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清代文学绪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士祯神韵说将中国诗推崇含蓄蕴藉的特征推向极致。乾隆时代,沈 德潜倡导以“温柔敦厚”为准则的“格调说”,翁方纲倡导重学问、重义 理的“肌理说”。袁枚高扬“性灵论”大旗,对理学家矫性、道貌者的虚 假加以讽刺挖苦。另外,赵翼、黄景仁也重视诗中有“我”,重视诗歌的 艺术独创性。
神韵说: 清 王士禛 的论诗主张。即在诗歌的艺术表现上追求一种空寂超逸、镜花水月、 不着形迹的境界。为了纠正前后七子与公安派两派的偏差,士禛吸取唐 司空图《二十四 诗品》和宋 严羽《沧浪诗话》的理论,创为神韵说。强调“兴会神到”,追求“得意忘 言”,主张以清淡闲远的风神韵致为诗歌的最高境界。
黄、顾、王都重视文学的社会功用,抛弃了晚明文学的表现自 我,个性解放,率直浅俗的理论观,顾炎武认为“诗本性情”,强 调“为时”、“为事”而作。注重诗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
清中叶,汉学裂变,汉学家戴震“由词以通道”使之由古籍文 字的训诂,进入对理学研究和对宋代理学的批判,成为一个思想家, 他的《孟子字义疏证》中说:“人生而后有欲,有情、有知”, “人伦日用,圣人以通天下之情,遂天下之欲,是谓理”。
3.散文、骈文
清初散文,古文三大家:侯方域、魏禧、汪琬。
桐城派出现才真正建立了清代正统“古文”的阵营。代表人物方苞、刘 大槐、姚鼐。比“唐宋派更强调为封建政治服务和程式化的文体。它的影响 一直到民国。”
骈文经唐宋两次古文运动打击,一蹶不振,其以对仗排偶、隶事征典、 词藻华丽为特征,是一种古典形态的美文。
至清,骈文复兴,乾嘉时期大盛,形成与桐城派对抗之势,作者有很多 著名学者文人才士。如阮元、洪亮吉、汪中(《哀盐船文》)。他们要求恢 复文章艺术美,以之排斥桐城派迂腐固执的思想见解。其兴起与文化学术思 潮的复古倾向汉学兴盛有关。这种古雅的文体对作者与读者在学识和文学素 养都有很高要求。
4.戏曲
正统文人、文学名士,因遭国变,落魄失意,开始以戏曲抒 写亡国之痛。如吴伟业、王夫之、尤侗等,其作传奇、杂剧、大都 取材历史,随意虚构,乃至幻化,以寄己之感,故加重了戏曲案头 化倾向。
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 [作者] 纳兰性德 [朝代] 清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
常。 画堂春·一生一代一双人 [作者] 纳兰性德 [朝代] 清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若容相访
前期与中期,是中国社会按照其自身规则发展变化的时期, 文学方面也是如此。
后期(即通常所说的“近代”)则是中国社会受到外来力量 强烈冲击而发生剧变的时期,文学同样受到这种历史剧变的深刻 影响。
二、清代社会政治文化特征
1.政治上:清王朝统治中国267年(1644—1911)初经四十多 年征战统一中国,入关后迅速清除尚存的部落军事联盟遗迹,全盘 接受明朝政治体制, 强化君主专制。
指义理和文理。义理为“言有物”,指以六经为代表的合乎儒家规范的思想和学问;文 理为“言有序”,指诗律、结构、章法等作诗之法。 他用肌理给神韵、格调以新的解释,目的在于使复古诗论重振旗鼓,与袁枚的性灵说相 抗衡。以学问为诗,用韵语做考据,遭到袁枚“错把抄书当作诗”(《仿元遗山论诗绝 句》)的批评。
四、清代文学的特征
饮牛津,相对忘贫。 长相思·山一程
[作者] 纳兰性德 [朝代] 清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临江仙·寒柳 [作者] 纳兰性德 [朝代] 清 飞絮飞花何处是,层冰积雪摧残,疏疏一树五更寒。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最是繁丝摇落后,转教人 忆春山。湔裙梦断续应难。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
5.小说
短篇小说:文言短篇以蒲松龄《聊斋志异》为最。清中期以纪 昀的《阅微草堂笔记》、袁枚的《子不语》为代表,反对《聊斋志 异》的虚构,而以平实笔记体为正宗,向古雅的传统靠近。
长篇小说:始终很旺盛,一是英雄传奇小说,如陈忱的《水 浒后传》,唤出英雄进行抗金保宋的战斗,以寄托清初遗民的心迹, 也给小说增添了抒情性质。
一是顺着《金瓶梅》世情之路,在醒世的旗号下展示最世俗 的人生图画,如《醒世姻缘传》;而《儒林外史》和《红楼梦》则 是沿着这一方向继续拓展的伟大现实主义作品,从而将中国古典小 说创作推向高峰。
性灵说:袁枚的诗论,实际上它是对明代以公安派为代表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袁 宏道《叙小修诗》)诗歌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性灵说的核心是强调诗歌创作要直接抒发诗 人的心灵,表现真情实感,认为诗歌的本质即是表达感情的,是人的感情的自然流露。
2.词 词在元明两代一度衰落,至清始复兴。
a.陈维崧为宗主的阳羡词派; b.朱彝尊为领袖的浙西词派; c.满族大词人纳兰性德; d.张惠言为盟主的常州词派
清之集大成景象,实际上也是我国文学传统精神和古典审美 特征的复归与后,缺少创新,明清鼎革之际, 诗歌创作转向伤时忧世,遗民诗人之呼号、悲愤、黍离之悲、沧桑之感, 缘事而发,较之明代,诗人更关注国运民生。如屈大均推尊屈原,顾炎武 继承杜甫,吴伟业开创歌行体,创作《圆圆曲》、《鸳湖曲》叙事诗的新 境界。
蝶恋花·出塞 [作者] 纳兰性德 [朝代] 清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从来幽怨应无数?铁马金 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南乡子·秋暮村居 [作者] 纳兰性德 [朝代] 清 红叶满寒溪,一路空山万木齐。试上小楼极目望,高低。一片烟笼十里陂。吠犬杂鸣鸡,灯火荧荧归路迷。 乍逐横山时近远,东西。家在寒林独掩扉。
然而片面地强调诗的空寂超逸、镜花水月的境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吸收并进一步发展了司空图、严羽理论中所包含 的消极因素,导致诗歌走上脱离生活、脱离现实的道路,抹煞了诗歌的积极的社会作用。
格调说:认为“忠孝”和“温柔敦厚”是格调的最终依据,很强调封建伦理道德规范对于 格调的重要性。他强调“学古”和“论法”,对诗歌的体格声调作出严格的规定,目的就 是为了保证诗歌内容体现“温柔敦厚”的宗旨,符合封建伦理道德的规范。只要诗歌的内 容符合“忠孝”和“温柔敦厚”的原则,那么它的格调就一定是雅正的。
(3)朴学大兴 文网严密,使读书人思想的自由空间越来越狭窄,加上统治者的有意诱导,清代考
据之风日盛。到了乾隆中期至嘉庆时期,号称“乾嘉之学”的考据学达到鼎盛阶段。
首先,这毫无疑问是文化专制政策所引出的结果,它耗费了许多杰出的才智之士的 毕生精力,其成就是以牺牲对社会对人生的批判性思考为代价的。特别是放在封建制度 日益腐朽、资本主义萌芽滋生的历史阶段上看,这种代价是巨大的。
朴学:最初指的是上古时期的朴素、简单的学问,后来泛指儒家经学,尤其是之汉代的古文经学。
乾嘉学派,又称“乾嘉之学”,是清朝前期的一个学术流派,以对于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各个方面的考据而 著称。
清代考据学中包含着缜密的思考和科学的方法,它不但推进了纯学 术研究的进步,实际也必然推进了研究者的理性精神。
考据学家并非都是不具有思想批判能力的,如戴震论“酷吏以法杀 人,后儒以理杀人,浸浸乎舍法而论理,死矣,更无可救矣!”(《与 某书》)即表现出对程朱理学的有力抨击。
朴学的出现是文化专制政策所引出的结果,它耗费了许多杰出的才 智之士的毕生精力,其成就是以牺牲对社会对人生的批判性思考为代价 的。
三、清代学术思想的转向
明清之际社会大动荡,震撼文人心灵,引起一批思想家如黄宗 羲、王夫之、顾炎武等对社会历史进行反思,学术思想发生深刻转 变,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出现新时代。
主编纪昀等人作《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三千四百余种和未 录的六千七百余种书籍作简要介评,但毁掉的也有三千余种。
(2)大兴文字狱,案件之繁多,株连之广,惩治之残酷,超过历 史上任何一个朝代。
举例:①庄廷鑨修订前人的遗著《明史》。
②“维民所止”:内阁学士查嗣庭为科举考试出《诗经》 “维民所止”为题,有人牵强附会将其理解为“砍雍正帝头”,激 怒雍正,结果查与其子均被处死。
清代文学是前朝各种文体的总汇,呈现出集大成的景象。一方 面元明以来新兴的小说、戏剧入清依然蓬勃,另一方面元明以来呈 现弱势的诗、词、骈文入清又重新振兴起来。
正如郭绍虞在其《中国文学批评史》绪论中评说:“就拿文 学来讲,周秦以子称,楚人以骚称,汉人以赋称,魏晋六朝以骈 文称,唐人以诗称,宋人以词称,元人以曲称,明人以小说、戏 曲或制艺称,至于清代的文学则上述各种中间或于上述各种之外, 没有一种比较特殊的足以称为清代的文学,却也没有一种不成为 清代的文学,盖由清代文学而言,也是包罗万象而兼有以前各代 的特色的。”
一些作者追明亡前夕吴炳、阮大铖风情喜剧路子,注重戏剧 性,多用巧合,误会制造生动情节,如李渔(《风筝误》)。
理论上提高戏曲地位的是金圣叹“六才子书”(《西厢记》、 《水浒传》、《庄子》、《离骚》、《史记》、“杜诗”)的定位 及其李渔在《闲情偶寄》“词曲部”、“演习部”中的理论总结和 阐扬。
戏曲创作的社会历史意识的增强与戏剧性的注重二者的结合, 便涌现出戏曲的高峰——《长生殿》、《桃花扇》两部戏曲杰作的 诞生。
③乾隆时,有个叫胡中藻的人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一句 “一把心肠论浊清”,乾隆大发雷廷,以为“加‘浊’字于国号之 上,是何肺腑”!结果胡与师友、亲属全被杀掉。
清王朝用此打击汉族文人的民族意识、人格尊严,文人普遍 怀有忧谗畏讥、惴惴不安心情,形成畏惧、郁闷的心态和见风使舵 的处世态度。
“今之文人,一涉笔惟恐触碍于天下国家,人情望风觇景,畏 避太甚,见鳝而以为蛇,遇鼠而以为虎,消刚正之气,长柔媚之风, 此于人心世道,实有关系。”(李祖陶《与杨蓉诸明府书》)正如 龚自珍所说:“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梁谋。“
王夫之说:“理欲皆自然”,(《张子正蒙注》)“有欲斯有 理”(《周易外传》卷二)。
黄宗羲:“天理正从人欲中见,人欲恰好处即天理也。向无人 欲,则亦并无天理之可言矣。”
由此,理欲之辨就由李贽的个性解放精神延伸到为社会解放 的理想,由思想领域的反传统拓展到对社会制度的批判探讨。
随着学术思潮的转向,文学思想亦随之变化。
这实际上是对宋明理学反人道的极端教条的深刻否定。
与晚明思潮类似,反传统、尊情,思想解放的则有袁枚,其反对翁方纲的肌理说, 重建性灵说,认为诗重性情,强调表现真我,真性情,认为“情所最先,莫如男女”, 他写了许多爱情诗、艳情诗。其思想和诗表现个性解放的叛逆精神。
肌理说:主张“为学必依考证为准,为诗必以肌理为准”。翁方纲借用肌理论诗,理是
清初学者对明代王阳明心学的扬弃,特别是对晚明李贽反传 统思想的否定。
王阳明:“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是要 人消除私欲。
李贽却是“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 若无私,则无心矣。”他肯定人的私欲,以否定封建伦理对人性 的压抑。
清初思想家多对李贽过分强调个人私欲加以否定,他们将 “欲”、“理”统一起来。
2.在思想文化上: (1)提倡儒学,以之为正统,力争获得汉族士大夫的支持。(皇太极)
提倡理学,推崇朱熹为“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规”,继承明 朝科举八股文制,取《四书》、《五经》命题。
通过编书控制思想文化。
康熙、乾隆开“博学鸿词科”以网罗名士,康熙开始编修《明 史》、《康熙字典》、《佩文韵府》、《古今图书集成》、《全唐 诗》等。乾隆年间编的《四库全书》收典籍三千四百余种,近十万 卷,为我国古代文化典籍之大总汇。
言点 简击 意此 赅处

的添 阐加 述正 观文

文 点 ,
。文 字 是
学 您
思 想 的
绪 提
炼 ,

论 尽

一、概说 1644李自成进京、明亡,清军入关、经40年征战,统一中国。 清代文学大致可划分为三个时期: (一)清入关至雍正末年(1644—1735)为前期。 (二)自乾隆初年至道光十九年(1736—1839)为中期。 (三)自道光二十年至宣统三年(1840—1911)辛亥革命(1840— 1911)为后期,也即通常所说的近代文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