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高三高中生物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宁高三高中生物月考试卷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酶、激素和神经递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都参与生命活动的调节
B.可以作为信息分子随血液流向全身
C.可能含有氨基酸或由氨基酸组成
D.在正常机体中完成作用后被分解或灭活
2.在a、b、c、d条件下,测得某植物种子萌发时CO
2和O
2
体积变化的相对值如下表。
若底物是葡萄糖,则下列
叙述中正确的是
A.a条件下,没有[H]和乳酸的产生
B.b条件下,有氧呼吸比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多
C.c条件下,种子消耗的葡萄糖最少
D.d条件下,产生CO2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
3.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内环境的温度可以随气温变化而变化
B.生成与回流的组织液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相等
C.正常人体的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所含有的成分差别不大
D.抗体、激素、H20、乳酸、血清蛋白等物质均可存在于内环境中
4.某同学模拟赫尔希和蔡斯做了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部分实验,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上述实验过程并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B.沉淀物b中含放射性的高低,与②过程中搅拌是否充分有关
C.上清液a中放射性较强
D.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5.下图为某动物细胞核基因表达的过程,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结构④具有一层生物膜
B.a过程表示遗传信息的转录,参与该过程的酶是RNA聚合酶
C.①中核苷酸的数量是②中核苷酸数量的两倍
D.①②⑤⑥中均含有五碳糖,物质⑥的密码子决定其携带氨基酸的种类
6.下图是描述生命现象的模型(部分),以下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若A代表人体下丘脑a为血浆渗透压升高,则b、c分别代表产生渴觉和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B.若A代表棉铃虫种群a为诱捕雄虫,则b、c可分别代表性别比例失调和种群密度下降
C.若A代表燕麦胚芽鞘a为单侧光,则b、c分别代表生长素在尖端下部横向运输和向光弯曲生长
D.若A代表人体B淋巴细胞,a为抗原刺激,则b、c可分别代表浆细胞和记忆细胞的形成
二、综合题
1.(8分)生物膜系统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图1和图2代表两种生物膜结构及其所发生的部分生理过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是____膜,图2是膜。
(2)图1中存在3种信号分子,但只有1种信号分子能与其受体蛋白结合,这说明____;若与受体蛋白结合的是促甲状腺激素,那么靶器官是。
(3)两种生物膜的功能不同,从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分析,其主要原因是。
(4)细胞选择的吸收小分子或离子等营养物质依赖于生物膜的;细胞分泌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依赖于生物膜的。
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设计如下实验装置:把培养在完全营养液中、2.(9分)某生物实验小组,为了探究CO
2
生长状态一致的3组某种植物幼苗分别放人A、B、C三个完全相同的玻璃罩内(如下图所示)。
其中每个装置中培养皿中溶液是同一物质且体积相等,每个装置都是密封的,请回答下面的问题:
在光合作用的阶段参加反应,该阶段主要包括和两个过程。
(1) CO
2
),其作用是。
(2)为达到实验目的,培养皿中的溶液应该是 ( NaOH/NaHCO
3
(3)为保证实验的科学性,除设置对照实验外,还应该控制。
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这一途径称为,实验设计思路
(4)利用该植物研究CO
2
是。
3.(12分)下图是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表示碳的流动方向。
请回答:
(1)写出图中含有四个营养级的食物链:(用字母和箭头表示)。
(2)分析A→E和C→B过程中碳流动形式的不同点是。
(3)若位于第四营养级的生物增重8 kg,生产者至少具有 kg。
(4)人类大量开采并燃烧由古代动植物遗体变成的煤和石油,使地层中经过千百万年积存的碳元素在短期内释放,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5)上图可知,减缓二氧化碳增多的关键的措施是:第一;第二。
4.(10分)人类的血中丙种球蛋白缺乏症(XLA),是一种B淋巴细胞缺失所造成的免疫缺陷性疾病。
某52岁男性M患有此病。
根据调查,M的前辈均正常,从M这一代起出现患者,且患者均为男性,M这一代的配偶均不携带致病基因,M的兄弟在41岁时因该病去世。
M的姐姐生育了4子1女,儿子中3个患有该病,其中2个儿子在幼年时因该病夭折。
请回答下面问题:
(1)XLA的遗传方式是____。
M的女儿的基因型是(用基因B-b表示)。
(2)XLA发生的原因是布鲁顿氏酪氨酸激酶的编码基因发生了突变,下列对该遗传突变的表述,正确的是____。
A.该突变基因可能源于M的父亲
B.最初发生突变的生殖细胞参与了受精
C.M的直系血亲均可能存在该突变基因
D.该突变基因是否表达与性别相关
(3)M家族的XLA男性患者拥有控制该病的相同基因型,在未接受有效治疗的前提下,一部分幼年夭折,一部分能活到四、五十岁,这一事实表明________。
(4)下图是另一家族(N)的遗传系谱。
N家族遗传有高胆固醇血症(如下图),该病是由于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突变导致,Ⅱ-7不携带致病基因。
M的女儿与N家族中的男性Ⅱ-3结婚。
则:
①M的女儿与Ⅱ-3彼此不携带对方家族的致病基因,两人育有一子,这个孩子携带高胆固醇血症致病基因的概率是____。
②若M的女儿怀孕了第二个孩子,同时考虑两对基因,这个孩子正常的概率是____。
5.[生物——生物技术实践](15分)
腐乳是我国民间传统发酵食品,味道鲜美,营养丰富,风味独特,易于消化。
请回答有关问题:
(1)在腐乳的制作中,起主要作用的生物是,它与乳酸菌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
(2)腐乳含有丰富的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等小分子物质,与此有关的物质变化有;。
参与这些物质变化的酶有。
(3)腐乳的制作过程中需加盐腌制,那么用盐腌制的目的是。
要控制盐的用量,因为。
(4)在腐乳的制作中,卤汤是由酒及各种香辛料配制而成的。
卤汤中酒的含量应控制在12%左右的原因
是。
(5)豆腐乳的品种很多,风味各异,其中红方腐乳、糟方腐乳和青方腐乳在辅料上的区别是。
6.[生物——现代生物科技专题](15分)
二倍体哺乳动物体细胞不易进行基因操作和筛选,而生殖细胞已高度分化,不能在体外扩增培养。
我国科学家建立了小鼠哺乳动物单倍体胚胎干细胞系,为基因操作找到了新的动物模型。
过程如图所示,据图回答:
(1)图中③过程通常采用的方法是____,启动子的作用是。
(2)单倍体胚胎干细胞取自囊胚的,和生殖细胞相比,单倍体胚胎干细胞在体外培养的条件下,可以____ 。
(3)在①过程中,科学家采用两种策略来获得小鼠的孤雄单倍体胚胎,一是将受精后获得的合子胚胎的雌原核去除,另一种方法可能是。
(4)④过程采用的技术手段是____ ,由此可见,单倍体胚胎干细胞能够代替精子,使卵细胞成功“受精”,支撑
小鼠胚胎的全程发育。
(5)⑥过程用到的技术是,早期胚胎能够在受体内存活的主要生理学基础是。
(6)为增加后代的数量可以通过技术对胚胎进行处理。
此种方式属于(有性生殖、无性生殖)范畴。
辽宁高三高中生物月考试卷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酶、激素和神经递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都参与生命活动的调节
B.可以作为信息分子随血液流向全身
C.可能含有氨基酸或由氨基酸组成
D.在正常机体中完成作用后被分解或灭活
【答案】C
【解析】酶是生物催化剂,通过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而提高化学反应速率,对生命活动没有调节作用;激素和神经递质通过传递相关信息,分别在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A错。
酶在细胞内或细胞外催化化学反应;激素通过血液运输到达靶细胞;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前膜释放到组织液,作用于突触后膜;B错。
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由氨基酸组成;部分激素是蛋白质或氨基酸衍生物,由氨基酸组成或含有氨基酸;部分神经递质是氨基酸类化合物,可能含有氨基酸或由氨基酸组成;C正确。
酶参加化学反应前后性质和数量不改变;神经递质、激素完成作用后被分解或灭活,保持其含量相对稳定,有利调节,D错。
【考点】本题考查酶、激素和神经递质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2.在a、b、c、d条件下,测得某植物种子萌发时CO
2和O
2
体积变化的相对值如下表。
若底物是葡萄糖,则下列
叙述中正确的是
A.a条件下,没有[H]和乳酸的产生
B.b条件下,有氧呼吸比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多
C.c条件下,种子消耗的葡萄糖最少
D.d条件下,产生CO2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
【答案】D
【解析】a条件下,不吸收氧气,只进行无氧呼吸,种子无氧呼吸葡萄糖无氧分解生成[H]和丙酮酸,丙酮酸和[H]
进一步反应生成酒精和二氧化碳,无乳酸生成,有[H]生成,A错。
b条件下,氧气吸收量为3,有氧呼吸释放的二
氧化碳为3,消耗葡萄糖为3/6=0.5;无氧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为8-3=5,消耗葡萄糖为5/2=2.5,B错。
a条件下,消耗葡萄糖为10/2="5;" b条件下,为0.5+2.5=3;c条件下,有氧呼吸消耗葡萄糖为4/6=2/3,无氧呼吸消耗葡萄
糖为(6-4)/2=1,共消耗葡萄糖为1+2/3=1.67;d条件下氧气吸收量=二氧化碳释放量,只进行有氧呼吸,消耗
葡萄糖为7/6=1.17;综上所述,种子消耗的葡萄糖最少,C错。
d条件下,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分解为丙酮酸和
[H],第二阶段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基质,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呼吸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力。
3.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内环境的温度可以随气温变化而变化
B.生成与回流的组织液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相等
C.正常人体的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所含有的成分差别不大
D.抗体、激素、H20、乳酸、血清蛋白等物质均可存在于内环境中
【答案】D
【解析】通过调节,人体内环境保持稳定,有利细胞代谢正常进行,A错。
血浆部分渗透到组织间隙形成组织液,含有的二氧化碳量较低,由于组织细胞代谢产生二氧化碳释放发到组织液,故回流到血浆的组织液二氧化碳量较高,B错。
血浆的大分子蛋白无法进入组织液,其余成分可以;组织液成分可以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故组织液和淋巴含有的成分差别不大,二者与血浆成分差别较大,C错。
组织液、血浆和淋巴均含有抗体、激素、H20、乳酸、血清蛋白等物质,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4.某同学模拟赫尔希和蔡斯做了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部分实验,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上述实验过程并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B.沉淀物b中含放射性的高低,与②过程中搅拌是否充分有关
C.上清液a中放射性较强
D.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答案】D
【解析】35S只存在于噬菌体蛋白质,不进入细菌参加子代噬菌体合成,需要再一组32P标记噬菌体DNA的实验组对照,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A正确,D错。
经过搅拌后,噬菌体蛋白质外壳与大肠杆菌分离,离心后,噬
菌体蛋白质外壳密度较小,在上清液,大肠杆菌密度大在沉淀物,故上清液放射性高,如果搅拌不充分,噬菌体外壳与细菌分离不彻底,附着在细菌上进入沉淀物,造成沉淀物有部分放射性,BC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意义的生物学新进展以及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能力。
5.下图为某动物细胞核基因表达的过程,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结构④具有一层生物膜
B.a过程表示遗传信息的转录,参与该过程的酶是RNA聚合酶
C.①中核苷酸的数量是②中核苷酸数量的两倍
D.①②⑤⑥中均含有五碳糖,物质⑥的密码子决定其携带氨基酸的种类
【答案】B
【解析】据图分析,④为核糖体,无膜结构,A错。
a过程表示以①DNA为模板合成②mRNA过程,为转录,需
要RNA聚合酶,B正确。
②mRNA是经①DNA转录生成,由于DNA具有启动子、终止子以及无遗传意义部分,
故①中核苷酸的数量比②中核苷酸数量的两倍还多,C错。
①为DNA,含有脱氧核糖,②⑤⑥分别为mRNA、mRNA、、tRNA,含有核糖,物质⑤mRNA的密码子决定其携带氨基酸的种类,物质⑥tRNA的反密码子能够识别
密码子,D错。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表达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6.下图是描述生命现象的模型(部分),以下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若A代表人体下丘脑a为血浆渗透压升高,则b、c分别代表产生渴觉和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B.若A代表棉铃虫种群a为诱捕雄虫,则b、c可分别代表性别比例失调和种群密度下降
C.若A代表燕麦胚芽鞘a为单侧光,则b、c分别代表生长素在尖端下部横向运输和向光弯曲生长
D.若A代表人体B淋巴细胞,a为抗原刺激,则b、c可分别代表浆细胞和记忆细胞的形成
【答案】C
【解析】血浆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神经分泌细胞产生分泌更多的抗利尿激素,同时兴奋传导到大脑皮层渴觉中枢形成渴觉,A正确。
诱捕雄虫会导致棉铃虫种群性别比例失调,出生率下降导致种群密度下降,B正确。
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在尖端横向运输,不是在尖端下部横向运输,背光侧生长素分布多于向光侧,生长快,表现出向光生长,C错。
B淋巴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二、综合题
1.(8分)生物膜系统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图1和图2代表两种生物膜结构及其所发生的部分生理过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是____膜,图2是膜。
(2)图1中存在3种信号分子,但只有1种信号分子能与其受体蛋白结合,这说明____;若与受体蛋白结合的是促甲状腺激素,那么靶器官是。
(3)两种生物膜的功能不同,从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分析,其主要原因是。
(4)细胞选择的吸收小分子或离子等营养物质依赖于生物膜的;细胞分泌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依赖于生物膜的。
【答案】(1)细胞类囊体(2)受体蛋白具有特异性(2分)甲状腺(3)含有的蛋白质不同
(4)选择透过性流动性
【解析】(1)图1外侧具有糖蛋白,为细胞膜。
图2发生水的光解和ATP生成,为叶绿体类囊体膜。
(2)图1中存在3种信号分子,但只有1种信号分子能与其受体蛋白结合,这说明受体具有专一性。
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分泌过多甲状腺激素。
(3)生物膜功能不同取决于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
(4)细胞选择的吸收小分子或离子等营养物质依赖于生物膜的载体蛋白的种类和数量,体现细胞膜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
细胞分泌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依赖于生物膜的流动性,通过胞吐形式释放。
【考点】本题考查生物膜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设计如下实验装置:把培养在完全营养液中、2.(9分)某生物实验小组,为了探究CO
2
生长状态一致的3组某种植物幼苗分别放人A、B、C三个完全相同的玻璃罩内(如下图所示)。
其中每个装置中培养皿中溶液是同一物质且体积相等,每个装置都是密封的,请回答下面的问题:
(1) CO
2
在光合作用的阶段参加反应,该阶段主要包括和两个过程。
(2)为达到实验目的,培养皿中的溶液应该是 ( NaOH/NaHCO
3
),其作用是。
(3)为保证实验的科学性,除设置对照实验外,还应该控制。
(4)利用该植物研究CO
2
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这一途径称为,实验设计思路是。
【答案】(1)(1)暗反应 CO
2的固定 C
3
的还原(2)NaHCO
3
维持装置中CO
2
浓度的相对稳定
(3)光照、温度等无关变量保持一致(2分)(4)卡尔文循环用14C标记的14CO
2
供该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然后追踪检测其放射性(2分)
【解析】(1)CO
2在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参加反应,与C
5
固定生成C
3
,为CO
2
的固定,C
3
与[H]和ATP生成
葡萄糖,为C
3
的还原。
(2)实验目的是探究CO
2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自变量为CO
2
浓度,故培养皿中的溶液应该是不同浓度的
NaHCO
3溶液,提供不同浓度的CO
2
,而NaOH溶液会吸收空气中的CO
2。
(3)为保证实验的科学性,除设置对照实验外,还应该控制自变量单一,即除了不同浓度的CO
2
,其他条件如温
度、光强、溶液的量等要适宜相同。
(4)CO
2
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这一途径称为卡尔文循环(碳循环)。
利用碳同位素标
记二氧化碳,跟踪放射性在不同化合物出现情况,从而弄清CO
2
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
【考点】本题考查光合作用探究实验设计,意在考查考生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运用观察、实验与调查、假说演绎、建立模型与系统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能力。
3.(12分)下图是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表示碳的流动方向。
请回答:
(1)写出图中含有四个营养级的食物链:(用字母和箭头表示)。
(2)分析A→E和C→B过程中碳流动形式的不同点是。
(3)若位于第四营养级的生物增重8 kg,生产者至少具有 kg。
(4)人类大量开采并燃烧由古代动植物遗体变成的煤和石油,使地层中经过千百万年积存的碳元素在短期内释放,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5)上图可知,减缓二氧化碳增多的关键的措施是:第一;第二。
【答案】(1)E→D→C→B(2)A→E是以CO
2
形式,C→B是以含碳有机物形式(3)1000(4)产生温室效应
(CO
2
增多)(5)改善能源结构,开发新能源,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植树造林,增加二氧化碳的利用
【解析】(1)据图分析,AE碳有双向交流,且EDCB构成单向流动关系,故E为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A无机环境的碳,DCB依次为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和三级消费者,故食物链为E→D→C→B。
(2)A→E为环境A的碳以二氧化碳形式被生产者E通过光合作用以有机物形式固定。
C→B通过捕食碳以有机物形式在食物链不同营养级传递。
(3)生物量与能量呈正比,按照最高能量传递效率20﹪传递,位于第四营养级的生物增重8 kg,生产者至少具有8/(20﹪×20﹪×20﹪)="1000" kg。
(4)大量开采并燃烧由古代动植物遗体变成的煤和石油,碳以二氧化碳形式大量释放,造成温室效应。
(5)上图可知,减缓二氧化碳增多的关键的措施是:第一多植树造林,吸收二氧化碳;第二通过低碳生活,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考点】本题考查碳循环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4.(10分)人类的血中丙种球蛋白缺乏症(XLA),是一种B淋巴细胞缺失所造成的免疫缺陷性疾病。
某52岁男性M患有此病。
根据调查,M的前辈均正常,从M这一代起出现患者,且患者均为男性,M这一代的配偶均不携带致病基因,M的兄弟在41岁时因该病去世。
M的姐姐生育了4子1女,儿子中3个患有该病,其中2个儿子在幼年时因该病夭折。
请回答下面问题:
(1)XLA的遗传方式是____。
M的女儿的基因型是(用基因B-b表示)。
(2)XLA发生的原因是布鲁顿氏酪氨酸激酶的编码基因发生了突变,下列对该遗传突变的表述,正确的是____。
A.该突变基因可能源于M的父亲
B.最初发生突变的生殖细胞参与了受精
C.M的直系血亲均可能存在该突变基因
D.该突变基因是否表达与性别相关
(3)M家族的XLA男性患者拥有控制该病的相同基因型,在未接受有效治疗的前提下,一部分幼年夭折,一部分能
活到四、五十岁,这一事实表明________。
(4)下图是另一家族(N)的遗传系谱。
N家族遗传有高胆固醇血症(如下图),该病是由于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突
变导致,Ⅱ-7不携带致病基因。
M的女儿与N家族中的男性Ⅱ-3结婚。
则:
①M的女儿与Ⅱ-3彼此不携带对方家族的致病基因,两人育有一子,这个孩子携带高胆固醇血症致病基因的概率
是____。
②若M的女儿怀孕了第二个孩子,同时考虑两对基因,这个孩子正常的概率是____。
【答案】(1)伴X隐性遗传 X B X b(2)B(2分)(3)该致病基因的表达受到环境的影响(或该致病基因的表达
与其他基因的表达相关)(意思对即得分)(2分)(4)①1/4(2分)②9/16(2分)
【解析】(1)M这一代患者均为男性,M的姐姐儿子中3个患有该病,她的丈夫均不携带致病基因,表明M的姐姐儿子患病基因来自M的姐姐,推断该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
M为X b Y,配偶为X B X B,女儿为X B X b。
(2)父亲将Y染色体遗传给儿子,故M的X b来自母亲的卵细胞发生基因突变。
如果M的父亲、爷爷等男性直系
血亲存在该突变基因,均表现为患病,不合题意;男性只要X染色体具有该基因就发病,女性必须两条X染色体
同时具有致病基因才发病,故男性发病率高,并不是女性不发病。
(3)都是X b Y,在未接受有效治疗的前提下,一部分幼年夭折,一部分能活到四、五十岁,基因型相同,表现型
不同,这一事实表明表现型取决于基因型,但是受环境影响。
(4)①据图分析,有女性患病,不是伴Y遗传病;如果是伴X显性遗传病,则1号患病,其女儿4、6都患病,
也不是;如果是伴X隐性遗传病,则6患病,其儿子9患病,不可能;如果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6为aa,
7为AA,子女都是Aa,不患病,不可能;故高胆固醇血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则1为Aa,2为aa,3为
Aa(1/2)或aa(1/2)。
M的女儿为aa,3为Aa(1/2)时,子代为Aa概率为1/2×1/2=1/4。
②同时考虑两对基因,M的女儿为aa X B X b,Ⅱ-3为AaX B Y(1/2)或aaX B Y(1/2),关于高胆固醇血症,子代患病概率为1/4,正常概率为1-1/4=3/4;关于XLA患病概率为1/4,正常概率为1-1/4=3/4;故子代正常概率为
3/4×3/4=9/16。
【考点】本题考查遗传病分析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力。
5.[生物——生物技术实践](15分)
腐乳是我国民间传统发酵食品,味道鲜美,营养丰富,风味独特,易于消化。
请回答有关问题:
(1)在腐乳的制作中,起主要作用的生物是,它与乳酸菌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
(2)腐乳含有丰富的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等小分子物质,与此有关的物质变化有;。
参与这些物质变化的酶有。
(3)腐乳的制作过程中需加盐腌制,那么用盐腌制的目的是。
要控制盐的用量,因为。
(4)在腐乳的制作中,卤汤是由酒及各种香辛料配制而成的。
卤汤中酒的含量应控制在12%左右的原因
是。
(5)豆腐乳的品种很多,风味各异,其中红方腐乳、糟方腐乳和青方腐乳在辅料上的区别是。
【答案】(1)毛霉毛霉有成形的细胞核(2)蛋白质→多肽→氨基酸脂肪→甘油、脂肪酸蛋白酶、脂肪酶(2分)(3)①盐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避免豆腐块腐败变质;②加盐可以析出豆腐的水分,使豆腐块变硬,在后期
制作过程中不会过早酥烂(2分)盐的浓度过低,不足以抑制微生物生长,可能导致豆腐腐败变质;盐的浓度过高,会影响腐乳的口味(2分)(4)酒精含量过高,腐乳成熟的时间将会延长;酒精含量过低,不足以抑制微生物生长,可能导致豆腐腐败(2分)(5)区别是红方腐乳因加入红曲而呈深红色;槽方腐乳因加入酒槽而槽香扑鼻,
青方腐乳不加辅料,用豆腐本身渗出的水加盐腌制而成
【解析】(1)多种微生物参加豆腐制作,如青霉、酵母、曲霉、毛霉等,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
毛霉为真核
生物,乳酸菌为原核生物,原核生物细胞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真核生物有。
(2)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将豆腐的蛋白质分解为小分子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将脂肪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在多种微生物的协同作用下,豆腐变成腐乳。
(3)腐乳的制作过程中需加盐目的有:①抑制微生物的生长,避免豆腐块腐败变质;②析出豆腐的水分,使豆腐
块变硬,在后期制作过程中不会过早酥烂。
盐的浓度过低,不足以抑制微生物生长,可能导致豆腐腐败变质;盐的浓度过高,会影响腐乳的口味,故要控制盐的用量。
(4)卤汤中酒的含量应控制在12%左右。
酒精含量过高,腐乳成熟的时间将会延长;酒精含量过低,不足以抑制
微生物生长,可能导致豆腐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