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小学语文《表里的生物》教案设计 (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编版小学语文《表里的生物》教案设计
1. 教材分析
1.1 《表里的生物》是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以“科学精神”为主题,编排了《文言文二则》《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表里的生物》《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这四篇课文。
这些课文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对科学精神作出了阐释。
1.2 《表里的生物》主要讲述了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在里面的故事。
这篇课文通过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语言描写等,将一个充满好奇、天真的孩子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引发了读者对于科学探究过程中想象与事实关系的思考。
课文语言生动有趣,富有童趣,很适合六年级学生阅读,有助于提升他们对科学精神的理解以及对人物描写手法的掌握。
2. 学情分析
2.1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他们对科学相关的话题也比较感兴趣,并且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描写人物的文章,对人物描写手法有一定的认识。
2.2 然而,对于文中一些复杂的心理描写的理解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并且在把握文章主旨,深入理解想象与事实在科学探究中的关系方面,可能需要教师的引导。
3. 教学目标
3.1 知识与技能目标
3.1.1 正确认读“蝎、蟋、蟀”等生字,会写“脆、拦、玻”等字,能够准确读写“清脆、拦住、玻璃”等词语。
3.1.2 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文中描写“我”心理活动的段落。
3.1.3 了解文中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等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
3.2 过程与方法目标
3.2.1 通过默读、精读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我”的好奇、天真的性格特点。
3.2.2 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批注,学会分析人物描写的作用。
3.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3.3.1 感受文中“我”对事物充满好奇、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3.3.2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想象与事实在科学探究中的关系。
4. 教学重难点
4.1 教学重点
4.1.1 掌握文中的生字词,能够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例如,在学习“蝎”字时,要注意其读音为“xiē”,字形上是左右结构,左边为“虫”字旁,右边为“曷”。
通过让学生观察字形、读音练习等方式,确保学生能够准确掌握这个生字。
4.1.2 学习文中描写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等方法,并能体会这些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作用。
比如,文中“我想: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
”这一心理描写,生动地表现出“我”充满好奇、天真的性格特点。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出类似的描写句子,进行分析,从而让学生掌握这种人物描写的方法。
4.2 教学难点
4.2.1 深入理解想象与事实在科学探究中的关系。
在课文中,“我”因为听到表的声音就想象里面有生物,这是基于儿童的想象思维,但最终事实是表里并没有生物。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深入分析,理解在科学探究中,想象是探索的起点,但需要通过事实来验证。
4.2.2 体会文中“我”在探究过程中的情感变化,以及这种变化背后所反映的科学精神。
例如,从最初对表的好奇,到认为表里有生物的坚信,再到最后得知真相的惊讶与失落,这一系列的情感变化需要学生深入体会,才能更好地理解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复杂性和科学精神的内涵。
5. 教学方法
5.1 问题引导法
5.1.1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例如,在讲解课文开头时,教师可以问:“作者为什么会对父亲的表产生好奇呢?”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寻找答案。
这种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5.2 情境教学法
5.2.1 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比如,在讲解“我”想象表里有生物的情节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就是文中的“我”,听到表的滴答声,然后思考会有怎样的想法。
通过这种情境创设,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我”当时的心理活动。
5.3 小组合作学习法
5.3.1 将学生分成小组,共同探讨一些问题。
例如,让小组讨论“文中哪些描写体现了‘我’的好奇与天真?”每个小组成员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小组汇总,形成一个较为全面的答案。
这种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同时也能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5.4 读写结合法
5.4.1 在学习了文中的人物描写方法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小练笔。
例如,让学生写一段描写自己好奇某一事物时的心理活动的文字。
通过这种读写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同时也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6. 教学过程
6.1 导入新课
6.1.1 展示一个精美的手表图片或者实物(如果有条件的话),然后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看到这个手表,会想到什么呢?”引导学生自由发言。
6.1.2 接着引出课文:“有一个小朋友,他看到父亲的表,产生了许多奇特的想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表里的生物》这篇课文,看看他都有哪些想法。
”
6.2 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6.2.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同时圈出生字词。
6.2.2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生字词,如“蝎子、蟋蟀、清脆、拦住、玻璃、恐怖”等,先让学生自己认读,然后指名读,纠正读音。
6.2.3 对于一些易错的生字,教师进行重点讲解。
例如“蝎”字,教师可以强调其读音和字形结构,还可以通过让学生书空的方式加强记忆。
6.2.4 让学生用生字词进行造句练习,加深对生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比如,用“清脆”造句:“清晨,树林里传来清脆的鸟叫声。
”
6.3 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6.3.1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如: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发出的声音感到好奇,并且相信了父亲说表里有个小蝎子的故事。
6.3.2 分析“我”对表产生好奇的原因。
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如“我那时以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
早晨有鸟叫得很好听,夜里有狗吠得很怕人,夏天蝉在绿树上叫,秋晚有各种的虫在草丛中唱不同的歌。
钟楼上的钟不是活的生物,有时却洪亮地响起来,那是有一个老人在敲;街心有时响着三弦的声音,那是一个盲人在弹。
哪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通过对这些语句的分析,让学生明白“我”是基于自己对生物发声的认知才对表产生好奇的。
6.3.3 探究“我”的心理活动。
教师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我”心理活动的句子,如“我想: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
”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这些心理描写体现了“我”怎样的性格特点。
小组讨论后,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归纳,得出“我”充满好奇、天真的性格特点。
6.4 精读课文,体会描写方法
6.4.1 教师引导学生精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人物语言、心理活动等的句子,进行分析。
例如,文中父亲的话“只许听,不许动。
”虽然简短,但却表现出父亲对表的珍视以及对“我”的约束。
6.4.2 教师让学生对比不同描写方法的作用。
比如,将描写“我”心理活动的句子和描写父亲语言的句子进行对比,让学生体会到心理描写能够深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而语言描写则可以直接体现人物的态度和想法。
6.4.3 教师可以给出一些句子,让学生判断属于哪种描写方法。
例如:“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
”(心理描写)
6.5 深入探究,理解主旨
6.5.1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我”认为表里有生物,这是想象还是事实呢?让学生进行讨论。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这是“我”基于自己的认知和想象得出的结论。
6.5.2 接着教师提问:“在科学探究中,想象和事实有着怎样的关系呢?”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思考。
教师可以举例说明,如科学家在发明飞机之前,首先是想象人类能够像鸟儿一样飞翔,然后通过不断的研究、试验等,最终实现了飞机的发明,这就是想象与事实在科学探究中的关系,想象是起点,事实是验证。
6.5.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我”在整个探究过程中的情感变化,从好奇、坚信到最后得知真相的惊讶与失落,这种情感变化反映了怎样的科学精神。
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总结归纳,得出这种情感变化反映了在科学探究中要勇于探索、敢于质疑,同时也要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
6.6 课堂小结
6.6.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生字词、课文主要内容、人物描写方法、想象与事实的关系以及科学精神等方面。
6.6.2 教师进行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认识了生字词,还深入了解了《表里的生物》这篇课文。
我们学会了文中的人物描写方法,也明白了在科学探究中想象与事实的关系以及所需要的科学精神。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也能像文中的‘我’一样,保持对事物的好奇,勇于探索。
”
6.7 课堂练习
6.7.1 单项选择题
6.7.1.1 下列对文中“我”的性格特点描述不正确的是()
A. 好奇
B. 天真
C. 胆小
D. 勇于探索
答案:C。
文中“我”对表的好奇、想象表里有生物以及不断探索的过程,都体现了好奇、天真、勇于探索的性格特点,没有体现胆小。
6.7.2 填空题
6.7.2.1 在文中,“我”认为表能发声是因为里面有(),这是基于“我”()的想法。
答案: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
6.7.3 简答题
6.7.3.1 请简要分析文中描写“我”心理活动的句子对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作用。
答案:文中描写“我”心理活动的句子生动地展现了“我”的内心世界。
例如“我想: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
”这样的句子体现了“我”充满好奇、天真的性格特点。
通过这些心理描写,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我”的想法,感受到“我”对事物的好奇和探索欲望。
6.8 布置作业
6.8.1 基础作业
6.8.1.1 抄写文中的生字词,每个三遍,并选择其中五个生字词进行扩词练习。
6.8.1.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描写“我”心理活动的段落。
6.8.2 拓展作业
6.8.2.1 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短文,描写自己对一件未知事物的好奇心理活动。
6.8.2.2 查阅资料,了解一位科学家在探索过程中是如何处理想象与事实关系的,然后写一篇简短的介绍。
7. 教学反思
7.1 在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在识字学词、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人物描写方法以及体会科学精神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例如,在问题引导法的运用中,学生能够积极思考问题,主动寻找答案,提高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7.2 然而,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在小组合作学习环节,部分小组的讨论效率不高,存在个别学生主导讨论,其他学生参与度不够的情况。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关注小组内成员的分工和协作,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7.3 另外,在课堂练习环节,虽然设置了不同类型的题目,但对于一些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简答题的难度可能稍大。
在今后的作业设计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分层作业,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