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第24课《月球上的足迹》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一语文第24课《月球上的足迹》教案一相关知识介绍
1.美国的登月打算
美国于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组织实施了载人登月工程,或称“阿波罗”打算。
这一工程的目的是实施载人登月飞行和人对月球的实地考察,为载人行星飞行的探测进行技术预备。
它是世界航天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项成就。
工程开始于1961年5月,至1972年12月第六次登月成功终止,历时约11年,耗资255亿美元。
2.阿姆斯特朗的故事
作为第一个登上月球的阿姆斯特朗,是整个人类的英雄。
1969年7月21日,当“阿波罗11号”飞船正预备在月球“静海”的预定着陆点着陆,突然发觉飞船下方是一个足球场大小的陨石坑,里面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石头。
阿姆斯特朗赶忙采取紧急措施,把飞船改为动驶,连续飞行了约2 0秒后,在6公里外的地点找到了一块较为平坦的地点安全着陆。
二学法指导
1 速读课文,概括文章要紧内容。
2 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3 抓住关键语段,探讨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
4 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爱好,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三新课导入
月亮的传奇、月亮的奇异是人类的向往,并因此产生了许多漂亮的神话传奇。
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让人类的幻想变成了现实,那惊心动魄的一幕,那成功的欢乐,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依旧能够领会。
让我们共同观赏这一篇饶有爱好的科普小品文《月亮上的足迹》。
四新词攻破
1 给下列的生字注音
海域()相提()并论人迹罕()至椭()圆
可望而不可即()休斯敦()
2 词语说明
海域:
畅谈:
向往:
里程碑:
一叶孤舟:
遥遥在望:
可望不可即:
相提并论:
五速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
要求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1 快速默读课文,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刻的词语。
2 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 登月全过程能够分为几个时期?
4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长时刻?登月后做了哪些情况? 5 人
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哪一段有所揭示? 6 课文以“月亮上的足迹”为题,有什么含义和作用?六拓展延伸
假如你是宇航员,你到月球上会做些什么?展开想象,写200字的小短文。
七重点研讨
1 你是如何样明白得“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庞大的飞跃。
”这句话的?
2 简析“飞船像一叶孤舟在太空中慢慢地行驶”这句话。
八有关月球的常识
月球又称“月亮”。
在望远镜发明之前,古代的人们只能在晴朗的夜晚,用眼睛仰望明亮的明月。
看到月亮表面有明有暗,形状奇特,因此人们就编出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漂亮神话。
古希腊人则把月球看作漂亮的狩猎女神阿尔忒弥斯,同时把女神狩猎时从不离身的银弓作为月球的天文符号。
月球差不多上没有水,也就没有地球上的风化、氧化和水的腐蚀过程,也没有声音的传播,到处是一片安静的世界。
月球本身不发光,天
空永久是一片乌黑,太阳和星星能够同时显现。
月球上几乎没有大气,因而月球上的昼夜温差专门大。
白天,在阳光垂直照耀的地点,温度高达12 7.25℃;夜晚温度可低到-183.75℃。
由于没有大气的阻隔,使得月面上日光强度比地球上约强1/3左右;紫外线强度也比地球表面强得多。
由于月球大气少,因此在月面上会见到许多奇特的现象,如月球上的天空呈暗黑色,太阳光照耀是笔直的,日光照到的地点专门明亮;照不到的地点就专门暗。
因此才会看到的月亮表面有明有暗。
由于没有空气散射光线,在月球上星星看起来也不再闪耀了。
月面上到处是裸露的岩石和环形山的侧影。
整个月面覆盖着一层碎石粒和浮土。
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表面有明亮的区域和暗灰色部分。
原先明亮的部分是月球表面的山区和高地,暗灰色部分是月球表面的平原。
月亮比地球小,直径是3476公里,大约等于地球直径的3/11。
月亮的表面面积大约是地球表面积的1/14,比亚洲的面积还稍小一些;它的体积是地球的1/49,换句话说,地球里面可装下49个月亮。
月亮的质量是地球的1/81;物质的平均密度为每立方厘米3.34克,只相当于地球密度的3/5。
月球上的引力只有地球1/6,也确实是说,6公斤重的东西到限月球上只有1公斤重了。
人在月面上走,躯体显得专门轻松,稍稍一用劲就能够跳起来,宇航员认为在月面上半跳半跑地走,看起来比在地球上步行更爽快。
九请同学们自觉收集并积存有关月亮的诗句并赏析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