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一轮复习散文教案(全国)1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届一轮复习散文阅读教案(全国)
理解散文词句含意,赏析艺术技巧4大考法
新《考试大纲》在文学类文本阅读要求中增加了“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这两个考点,因此,在备考时要格外关注。
鉴赏文学作品的技巧,是一种层次较高的审美活动。
设置本考点的目的是检测考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品析能力。
考法一理解词语含义
[知能构建]
一般情况下,高考试题中考查的词语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义”,而是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考查的词语大致有以下情况:
1.体现作者情感态度或主旨的词语。
2.运用修辞手法的关键词语。
这样的词语多出现在运用象征、借物喻人、双关等写作方法的文章中。
3.具有特殊指代(远指、近指、不定指等)作用的词语。
4.在表情达意方面非常出色的动词、形容词、叠词等。
5.有特殊用法的词语,包括贬义褒用、褒义贬用、大词小用、小词大用、词性活用等。
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要以基本义为基础,参照其他义项,再结合语境揣摩,这是理解的基本要求。
常见设问
(2017·全国卷Ⅱ)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窗子”的含意。
(2015·江苏卷)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第⑤段中“孱弱”的含意。
(2015·广东卷)请结合上下文赏析画线的词语。
方法指导
解答词语含义理解题“3联1依”法
3联一“联”联系词语所在句子的内容及前后句。
二“联”联系文章的主题或作者的情感态度揣摩词语的深层含义。
三“联”联系作者写作时的写作意图和社会背景理解词语的含义。
1依
依托手法挖掘。
为了突出表达效果,使语言生动形象,散文写作往往使用一些修辞、描写手法。
因此可以依托修辞、描写手法挖掘其背后作者要表达什么意思,要达到什么效果。
模板一: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模板二:手法+内容(词语所写内容)+效果(情感、形象、主旨)。
[真题示法]
(2017·全国卷Ⅱ)阅读《窗子以外》(文本见本专题第一节“读文示范”),完成后面的问题。
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窗子”的含意。
(5分)
[尝试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维】第一步:联系词语所在的句子及前后文。
理解词语一定要做到不脱离语境,做到“词不离句”。
本文中的“窗子”,表面上是指具体的、有形的窗子,如铁纱窗、玻璃窗等,分隔了不同场景。
第二步:联系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社会背景来理解词语含义。
在作者所处的时代,窗外是劳作、奔波、挣扎、穷苦,窗内是奢侈、悠闲、烦闷、无聊。
窗里窗外是两个世界,两种生活。
作者写作意图就是批判这种隔阂。
第三步:依托手法挖掘。
为了突出表达效果,使语言生动形象,散文写作往往使用一些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因此可依托修辞、描写,挖掘其后作者要表达什么意思,达到什么效果。
本文中的“窗子”,有象征意义,即可指具体的窗子,又可指无形的窗子。
【答案】①指具体的窗子,如铁纱窗、玻璃窗,分隔了不同的生活场景;(2分)②指“无形的窗子”,即心态与观念的限制,造成了自我与外部世界的隔膜。
(3分)
考法二理解句子含意
[知能构建]
理解句意,往往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重要句子则主要包括:意义比较含蓄、内涵比较丰富、蕴涵某些深层含意的句子;含有比喻、比拟等修辞格,需要明白本体或喻体真正含意的句子;由一定的语境赋予临时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句子;在表达效果上有特殊作用,结构比较复杂,理解有一定难度的句子;富有哲理性、起到警策作用的句子等。
常见设问
(2017·全国卷Ⅲ)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
(2017·天津卷)赏析文章末段的文字。
(2016·天津卷)赏析文中画线的文字。
分析句子含意“6法”
1.结合语境法。
分析句子含意首要的是分析其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把握其前后句子的意思,确定其在文中的特有含意。
2.抓关键词法。
句子中都有凸显其含意的关键词,只要弄清这些词语的含义,就可推知整个句子的含意。
3.分析句子位置法。
这一方法适用于行文思路句。
如果是总领句,句意就从其下面的内容入手总结;如果是过渡句,要前瞻上文,后顾下文,确定答案;如果是总结句要根据上
文内容归纳意义;至于照应句,则要分析其照应了什么、突出了什么和对文章结构起到什么作用。
4.剖析句子结构法。
这一方法只适用于结构复杂的句子。
如果是复杂的单句,先找出句子主干,后归纳修饰限制及补充成分的作用;如果是复句,则要先区分句间关系,后体会整个复句的意思。
5.联系主旨思考法。
这一方法最适用于文眼句,因为文眼句本就是彰显作者的主要的情感与观点,揭示主旨的句子。
6.技巧句子还原法。
将使用了技巧的句子“翻译”成没有技巧的句子,如将比喻句子陈述成不使用比喻的句子。
答题模板
模板一: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模板二:手法+内容(本句意思,本句所写内容)+效果(情感、形象、主旨)。
[真题示法]
(2017·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问题。
我们的裁缝店
李娟
在城市里,裁缝和裁缝店越来越少了。
但在喀吾图,生活迥然不同。
这是游牧地区,人们体格普遍高大宽厚,再加上常年的繁重劳动,很多人身体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变形,只有量身订(原卷如此。
“订”应为“定”——编者注)做的衣服才能穿得平展。
我们租的店面实在太小了,十来个平方,中间拉块布帘子,前半截做生意,后半截睡觉、做饭。
但这样的房间一烧起炉子来便会特别暖和。
很多个那样的日子,狂风呼啸,昏天暗地,小碎石子和冰雹砸在玻璃窗上,“啪啪啪啪”响个没完没了……但我们的房子里却温暖和平,锅里炖的风干羊肉溢出的香气一波一波地滚动,墙皮似乎都给香得酥掉了。
我们还养了金鱼,每当和顾客讨价还价相持不下时,我们就请他们看金鱼。
这样的精灵实在是这偏远荒寒地带最不可思议的尤物——清洁的水和清洁的美艳在清洁的玻璃缸里曼妙地闪动,透明的尾翼和双鳍缓缓在水中张开、收拢,携着音乐一般……
这样,等他们回过神来,再谈价钱,口气往往会软下去许多。
当地男人们很少进店。
最固执的是一些老头儿,偶尔来一次,取了衣服却死活不愿试穿,即使试了也死活不肯照镜子,你开玩笑地拽着他往镜子跟前拖,让他亲眼看一看这身衣服多“拍兹”(漂亮),可越这样他越害羞,双手死死捂着脸,快要哭出来似的。
女人们就热闹多了,三三两两,不做衣服也时常过来瞅一瞅,看我们有没有进新的布料。
如果有了中意的一块布,未来三个月就一边努力攒钱,一边再三提醒我们,一定要给她留一块够做一条裙子的。
库尔马罕的儿媳妇也来做裙子了,她的婆婆拎只编织袋跟在后面。
量完尺寸我们让她先付订金,这个漂亮女人二话不说,从婆婆拎着的袋子里抓出三只鸡来——“三只鸡嘛,换条裙子,够不够?”
她订的是我们最新进的晃着金色碎点的布料,这块布料一挂出来,村子里几乎所有的年轻媳妇都跑来做了一条裙子。
她说:“不要让公公知道啊!公公嘛,小气嘛,给他知道了嘛,要当当(唠叨、责怪)嘛!”
“婆婆知道就没事了?”
“婆婆嘛,好得很嘛!”她说着揽过旁边那矮小的老妇人,“叭”地亲一口:“裙子做好了嘛,我们两个嘛,你一天我一天,轮流换着穿嘛!”
她的婆婆轻轻嘟囔一句什么,露出长辈才有的笑容。
但是我们要鸡干什么?但是我们还是要了。
还有的人自己送布来做,衣服做好后却凑不够现钱来取,只好挂在我家店里,一有空就来看一看,试穿一下,再叹着气脱下来挂回原处。
有个小姑娘的一件小花衬衣也在我们这儿挂着,加工费也就八元钱,可她妈妈始终凑不出来。
小姑娘每天放学路过我家店,都会进来捏着新衣服摸了又摸,不厌其烦地给同伴介绍:“这就是我的!”穿衬衣的季节都快过去了,可它还在我们店里挂着!最后,我们先受不了了。
有一天,这孩子再来看望她的衣服时,我们就取下来让她拿走。
小姑娘惊喜得不敢相信,在那儿不知所措地站了好一会儿,才慢吞吞挪出房子,然后转身飞快跑掉。
裁缝的活不算劳累,就是太麻烦。
量体、排料、剪裁、锁边、配零料、烫粘合衬、合缝……做成后,还得开扣眼、钉扣子、缝垫肩、缲裤边。
浅色衣服还得洗一洗,缝纫机经常加油,难免会染脏一点。
而且烙铁也没有电熨斗那么干净,一不小心,黑黑的煤灰就从气孔漾出来,沾得到处都是。
是呀,从我们当裁缝的第一天起,就发誓一旦有别的出路,死也不会再干这个了。
但假如有一天不做裁缝,我们还是得想办法赚钱过日子,过同样辛苦的生活。
——可能干什么都一样的吧?
是这样的,帕孜依拉来做衬衣,我们给她弄得漂漂亮亮的,她穿上以后高兴得在镜子面前转来转去地看。
但是我立刻发现袖子那里有一点不平,就殷勤地劝她脱下来,烧好烙铁,“滋——”地一家伙下去……烫糊一大片……
怎么办呢?我们商量了半天,把糊的地方裁掉,用同样的布接了一截子,将袖口做大,呈小喇叭的样式敞开,还钉上了漂亮的扣子。
最后又给它取了个名字:“马蹄袖”。
但是后来……几乎全村的年轻女人都把衬衣袖子裁掉一截,跑来要求我们给她们加工“马蹄袖”。
干裁缝真的很辛苦,但那么多事情,一针一线的,不是说拆就能拆得掉。
当我再一次把一股线平稳准确地穿进一个针孔,总会在一刹那想通很多事情。
(有删改)
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
(5分)
[尝试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维】第一步:根据位置,分析作用。
这句话在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承接上文所描写的行业辛苦,引出结尾处裁缝行业给“我”带来的人生启示。
第二步:抓关键词,分析含意。
抓出句子中的关键词,结合前后语境,分析其含意。
理解本句的意思关键要明确“一样”的具体内涵,从文中“过同样辛苦的生活”“干裁缝真的很辛苦”可知,裁缝是辛苦的谋生行当,强调任何行业都需要辛苦劳作,而“在一刹那想通很多事情”则含蓄地表达了“我”对生活有了难忘的经验和体会对这一行业的深厚情感和对辛苦踏实劳作、平稳真切生活的肯定。
【答案】①裁缝作为辛苦的谋生行当,看起来与其他行当一样;(2分)②但在做裁缝的过程中,对生活有了难忘的经验和体会,不由得对这一行当产生了特殊感情,感到它有独特意义。
(3分)
结合全文,分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的含意。
(5分)
[尝试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干裁缝真的很辛苦,但作者没有埋怨,作者想通了。
(2分)②裁缝活虽然辛苦,但作者每天踏踏实实地度过,给别人带来欢乐,未尝不是一种幸福。
(3分)
考法三品味语言艺术
[知能构建]
本考点主要从分析语言技巧、品味语言特点和赏析语言风格的角度设题,命题者一般会选择在表达上富有特色的语句,往往一句(语段)三考,即含意、作用、赏析。
(语言技巧、语言特点和语言风格知识见本专题第一节“散文表达技巧”“散文的语言艺术”)
常见设问
(2017·全国卷Ⅲ)本文的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
(2013·江西卷)指出下面这句话所体现的人物语言特色并分析它的表达效果。
(2012·山东卷)以③④段为例,简要分析本文语言的两个主要特点。
品味语言艺术“5角度”
1.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分析,如人称的使用、描写方式。
2.从表现手法(狭义)的角度分析,如衬托、对比等。
3.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
4.从遣词造句的角度分析,如词语的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句式的整散等。
5.从语言风格角度分析,如平实、华丽、清新、典雅、幽默、辛辣、简洁明快、含蓄深沉、寓庄于谐、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地方色彩鲜明等等。
在指出表达技巧的同时,一定要结合具体语段分析,即具体是怎么使用的。
答题模板
[真题示法]
(2017·全国卷Ⅲ)阅读《我们的裁缝店》(文本见本考点考法二“真题示法”),完成下题。
本文的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
(6分)
[尝试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维】第一步:审清题干,明确要求。
由“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赏析”可知,本题考查赏析语言特色。
第二步:抓关键词句,分析语言特点。
(1)“回过神来”“口气往往会软下去”“时常过来瞅一瞅”,这些口语化的句子极富生活气息,读来让人感觉亲切自然。
(2)“三只鸡嘛,换条裙子,够不够?”简短的语句,表现出小媳妇快人快语的性格特点;“要当当(唠叨、责怪)嘛”一句体现了浓郁的地域特点,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真实。
(3)“但是我们还是要了”“最后,我们先受不了了”,这些句子简洁明快,表达出裁缝们的善良;“‘滋——’地一家伙下去”场面感十足,明快风趣的语句大大提升了小说的可读性,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
【答案】①语言生活化、口语化,亲切自然;②人物对话有地域特点,鲜活真实;③整体上形成了明快风趣的语言风格,率真不做作。
(每点2分)
考法四鉴赏艺术技巧
[知能构建]
鉴赏散文作品的技巧,一是鉴赏作家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技巧和文体知识运用方面的技巧,二是鉴赏修辞手法的运用技巧和其他相关写作方面的技巧。
近年高考,此考点的考查内容是文本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有怎样的作用。
(散文的艺术技巧知识见本专题第一节“散文的表达技巧”)
常见设问
(2017·全国卷Ⅱ)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2016·北京卷)文章第四段运用了多种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老腔的感受。
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赏析。
(2016·浙江卷)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画横线部分。
“3审”题目明方向
1.审题型
即审表达技巧赏析题是明考型还是暗考型。
所谓明考型,即在题干中直接要求分析其表达特色,如“请分析其表达特色”;所谓暗考型,即题干中带有“赏析”或“如何描写(表达)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审范围
即审所给的材料是片段、局部的(如一段或几段、一段中的画线句子),还是全文、整体的。
审清这一点对答题尤为重要。
行话有“整体看手法,局部看修辞”,说的就是如果赏析的是全文,则首先要考虑表现手法;如果是局部,则首先看修辞手法。
“首先”就是优先,但并不是说其他角度不考虑。
3.审角度
即审题干要求赏析的角度是定向的还是多向(多角度)的。
所谓“定向”,就是题干明确规定了赏析的角度,如从“修辞手法”角度等。
“定向”一般为单一角度,当然,单一角度还可细化为更小的角度。
散文赏析题多是多向(多角度)的。
答题模板
[真题示法]
(2016·天津卷)阅读《在母语的屋檐下》(文本见本专题考点一考法三“真题示法”),完成后面的问题。
赏析文中画线的文字。
(5分)
就像对于一尾悠然游弋的鱼儿,水的环抱和裹挟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去意识和诘问的。
但一当因某种缘故离开了那个环境,就会感受到置身盛夏沙漠中般的窒息。
被拘禁于全然陌生的语言中,一个人也仿佛涸辙之鲋,最渴望母语的濡沫。
那亲切的音节声调,是一股直透心底的清凉水流。
[尝试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维】第一步:明确技巧。
“像对于一尾悠然游弋的鱼儿”“一个人也仿佛涸辙之鲋”运用了比喻,“感受到置身盛夏沙漠中般的窒息”和“那亲切的音节声调,是一股直透心底的清凉水流”运用了对比。
第二步:阐述效果。
用比喻和对比,揭示出人和母语的密切关系,能够使抽象事理显得生动形象,更易于读者理解。
【答案】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1分)揭示出人和母语之间生死难离的关系,(2分)使事理具象化,生动形象。
(2分)
试分析文章第八段文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4分)
但洞察和把握一种语言的奥秘,不需要咒语。
时间是最重要的条件。
在一种语言中沉浸得足够久了,自然就会了解其精妙。
有如窖藏老酒,被时光层层堆叠,然后醇香。
瓜熟蒂落,风生水起,到了一定的时候,语言中的神秘和魅惑,次第显影。
音调的升降平仄中,笔画的横竖撇捺里,有花朵摇曳的姿态,水波被风吹拂出的纹路,阳光下明媚的笑容,暗夜里隐忍的啜泣。
[尝试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运用了联想、比喻、排比等手法。
(2分)具体介绍了把握一种语言的条件,既形象生动,又饱含感情地描绘了语言所拥有的奇妙之处。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