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秋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 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公开课课件 PPT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苏轼:字子瞻,好东坡 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 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 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 苏辙被合称为“三苏”。 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 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 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 诗之一。
6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 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4
题壁诗,开始两汉,盛行于唐代。题壁 诗虽然都是题在墙壁上,但墙壁又有寺壁、 石壁、邮亭壁、殿壁、楼壁之分。
“题壁”是唐宋时期诗人“发表” 作品的途径之一。唐宋时期虽然已经发 明了雕版印刷,但由于当时印刷能力很 有限,还有大量诗歌不能刻印出来, “题壁”就成为一种“发表”诗作的最 佳方式。题壁简单易行,只要把作品写 在墙壁上,天南海北的过往行人见而读 之,就可传播开来。
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为 什么说庐山在苏轼的眼中, 会有那么多的变化呢?
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不 同的角度观察庐山
14
重峦叠嶂
烟云 远眺庐山
15
16
假如我现在就面对着庐山, 我站在________远_处__看到 ___重__峦__叠_嶂__ (巍峨挺拔…)
17
近看
危 崖 险 岩
18
假如我现在就面对着庐山, 我站在_______近_处___看到 ____危_崖__险__岩_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31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 结果各不同”你碰到过 这样的情况吗?举个例 子说说。
32
望庐山瀑布 唐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33
诗中蕴含的道理:对比较 复杂的事物,如果不客观地、 冷静地进行调查分析,就容易 主观地被局部的迷惑,不能全 面、正确地认识这个事物。
7
从横着看,庐山是(
)
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
(
)山峰。
8
横看成岭侧成峰,
9
连绵不断的山岭 10
陡 峭 的 山 峰
11
从横着看,庐山是(连绵起伏) 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 (峭拔挺立 )山峰。
12
远近高低各不同。 从远处、近处、高处、
低处看,庐山景色都不 相同。
13
想一想:
19
遮天蔽日 低处(仰望)
20
21
假如我现在就面对着庐山, 我站在_______低_处___看到 ____遮__天__蔽__日
22
高处(俯瞰) 深沟幽壑
23
24
假如我现在就面对着庐山, 我站在______高__处__看到 ____深__沟__幽_壑_
25
26
27
东林大峡谷
黄龙寺
28
三叠泉 锦绣谷
29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认不清、看不清。 只缘:只因为。身:自己。 “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
目(全景),只因为我站在 庐山中。
30
想一想:为什么诗人身在此山 中反而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因为诗人站在庐山中,视野受到限制, 只能看到庐山的局部,而非庐山的全 貌;作者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就 不同。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题 西 林 壁
1
庐山也称匡山,位
于江西省九江市,以
雄、奇、险、秀闻名
于世,素有“匡庐奇
秀甲天下”之美誉,
与鸡公山、北戴河、
莫干山并称四大避暑
胜地。
2
题西林壁
宋代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3
题目的意思是: 书写(题写)在西林寺的 墙壁上的诗。
34
诗中蕴含的道理:
要客观全面地认识 事物,不要被局部 现象迷惑。
35
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 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 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 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 者清
36
苏轼:字子瞻,好东坡 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 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 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 苏辙被合称为“三苏”。 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 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 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 诗之一。
6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 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4
题壁诗,开始两汉,盛行于唐代。题壁 诗虽然都是题在墙壁上,但墙壁又有寺壁、 石壁、邮亭壁、殿壁、楼壁之分。
“题壁”是唐宋时期诗人“发表” 作品的途径之一。唐宋时期虽然已经发 明了雕版印刷,但由于当时印刷能力很 有限,还有大量诗歌不能刻印出来, “题壁”就成为一种“发表”诗作的最 佳方式。题壁简单易行,只要把作品写 在墙壁上,天南海北的过往行人见而读 之,就可传播开来。
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为 什么说庐山在苏轼的眼中, 会有那么多的变化呢?
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不 同的角度观察庐山
14
重峦叠嶂
烟云 远眺庐山
15
16
假如我现在就面对着庐山, 我站在________远_处__看到 ___重__峦__叠_嶂__ (巍峨挺拔…)
17
近看
危 崖 险 岩
18
假如我现在就面对着庐山, 我站在_______近_处___看到 ____危_崖__险__岩_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31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 结果各不同”你碰到过 这样的情况吗?举个例 子说说。
32
望庐山瀑布 唐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33
诗中蕴含的道理:对比较 复杂的事物,如果不客观地、 冷静地进行调查分析,就容易 主观地被局部的迷惑,不能全 面、正确地认识这个事物。
7
从横着看,庐山是(
)
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
(
)山峰。
8
横看成岭侧成峰,
9
连绵不断的山岭 10
陡 峭 的 山 峰
11
从横着看,庐山是(连绵起伏) 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 (峭拔挺立 )山峰。
12
远近高低各不同。 从远处、近处、高处、
低处看,庐山景色都不 相同。
13
想一想:
19
遮天蔽日 低处(仰望)
20
21
假如我现在就面对着庐山, 我站在_______低_处___看到 ____遮__天__蔽__日
22
高处(俯瞰) 深沟幽壑
23
24
假如我现在就面对着庐山, 我站在______高__处__看到 ____深__沟__幽_壑_
25
26
27
东林大峡谷
黄龙寺
28
三叠泉 锦绣谷
29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认不清、看不清。 只缘:只因为。身:自己。 “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
目(全景),只因为我站在 庐山中。
30
想一想:为什么诗人身在此山 中反而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因为诗人站在庐山中,视野受到限制, 只能看到庐山的局部,而非庐山的全 貌;作者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就 不同。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题 西 林 壁
1
庐山也称匡山,位
于江西省九江市,以
雄、奇、险、秀闻名
于世,素有“匡庐奇
秀甲天下”之美誉,
与鸡公山、北戴河、
莫干山并称四大避暑
胜地。
2
题西林壁
宋代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3
题目的意思是: 书写(题写)在西林寺的 墙壁上的诗。
34
诗中蕴含的道理:
要客观全面地认识 事物,不要被局部 现象迷惑。
35
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 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 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 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 者清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