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时序观念的培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教学中时序观念的培养
历史教学中时序观念的培养
历史教学语境下的时序观念是指:在历史叙述中树立时间意识,学会运用时间术语来进行历史陈述;在历史分析时要重视资料文献中时间的价值与作用;在时间的背景下把握历史的变迁与延续、原因与结果。

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时序观念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任务,中外各国历史研究与历史教育在此认识上高度一致。

比如,英国的教学中就有关于“历史时序”的教学案例。

一、历史时序教学案例①解读
要理解一个故事我们必须知道事情发生的顺序。

在一个名为“房间里的尸体”的故事中,有四个主要情节,如果改变情节发生的顺序,就可以组成不同的故事。

你可以编成一个谋杀案,也可以编成一个自杀的故事,或者有人在房间里发现尸体的故事。

材料一房间里的尸体
a.在房间的地板上有一具尸体
b.有人尖叫
c.有人走近房间
d.有人离开房间
时序是对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问题的研究。

历史学家把事件按照其发生的时间顺序排列,就像侦探对案件进行梳理一样,这样我们就
①作者:博伊女士(MissBoughey),翻译:朱珊珊、陈伟壁,审校:沈为慧、何成刚。

译自英国国家学校历史网站(/doc/e512539332.html,)。

能了解事情发生的原因及其影响,历史才真正变得有趣起来。

大不列颠的成年人都知道1066 年,但是大部分人仅仅知道著名的黑斯廷斯战役,而不知道发生在同一年的其他一些重要事情。

阅读下面的内容:
材料二难忘的1066
在1066 年的英格兰,出现了三个国王,爆发了两次主要战役。


要事件有:
a.威廉在1066 年圣诞节被加冕为英格兰国王
b.1066 年1 月5 日背叛者爱德华死亡
c.1 月18 日一个叫哈拉尔德的海盗入侵英格兰
d. 哈罗德在爱德华死的两天后被加冕为英格兰国王
e. 威廉在10 月14 日的黑斯廷斯战役中获胜
f.9 月25 日哈罗德在斯坦福桥战役中击败了哈拉尔德
g.9 月28 日威廉从法国诺曼底登陆入侵英格兰
学习任务:以“难忘的1066”为主题,将材料二中的事件按时间顺序整理好。

在英国国家历史课程标准中,对时序的理解能力”是历史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

因为时序是历史推理的一个关键,如果不知道单个事件发生的时间,或多个事件发生的先后次序,学生就无法真正理解事件或事件之间的关系,当然就难以认识历史的前因与后果、背景与影响。

材料一以“房间里的尸体”为导入,让学生在编写故事的过程中
体会时序之于事件的价值:时序的调整就意味着故事的改变。

同样一堆素材,不同的排列就能编出几乎相反的故事,自杀或他杀。

(1)如果按照d- c- b- a 排列,就可以编出这样的故事:一名男子离开房间后,一名女子来到了这里,不久房间里传出一声尖叫,闻讯到来的邻居看到地板上躺着一具女尸。

这是一起自杀事件。

(2)如果按照c- b- a- d 排列,可以编出这样的故事:男子走进不久,房间里传出了一声尖叫,邻居看到男子快速离开了房间,跑来一看,地板上躺着一具女尸。

这就是一起谋杀案。

(3)如果按照c- a- b- d 排列,可以编出这样的故事:邻居走近房间,突然发现地板上躺着一具女尸,邻居尖叫一声,迅速离开了房间。

这是自杀还是他杀?则有待进一步调查。

这个案例先虚构了几个看似孤立的故事情节,再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次序来排列情节,叙述故事,进而得出不同的结果。

通过这个故事的教学,旨在使学生领悟到:1)探索事情的真相,应从理清主要情节发生的先后顺序开始;2)了解事实的真相固然是所追求的目的,但是,
探索真相的过程,也充满着趣味性与挑战性。

历史研究与历史学习何尝不是这样?从细节上来讲,几乎所有的历史事件都具有故事性,而研究历史与学习历史就是要探索历史事件是如何发生的,为什么会发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而这一切都必须以时序为基础。

如果不了解事件发生的时间及次序,历史就让人无法辨认;如果改变事件发生的次序,历史往往会变得面目全非。

因此,培养学生的时序观念应是历史学习的入门课之一。

在材料二中,历史老师选择了英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年份——
1066 年,给出了发生在这一年的几件大事,让学生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进行排列。

根据素材所提供的时间信息,参照一些情节性的描写,可以排列出七个事件发生的顺序:b- d- c- f- g- e- a,即,爱德华死后,哈罗德当上了英格兰国王;随即海盗哈拉尔德入侵英格兰,哈罗德打败了海盗;但不久威廉又入侵英格兰,获得了胜利后当上了英格兰国王。

历史事件的排列与虚拟故事不同,后者可以随心所欲地组合,只要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即可;历史事件的排列只有一个结果,这个结果指向历史的真相。

因此,在完成这个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必须正确理解素材中的时间词语,初步判断基于不同时间的两个或多个事件的先后,掌握简单的时间转换(如“圣诞节”即12 月25 日),大致测量出时间的长短与间隔,最后还要运用逻辑推理的办法对排列出的顺序进行检验。

二、培养学生时序观念的教学建议
目前,最基本的历史时序概念,成为学生认知结构的‘短板’”,因此,历史学科的基本时序特征在中学教学中应该突出体现和落实”
[1]。

课堂教学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高中生的时序观念:
(一)帮助学生掌握与时间有关的专业术语,包括常见的历史分期及其起止时间、历史分期的划分依据,如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等。

(二)在通史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及不同发
展阶段的社会特征,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

……
三、光绪死亡之谜的主题探究
为了更好地培养时序观念,笔者选取以下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1908 年11 月14 日傍晚,38 岁的光绪皇帝死于中南海;15 日下午,74 岁的慈禧太后在故宫病逝。

一个是被囚禁多年的皇帝,一个是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的太后,两人在政治上势不两立,却在20 个小时内先后去世,是巧合还是另有隐讳,百年来争执不断。

教学中,可以提供光绪去世前10 天左右的相关材料,设计适当的问题,请学生思考。

材料一初十日,上率百僚,晨贺太后万寿。

上步行自南海来,入德昌门。

侍班官窥见上正扶奄(阉)肩,以两足起落作势舒筋骨,为拜跪计。

须臾忽奉懿旨“皇帝卧病在床,免率百官行礼,辍侍班”。

上闻之大恸。

时太后病泄泻数日矣,有谮(诬陷)上者谓帝闻太后病有喜色。

太后怒曰“我不能先尔死。


—恽毓鼎《崇陵传信录》
转引自戴逸:光绪之死》,
《清史研究》,2008 年第4 期
材料二(11 日,皇帝)心急跳,神衰,面黑,舌焦黄,而最可异者则频呼肚痛——此系与前病绝少关系者。

—屈桂庭《诊治光绪皇帝秘记》,
转引自钟里满:《清光绪帝砒霜中毒类型及日期考》,清史研究》2008 年第4 期
材料三十一日,皇太后谕张中堂之洞曰:“皇上病日加剧,头班用药不效,予因日来受贺、听戏劳倦,亦颇不适,你看如何?张曰:臣家有病,吕用宾看看尚好。

”皇太后曰:叫他明日来请脉。


—杜钟骏《德宗请脉记》,
转引自钟里满:清光绪帝砒霜中毒类型
及日期考》,清史研究》2008 年第4 期
材料四13 日,慈禧以光绪的名义发布上谕:著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在宫内教养,并在上书房读书。

”醇亲王载沣著授为摄政王。


—王道成:慈禧光绪的恩怨情仇
—兼论光绪之死》,
《清史研究》,2009 年第3 期
材料五14 日皇帝上谕:自去年入秋以来,朕躬不豫,当经谕令各将军督抚,保荐良医。

所服方药,迄未见效。

著各省将军、督抚,遴选精通医学之人,无论有无官职,迅速保送来京,听候传诊。

同日太后懿旨:溥仪继为皇帝;令袁世凯等10 人筹办皇帝丧礼。

1908 年11 月14 日下午5-7 时(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酉时),光绪皇帝去世。

—崔志海: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之死
与美国政府的反应—兼论光绪死因》,《清史研究》,2009 年第8 期
要求学生:
(1)根据所提供的材料及自己的理解,按照发生的先后顺序,以“光绪死亡之谜”为主题编制大事记。

(注:发生在同一天的事情,也应体现出先后)
【提示】材料中所提到的相关事情包括:皇上为太后祝寿、皇上病情加重、太后找张之洞商量办法、太后命溥仪父子进宫、皇上征召良医、太后宣布新帝继位、太后命人筹办丧礼、光绪去世。

这些事情虽然都发生在10 天左右的时间里,但是,材料并非按照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的,而且,所涉及的时间既有公历,又有农历。

所以,这一问不仅在训练编制大事记的学习技能,还在训练时间转换的基本方法。

更主要的是,11 月14 日一天中,同时就有几件大事发生,如何排序,需进行分析判断。

(2)材料一、二、三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的联系,请就此给予简要说明。

【提示】把三段材料联系起来看,其中的确令人生疑:在光绪死前十一天,皇帝不仅步行了一段路,而且还扶着太监的肩头舒筋骨,可见身体没有大的疾病,但太后却认定皇上只能“卧病在床”。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有人告诉太后,皇帝听说太后生病而幸灾乐祸。

第二
天,太后便召人为皇帝治病。

但一周后,皇帝的病情加重,而且出现了与以前不同的症状。

这一问旨在训练学生:从大事记叙事文体中提取信息,以判断历史的因果与延续。

(3)能否认定材料四、五所述,系太后精心布置的“善后”事宜?请说明理由。

【提示】这一问旨在训练学生:根据时间的先后及间隔,判断历史的因果与延续。

就在皇上下令征召良医的同一天,光绪离开了人世,这让人不可思议。

由此出发,前一天太后安排溥仪进宫,又以载沣为摄政王的做法,也就值得怀疑了:这是皇帝病危时的稳定政局之举,还是光绪去世之后的应对之策?
在探究活动结束前夕,还应告知学生学术界的研究动态。

2003 年,中央电视台清史纪录片摄制组、清西陵文物管理处、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反应堆工程研究设计所29 室和北京公安局法医检验鉴定中心四个单位的相关人员,组成了课题组,对“清光绪帝死因”进行研究。

在5 年的时间里,研究组用先进的技术和精密的仪器,对光绪的头发、遗骨、衣物及其表面附着物和墓内外环境样品等,进行反复的检验和缜密研究,于2008 年得出结论:光绪系死于急性肠胃型砒霜中毒。

”[3]同时,还可以给学生留下继续思考的问题:光绪死亡之谜并未因此而完全解开,是谁下的毒、什么时候下的毒等细节,都还没有公认的结论。

如果打算引导学生对“下毒时间”进行探究的话,建议阅读钟里满先生的《清光绪帝砒霜中毒类型及日期考》一文。

【作者简介】何成刚,男,1977 年生,教育部基础
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副研究员,主要从
事中学历史教育研究。

沈为慧,男,1968 年生,中学高级教师,
安徽省蚌埠市怀远三中教师,主要从事中
学历史教育教学。

陈伟壁,男,1983 年生,广东省东莞实
验中学历史教师。

【责任编辑:吴丹】
参考文献:
[1]陈光裕.靠近学科特点.考查学科素养—2011 年高考天津卷历史试题考查目标析要[J].历史教学(中学版),2011(7).
[2]任世江.五四运动发生发展的细节(续)[J].历史教学(中学版),2007(11).
[3]钟里满等.清光绪帝死因研究工作报告[J].清史研究.2008(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