的隔离防护绿地,宽度一般按50-250米宽度控制。

12 / 27
6、基础绿地
规划建议所有建设单位应强制栽植与其征地面积相适应的绿化,并达到国家规定指标的绿地面积,使用围墙的单位应拆墙透绿。

第三十五条城市风貌
1、老城区为旅游、旅游服务、休闲度假、居住功能区,共形成三个大的风貌片区。

(1)旧城传统历史文化风貌区:阆中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文物古迹众多,并且大都集中在老城区U字形内,阆中古民居的规模及质量全国少有。

该区主要以传统城市格局、街坊、重要文物保护为内容,保护传统风貌、弘扬历史文化为重点,体现历史文化名城的风貌特征。

历史文化风貌区范围为:北起新村路、东到张飞路、西南至嘉陵江。

另外包括保宁醋厂和巴巴寺。

(2)休闲度假区和旅游服务区:紧临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北面和东北面,这一片区的风貌应该与历史文化风貌区相协调,建筑形式以民居和仿古建筑为主,对建筑单体及环境设计要求新颖别致、风格统一。

休闲度假区,以绿化为主,建筑体量、色彩、造型应与环境及历史文化风貌区相呼应相协调,建筑容积率小于0.6。

旅游服务区,同时也作为古代风貌与现代风貌的协调区,建筑造型应体现民居风格,体量不宜太大,建筑为4层以下,容积率应小于1.5,色彩宜淡雅,建筑设计要求使用仿古符号。

现状建筑应以规划为依据,清理、疏散、改造或穿衣戴帽。

(3)居住区:位于老城区东北端紧临嘉陵江,规划为Ⅰ类居住区,建议采用多层低密度,以6层为主,容积率小于1.5,建筑设计最好采用仿古符号,形成特色风貌居住区。

2、七里现代综合功能区
13 / 27
主要体现效率、竞争、繁华、开放的城市综合中心景观特征。

规划此区域建筑以多层为主,适当布置高层建筑。

严格控制建筑密度,形成视野开阔、建筑空透的城市空间环境。

七里入城干道规划为一条绿色通道,两侧均为30米宽的绿带,作为历史文化保护区,即U字型内旅游区的序幕。

第三十六条城市景观轴线
1、城市自然景观轴
主要为贯穿老城区和七里的两条南北向自然生态景观轴和七里的两条东西向自然景观轴,以及沿嘉陵江的滨江绿色轴线。

张飞路向南延伸的绿化景观轴主要是作为城市的入城景观大道,两侧规划30米绿化带。

东侧的南北向景观轴线主要串联了七里新区,过东山的隧道和嘉陵江三桥,接302过境路。

滨江绿化景观轴串联着全城的沿江建筑群、主要绿地广场、标志物、桥梁等,通过河道的转折变化,创造丰富的滨江景观。

2、城市主要人工景观轴
在古城保护区内有若干条以古建筑为风格的特色街道,在原基础上进行恢复和保护性的修整,作为特色景观街道。

在七里主要是政府以南的东西向人工景观轴和政府以南的沿80米道路的南北向人工景观轴线,街景应体现现代建筑风貌。

第三十七条城市重要景观节点规划
1、城市标志和雕塑小品:规划在城市广场及重要出入城口、视线交汇处、各片区或特征景观功能区内分别设置相应的标志和雕塑小品。

2、城市制高点:蟠龙山、锦屏山、东山、七里南端山头四处作为城市制高点,在制高点各规划一处标志性建筑。

14 / 27
3、城市广场:规划在七里开辟两个广场,有市政广场和带状景观广场。

在老城区新规划三个广场,有两个桥头广场和一个王家嘴休闲广场。

4、城市出入口景观节点:南端和北端藤王阁处作为城市入口重点规划设计和建设。

第三十八条环境保护
近期稳定污染程度,改善部分严重污染源,远期迁出古城保护区内的工业企业,将老城工业逐步迁往新区。

1、大气环境质量
分为三级保护区:东山风景区、城市公园、水源保护区、城市外围的生态绿地划为一级保护区;老城区、新城区的居住区、商业区、行政办公区划为二级保护区;新城区的工业集中区和交通干道近期为三级保护区,远期达到二级保护区标准。

2、水环境质量
规划期内的所有地面水均应保持国家地面水Ⅱ类水域标准。

3、声环境质量
远期内达到国家GB3096-93标准。

第三十九条环境卫生设施
1、环卫公共设施
●公共厕所设置:在流动人口密集的商业闹市区,每300-500米设一处,一般街道每700-1000米设一处,如以域面积计算,每平方公里不少于3处,在没有卫生设施的住宅区街道内,按服务半径70-150米设置。

●果皮箱设置:商业大街25-50米,交通干道50-80米,一般道路80-100米。

2、环卫工程设施
●垃圾转运站:一般在居住区域或城市的工业、市政用地中设置。

小型转运站每0.7-1.0km2设置一座,远期共设置29处,每处用地面积100平方米。

15 / 2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