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初三初中语文期末考试带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初三初中语文期末考试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一、其他
阅读下面一段话,按要求作答。

(6分)
石缝间倔强( ① )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

是那不定的风把那无人采 xié( ② )的种子撒落到海角天涯。

当它们不能再找到泥土,它们便把最后一线生的希望寄托在这一线石缝(③)里。

它们也能从阳光分享到温暖,从雨水里得到湿润,唯有那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土壤要自己去寻找。

它们面对着的现实该是多么严jùn( ④ )。

【1】文中①—④应填入的是()。

(2分)
A.①qiáng②撷③fèng④竣B.①qiǎng②携③féng④峻
C.①jiàng②携③fèng④竣D.①jiàng②撷③fèng④峻
【2】文中画处缺少关联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如果就却B.尽管而却C.因为所以但D.无论都但
【3】按部首检字法查“风”字,应查部;音序检字法查“潸”字,查。

(2分)
二、选择题
下列对语文常识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我知道。

我带你们去。

”小也兴高采烈地领着两位穿干部服的老者走进家门,“妈妈,来客人啦!”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无误。

B.“通过把一首首脍炙人口的红歌展现在广大观众面前,让电视机前不同年龄段的观众神魂颠倒”这句话仅有成分残缺的语病。

C.“惊悉您病了,鄙人因故未能登门造访,请原谅。

现托堂弟馈赠鲜花一束,祝早日康复”,这则信息一些用语虽文明但不得体。

D.“双塔闻名,鼎盛人文誉海内;三山造景,火红旅贸光桐城”是泉州城的“城市名片”,此联词性相同,结构相称,平仄相对。

三、默写
古诗词默写(10分)
①窈窕淑女,。

②,烟波江上使人愁。

③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________。

④几处早莺争暖树,。

⑤,赢得生前身后名。

⑥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⑦雄关漫道真如铁,。

⑧俱往矣,,还看今朝。

⑨,西北望,射天狼。

⑩长风破浪会有时,。

四、名著导读
1.按提示填空。

(任选3处作答)(3分)
我们学了不少鲁迅先生的文章,从中受到中华文化的熏陶,更被他的伟大精神所感染。

读《故乡》,我们感受到
他的强烈愿望;读《风筝》,我们钦佩他的可贵精神;读《鲁迅自传》,我们敬仰他的崇高品格;读《孔乙己》,他的令我们油然而生敬意。

2.探究学习。

(4分)
《清兵卫与葫芦》和《奥伊达的理想》两篇小说都涉及到父母如何教育孩子这一社会问题。

请细读相关材料,就有关问题进行研究。

相关材料:*清兵卫痴迷与葫芦,把葫芦收藏作为一种爱好,父亲认为他这样做没有出息,将他收藏的葫芦一个一
个地砸碎。

奥伊达因父母各为他取了一个名字而让伙伴们无所适从,不能理解,他本人也很苦恼,最终奥伊达为自己取了个莫名其妙的名字。

对于这个名字,爸爸妈妈不但没有反对,而且大加赞扬。

【1】清卫兵的父母与奥伊达的父母对儿子的教育方式有何不同?(2分)
【2】对于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你赞赏哪一种?请说明理由。

(2分)
3.阅读文字并按要求作答。

(10分)
他的衣服早已湿透,全身没有一点干松的地方;隔着草帽,他的头发已经全湿。

地上的水过了脚面,湿裤子裹住他的腿,上面的雨直砸着他的头和背,横扫着他的脸。

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

他像要立定在水里,不知道哪是路,不晓得前后左右都有什么,只觉得透骨凉的水往身上各处浇。

他什么也不知道了,只茫茫地觉得心里有点热气,耳边有一片雨声。

他要把车放下,但是不知放在哪里好。

想跑,水裹住他的腿。

他就那么半死半活地,低着头一步一步地往前拽。

坐车的仿佛死在了车上,一声不出地任凭车夫在水里挣命。

雨小了些,他微微直了直脊背,吐出一口气:“先生,避避再走吧!”“快走!你把我扔在这儿算怎么回事?”坐车的跺着
脚喊。

他真想硬把车放下,去找个地方避一避。

可是,看看浑身上下都流水,他知道一站住就会哆嗦成一团。

他咬上了牙,蹚着水,不管高低深浅地跑起来。

刚跑出不远,天黑了一阵,紧跟着一亮,雨又迷住他的眼。

拉到了,坐车的连一个铜板也没多给。

他没说什么,他已经顾不过命来。

雨住一会儿.又下一阵儿,比以前小了许多,他一口气跑回了家。

抱着火,烤了一阵,他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

【1】文中的主人公他是,这部作品的作者是。

(2分)
【2】谈谈你对画线句子的理解。

(3分)
【3】作品中主人公一生的命运三部曲是()(2分)
A.精进向上—自甘堕落—浪子回头B.精进向上—不甘失败—自甘堕落
C.不求上进—精进向上—自甘堕落D.不求上进—有所发愤—精进向上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发生在主人公身上的一件事。

(不少于50字)(3分)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

(18分)
出师表(节选)
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②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③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④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韦、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1】下列各组短语中,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组是()(2分)
A深入不毛——吹毛求疵 B庶竭驽钝——声嘶力竭
C兴复之效——东施效颦 D咨诹善道——道听途说
【2】古今异义(4分)
卑鄙:古今思想或行为恶劣
痛恨:古今深切憎恨
【3】“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可概括为成语(2分)
【4】翻译句子(6分)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②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5】第①段体现了作者关于治国的哪一种主张(2分)
你如何看待这一主张?(2分)
六、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说明文(14分)
最佳饮料——白开水
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各样的饮料走进了人们的生活。

喝矿泉水、纯净水已是普遍现象。

喝雪碧、可乐成了一种时尚,各种名目繁多的功能饮料更是赢得了青少年的青昧,而饮用白开水的人却越来越少。

其实,从科学角度来看,任何其他的饮料都无法取代白开水。

②众所周知,水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只有保证机体有足够的水分,体内产生的废物才能及时地通过肾脏排出体外。

从医学角度上讲,任何饮料都不如白开水对生理健康有价值。

白开水最容易解渴,有调节体温、输送养分及清洁身体内部的功能。

而且,白开水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

对于促进细胞新陈代谢、能量转换、血液循环和维持电解质平衡,都大有益处。

白开水不含卡路里,在进入人体后,很容易透过细胞膜,增加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增强人体自身免疫功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因此,白开水实在是人体最需要的天然"饮料"。

③白开水是由自来水煮沸而来的,其主要成分是水,其中还包含多种矿物质和一些人体需要量极少的微量元素。

如钠、钾、钙、镁、锌、铁、铜、铅、氟、碘和硒等。

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不能缺乏,但也不能过多。

自来水所含的矿物质为矿泉水的1/10,又是纯净水的10倍。

矿泉水的矿化度一般为200-300毫升/升,自来
水为20-30毫升/升,而纯净水只有2-3毫升/升。

有关研究表明,自来水中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含量对人体来说
是最适宜的。

④其他的饮料所含糖分和热量一般都偏高,食欲旺盛且过量饮用的人,往往会因糖分和热量摄入过多引起肥胖,食欲不振的人则由于饮料影响正餐,可能导致热量摄入不足而渐趋瘦弱。

饮料中的果糖会阻止人体对铜的吸收.引起贫血等病症。

饮料中的人工色素、防腐剂在体内蓄积,会干扰多种酶的功能,引起消化不良。

再者。

饮料中的大量电解质不容易很快从胃肠排空,而是较长时间存在于胃肠内,影响消化吸收,降低食欲。

同时还加重了肾脏的负担。

另外,通过蒸馏和逆渗透技术加以净化后的纯净水会失去如镁、锌、铁、硒、碘等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长期饮用纯净水,人体便会缺少某些必要的元素而造成营养失衡,这对处于生长期的青少年来说尤为不利。

⑤那么,如何科学地饮用白开水呢?首先要注意喝水时间。

饭前饭后半小时和餐中都不宜大量饮水,以免冲淡唾液、胃液,导致消化不良;最好在两顿饭中间适量饮用。

其次要掌握喝水的量。

成人每天需500~3000毫升,要一次
性将一整杯水喝完,这样有利于身体真正吸收;最好每隔l~2小时喝一杯,不要等到有口渴感觉时才饮水。

再者
要喝新鲜开水。

饮用水储存时间不宜过长,否则其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就会上升,可转换为有致癌作用的亚硝胺。

将水加热到100℃并持续沸腾3分钟,等降温到30℃以下后最适合安全饮用。

而生水、不开的水、重新煮开的水、
千滚水(反复煮沸的水)、蒸锅水(蒸馒头等的剩锅水)和老化水(长时间贮存不动的水)等,是绝对不可饮用的。

【1】为什么说白开水是生活中的最佳饮料?(答出两点即可)(4分)
【2】请从说明方法的角度分析第③段中画线句子的作用。

(4分)
【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从科学角度来看,其他的饮料都无法取代白开水。

B.只要保证机体有足够的水分,体内产生的废物就能通过肾脏排出体外。

C.食欲旺盛且过量饮用其他饮料的人,一定会因糖分和热量摄入过多引起肥胖。

D.饭前饭后半小时和餐中都不宜饮水,以免冲淡唾液、胃液,导致消化不良。

【4】简要说说如何科学地饮用白开水?(3分)
2.阅读下面文章(23分)
三十年前不用猜
老师年纪不大,但是位好老师,不光盯着分数不放,还强调素质教育。

经常在课堂上开展讨论,猜谜语,讲笑话,出一些脑筋急转弯什么的。

用老师自己的话说,既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老师在书上看到一道分析题,觉得很适合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就把题出给了同学们。

分析题下面写着“答案见封底”,但老师自己也没看答案。

他也想锻炼一下自己的发散思维,暗中和同学们比一比,老师还是有些童心的。

另外,不看答案,游戏做起来会更有意思些。

题目是这样的:大雨天,一个走在路上的男人,看见前面有一个女人没带雨具,怀里抱着个孩子,胳膊上挎着包,
就主动把自己的雨伞借给女人,接过孩子抱在怀里。

请问,这个男人为什么要这样做?
最先站起来回答的是班长,他是公认的好学生,成绩好,口才好,模样好,没啥不好的地方。

班长说:“因为这个男人是人贩子,用这种方法抢孩子,他接过孩子,马上就会拔腿而逃。


老师笑了笑,点点头。

第二个站起来的是班里的调皮鬼,他成绩不错,但经常搞一些恶作剧。

他不直接回答,反问老师:“那个女人长得漂亮吗?”老师愣了愣,没明白他是什么意思,含糊其词地说:“你就当她漂亮吧!”调皮鬼摇头晃脑地说:“答案很简单,因为那个女人长得漂亮,那个男人早就看上了她,却一直找不到机会,故意用这个办法套近乎。


同学们一阵大笑。

数学课代表站起来说:“因为这是那个男人的职业,他借伞、帮女人抱孩子都要收费。

前几天下大雨,铁路桥下一片汪洋,就有一个男人靠来回背人挣钱,一次收十块,不讲价。

我计算了一下,如果天天下那样的雨,他很快就能成为万元户。


老师点点头:“同学们回答得都不错,还有没有其他的答案?”
话音刚落,有一个同学站起来,略显得意地说:“你们都忽略了女人胳膊上挎着的那个包。

我想,那个男人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目的是为了取得女人的信任,伺机抢东西。


一个女生站了起来,怯生生地说:“老师,那个男人会不会是搞推销的?”老师疑惑不解,用眼神鼓励她说下去。

女生接着说:“那个男人是卖伞的,女人用了他的伞,就不得不买了。


老师等了一会儿,见没有人再站起来,笑笑说:“我也有一个答案,那个男人之所以这么做,因为他是那个女人的丈夫。

你们想想有没有道理?”
同学们哄堂大笑,纷纷说老师的答案最巧妙。

但也有几个同学不服气,要求老师公布书上给出的答案。

老师不太想公布答案,同学们回答得都很踊跃,锻炼思维能力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这类问题本来就不应该有什么正确答案。

这时,老校长走进了教室,他是被教室里的讨论声引来的。

校长先对同学们说:“大家的发言都很好。

”然后又对老师说,“不妨公布一下答案,我也想听听书上是怎么说的。

”老师找到答案,大声地念到:“不为什么,因为那个男人的名字叫雷锋,他不仅把伞借给女人,最后还把她送回了家。


教室里一片大乱,同学们纷纷说这不可能,这不现实。

调皮鬼喊得最响,他大声说:“那个女人的丈夫呢?如果一个陌生男人送自己的老婆回家,他会怎么想?”
校长听到答案后一直沉着脸,最后他抬起手示意同学们静一静,问身边的老师觉得这个答案怎么样。

老师低下头,想了想说:“说实话,我也觉得这个答案不太现实,于情于理,都说不太通。


校长点点头说:“你们大概都不相信,三十年前,我也做过这样的事,不仅仅是我,那时候,很多人都做过如今我们看来不现实的事情。

那时候,每个人都在学雷锋。


教室里一片寂静,同学们都没有再说话。

(:《青年博览》)
【1】这篇小小说以什么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故事的结局如何?(4分)
线索
结局
【2】对于“答案”,为什么说“三十年前不用猜”?它反映了30年前后怎样不同的社会现实?(6分)
【3】用一句话概括文中几个画线句的意思。

这些句子在内容上起到怎样的作用?从“教室里一片大乱”中,你窥测到“同学们”怎样的心理?(6分)
【4】揣测作者的写作意图。

(4分)
【5】阅读材料,结合小说谈谈你对“学雷锋”的理解。

(3分)
①上世纪60年代就有美国、英国、日本、新加坡等外国媒体开始关注雷锋。

“一个中国好人”,这是外国人了解雷锋、感知雷锋精神后的最直接表达。

几十年来,随着雷锋事迹被传播越来越广,学雷锋也不仅是中国人。

每到雷锋日,洋老外也组织起“学雷锋”活动。

老外学雷锋越来越起劲儿,在很多国度,好人好事时时有,处处有。

②面对道谢的人们,外国的雷锋们会说:“你们给我最大的感谢,是下次看到类似情形,你们也能上前帮忙。

”而中国的雷锋们会说:“不用谢。


③如果不是3月5日的“雷锋日”活动,许多国人怕是要忘记雷锋了。

有民谣说雷锋是“三月里来,四月里走”,许多人只在“雷锋日”里“学雷锋”。

七、作文
作文(60分)(任选一题)
1.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有人访问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你在哪所学校里学到什么最重要的本领?他说,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会观察,学会学习要专心,学会和小朋友友好相处,有好东西和小朋友分享,学到用完东西放回原处……
要求:请根据材料内容,自选角度,题目自拟,可叙写你学习生活中类似的境遇和感受,可谈读后的感想……
注意:文体规范,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不少于600字。

2.阅读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人说:当你对世界不再有好奇心,你不是在变大,而是在变老。

有人说:健康的好奇心会助你消除无知。

请以《好奇心》为标题写一篇文章,叙述你生活中与“好奇心”有关的经历或谈谈你对“好奇心”的看法。

要求:(1)文体:记叙文或议论文;(2)字数: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姓名和学校名。

福建初三初中语文期末考试答案及解析
一、其他
阅读下面一段话,按要求作答。

(6分)
石缝间倔强( ① )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

是那不定的风把那无人采 xié( ② )的种子撒落到海角天涯。

当它们不能再找到泥土,它们便把最后一线生的希望寄托在这一线石缝(③)里。

它们也能从阳光分享到温暖,从雨水里得到湿润,唯有那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土壤要自己去寻找。

它们面对着的现实该是多么严jùn( ④ )。

【1】文中①—④应填入的是()。

(2分)
A.①qiáng②撷③fèng④竣B.①qiǎng②携③féng④峻
C.①jiàng②携③fèng④竣D.①jiàng②撷③fèng④峻
【答案】D
【解析】辨识拼音,首先要读准汉字,排除方言的干扰,不可读错,拼读时注意易混的声母与韵母。

写汉字,要根据词义字义结合和形声字的特点注意偏旁部首。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2】文中画处缺少关联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如果就却B.尽管而却C.因为所以但D.无论都但
【答案】B
【解析】了解关联词表示的句子之间的关系,再根据句子的意义判断,填入后看句子通顺不通顺。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3】按部首检字法查“风”字,应查部;音序检字法查“潸”字,查。

(2分)
【答案】风;S
【解析】辨析字形字音,“风”是独体字,直接以此为偏旁查找即可,音序查法是按拼音英文字母的顺序查找。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二、选择题
下列对语文常识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我知道。

我带你们去。

”小也兴高采烈地领着两位穿干部服的老者走进家门,“妈妈,来客人啦!”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无误。

B.“通过把一首首脍炙人口的红歌展现在广大观众面前,让电视机前不同年龄段的观众神魂颠倒”这句话仅有成分残缺的语病。

C.“惊悉您病了,鄙人因故未能登门造访,请原谅。

现托堂弟馈赠鲜花一束,祝早日康复”,这则信息一些用语虽文明但不得体。

D.“双塔闻名,鼎盛人文誉海内;三山造景,火红旅贸光桐城”是泉州城的“城市名片”,此联词性相同,结构相称,平仄相对。

【答案】B
【解析】每句中都有语文基础知识的知识点,根据自己对这些知识点的了解判断即可。

B句中还有“红歌展现”主谓
搭配的问题。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三、默写
古诗词默写(10分)
①窈窕淑女,。

②,烟波江上使人愁。

③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________。

④几处早莺争暖树,。

⑤,赢得生前身后名。

⑥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⑦雄关漫道真如铁,。

⑧俱往矣,,还看今朝。

⑨,西北望,射天狼。

⑩长风破浪会有时,。

【答案】①君子好逑②日暮乡关何处是③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④谁家新燕啄春泥⑤了却君王天下事⑥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⑦而今迈步从头越⑧数风流人物⑨会挽雕弓如满月⑩直挂云帆济沧海
【解析】填写古诗易写错别字,原因是在背诵古诗是只注意读音,不仔细看字,结果在填写时就按音写成其它的同音字,学习时要注意这个问题。

比如本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逑、啄、梧桐、挽、沧,要根据句子的语境判断汉字,是形声字,根据形旁声旁来判断正确的写法。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四、名著导读
1.按提示填空。

(任选3处作答)(3分)
我们学了不少鲁迅先生的文章,从中受到中华文化的熏陶,更被他的伟大精神所感染。

读《故乡》,我们感受到
他的强烈愿望;读《风筝》,我们钦佩他的可贵精神;读《鲁迅自传》,我们敬仰他的崇高品格;读《孔乙己》,他的令我们油然而生敬意。

【答案】期望平等(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 知错能改弃医从文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解析】此题是对所学鲁迅作品的回顾,根据所学所记,抓住题干中的信息回顾作品内容概括要点。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

2.探究学习。

(4分)
《清兵卫与葫芦》和《奥伊达的理想》两篇小说都涉及到父母如何教育孩子这一社会问题。

请细读相关材料,就有关问题进行研究。

相关材料:*清兵卫痴迷与葫芦,把葫芦收藏作为一种爱好,父亲认为他这样做没有出息,将他收藏的葫芦一个一
个地砸碎。

奥伊达因父母各为他取了一个名字而让伙伴们无所适从,不能理解,他本人也很苦恼,最终奥伊达为自己取了个莫名其妙的名字。

对于这个名字,爸爸妈妈不但没有反对,而且大加赞扬。

【1】清卫兵的父母与奥伊达的父母对儿子的教育方式有何不同?(2分)
【答案】清兵卫父亲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奥伊达父母讲究教育方式,努力培养孩子独立自主意识。

(意思对即可)【解析】从两则材料中分析父母对待孩子态度和行为的不同即可理解本题的问题,从“教育孩子的方式”这个点上解
答即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2】对于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你赞赏哪一种?请说明理由。

(2分)
【答案】示例:赞同奥伊达父母的教育方式。

因为他们充分尊重孩子,讲究爱的方式,这有利孩子健康成长及个性自由发展。

(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明确表达自己的意见,从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成长的影响来谈这个问题。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3.阅读文字并按要求作答。

(10分)
他的衣服早已湿透,全身没有一点干松的地方;隔着草帽,他的头发已经全湿。

地上的水过了脚面,湿裤子裹住他的腿,上面的雨直砸着他的头和背,横扫着他的脸。

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

他像要立定在水里,不知道哪是路,不晓得前后左右都有什么,只觉得透骨凉的水往身上各处浇。

他什么也不知道了,只茫茫地觉得心里有点热气,耳边有一片雨声。

他要把车放下,但是不知放在哪里好。

想跑,水裹住他的腿。

他就那么半死半活地,低着头一步一步地往前拽。

坐车的仿佛死在了车上,一声不出地任凭车夫在水里挣命。

雨小了些,他微微直了直脊背,吐出一口气:“先生,避避再走吧!”“快走!你把我扔在这儿算怎么回事?”坐车的跺着
脚喊。

他真想硬把车放下,去找个地方避一避。

可是,看看浑身上下都流水,他知道一站住就会哆嗦成一团。

他咬上了牙,蹚着水,不管高低深浅地跑起来。

刚跑出不远,天黑了一阵,紧跟着一亮,雨又迷住他的眼。

拉到了,坐
车的连一个铜板也没多给。

他没说什么,他已经顾不过命来。

雨住一会儿.又下一阵儿,比以前小了许多,他一口气跑回了家。

抱着火,烤了一阵,他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

【1】文中的主人公他是,这部作品的作者是。

(2分)
【答案】祥子老舍(舒庆春)(2分)
【解析】名著常识关键在平时积累,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

【2】谈谈你对画线句子的理解。

(3分)
【答案】(3分)写祥子当时的状态,又暗示祥子的命运像风雨中的树叶一样,无法自控。

【解析】赏析句子,要根据句子的内容和表达方面从运用的写作手法、表现的情境、表达的情感几个方面来分析,指出其精彩巧妙之处。

要用评价语“形象生动”“突出”等。

本题是写人的,要说明其运用了什么方法(修辞方法),
表达了人物的什么心理活动和情感。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3】作品中主人公一生的命运三部曲是()(2分)
A.精进向上—自甘堕落—浪子回头B.精进向上—不甘失败—自甘堕落
C.不求上进—精进向上—自甘堕落D.不求上进—有所发愤—精进向上
【答案】 B(2分)
【解析】回顾小说的情节,梳理小说中人物命运的发展变化,尤其是其结局,根据人物命运的结局,即可排除选项其中两项,再比较判断。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发生在主人公身上的一件事。

(不少于50字)(3分)
【答案】略
【解析】或概述选段内容,或回顾小说关于主人公的事件,简要叙述。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

(18分)
出师表(节选)
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②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③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④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韦、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1】下列各组短语中,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组是()(2分)
A深入不毛——吹毛求疵 B庶竭驽钝——声嘶力竭
C兴复之效——东施效颦 D咨诹善道——道听途说
【答案】B (2分)
【解析】先要大致了解全文内容,弄清各句中字词的意思,然后根据自己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各项中字义,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进行比较。

可用排除法,将明显不符合答案的项先行排除,A项中“毛”一为“苗,指草”一为“毛发,细微”,C项中“效”一为“实现”一为“模仿”,D项中“道”一为“道理”一为“路上”,B项中“竭”都是“尽”的意思。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