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2020版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D卷(新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2020版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D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句子默写 (共1题;共5分)
1. (5分) (2017七上·重庆期中) 古诗文默写填空。

(1)星汉灿烂,________。

《观沧海》
(2)杨花落尽子规啼,________。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潮平两岸阔,________。

《次北固山下》
(4) ________,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
(5) ________,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眉山月歌》
(6) ________,崔九堂前几度闻。

《江南逢李龟年》
(7) ________,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________。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8)《夜上受降城闻笛》中描写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二、诗歌鉴赏 (共1题;共3分)
2. (3分) (2019八上·浦东期末)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小题。

诉衷情
(宋)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1)诗中“天山”代指________,“尘暗旧貂裘”借用了________的典故。

(2)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A . “梦断”一词语势急转直下,转慷慨激昂为伤感悲凉。

B .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精神世界。

C . “关河”两句表明作者曾长期受到重用,征战前线。

D . “未”、“先”、“空”三字流露出沉痛悲愤和不甘。

三、课内阅读 (共1题;共8分)
3. (8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选出下列划线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A . 困于心苛政猛于虎也
B . 苦其心志帝感其诚
C .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肉食者谋之
D . 舜发于畎亩之中何陋之有
(2)选出下列划线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A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上使外将兵
B .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在乎山水之间也
C .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肉食者谋之
D . 征于色,发于声野芳发而幽香
(3)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本文第一、二段主要论证了古往今来受大任、成大业的人都是在困境中造就的观点。

B . 本文第三段从人应有“生于忧患”的心态角度,对上述观点进一步加以阐发。

C . 本文第四段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告诫人们要有忧患意识,不可沉迷于安逸享乐。

D . 从全文看,主要是从“生于忧患”的角度来论证的。

四、课外阅读 (共1题;共9分)
4. (9分) (2018七上·杭州期末)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一)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世说新语·方正第五》)
(二)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注】夫子,指对年长而学问好的人的尊称。

(《世说新语·言语第二》)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太丘舍去________
②相委而去________
③下车引之________
④甚聪惠________
(2)下列选项中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 去后乃至/乃呼儿出
B . 相委而去/学而不思则罔
C . 下车引之/学而时习之
D . 为设果/为人谋而不忠乎
(3)翻译下面句子。

①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②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4)结合材料,分析陈元方和杨氏子的相同之处。

五、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23分)
5. (8分) (2019九上·广州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材料,完成后面小题。

材料一:
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经济座谈会期间表示:“现在很多人,到什么地方先问‘有没有Wi-Fi’,就是因为我们的流量费太高了!”他对有关部门负责人说,可以研究如何把流量费降下来,“薄利多销”,在网络上引发了如潮点赞。

在某种程度上,李克强总理是在代表千千万万的网民发声,是在为面临网络服务质量不佳与资费过高的用户“维权”。

李克强总理敦促“提网速降网费”,不仅关系到普通用户的体验与感受,更可能影响“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进程与谁能抢得有关领域的制高点。

材料二:
如今,手机款式不断翻新,功能不断增多。

中国城市学生几乎人手一机。

农村使用手机的学生也逐渐多了起来,一年前只有10%,现在已达到40%以上。

手机进校园,不仅浪费了学生许多宝贵的学习时间,影响听课效率,容易滋生事端,学风涣散,还严重败坏考风,各种事故防不胜防。

目前美国大部分学校不允许学生使用手机;意大利2007年起就在全国范围内禁止学生在教室使用手机,芬兰禁止无线通信公司直接向青少年推销手机入网等移动通信服务,否则将被处以10万欧元的罚款;2009年1月,日本文部科学省要求禁止学生携带手机上学,并要求制定高中学生“禁止学生在校内使用手机”等规定;同年8月,印度教育中央委员会要求中学将手机禁用范围从教室扩展至整个校园;2009年10月9日,法国参议院通过法案,在幼儿园、小学和中学,禁止学生使用手机。

在中国,中学生能否带手机进校园,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相关规定。

材料三:中国中小学生网络使用情况统计图表
(1)根据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材料一的主要内容是:总理敦促网络提速降费。

B . 国内外都认为,手机进校园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会带来不利影响。

C . 手机的使用如此普遍,说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之快,国民经济越来越活跃。

D . 我国对中学生能否带手机进校园,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规定。

(2)“中国城市学生几乎人手一机”一句中的“几乎”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3)以上材料中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任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4)你从材料三的调查图表中得出了什么结论?对此你有什么建议?
6. (15分) (2018八下·温州期中)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卖豆浆的孩子
鲁先圣
①在我居住的小区门口,有一个天天早晨卖豆浆的孩子,这个孩子大约有十一二岁的年龄。

他在这个地方卖了多少天了,我不得而知。

我只知道从我不久前搬到这里来住,每天早晨的六点多钟开始,这个小孩子就在小区门口吆喝他的鲜豆浆了。

②最初发现这个卖豆浆的孩子,我以为是孩子的父母正巧这几天有什么事,让孩子代替几天罢了,也没有引起过多的注意。

但是,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门口吆喝鲜豆浆的却一直是这个孩子,一种好奇心驱使着我走出了家门,我实在想了解个究竟。

③有时候买豆浆的人很多,只见他很用力地用那个很大的铁皮瓢一下一下地从那个大塑料桶里往外舀清水添加到豆浆机里,又很熟练地在豆浆机的出口用塑料袋接豆浆。

五角钱一份,他很熟练地算账、找钱、舀豆浆,有条不紊。

盛清水的塑料桶有一米多高,放在一辆三轮车上,因而当卖去一半多以后,再舀,他的臂膀就不够长了。

这时候,他往往就将半个身子趴在桶边上。

我的心中有很多的疑问与不解,在当今这个时候,这么小的孩子,应该是早晨起不了床,被父母吆喝起来吃早点去上学了,而他却早早地在这里卖豆浆了。

他一定有一个不同寻常的家庭,有着许多同龄孩子所没有的经历和背景。

我总想找个机会与他攀谈,但看到他辛苦忙碌的样子,我虽然想急于了解却又不忍心打扰他。

④这一天,下了小雨,但是,孩子的吆喝声依然准时传来,我从家里走出来,发现他依然像往日一样站在小区的门口磨着豆浆。

买豆浆的人很少,到我买的时候,我趁着没有人,就问他:你爸爸妈妈呢,怎么天天就你一个人?
他回答说爸爸妈妈在另外两个地方卖。

我又问,你卖了多长时间了?他说一年多了,从10岁开始就卖。

看着面前这个孩子,心里很不是滋味。

10岁,他就开始为生计而早起了。

他不是短短的几天代替父母,而是承担了家庭中谋生计的一份责任,或者说,他从10岁开始就有了一种职业。

⑤我问他,卖豆浆不影响学习吗,起这么早?他说没事,卖完了再去,在班里还是最早到的呢!孩子生得虎头虎脑,极壮健,很精神,两只眼睛明亮而有神,他已经没有了一个十一二岁孩子所有的那些稚嫩与娇气,而平添了一份成熟,几分老练、一些骨气,而且,我还看到了一种生的勇气与坚强。

⑥当时小雨一直在下,他的头发和一件小背心都淋湿了,这个时候走过来一个领孩子去上学的女人。

那孩子穿了一件夹衣,女人给孩子打着一把美丽的伞。

那个孩子大约也是十一二岁的年龄。

⑦站在两个孩子之间,我不由自主地摇了摇头,那个孩子现在是幸福的,但这个卖豆浆的孩子呢?我无言以对。

后来,我听别人讲,这个孩子的父母都在一个工厂里上班。

工厂停产放假了,就做起卖豆浆的生意。

⑧每天见到这个卖豆浆的孩子,我的心里便有许多苦涩的东西在流淌。

我想我不能够责怪孩子的父母让这样小的孩子就担负了生活的责任,或许这个孩子挣的这一份,就是他自己的生活费或学费。

没有这一份收入,他就不能去读书了。

⑨卖豆浆的孩子天天早上六点钟就在我居住小区的门口响亮地吆喊,这个声音成为了我们居民生活中的一部分,或者起床买早点,去上班,喊孩子起床,或者去做生意。

而我,也总是在听到这个清脆的声音之后,放下台上正在读的书或停下写作的思路,走出家门,吸纳新鲜空气,驱除一夜伏案的劳累。

⑩我总这样想,这个孩子今天卖豆浆的经历,一定是他将来人生的一笔财富。

(1)写人记事散文,叙事之中往往蕴含作者强烈的情感。

根据本文的阅读感受,在横线处填写恰当的词语。

本文通过“卖豆浆的孩子”与妈妈为他打伞的孩子的________,引发作者对当下社会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对卖豆浆的孩子的________。

(2)本文以叙述为主,但作者根据表达需要,多处运用描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

请品读下列两个句子,结合划线词语,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①只见他很用力地用那个很大的铁皮瓢一下一下地从那个大塑料桶里往外舀清水添加到豆浆机里,又很熟练地在豆浆机的出口用塑料袋接豆浆。

五角钱一份,他很熟练地算账、找钱、舀豆浆,有条不紊。

②他已经没有了一个十一二岁孩子所有的那些稚嫩与娇气,而平添了一份成熟,几分老练、一些骨气,而且,我还看到了一种生的勇气与坚强。

(3)文章的结尾,往往是理解文章的关键。

细读全文,联系阅读经验,结合内容谈谈对画线句的理解。

六、语言表达 (共1题;共1分)
7. (1分)(2018·)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

日前,浙江省政府出台《浙江省城镇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推动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

《办法》明确未分类投放生活垃圾,拒不改正的,对个人处200元以下罚款,对单位处500元以上5000元以
下罚款。

对分类投放的生活垃圾混合收集、运输的,可处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3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该办法将于4月1日起施行。

(选自2018年4月1日《浙江在线》)
该《办法》出台后,各地城镇居民反响很强烈。

有的表示支持,认为处罚能更好地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有的表示反对,认为罚款不妥,应以正面引导为主。

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说理清楚,至少用上一种论证方法,100字左右。

七、作文 (共1题;共5分)
8. (5分) (2017九上·盐都期中) 巴尔蒙特说过:“为了看看太阳,我来到这个世界。

”阳光最多的地方也是最温暖的地方,它不仅温暖着我们的肌肤,更照亮着我们的心灵……
请以“阳光最多的地方”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2)不少于600字。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参考答案
一、句子默写 (共1题;共5分)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二、诗歌鉴赏 (共1题;共3分)
2-1、
2-2、
三、课内阅读 (共1题;共8分)
3-1、
3-2、
3-3、
四、课外阅读 (共1题;共9分)
4-1、
4-2、
4-3、
4-4、
五、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23分)
5-1、
5-2、
5-3、
5-4、
6-1、
6-2、
6-3、
六、语言表达 (共1题;共1分)
7-1、
七、作文 (共1题;共5分)
8-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