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同步精品课堂(提升版)第1单元专题02故都的秋(测)必修2无答案.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故都的秋
(总分60分,时间45分钟)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9分)
谈谈现代散文
中国现代散文,发端于伟大的五四新文化运动。
郁达夫曾说:“五四运动的最大成功,第一要算'个人'的发现。
”正是这种“发现”,沟通了我国新文学和世界现代文学的精神联系,奠定了“自我”在现代散文中的主体地位,激活了“散文的'心'”,具有划时代意义。
散文的写作从此变得面貌一新:不仅由“白话”替代了“文言”,在“文字媒体”的使用上完成了一次全新的转换;而且,由“代圣贤立言”变为“表现自己”,从内容记写上实现了和世界文学的同步对接;同时,“文章”上升为'‘文学”,则又极大地提升了散文的“审美品位”。
现代散文石破天惊般的辉煌发展与巨大业绩,是继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之后散文史上又一次思想、文体的大解放,大突啟!
在散文里,真实而独特的写作“主体”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
郁达夫所说的个人'的发现”云云,其实指的正是走进散文之中的那个活生生的“自我”。
在郁氏看来,文学作品都是变化了的作家之"自叙传”,散文当然更不例外。
据此他指出:“现代的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
他这里所说的“个性”,还有林语堂此前所说的“性灵”,指的也都是这种“自我”。
散文是一种“实” “虚”结合,因“实”出“虚”的艺术。
所谓“实”,指的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物、景等真实的客观外物。
写作“主体”生活在社会现实里,处身于这些人、事、物、景的现实生活环绕之中,他自然会有所观照、感应,并产生出一系列的“生理-------------------------- 心理”反映。
因此,在散文中写出这些激活"主体”精神映射的“实生活”来就显得很有必要;它实在是营造作品精神家园不可或缺的“基石”,是构筑整座情感大厦必不可少的“铺垫”。
在散文的“实生活”层面上,作者所做的是“生活运动”。
在这里,“真实”是绝对的要求。
其记写应准确无误,取信后世,力戒虚构编织,矫情伪饰。
散文的这种“纪实性”,是“文体” 和读者之间千百年来所达成的一种信任“默契”,是不可率性改动的。
散文需要写“实”,但写“实”并非终极目的。
散文的真正用意或精神是在铺垫好这些“基石”后,向情感、精神等“形而上”的领域大胆进发,构建出一个精神或心灵的大厦!而这即是写“虚”。
写“虚”,又可向两方面发展:一是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着力,走客观、向外的路,主“理”,重哲理感悟,求思想深邃,以理智的深刻、明澈取胜——杂文、随笔等走的即是此路;二是在“人类自身”的观照上着力,走主观、向內的路,主''情”,重人性开掘,求心灵净化,以情感的明净、深沉动人——艺术散文走的即是此路。
(有删改)
1.下列对“现代散文”的有关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郁达夫认为现代散文是作家心灵的真实流露,它比以前的任何散文都更能体现作家的个性。
B.现代散文以白话代替了文言,在文字形式上实现了大的变革,从而和世界文学同步对接。
C.现代散文大大提升了散文的审美品位,使散文这种文体获得了思想的大解放而走向辉煌。
D.五四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个体对“自我”的发现,使现代散文不再只是“代圣贤立言” 的文章。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散文是虚实结合的艺术,它既要建立在作家的生活基础之上,又要写出作家的情感、精神。
B.现实生活是作家营造精神家园的基石,散文应该真实地表现这种生活,而不能矫情、虚构。
C.散文的用意是表现出人的精神感悟和情感世界,并以此打动人,所以写实并不是散文
的真正目的。
D.杂文和随笔着力于表现“人与社会”的关系,艺术散文则着力于表现作家自身的情感世界。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文意的一项是()(3分)
A.现代散文由于对“自我”的肯定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先秦之后的古代散文却完全淹没了
自我,是没有“心”的应时之作。
B.郁达夫认为,文学作品都是变化了的作家的“自叙传”,因而他的散文都是其生活的真
实再现,没有虚构和想象的成分。
C.只有以开掘人性、净化心灵为要务的散文才会深沉动人,这样的文章煨实结合,有着特殊的
艺术魅力。
D.现代散文之所以广受读者喜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作家能依据“纪实性”原则,反映真
实的生活,表达真挚的感情。
二、阅读下列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14分)
方岩纪静
郁达夫
①方岩在永康县东北五十里。
岩下街,在方岩的脚下。
②从岩下街起,曲折再行三五里,就上山;山上的石级是数不清的,密而且峻,盘旋环绕, 要过一个钟头,才走得到胡公庙的峰门。
③胡公名则,字子正,永康人,宋兵部侍郎,尝奏免衢婺二州民丁钱,所以百姓感德,立庙祀之。
至于我们的不远万里,必欲至方岩一看的原因,却在它的山水的幽静灵秀,完全与别种山峰不同的地方。
④方岩附近的山,都是绝壁陡起,高二三百丈,面积周围三五里至六七里不等。
而峰顶与峰脚,面积无大差异,形状或方或圆,绝似硕大的撑天圆柱。
峰岩顶上,又都是平地,林木丛丛,簇生如发。
峰的腰际,只是一层一层的沙石岩壁,可望而不可登。
间有瀑布奔流,奇树突现,自朝至暮,因日光风雨之移易,形状景象,也千变万化,捉摸不定。
山之伟观,到此大约是可以说得已臻极顶了吧?
⑤从前看中国画里的奇岩绝壁,皴法皱叠,苍劲雄伟到不可思议的地步,现在到了方岩,向各山略一举目,才知道南宗北派的画山点石,都还有未到之处。
在学校里初学英文的时候,读到那一位美国清教①作家何桑②的大石面一篇短篇,颇生异想,身到方岩,方知年幼时少见多怪,像那篇小说里所写的大石面,在这附近真不知有多多少少。
我不曾到过埃及,不知沙漠中的Sphinx③比起这些岩石来,又该是谁兄谁弟。
尤其是天造地设,清幽岑寂到令人毛发悚然的一区境界是方岩北面相去约二三里地的寿山下五峰书院所在的地方。
⑥北面数峰,远近环拱,至西面而南偏,绝壁千丈,成了一条上突下缩的倒覆危墙。
危墙脚下,离地约二三丈的地方,墙角忽而不见,形成大洞,似巨怪之张口,口腔上下,都是石壁,五峰书院,丽泽池,学易斋,就建筑在这巨口的上下腭之间,不施椽瓦,风雨莫及,冬暖夏凉,而红尘不到。
更奇峭
者,就是这绝壁的忽而向东南的一折,递进而突起了固厚、瀑布、桃花、覆釜、鸡鸣的五个奇峰,峰峰都高大似方岩,而形状颜色,各不相同。
立在五峰书院的楼上,只听得见四周飞瀑的清音,仰视天小,鸟飞不渡,对视五峰,青紫无言,向东展望,略见白云远树,浮漾在楔形阔处的空中。
一种幽静、清新、伟大的感觉,自然而然地袭向人来;朱晦翁,吕东菜,陈龙川诸道学先生的必择此地来讲学,以及一般宋儒的每喜利用山洞或风景幽丽的地方作讲堂,推其本意,大约总也在想借了自然的威力来压制人欲的缘故;不看金华的山水,这种宋儒的苦心是猜不出来的。
⑦初到方岩的一天,就在微雨里游尽了这五峰书院的周围,与胡公庙的全部。
庙在岩顶,规模颇大,前前后后,也有两条街,许多房头,在蒙胡公的福荫;一人成佛,鸡犬都仙,原是中国的旧例。
胡公神像,是一位赤面长须的柔和长者,前殿后殿,各有一尊,相貌装饰,两都一样,大约一尊是预备着于出会时用的。
我们去的那日,大约刚逢着了废历④的十月初一,庙中前殿戏台上在演社戏敬神。
台前簇拥着许多老幼男女,各流着些被感动了的随喜之泪,而戏中的情节说鋅,我们竟一点也不懂;问问立在我们身旁的一位像本地出生、能说普通话的中老绅士,方知戏班是本地班,所演的为《杀狗劝妻》一类的孝义杂剧。
(摘编口《郁达夫文集》第三卷)[注]①清教:欧洲宗教改革时期在英国出现的一支新教教派,提
倡节俭、勤奋的进取精神。
②何桑,今译纳•霍桑。
③Sphinx,斯芬克斯,古埃及的狮身人面像。
④废历,即是阴历。
4.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文章介绍了胡公的事迹,当地百姓对胡公爱戴有加,建立庙宇祭祀他,胡公庙也成为方岩一
个很重要的旅游景点。
B.第④段描写了方岩附近山势的特点,峰顶与峰脚的面积差不多大,构成撐天圆柱体,峰岩顶
上,又都为平地。
C.第⑤段说方岩的山水比南宗北派的画画和外国小说里描绘的大石面还要美,但和埃及的
Sphinx相比则有所不如。
D.第⑦段写了演社戏敬神的场景,意在表明当地人受到胡公的庇佑,生活富足,但并没有很好
继承胡公文化的精华。
E.散文的语言清丽典雅,多用比喻的手法,喻体新奇独特,恰当使用烘托手法,写景状物可谓
描摹入微、曲尽其妙。
5.第③段屮的划线句子在文屮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分)
6.请根据文本,探析为什么五峰书院要建在悬崖绝壁之上?(5分)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25分)
郁达夫:一个人的旅程
卞流光
①郁达夫少年即负文名。
他对自己的期待很高。
从他的诗中,可以感觉到他认为自己早晚会成名。
扬名海内的《沉沦》发表时,郁达夫不到26岁。
可是他等这一天仿佛等了好久。
②郁达夫属于早慧的人,因为三岁丧父,他的童年生活是孤寂的。
记忆中,母亲经常奔波在外,祖母每天念经礼佛。
这在一个小孩的心中播下了孤寂的种子。
接下来的学习生活,从私塾到新式小学到
中学,郁达夫的成绩一直优异,性格却越来越孤僻,这两者好像相辅相成,形成了他既自负又自卑的矛盾性格。
1913年17岁的郁达夫东渡日本,开始了长达十年的留学生涯,除了积极广泛的学习本领外,孤寂和落寞再次强烈地包裹了他。
他曾给一个叫隆儿的女孩做过这样的诗句:几年沦落滞西京,千古文章未立名。
感情上的不顺,志向的难酬,这是他一生焦虑的开始。
③1922年回国后,接触到中国现实后,郁达夫跟许多海外回来的知识分子一样,有一种幻灭感。
《还乡记》这样写道:我一边走一边想起了留学时代在异国的首都里每晚每晚的夜行,把当时的情状和现在在中国的死灭的都会里的流离的状态一对照,觉得我的青春,我的希望,我的生活,都成了过去的云烟。
《沉沦》的风行海内并没有给郁达夫带来实质性的改变。
经济上照样无法立足,还引来无数的误解和谩骂。
回国后一直到1927年僻居上海,郁达夫挣扎在大学教职和作家、杂志编辑两种身份之间。
回国伊始,郁达夫一边在安庆教书,一边写作、编杂志,然后又因为生计无着,再去教书。
这样来来回回有三四次,”为饥寒的驱使,乞食四方,车无停辙。
”
④这个时候郁达夫写过一系列文章,如《还乡记》、《还乡后记》、《南行杂记》和《感伤的行旅》,给读者一个飘零的旅行者的背影。
1926年春,时在广州的郁达夫接到远在北京的儿子龙儿病危的电报,仓惶北归,却还是没来得及见儿子一面。
多年来的奔波漂泊的苦楚,一下子汩汩而出。
他在散文《一个人在途上》的结尾这样写道:现在去北京远了,去龙儿远了。
自家一个人,只是孤零丁的一个人,在这里继续此生大约是完不了的漂泊。
如此凄凉的自况,孰料却成为他一生的谶言。
⑤感情上的连连受挫,加重了他的流离感。
1927年与王映霞相遇之前,郁达夫放浪形迹.流连酒楼歌馆。
“检点青衫旧泪痕,歌场到处有名存。
”然而其背后的孤苦和辛酸,恐怕十倍于他的放纵吧。
与王映霞的结合,让他第一次有了家的感觉。
”朝来风色暗高楼,偕隐名山誓白头。
好事只愁天妒我,为君先买五湖舟。
“郁达夫拒绝了鲁迅的劝阻,从上海移家杭州。
过起来了半名士半隐士的家居生活。
然而好景不长,与国事一样,家庭同样遭遇风雨?飘摇。
备受打击的郁达夫此时应该是很绝望的,从他的选择可以看出:只身去国,自我放逐。
“投荒大似屈原游,不是逍遥范轟舟。
忍泪报君君莫笑,新营生坑(坟墓)在星洲。
”见过郁达夫临难前的最后一张照片。
那沧桑的面容,蜷曲凌乱的发须,几乎让人难以辨识。
⑥他的一生,仿佛是一次一个人的旅程。
不管是选择还是命定,郁达夫没有回头。
郁达夫的性格中有一种自我毁灭的气质。
他的沉沦、颓废、软弱、自卑、自我暴露,掩盖不了其率真赤诚对这个社会强大的冲击力。
郁达夫有许多缺点,这些缺点让人恨,也让人爱,因为这就是他。
终其一生,他没有屈服改变过,哪怕这漫漫旅程,他必须一个人走。
7.下列选项对文章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第一段中”可是他等这一天仿佛等了好久“在文章中承上启下,引起下文对郁迭夫孤寂一
生的叙述。
B.文章多处引用郁达夫的原作中的文字,目的是为了语言的华丽多彩。
C•郁达夫因《沉沦》成名,虽然在经济上没有得到实惠,但在当时得到了整个社会的赞誉。
D.文章题目屮:一个人的旅程,在文屮有儿出有呼应,突出在漫漫旅程屮郁达夫的孤寂。
E.文章中提到郁达夫的生活放荡、颓废,因此其作品消极因素过多,不值得当代读者去
阅读研究。
8.作者说“他的一生,仿佛是一次一个人的旅程”,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分条概括。
(6分)
9.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6分)
10・郁达夫的作品风格独特,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我们学过的《故都的秋》,就体现了他的
创作特点。
结合文中提到的他的其他作品,谈谈对你的写作有怎样的启示。
(8分)
四、语言综合运用。
(12分)
《故都的秋》一文中,作者郁达夫调动了多种感官来描写故都的秋,展示了秋天“清静悲凉” 的意境。
请以“总雾”为描写对象,写一段文字。
要求:①调动听觉、视觉和触觉,写景状物动静结合,有声有色;②融入个人的感受和情思;
③至少运用两种修辞,④不少于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