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惠州市惠阳光耀实验学校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惠州市惠阳光耀实验学校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陶渊明使用的意象,多取材于现实中可有之物;杜甫使用的意象,多取材于现实中实有之物;而李商隐使用的意象,多取材于现实中无有之物。
他们在选取意象方面具有不同的特点,这是由他们为人、为诗的态度决定的。
陶渊明是一位平实质朴之中见深微高远的人。
其为诗与为人一向以平实质朴为主,不喜炫奇立异。
另外他又认为精神胜过物质,他诗中活跃着的,常常是事物的概念而非实体,诗中表现事物也往往只是遗貌取神地书写。
所以陶渊明诗中没有一句是刻意写景咏物的,他所写的孤云、飞鸟、松树、菊花都是他以精神体认之后的概念,绝非实有之个体。
他诗中意象与情意的关系是“以心托物”,他把满怀激情托于他所选择的事物概念之中来表现。
渊明心灵深微,志向高远,为人之态度却极其平实质朴。
这正是他不取象于实有之个体,仅取象于可有事物之概念的缘故。
杜甫则不然,他最大的特点在于极其关注现实,以最大的勇气面对现实,以最大的才能叙写现实。
他所选取的事物,多为现实中实有之物,这原是不足为怪的事,只是杜甫同时又是感情最深厚、最真挚的诗人,他常常把自己强烈的感情投注于他所写的一切事物上,使之因诗人的感情与人格的投注而呈现出意象化的意味,所以他诗中的形象与情意的关系是“以情注物”,他注入的感情使事物意象化了。
关注现实,从实物中取材,这是他的诗形成写实风格的缘故。
李商隐是形象化、意象化大师。
陶、杜诗中的意象无论如何丰美,仍不过是自然而然的表现。
读李商隐的诗,却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作者在有意地制造意象、安排意象。
有时李商隐所表现的,就是一片错综繁复的意象,与陶、杜叙述尚有理念可寻,意象为感情的自然流露的情形完全不同。
这是李商隐的先天禀赋、后天遭际和隐约幽微的表现方法造成的。
唯有那些非现实的,又带有恍惚迷离色彩的事物,才能表达出他那独特的幽微之情,所以李诗中形象与情意的关系是“缘情造物”。
章法上,这三位诗人的诗也各有不同:陶诗以“任真”为宗,表现于平叙的结构和流转、起伏的情感;杜诗是感性、理性兼济,杜甫纵使出于感性的联想做突然之转接,也依然不忘出于理性做先后之呼应;而李诗则往往将一些意象错综并举,有时在首尾略微做理性之提挈。
句法上,陶诗多用平顺直叙的句法;杜诗有时只掌握感性重点,在句法上表现为颠倒或浓缩;李诗以理性之句法来组合一些非理性的词语。
对杜甫的诗句,有时只要平顺地伸延或倒转就可弄懂。
而李诗无论文法怎样合理,也依然不可具解。
若说杜诗是文法上的难懂,则李诗就是本质上的难懂了。
李诗在本质上只能以感性去体认,不能以理性去说明。
(摘编自叶嘉莹《从几首诗例谈中国古典诗歌中形象与情意之间的关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渊明为人平实质朴,不喜炫奇立异,志向高远,他的这些特点对他创作诗歌产生了影响。
B.杜诗具有写实风格,这与杜甫关注现实、直面现实、叙写现实、选择现实中实有之物入诗有关。
C.李商隐善于制造、安排意象,他“缘情造物”,以带有恍惚迷离色彩的事物表达情感。
D.陶诗和杜诗有些相同的特点,如遵循相同的叙述理念,自然而然地表现意象,情感饱满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论述陶渊明、杜甫、李商隐诗中意象的特点与他们为人、为诗的态度之间的关系。
B.第二段主体部分先论述因——陶渊明为人、为诗等方面的特点,再论述果——陶诗中意象与情意的关系是“以心托物”。
C.文章从杜甫关注现实和杜甫的感情深厚、真挚两方面论述杜诗中的形象与情意是“以情注物”关系的原因。
D.文章在论述李商隐诗中的意象的特点时,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有效突出了李商隐诗中的意象的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诗表现意象往往是遗貌取神地书写,诗中的很多意象不是实有个体,而是可有事物之概念。
B.杜甫在创作诗歌时,常将自己的感情与人格注人所选取的事物,使事物呈现出意象化的意味。
C.李诗以理性之句法组合一些非理性的词语,加大了理解的难度,导致读者只能以感性去体认。
D.陶诗多采用平叙的结构和平顺直叙的句法,这并不影响表现丰美的意象和流转、起伏的情感。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认识那根木头
刘亮程
也是沉闷的一声,在几年后一个阴雨绵绵的夜里,惊动了村子。
土地被同一件东西又震动了一次。
紧接着,细密的雨声中传来一个女人尖厉的哭喊。
“快,醒醒,出事了。
”是母亲的声音。
她在喊父亲。
父亲嗯了一声,哭喊声又一次传进屋子。
这个夜里我母亲没有睡着,她十二岁的儿子也没有睡着,在这张大土炕上我已清醒地躺过了好多个寂寞长夜。
父亲穿好衣服出去了。
我听见他关门的声音,脚在雨地里啪嗒啪嗒踩过窗根的声音。
狗出来叫了两声,又钻回窝里了。
我悄悄爬起来,套上衣服,黑摸着下了炕,找到鞋穿上。
“你不好好睡觉干啥去?”母亲说话了。
我没吭声,轻轻拉开门,侧身出去。
“快回来。
”母亲压低嗓门的叫喊声传到耳朵里时,我已经走到门外窗户边。
雨越下越大,路上黑黑的,父亲已经走得不见。
我正犹豫着去还是不去,又一声尖叫喊破夜空。
“救人啦。
”我像被喊叫声拉扯了一把,一头钻进雨中猛跑起来。
人们把雨忘记了。
雨啥时候停了都没觉着。
地上满是泥水,乱糟糟的。
黑夜像水一样一层一层渗到了土地里,村子渐渐浮现出来,先是房子、树,接着是人。
天亮了。
睁大眼朝周围看,这才看清刚才从倒塌的房子里挖出来的一家人,全光光地站在泥水地里。
刚刚过去的一阵慌忙让人把啥都忘了。
我跑来时这里像有很多人,雨哗哗地往下泻,啥也看不清。
只听见一个女人不住地哭叫,“全埋在里面了。
”“全埋在里面了。
”感觉有许多人围着倒塌的房子,乱哄哄的。
“你们都傻站着干啥,赶快挖呀。
”这是另一个女人的喊声。
人们像突然酲过来,一齐拥向倒塌的房子。
啥也看不见,用手摸着扒拉,摸到啥搬啥,土块、椽子、土块。
我弓着腰挤在他们中间,用手在一堆东西上摸,摸到一个椽头,拉了几下,没拉动。
又往上摸。
“檩子,檩子。
”我喊了两声,好多人拥过来。
天亮后人们才看清,房子倒了三堵墙,前后墙和一个边墙。
那根歪扭的榆木檩子救了一家人的命。
也是那根歪檩条压塌了房子,它太粗太重了。
幸亏塌落下来时,一家三日正好睡在檩子的弯弓处,女人先被惊醒,她身子小,扒开土块,从一个椽缝里钻了出来。
“我认识那根檩子,是河湾里长的那棵歪榆树。
”要离开时我悄悄对父亲说。
“再别胡说,”父亲压低嗓子呵斥我,“皮都剥光了,你咋能认出就是那棵树。
”
“剥再光我都能认出来。
就是那棵榆树。
不信抬到河湾里对对茬子,树根还在呢。
”
“再胡说我扇你。
”父亲一把抓住我,一脚水一脚泥地回来了。
五年前一个刮风的夜晚,我听见一件东西碰响大地,声音沉闷而有力,我的心猛地一震。
外面狗没叫,也没人惊醒。
想出去看看,又有点怕。
躺到半夜时就觉得要出事情。
怎么也睡不着。
那时风刚刚吹起来,很虚弱,听到风翻过西边沙梁的喘息,像一个软腿人面对长路。
当它终于穿过沙梁下的苞米地走进村子,微弱得推不动草屑树叶。
后面更强劲的风已在远处形成,能听见天边云翻身的声音,草木朝这边弯腰点头的声音,尘土走向天空的声音。
过了一阵,那场大风到达村子。
它呼啸着漫卷过西边那片无边大地,我能清晰地感觉到它经过的荒野、山岭、沙漠和大小村落的形状。
我在黄沙梁见过两种风,一种从地上往天上刮。
风在地上成了形,借着地力朝上飞升,先蹿上房顶,再一纵到了树梢。
那时树会不住地摇动,想把风摇下来。
如果天空有鸟群,风会踩着鸟翅迅速上升。
然后风爬上最低的云,可以看到云块倾斜,然后跌跌撞撞,不一会工夫,整个天空的云都动起来。
风上升时带着地上的许多东西,草屑、叶子、纸、布片、头发、尘土……风每次把它们带到半天空,悬浮一阵又落下来。
不知是风不要它们了还是它们觉得再往上走不踏实。
反正,最后它们全落回大地。
风空空上行,最高的天空里没有黄沙梁的一粒土一片叶子。
另一种风从高空往下掼。
我们都不熟悉这种风。
一开始天上乱云翻滚,听到云碰撞云的声音,噼噼啪啪,像屋顶断塌。
地上安安静静的。
人往屋里收东西,地里的人扛起农具往回走。
云在我们村子上头闹事情。
有时候云闹腾一阵散了。
有时云会越压越低,突然落下一场风,那时可以听见地腾的一声,好像天扇了地一巴掌。
人变得急匆匆,关窗户,关门。
往回赶的人,全侧着身,每人肩上像扛着很粗的一股子风,摇摇晃晃走不稳。
那声沉闷巨响是地传过来的。
它在空气中的声响被风刮跑,没有传进村子。
那时大风正吹刮我们家院门。
哐当、哐当的几声之后,听见顶门木棍倒地的声音、脸盆摔下锅台的声音、棚顶干草被撕走的声音……我又一次感觉到这个院子要飞升。
同时感到地下也在刮风,更黑、更猛,朝着相反的方向。
第二天早晨,听人说河湾那棵大榆树被人偷砍了。
我爬上房顶,看见空荡荡的河湾,再没有一裸树。
(有删改)
4.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运用了语言、动作、细节等描写,善用短句,语言朴实、生动,内容安排上也有多处呼应。
B. 文章从“我”听到“沉闷的一声”开始,以时间为顺序讲述了村民们雨夜救助房屋倒塌的村民一家的过程。
C. 文章用大量的笔墨分别写从地上往天上刮的和从高空往下掼的两种风,旨在通过对比含蓄表达主题。
D. 文章结尾“看见空荡荡的河湾,再没有一棵树”暗示河湾曾经有很多树,而那棵歪榆树是最后被伐倒的。
5. 请从文中两个画横线的句子中任选一个,联系上下文加以赏析?
(1)不知是风不要它们了还是它们觉得再往上走不踏实。
反正,最后它们全落回大地。
(2)有时云会越压越低,突然落下一场风,那时可以听见地腾的一声,好像天扇了地一巴掌。
6. 文章中的“我”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抬头见喜
老舍
对于时节,我向来不特别的注意。
拿清明说吧,上坟烧纸不必非我去不可,又搭着不常住在家乡,所以每逢看见柳枝发青便晓得快到了清明,或者是已经过去。
对重阳也是这样,生平没在九月九登过高,于是重阳和清明一样的没有多大作用。
端阳,中秋,新年,三个大节可不能这么马虎过去。
即使我故意躲着它们,账条是不会忘记了我的。
也奇怪,一个无名之辈,到了三节会有许多人惦记着,不但来信,送账条,而且要找上门来!
设若专讲三节的热闹有趣那一面儿,我似乎是最喜爱中秋。
我至少有三次喝醉是在中秋,酒入愁肠呀!这三次“非杨贵妃式”的醉酒我还都记得很清楚。
第一次是在北平,好友卢嵩庵从柳泉居运来一坛子“竹叶青”。
又约来两位朋友——内中有一位是不会喝的——大家就抄起茶碗来。
坛子虽大,架不住茶碗一个劲进攻;月亮还没上来,坛子已空。
干什么去呢?打牌玩吧。
各拿出铜元百枚,第一把牌将立起来,不晓得——至今还不晓得——我怎么上了床。
牌必是没打成,因为我一睁眼已经红日东升了。
第二次是在天津,和朱荫棠在同福楼吃饭,各饮绿茵陈二两。
吃完饭,到一家茶肆去品茗。
我朝窗坐着,看见了一轮明月,我就吐了。
这回决不是酒的作用,毛病是在月亮。
第三次是在伦敦。
那里的秋月是什么样子,我说不上来——也许根本没有月亮其物。
中国工人俱乐部里有多人凑热闹,我和沈刚伯也去喝酒。
我们俩喝了两瓶葡萄酒。
酒是用葡萄还是葡萄叶儿酿的,不可得而知,反正价钱很便宜;我们俩自古至今总没作过财主。
喝完,各自回寓所。
一上公众汽车,我的脚忽然长了眼睛,专找别人的脚尖去踩。
这回可不是月亮的毛病。
对于中秋,大致如此——无论如何也不能说它坏。
就此打住。
至若端阳,似乎可有可无。
新年最热闹,也最没劲,我对它老是冷淡的。
自从一记事儿起,家中就似乎很穷。
爆竹总是听别人放,我们自己是静寂无哗。
记得最真的是家中一张《王羲之换鹅》图。
每逢除夕,母亲必把它从个神秘的地方找出来,挂在堂屋里。
姑母就给说那个故事;到如今还不十分明白这故事到底有什么意思,只觉得“王羲之”三个字倒很响亮好听。
后来入学,读了《兰亭序》,我告诉先生,王羲之是在我的家里。
中学的时期是最忧郁的,四五个新年中只记得一个,最凄凉的一个。
那是头一次改用阳历,旧历的除夕必须回学校去,不准请假。
姑母刚死两个多月,她和我们同住了三十年的样子。
她有时候很厉害,但大体上说,她很爱我。
哥哥当差,不能回来。
家中只剩母亲一人。
我在四点多钟回到家中,母亲并没有把“王羲之”找出来。
吃过晚饭,我不能不告诉母亲了——我还得回校。
她愣了半天,没说什么。
我慢慢地走出去,她跟着走到街门。
摸着袋中的几个铜子,我不知道走了多少时候,才走到学校。
路上必是很热闹,可是我并没看见,我似乎失了感觉。
到了学校,学监先生正在学监室门口站着。
他先问我:“回来了?”我行了个礼。
他点了点头,笑着叫了我一声:“你还回去吧。
”这一笑,永远印在我心中。
我好象没走就又到了家,母亲正对着一枝红烛坐着呢。
她的泪不轻易落,她又慈善又刚强。
见我回来
了,她脸上有了笑容,拿出一个细草纸包儿来:“给你买的杂拌儿,刚才一忙,也忘了给你。
”母子好像有千言万语,只是没精神说。
早早地就睡了。
中学毕业以后,新年,除了为还债着急,似乎已和我不发生关系。
我在哪里,除夕便由我照管着哪里。
别人都回家去过年,我老是早早关上门,在床上听着爆竹响。
平日我也好吃个嘴儿,到了新年反倒想不起弄点什么吃,连酒也不喝。
在爆竹稍静了些的时节,我老看见些过去的苦境。
可是我既不落泪,也不狂歌,我只静静地躺着。
躺着躺着,多处烛光在壁上幻出一个“抬头见喜”[注],那就快睡去了。
(有删节)[注]抬头见喜:老北京人过年的风俗,原以残烛结穗在墙上的烛花投影取譬,现多指在屋内贴上“抬头见喜”等吉祥字样。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笔下的传统节日是矛盾的:既是喜庆之日,又是忧虑催债之时。
这一领悟源于作者底层平民生活的深切体验。
B. 本文并未遵循时间发展的顺序进行叙事,而是以节日为线索谋篇布局,结构自由开放,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C. 作者更喜欢中秋,是因为他所经历的中秋比新年热闹欢快得多,三次充满喜剧色彩的醉酒经历构成了作者对中秋的美好回忆。
D. “抬头见喜”既是在呼应文中的新年时节,又是对“我”的实际心境构成反讽和自嘲,使这篇散文的悲郁与戏谑达到自然浑成。
8. 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
9. 老舍的语言风格以幽默见长,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本文是如何体现其幽默的风格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班固字孟坚。
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
性宽和容众,不以才能高人,诸儒以此慕之。
永平初,东平王苍以至威为骠骑将军辅政,开东阁,延英雄。
时固始弱冠,奏记说苍,荐桓梁、晋冯诸人,苍纳之。
父彪卒,归乡里。
固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思,欲就其业。
既而有人上书显宗,告固私改作国史者,有诏下郡,收固系京兆狱,尽取其家书。
先是扶风人苏朗伪言图谶事,下狱死。
固弟超恐固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驰诣阙上书,得召见,具言固所著述意,而郡亦上其书。
显宗甚奇之,除兰台令史,帝乃复使终成前所著书。
时北单于遗使贡献,求欲和亲,诏问群僚。
议者或以为“匈奴变诈之国,无内向之心,不可”。
固议曰:“汉兴已来,旷世历年,兵缠夷狄,尤事匈奴。
绥御之方,其途不一,或修文以和之,或用武以征之,或卑下以就之,或臣服而致之。
虽屈申无常所因时异然未有拒绝弃放不与交接者也虏使再来然后一往既明中国主在忠信具知圣朝礼义有常,绝之未知其利,通之不闻其害。
设后北虏稍强,方复求为交通,将何所及?不若因今施惠,为上策。
”
固后以母丧去官。
永元初,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以固为中护军,与参议。
北单于闻汉军出,遣使款居延塞,欲朝见天子,宪上遣固将数百骑出居延塞迎之。
会南匈奴掩破北庭,固至私渠海①,闻虏中乱,引还。
及窦宪败,固先坐免官。
固不教学诸子,诸子多不遵法度,吏人苦之。
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阻其车骑,吏棰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窦宪不敢发,心衔之。
及窦氏宾客皆逮考,兢因此捕系固,遂死狱中。
(节选自《后汉书·班固传》,有删改)【注】①私渠海:地名,今蒙古共和国稽落山西北。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虽屈申无常所/因时异然/未有拒绝/弃放不与交接者也/虏使再来然后一往/既明中国/主在忠信/且知圣朝礼义有常
B. 虽屈申无常/所因时异/然未有拒绝弃放/不与交接者也/虏使再来/然后一往/既明中国主在忠信/且知圣朝礼义有常
C. 虽屈申无常所/因时异然/未有拒绝/弃放不与交接者也/虏使再来/然后一往/既明中国主在忠信/且知圣朝礼义有常
D. 虽屈申无常/所因时异然/未有拒绝弃放不与交接者也/虏使再来然后一往/既明中国主在忠信/且知圣朝礼义有常
11. 下列对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弱冠,《礼记·曲礼上》记有:二十冠而字。
古时男女二十岁称“弱冠”。
这时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
B. 图谶,古代方士或巫师制作的关于帝王受命征验一类的书,多为隐语、预言。
始于秦,盛于东汉。
C. 兰台令史,官名,东汉时开始设置,在藏书之处典校图籍,管理劾奏文书档案等,魏、晋、南朝沿置。
D. 宾客,汉代时投靠在贵族、官僚门下的一种非同宗的依附者。
宾客为主人营治产业,出谋划策,奔走效命。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班固文才出众,善于识人。
他年轻时给东平王举荐贤士,所荐之人都得到了东平王的青睐重用。
B. 班固颇有政见,深谋远虑。
对于汉匈关系,他具有前瞻性的眼光,认为应抓住时机,维护双方和平关系。
C. 班固胸怀大志,投身军事。
他在伐匈之战中,辅佐窦宪,随军出征。
后来窦宪落败,班固受牵连而被免官职。
D. 班固疏于教育,遭致灾祸。
其子不守法度,家奴也缺乏教养,获罪于地方官员,后致班固下狱而死。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固弟超恐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驰诣阙上书。
(2)会南匈奴掩破北庭,固至私渠海,闻虏中乱,引还。
14. 对于匈奴的和亲请求,班固力排众议,认为应该与匈奴建立友好往来。
他的理由有几点?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①(节选)
李白
西峰峥嵘喷流泉,横石蹙水波潺湲。
东崖合沓蔽轻雾,深林杂树空芊绵②。
此中冥昧失昼夜,隐几③寂听无鸣蝉。
长松之下列羽客,对坐不语南昌仙④。
【注】①赵炎,李白友人。
少府,县尉的别称。
粉图,即在粉墙上所画的图。
②芊绵:草木茂密繁盛。
③隐几:伏在几案上。
④南昌仙:《水经注》:汉成帝时,九江梅福任南昌县尉,相传某一日得道成仙。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四句写景,虚实结合地描绘了从“西峰”到“东崖”多姿善变的景致。
B.第六句中的“隐几寂听”,细腻传神地写出山水如真,引人遐想的情状。
C.梅福成仙时任县尉,赵炎此时也任县尉,长松下“南昌仙”暗指赵炎。
D.这首题画诗通过对一幅山水壁画的传神描叙,展现出画工技艺的高超。
16.本诗是如何表现山中寂静的?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人生短暂,要随顺自然的人生态度。
(2)《滕王阁序》中,写当地繁华富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逍遥游》中写去近郊的人,可以只带当天吃的三餐,回来时“__________”;而去千里外的人,则需要“__________”。
(4)《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8.下面是一位同学在某大学自主招生面试时的部分陈述内容,其中有五处表达不恰当,请找出并作修改。
鄙人是来自XX省XX中学的XX,很高兴有机会向老师们表达我对贵校的向往之情,希望能获得老师们的垂怜。
XX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985”工程重点高校,办学历史相当的长,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圭臬。
学校在很多领域拥有很大的学术影响力,涌现出了如XXX等杰出校友。
所以,在金秋九月,我渴望俯临神往已久的XX大学,成为其中的一分子。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他是个可怜的孤儿,小时候承蒙我父母照顾,所以现在经常来看望我们。
B. 你的作文写得不错,但对其中不妥的几处,我斗胆加以斧正。
C. 这篇文章是我刚完成的,无论观点还是文字都不够成熟,请您不吝赐教。
D. 由于路上堵车非常严重,我赶到约定地点的时候,对方早已恭候多时。
四、写作(6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面对疫情,国民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出门戴口罩,不聚集,购物排队;面对疫情,国人自发行动,捐款捐物,纷纷留言,支援武汉湖北;面对疫情,广大医务工作者,主动请缨,逆风而行,义无反顾……
然而面对疫情,也有少数人不服管教,辱骂甚至殴打“健康守门人”;不法分子囤积居奇,哄抬物价;更有极少数人散布谣言、发布不当言论……
林则徐曾经在《观操守》中说过:“观操守在利害时,观度量在喜怒时,观存养在纷华时。
”国难当头,考量着国人,教育着民众,改造国民内心思想和行为,完善国人精神和心灵,陶冶国人品德和修养任重道远。
针对上述情况,写一篇作文,表达你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项,“遵循相同的叙述理念”曲解文意。
原文“陶、杜叙述尚有理念可寻”的意思是,陶诗和杜诗在叙述方面都遵循一定的理念,但并不等于说遵循的理念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