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网络教学模式的现状与及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张沛强(1973-),男,陕西扶风人,硕士,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安军科(1974-),男,陕西扶风
人,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网络中心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网络安全。
关于高校网络教学模式的现状与及思考
张沛强,安军科
(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咸阳712000)
摘
要:首先对高校网络教学的模式进行了分析,提出基于局域网的教学模式和基于Internet 的教学模式,并分别论
述了两种网络教学模式的流程及教学特点。
最后,对如何进一步发展网络远程教学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网络教学;教学模式;教学特点;思考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09)06-0189-02
0引言
网络教学具有很多传统教学所不具有的特点,如时效性、
共享性、交互性和个性化等。
因此,教师在实施网络教学过程中,如何根据网络教学的特点采用不同的网络教学模式,就成为当前网络教学者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这就要求我们要首先认识网络教学的教学模式和特点,然后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实践与创新。
1
网络教学模式简介
1.1
基于局域网上的多媒体教学模式及特点1.1.1
教学模式流程
教师预先把选好的视频教学节目或学习材料放入视频教
学节目服务器,学生自主地利用VOD 在视频点播系统中进行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信息加工者。
每个学生可以通过触摸屏或鼠标器自由地点播自己想收看的教学节目,点播操作即时响应,图像画面清晰流畅,而且学生可以随意地控制教学节目的播放过程。
1.1.2教学模式
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目的、要求,首先把要讲授的教学内
容或教学材料编制成程序教学材料。
然后设计IMCAI 的课件(智能化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在VOD 中预先存入某一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教学方法,学生通过与VOD 会话模拟教学过程,指导学生进行课程学习、作业练习、实验模拟、考查等,使VOD 的教学得以实现。
1.1.3教学模式的特点
(1)充分发挥了多媒体的优势。
多媒体技术能够促进教师
改进教育方式,使有创造性的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更为出色。
把教师的教学与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2)充分整合教学资源。
教师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水平,选择或编制CAI 课件,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注意收集各种多媒体素材(这些素材可能来自其他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自己的工作总结,甚至是学生的习作等)。
在提出某个课件的需求时,既要注意课件的科学性,又要注意它的教育性和艺术性。
最后在计算机专家、教育心理学家,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制作出MCAI 课件或VOD 视频。
将这些资源放在网络上,供师生们共享。
(3)提供科学的教学测量手段。
在多媒体网络教学中,教师可利用系统提供的课件或教学辅助评估系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科学的测试和评定,以确切的学生学习数据作为教师教学决策依据。
例如,使用网上标准题库测试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
1.2基于Internet 教学模式及特点1.2.1
教学模式的流程
基于Internet 教学模式,它包括教师、学生、课件(CAI 、CAL 、
ICAI 、IMCAI 等课件)、Internet 和WWW 技术。
在这种教学模式
中,教师把课件文档,挂在W eb 服务器上,网络上的学生经过注册登记,就可在自己计算机上访问教师的Web 站点。
教师和学生通常不在同一地点,学生也不一定在同一个教室,他们也不一定在规定时间内学习。
学生自由地选择学习的时间、地点、内容;学生通过Internet 不仅可选择自己喜欢的教师,而且可以随时阅读、浏览世界各地图书馆的资料和信息;学生除了听课还可以参与教学过程中的提问、发言、开展课程讨论等。
1.2.2教学学习模式
(1)一对多学习模式。
在一对多学习模式中,一位教师同时
向多个学生授课,除独立操作外,学生只能和教师进行交互或
软件导刊
Software Guide
第8卷%第6期
2009年6月Vol.8No.6Jun.2009
2009年软件导刊
者通过教师的控制与其他学生进行交互。
这种模式的交互学习不仅仅使学生能够观看屏幕上远程教师地授课,而且学生还能决定上课的时间和地点。
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才得以实现的教学,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制能力。
(2)多对多学习模式。
在多对多学习模式中,为学生构建了一个全方位的虚拟学习环境。
事实上除实现一对多的模式中教师和多个学生之间的交互外,还可以实现学生之间的直接交互。
学生可通过同步对话模式进行同步对话,展开更加广泛的学习合作,学生的网上学习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3)一对一学习模式。
远距离教学中的一对一关系包括师生之间的和学生之间的一对一关系。
在师生一对一的学习模式中,师生之间进行实时的多媒体交互。
学生从教师那里获得了对课程的具体指导,学习更有针对性,也更有成效。
学生之间一对一的学习属于协同型学习,即两个学生对一些共同感兴趣的问题通过网络共用写字板、画笔或某些应用程序(课件注释系统)相互交流讨论,协同学习。
通过这种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促进学生自己学习、总结和自述,从而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互相帮助的协作精神。
(4)个别学习模式。
个别学习者可以通过WWW查询和阅读在线数据库中的信息学习;调用在网络上教学软件,由教学软件模拟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也可以通过E-mail或Internet Phone向教师提问,还可以在网上BBS站(电子公告)上提出疑问,征求解答。
这种模式的特点可以24小时进行,学习者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随时在网上下载学习的内容或向教师请教,从问题的不同时间、角度来学习,这正是建构主义提倡的随机访问学习方法。
有助于学习者掌握非良构领域知识,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其缺点缺乏实时的交互性。
实践证明,如果我们合理运用以上4种学习模式,可以使学生在较好的网络学习环境中学习,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2Internet教学模式的特点
教师必须具有网上教学能力。
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双方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学生学习更自主,而且具有网上学习能力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为学生构建一个多媒体,全方位的虚拟学习环境;教育的投入小,效益大。
3发展高校网上远程教育的思考
鉴于我国网上远程高等教育起步较晚,还处于一个适应阶段,因此,调整对网上远程教育的主观认识和心态是十分必要的,否则,将会严重地阻碍和影响我国高校远程教育的发展,落后于世界。
如何能保证、适应和促进网络远程教育的发展,我们提出如下思考:
3.1加强对教师的多媒体技术操作技能培训
目前我们的高校教师中,一部分老师,还没有掌握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有些人没有条件,有些人年龄限制等原因。
他们无法适应电子化教学的方式,如何提高他们这方面的素质,培训工作十分重要。
3.2加强对各高校教育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
目前我国各高校的网络课件的制作工作人员大多数脱胎于昔日的电教工作人员,其主要工作方式多来源的于拍摄制作电视节目。
多媒体和网络的兴起,彻底改变了他们的工作方式,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门全新的工作,因此,如何提高和继续他们的业务教育,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工作,这不仅关系到工作效率,设备使用,更关系到制作教材的实际质量。
3.3有计划地逐步实现网络教学,制造名人效应,吸引更多的受教育者
不可否认,我们目前的高校教师中,不是所有的人都具有公众水平教学的。
选择优秀的“品牌”教师担任网上教师,应该是高校的一大战略。
通过“品牌”教师的教学,会提高高校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同时也会吸引更多的学生,会大大地提高教学效果,反过来,也会刺激其他教师提高业务水平,有利于将来的教师社会化和聘任制的改革,促进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3.4网络教学中的问题与不足
如有的学校网络教学水平上不去,建设的网络成了聊天、看新闻和娱乐的主要途径,造成了网络教学无用论的观点;因为网络教学对于传统教学来说是一大创新,因此它闪烁着迷人的光芒,有的人就错误认为网络教学是万能的论调;网络上良莠不齐,病毒、木马、色情等等垃圾文化也颇为令人头疼,所以就有了网络垃圾恐惧论的论调。
凡此种种的出现是正常的,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而应该把握机会,勇敢地迎接新的教育模式的挑战,从多方位、多角度去来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走出一条好的网络教学新模式。
4结束语
我国的高校网络教育还处于试点阶段,但是在我们提倡以人为本、教育创新、大力发展素质教育的今天,它已经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优越性。
届时,评估高校教学水平的高低不仅仅要将围墙里的学生听讲台上教师的讲课水平作为依据,还要将这个学校网络教学水平的高低作为一个重要依据。
现在的高校人才能力水平评估已经把网络教学作为一个观测点。
据此,我们要提高对网络教学的科学认识,大力推进我国现代化教育进程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武法提.国外网络教育的研究与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马颖峰.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网络教学模式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李美凤.广义技术视野下的教师发展研究[D].北京: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
[4]刘永新.中学教师知识共享的策略研究[D].北京: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
(责任编辑:王钊)
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