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于意、志、思、虑、智含义推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对于意、志、思、虑、智含义推

【关键词】《内经》;自我意识;精神;认知;五行
意、志、思、虑、智是《内经》阐述与人的意识有关活动的重要概念,现代对其含义大多局限于字面的解释,缺乏专业的严肃性。

由于历史的变迁,以现代人的思维要准确理解这些概念较为困难。

中医理论虽然有其模糊性,但构成这一理论的每一个概念之间应当具有明确肯定的逻辑关系。

因此,笔者尝试通过这种逻辑关系,以推证这些概念的准确含义。

1 从五行类比假设意、志、思、虑、智的定义
虽然从现存《内经》中找不到有关意、志、思、虑、智的概念直接类比于五行的完整论述,但散在的论述包括意属心,同属于火;志属肾,同属于水;思属脾,同属于土;虑属肝,同属于木;智属肺,同属于金等。

根据《尚书 ?洪范》对五行所做定义:“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笔者认为,可以对意、志、思、虑、智这5个概念做如下推论。

1.1 意属火火有温热向上的特性。

火总依附在燃烧物之上,使燃烧物为己所用,具有发自于自身的支配力量,并且总是在不断产生和熄灭,以生生常新的方式存在。

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只有对事物意义进行假设的想象活动,以这种方式存在。

所以可以假定,意是与“……预示(象征、想要等)……”的自由意志逻辑形式活动有关的心理活动的总称,是意识对客观对象的意义做出主观假设的想象活动。

意识通过意的活动来体现或反映有目的的组织活动相对于人而言所具有的假设性的特征。

具体可以用意图、想要、意愿、愿望、象征、表示等来表示意的活动。

1.2 志属水
水具有滋润和尚下的特性,趋于沉降、保存、提供支持。

可象征有目的的组织活动中,居于下层为支配者提供支持的事物的活动。

是用“是”来表示的描述性的存在。

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只有被保存的记忆,符合水这种特点。

具有保存、描述性,以“是”的方式为其他意识活动提供资料支持的特点。

所以可以假定,志是与“……是(不是)……”描述性逻辑形式有关的心理活动的总称,是对过去记忆性描述,是支持意识构建其他活动的基础。

意识活动通过志来体现或反映有目的的组织活动所具有的连续确定性的特征。

志向、意志与志有关,但不等同于志。

1.3 思属土
土具有播种、收获的功能。

可象征有目的的组织活动中,确定一个目的点,而收获一个系统的组织过程。

在人的心理活动中,人为了实现一定目标而通过反复实
践,从感觉到形成能够指导实现目标行动的概念的认知活动,具有这种活动特点。

概念是把有联系的事物概括在一起形成的认知,是一个能够指导人如何实现目标的有组织的知识系统。

所以可以设定,思是与“……包括(包含)……”的概念性逻辑形式有关的心理活动的总称,是围绕一个目的,把许多不同认知组织成为系统概念的活动。

意识活动通过思活动体现或反映有目的的组织活动中所具有的概括性、组织性的特征。

思类似于现代所说的认知活动。

1.4 虑属木
树木有被外力改变形态时要回到原来弯曲或挺直形态的特点。

可象征有目的的组织活动系统通过自身指令性控制行动,抵抗环境扰动,回到自身稳定点上的特点。

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只有在“是”活动基础上延伸出来的,用“应当”来表示的指令性活动具有木的这种特性。

所以可以设定,虑是围绕“……应当(不应当)……”的指令性逻辑形式的心理活动的总称,是在“是”判断基础上做出逻辑延伸的判断,肯定或排除某些可能性的心理活动过程。

意识活动通过虑体现或反映有目的组织活动中所具有的抵抗各种环境扰动,回到自身稳定点上的活动特征。

1.5 智属金
金属具有延展性、可塑性的特点。

可象征有目的组织系统结构具有的顺从于系统要求,通过响应指令的伺服行动,而改变结构的活动特征。

在人的心理活动中,根据社会需要而支配行动或观念,从一个概念活动转换到另一个概念活动的变革具有金的这种特点。

所以可以设定,智是与“因为……所以……”的因果逻辑形式有关的心理活动的总称。

对于同一意识对象,意识可通过智转换成不同的因果逻辑体系,形成完全不同的认识,服务于人的社会需要。

意识活动通过智体现或反映有目的的组织活动中所具有的伺服性变革特征。

2 对上述推论的反推
为了证明上述推论得出的结论符合《内经》的原旨,下边再以这些结论为前提,通过考察意识活动,反向推回到《内经》有关论述中,理论上应当得出完全一致的认识。

2.1 从意、志、思、虑、智排序特征推证
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只有有意义的对象才比较容易进入意识,形成意识活动。

而人的感官虽然可传递对客观世界的感觉,但人不能直接通过感官获得客观事物在客观世界中存在的意义。

所以,首先由意对通过感官感知的客观事物的意义进行假设的想象活动,就自然成为构建意识活动的基础或前提。

但意识要能够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存在,假设就必须进一步通过实践的检验不断修正,使它接近客观真实。

所以,意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反复实践的过程,这就必须将每次实践的结果加以保
存,为进一步综合比较形成最符合客观真实的假设提供基础。

然而,由于意的活动
即生即灭,不能持续存在,所以,必须先由志将假设保存下来,再提供给思加以综合处理形成对感知到的客观存在的意义概括性的认知。

也就是说,只需要按照意→志→思的顺序反复对同一对象进行实践活动,意识就可以一定程度上获知该对象在客观世界存在中的真实意义。

然而,由意、志、思的认知活动所获概念,总是由一定的具体的内容按照一定的方式组织在一起,形成确定的意义指向所构成,具有局限的组织指向性。

而客观世界真实存在的组织方式和意义却是丰富多彩、无穷无尽的,真实存在的组织方式的微小差别,其意义就会完全不同。

从理论上看,仅仅有意、志、思的活动,只要能够发展完成一个包含范围足够大的单一的概念就有可能认识整个客观世界,但由于实际世界无限性和人生命有限性,这个完全概括整个世界的单一概念,不可能在某个人一生中完成。

实际上,人的认识采用了发展多个对客观世界不同局部概念认识的方式来反映客观世界。

这时,必须有虑的活动来保持这种局限概念所含内容、组织方式和意义指向不被超出它的局限范围的问题所困扰。

在此基础上,意识以从一个局限概念转换到另一个局限概念的智的活动方式,高效率地对不同的客观事物做出相对正确的反应,体现出人所特有的智的活动。

所以,要完成反映客观世界的意识活动,它们就必须按意→志→思→虑→智的顺序进行活动。

令人吃惊的是,在《内经》中可以找到与现代认识推论得出的结论完全一致的论述:“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其中的“因”明确说明了这个顺序排列具有逻辑上的意义。

这表明,《内经》也同样认为这5种精神机能活动与上述推导有相同逻辑上的先后关系,而不是简单的并列分类。

2.2 从《内经》意与心、脾关系论述推证
《内经》虽有“心有所忆谓之意”,又有“脾藏营,营舍意”等看似矛盾的论述。

但是,“营”有组织经营的意思;“脾藏营”,是对思把客观上有联系的事物概括在一起形成概念的认知活动的直接说明,其中必然包含有意、志在其中,这正符合前述对思的推论。

“心有所忆谓之意”是对意的直接定义,一个“心”字说明它是发自主观的活动;而“忆”是指已有的经验。

可见,“意”是指人根据经验超越客观的主观想象活动,而不应该是指概括客观的思维。

说明意识是先验与后验的辩证统一,是其基本活动机制。

上述推导表明,笔者假设的概念解释与《内经》原旨完全一致。

其他类似的推证同样可以在《内经》中找到多处,限于篇幅,在此不再赘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