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第十七中学校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州市第十七中学校史:
广州市第十七中学的前身是私立大中中学和嘉应中学,后两校合并,改为公办,始用今名,至今已经有80年的历史。
大中中学创办人罗光颖、温展鹏等人领导办学,坚持民主进取,教师教风严谨,学生思想进步。
30年代不少学生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1936年3月——9月间大中中学亦建起了党组织,地下党活动不公开,但不受限制。
在党组织的教育下,许多学生奔赴抗日前线,先后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抗战期间,学校分散合并,校址多变。
1937年7月9日,广州首次被日机轰炸,当局要求各大学、中学迁出广州,避免日机轰炸牺牲,大中中学在南海县九江镇设立分校,由校董区萃嵛负责主持。
在广州小北的大中中
学,校园当时属市郊,周围是田地和山岗,较易躲避,仍坚持开课,但常受轰炸影响,时开时停,九江分校则上课安定。
1938年8月,以校董李庆荣为首,在香港新界粉岭租赁校址,开办香港大中中学,设立初中、高中各班,学生除一部分旧生外,另招收一批由广州转到香港的学生,总人数可以百计。
10月21日,日寇陷羊城,广州和九江大中中学分别停办,部分校董转移到香港,壮大了香港大中中学的教师队伍。
香港粉岭大中中学,由于远离市区,不便学生走读;1939年2月在香港般含道和九龙城侯王道分设校址,粉岭大中中学迁至市区。
1939年7月结束般含道校址,学生统—集中到九龙城侯王道校址上课,同时还在九龙城太子道,租有学生宿舍,给赴港就读学生住宿。
在抗日战争期间,大中中学学生结合时代需要,走向社会,走向农村,肩负起唤起群众抗日救亡的责任,开展抗日宣传,宣讲日军暴行和歌唱抗战歌曲,激发群众同仇敌忾
共舒国难的热情。
在开平赤坎的校友,经常歌唱“延安颂”等进步歌曲,使革命的歌声常绕校园。
每逢节日,演出抗日街头剧,围观群众爆满,收效甚大。
办学目标:教育理念先进,管理优化,教学成绩优异,科研成果显著,成为在广州市教育界内享有良好声誉的,高质量、高效益、现代化、有特色的名校。
办学特色:德育为首,以德治教,争创一流文明学校;以教育科研促教育改革、促教学质量提高;以现代教育技术推进教育现代化;校园美化、绿化,成为求知的乐园,育人的花园。
培养目标:使每位同学都自主、主动地发展,具有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能力。
为高一教育层次学校输送合格的学生,为社会发展培养各行各业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