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生命的林子[人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生命的林子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生字只识不写。

理解词语。

3、能从玄奘没有去偏僻小寺,而是在法门寺潜心苦修,成为一代名僧的故事中领悟出一个要想成材的人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道理。

能从玄奘没有去偏僻小寺,而是在法门寺潜心苦修,成为一代名僧的故事中领悟出一个要想成材的人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道理。

生命的林子
玄奘——法门寺——苦心潜修——一代名僧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引出课题。

二、反复读文,层层感悟,理解寓意1、图片引入,简单谈谈对玄奘的了解
师: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个人物,你们
都很熟悉,想看看吗?
(出示唐僧图片)对他有什么了解,简单的说一说。

(生交流)
随机板书:玄奘一代名僧。

2、揭题:你们知道吗?他之所以成为一代高僧,
有多种原因,其中与他选择法门寺修行有着密切的
关系。

今天,我们要学习他在法门寺修行时的一个
传说。

题目叫做——学生读题。

4、质疑:读了这个题目,你头脑中冒出了什么问题?
大胆地提出来。

5、小结入文
同学们提了很多问题,其中什么样的林子是生命的
林子,林子和玄奘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就是今
天我们要来探讨的。

(一)初读课文,感受两处林子的不同。

1、当年玄奘在法门寺修行时,方丈带他去看了两处
林子,是怎样的两处林子呢?打开课本,把课文整
个儿读一遍,然后,找出描写两处林子的句子读上
几遍。

(学生读书)
2、你们看到的是怎样的两处林子?读出描写它的句
子。

(出示两段话)
3、你觉得这两片林子有什么不同?读一读,多读几
遍,试着把它们不同的样子读出来。

(学生练读)
交流
出示
质疑
默读,勾画
交流
朗读
4、交流朗读,感受小林子的懒散,没有生机和大林子的生机勃勃
(二)精读课文6-8小节,理解“生命的林子”的含义。

1、这两处林子长的怎么样,想看看吗?(出示两处
林子图片)师:——你看,这就是小山头上的林子,其实也称不上林子,零零落落几棵松树,那么安逸,即使鹤立鸡群的这棵,也只能当柴烧。

而这片林子,郁郁葱葱,每棵树都修长、挺直。

2、学生速读第8小结,思考:同样是林子,为什么一处毫无生机,而另一处却充满生机呢?(学生读书并交流)
3 、借助大林子画面理解“生命的林子”的含义。

(出示大林子画面)你看,松树为了生存,为了求得发展的空间,要奋力往上长,你追我赶,棵棵可能成为栋梁,因此,整个松林充满了生命的活力,体现出了生命的价值。

真是——指题:学生齐读。

4、朗读方丈的前半段话,感受林子奋发向上的精神学生自渎-指名读——评读——齐读
5、出示小林子画面和方丈的后半段话,引读。

师:而那远离群体零零星星的三两棵松树,怎么样呢?学生一起读。

(三)读1-8节,感悟理解方丈的话。

1、认真地读读课文1-8小节,想一想:方丈为什么要带玄奘去看这两处地方?说上这样一番语呢?
2、学生交流。

老师点拨:玄奘为什么要离开法门寺?并随机出示观察,交流默读,思考交流
齐读
自读,思考;交流
描写法门寺能人多的句段朗读感悟。

3、小结。

法门寺人才济济,玄奘不能出人头地,感到非常苦恼,想到冷落偏僻的深山小寺去求发展。

因此,方丈带他看了两个地方,并说上这样一番话,想挽留他。

4、再次朗读方丈的话。

5、理解生命的林子和玄奘去留法门寺的关系。

师问:你觉得方丈仅仅是在谈松树和林子吗?这和玄奘想离开或留在法门寺有什么关系呢?小组讨论一下
6、交流。

7、小结:法门寺就是一片生命的林子,高手如林,竞争激烈,在这里修行,会更有成就。

8、师引:玄奘也明白了,他是怎么说的?一起读第9小节。

——学生齐读
(四)读中心节,明白寓意。

1、师小结过渡:在法门寺,玄奘苦心修炼,成了一代名僧。

他的枝叶,不仅伸过云层,伸过天空,而且,承接了西天辉煌的佛光。

2、了解伟人对玄奘的评价。

师:一代伟人梁启超这样评价他——出示“天下一完人”字幕(学生齐读)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称誉他是——出示“民族脊梁”字幕(齐读)
3、读到这里,你觉得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和他的成功之间有什么有关系?能说的具体些吗?可以联系生活实际
4、出示11小节。

学生齐读。

齐读交流
齐读
交流齐读
三、引导辩论,升华感悟。

四、词语积累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师过渡引疑: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多么重要,
他是不是一个人成功的决定因素呢?就像玄奘,是
不是他离开了法门寺,就不能成功。

我很想听听同
学们的看法。

你可以跳读课文,找到书上的内容作
为依据阐明你的观点,你也可以用你生活中看到或
听到的例子为依据,当然,举不出例子,谈谈看法
也可以。

先在小组里谈谈。

2、学生交流。

3、师小结:是呀,环境是人获得成功的外在条件,
能促进人的成长,但是,人本身的努力,奋进才是
最主要的。

如果自身不努力,放弃竞争,再好的环
境也没有用。

愿同学们都能在自己的一片竞争的大
森林里,苦苦追求,孜孜探索,成就自己的一番事
业。

1、课文里出现了很多描写林子的词语,另外还有描
写法门寺以及玄奘大师修炼佛学的词语,老师把他
们归了一下类。

(出示)自己读一读。

2 、下面,我们来做个小游戏,我说出一个词语的
意思,你们很快的找到这个词语,并说出来,看谁
抢的快,抢的多。

(遮天蔽日、晨钟暮鼓、潜心修养、莽莽苍苍、郁
郁葱葱、鹤立鸡群、青灯黄卷)
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主要内容,师再板书:
玄奘:无法成名方丈潜心苦修
决意离开以林为喻,劝导点拨终成名僧
小组交流
交流
自读
交流
交流
二、文本细读、理解感悟1、学习第一至三自然节——理解玄奘为什么要辞
行。

法门寺是怎样的一座寺庙?玄奘当初为什么要
离开法门寺?快速阅读课文的一至三节,画出关键
词语说一说。

(1)理解名寺之“名:香火鼎盛、晨钟暮鼓、香客
如”流。

(2)理解玄奘之“难”:静思养神、潜心修身,青
灯黄卷、苦苦习经——想成材,理解劝说之“对”:
名满天下、水深龙多,出人头地难;偏僻小寺、阅
经读卷,才华很快显露。

(1)理解辞行之“决”:点拨:这是一种很普遍的
心理,很多人都认为宁可做蛇头,不做龙尾,
正是由于有这样的心理,玄奘拿定主意要离
开。

2、学习第四至九节——理解方丈的启发点拨。

当玄奘把这个想法告诉方丈时,方丈并没有说一句
挽留的话,却让玄奘选择留在了法门寺,读读课文,
想想方丈用了怎样的方法留住了玄奘?和同桌读读
课文讨论一下。

(1)理解方丈和玄奘的第一次对话。

“玄奘认真思忖了好久,……愿做太阳”从这句话
你读懂了什么?
(2)方丈带玄奘看了这两处地方。

课件出示一处小
山头,一处大林子,大家来看,同样是松树,它们
有什么不同呢?
(3)理解方丈与玄奘的第二次对话。

默读,思考
勾画,批注
交流
交流
交流
读读,议议
交流
交流
三、回归整体对比启发
五、尝试辩论,促进迁移方丈的话很朴实,很自然,玄奘开始时也不明白,
但细细琢磨一下,我们不难发现其中蕴涵着深刻的
道理。

找出方丈的语言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深刻含
义,和同学交流。

指名读一读:出示重点内容齐读:这些树就像芸芸
众生……他们就成了薪柴啊!
(4)我感觉方丈很了不起,并没有说一句要留下玄奘的话,却让玄奘留了下来。

仔细读读课文
描写方丈的有关内容,想想他的哪些言行特
别打动人?
交流:体会方丈的劝解技巧——巧妙设喻,两相对
比,深入浅出,以理服人。

该怎样读这段话?试读、
指读、评议、再读。

(5)一个人的成长与松树的生长有着相同的道理。

此时,面对法门寺与野山小寺,你觉得玄奘
应该作出怎样的选择呢?
1、方丈带玄奘到林子里去之前,曾经问他,原作太
阳还是原作烛火。

现在你觉得玄奘做了太阳还是做
了烛火?
2、玄奘一心想出人头地,如果玄奘选择山野小寺会
出人头地吗?
3、听了方丈的话,玄奘终于走上了成功之路。

这则
故事给了你什么启发?
出示:如今,人们有一种普遍的心理,那就是宁做
鸡头不做凤尾。

也就是选择生存环境时,许多人都
回选择容易显示自己才华的环境,这样很容易出名。

交流
交流
交流
交流
交流
交流
尝试辩论而这种想法与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恰恰相反,
那是不是肯定不正确呢?我觉得看问题要一分为
二,要全面地去看。

课后,我们可以搜集有关的资
料,来一场辩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