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琴曲《解放区的天》音乐分析与演奏技巧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钢琴曲《解放区的天》音乐分析与演奏技巧分析
摘要:钢琴曲《解放区的天》创作于上世纪60年代,是著名华裔钢琴家储望华先生的代表作之一。

它根据同名歌曲改编而来,音乐风格清新明快、旋律调式简洁新颖,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备受广大群众喜爱。

本文中笔者就从作品的概述、本体分析、演奏技巧等三方面详细分析这一作品的创作手法,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解放区的天》;音乐分析;演奏技巧
引言
钢琴曲《解放区的天》就是由民歌《解放区的天》和《咱们领袖毛泽东》这两首民歌综合借鉴改编而来,在乐曲三部曲式结构中,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节奏、曲调等元素被广泛采用。

钢琴版《解放区的天》在继承原版民歌特色与曲调的基础上,融入了古典钢琴演奏技巧,将中国传统的五声调式与西洋钢琴结合,将钢琴演奏技巧与民族的感情融为一体,这首钢琴曲无论是从音色腔调,曲式结构,演奏技法,都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

这首曲子不仅仅是音乐意境美之外,更多的是民族音乐的传承,这也是中国钢琴曲创作总指导的思想,才能得以长远发展。

一、储望华生平及创作特征
(一)储望华生平
储望华,1941年9月21日出生于湖南蓝田。

他的父母曾出国留学,出生在这样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这样一个书香门第,储望华从很小就受到很好的教育熏陶,而且父母在他的教育上特别重视。

而储望华在很小的时候在音乐方面就展现出过人的才能,而且他特别热爱音乐,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使他在11岁的时候就考上了中央音乐学院附中,主修钢琴。

进一步的学习,使储望华的音乐才能得到了更大的提高,他在学习之余,经常给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配上和声或者是钢琴伴奏,得到了大家的肯定和好评。

这种业余兴趣为他以后作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储望华对于音乐可以说是痴迷程度,为了创编音乐他可以一直研究,尤其是对于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储望华更是投入了很多的精力。

储望华的作品元素大多数源于传统的民族音乐,他将这种元素融入到了自己的钢琴曲创作中,
使得原本是西方的钢琴曲变得有了民族特色,这种创新的风格是中国钢琴音乐上一笔宝贵的财富。

(二)储望华作品及创作特征
储望华可以说是一个高产的作曲家。

从他的创作历程就可以看出来,从他开始创作,每一个年代都会有作品问世,而且每一个都是优秀的钢琴作品。

而在他这么多的钢琴作品中,根据中国钢琴曲改变几乎占据了他整个创作作品。

他在改编的过程中,一直秉承着尊重原创的原则,将民族元素和民族文化符号运用到钢琴作品中,通过这些作品,能给体会出储望华浓浓的爱国热情和他深厚的民族情感。

他的中国钢琴作品共有24首,其中11首都是改编于民歌。

可见民歌在他钢琴作品中的地位有多么重要。

这11首作品并不是连着创作的,而是贯穿了他整个创作历程,出国前他创作了7首,而在他出国以后,并没有影响以至于停止他对民歌元素的热爱,他在出国后又创作了4首钢琴作品。

他成功的将中国音乐在钢琴和声中的立体结构中再现,通过独特的创作手法,创造出具有民族化特性的钢琴曲。

(三)钢琴曲《解放区的天》创作背景
《解放区的天》原本是流行于河北沧州南部、冀鲁交界地区的一首民间传统曲调,最初的歌词是以唱“十二月”为主。

到了1943年,在大秧歌运动中,刘西林借用原来的曲调,重新填词,并成为了歌剧《逃难》的主题歌。

改编后的歌曲,在不断流传的过程中,也有了相应的变化,例如原来歌词中的“边区”被改为了“解放区”,曲调也与之情有所不同被加入了新的节奏,但是改编的同时尊重了原创,使得整体旋律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在当时那个年代,这首歌成为了广为流传的革命歌曲。

音乐的创作与历史环境和政治环境是分不开的,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初,《解放区的天》这首歌,被储望华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和风格改编成了钢琴曲,储望华以同名歌曲改编,但是曲调上却以民歌《咱们的领袖毛泽东》为基础,加以改编。

这首曲子的创作背景是以鹤岗矿区为主,描绘了那里解放区人们美好的生活,主要目的是为了歌颂矿区工人无私奉献、不畏艰险的精神。

这首曲子旋律优美,曲调明亮,虽然是在原作基础上改编的,但是钢琴曲保留了原有的民歌风格,所以听起来更加的亲切。

这首歌唱出了人民和解放军那种亲如一家的深厚情感。

听着
这首曲子,仿佛看到了陕北人革命生活的画面。

二、钢琴曲《解放区的天》的本体分析
钢琴曲《解放区的天》通过中西结合的创作手法,艺术风格和特定音调给予了特定历史的真实写照,表现出了当时人们所生活的一种社会环境,因此,才能在经过半个多世纪后,仍被认可而经久不衰的作品。

同时,钢琴作品的艺术形象并不像声乐作品的艺术形象那样通俗易懂,这部作品通过把声乐形象转换为器乐形象取得的经验,告诉我们这是在中国普及钢琴作品的有效途径。

(一)曲式结构分析
钢琴曲《解放区的天》从曲式结构来看,是典型的在再现的三部曲式中揉进了中国曲式的元素,全曲共有164个小节组成,分为引子、A(a+a1 )、A1(a+a1 +a2 )三段体:
引子(1~13)小节以连绵不断的快速旋律由高到低的层层模进、环环相扣一气呵成,这是传统民间的“连环扣”旋律发展的创作手法,与伴奏声部中的锣鼓节奏共同构成了一幅欢快的而且热烈的场面,极具北方民族的豪迈的色彩。

A乐段(15~30)是由两个乐句构成。

第一乐句(15~24)是由连续平行的音高组成,第二乐句(25~30)中随之而来的附点音符把前后两个动机有机地结合起来,暗示了内在的情绪和语气。

在民族曲调中,小二度音程一般都处于被动地位,而在这首作品中却把小二度音程作为了一个亮点并加以强化运用,如在第二乐句中的第27小节处,作曲家巧妙地将小二度音程安排在中、低音声部中,用这个音程来装饰旋律的低音,使的改编后的旋律更加增添了柔和的色彩,使我们听起来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A1乐段(31~46)为A乐段的重复乐段,也是包括两个乐句。

它的音区作高八度移位,突出由音区所产生的音色与力度的不同,与A乐段形成鲜明的音响色彩对比。

连接部(47~51)是引子(9~13)小节的完全重复,由高到低连绵不断的旋律模进为首部画上一个完满的句号。

中部(52~96)为一个插部,主题是陕北民歌《咱们领袖毛泽东》,充满了浓郁的地方民歌色彩,由起、承、转、合四个部分组成。

中部的第一个板块具有中国风格的特点,是陕北民歌的《咱们领袖毛泽东》曲调改编的钢琴旋律。

下声
部以古筝的琶音与上声部的三和弦紧密连接形成复合对位的织体,如第52~66
小节。

上方的和声色彩是欧洲饱满厚实的和声,下方是和谐优美的民族和声,二者相互交融,刚柔并济,从而构成了中西合璧的新型音响,在当时可谓是独树一帜。

连接部(83~96)回原速,这一乐段的出现为再现部作好了铺垫,使整个乐曲又回到了活泼欢快的画面。

再现部(97~164)又回到了《解放区的天》的这一主题旋律,并且由原来的二段体曲式扩展为变奏因素的A+A1+A2的三段式曲式结构,与尾声一道构成了再现部。

其中A1(113~128)乐段是A(97~112)乐段的高八度移位,与首部相同,A2(129~146)为A(97~112)的变奏。

再现部的变奏部分A2(129~146)充分运用了钢琴手法中的八度、三度、六度的跳进,将旋律的平稳走向进行改变,从而增强了乐曲的欢快的情绪。

快速的十六分音符围绕着旋律上下跳动,在这样的动态中,作曲家将主题都隐藏于这一片活跃的音符中,再一次突显了《解放区的天》这一旋律主题,从而巩固了这一主题动机。

尾声(147~164)呼应了首部主题,使的整首作品完满结束。

这种曲式的布局显然是作者经过深思熟虑而做出的决定,从音乐的重复与变换的发展关系来讲,毋庸置疑第三段应该选用的是A1而不能是C,但是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认为音乐是一种流动过程,它的发展完全可以在新的阶段结束,没有必要再回到开始。

综合考虑了这些因数,作者在第三部分采用了(a+a1 +a2 )的结构,从宏观上看,既符合西方音乐ABA的三段论的思想,又有中国音乐ABC 的构思。

音乐中连续用a的主题旋律,既克服了音乐连续发展造成离心力的影响,增强了音乐的向心力,同时不断的变奏a形成的a1、a2 又形成音乐不断向前流动发展的迹象。

尤其是最后的a2 部分,作者把歌唱的旋律部分隐藏在织体中,整齐划一的十六分音符让气氛更加欢快热闹,充分发挥了左手分解和弦的优势和右手五声音阶的走向,尽情地展示了钢琴高音区晶莹剔透的音色,无论是从和声上还是节奏上,都有着运动的美感。

为了能够使单独的两个乐段自然而热的连接在一起,《解放区的天》这部钢琴曲采用了在每一段结尾都加入尾奏的方式,这可以说是这部钢琴曲的一大亮点。

中国传统的曲式是单三部,这样的单三部曲式总的来说是相对完整独立的,
同时也是封闭的,而西方的音乐则与我们不同,它的每一乐段都是开放式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加强乐段之间的联系,例如主属的转调等的运用。

钢琴曲《解放区的天》每一乐段都是一个独立完整的乐段,根本无法运用西方开放式的机构使其进入下一乐章,用什么办法能够顺利的连接两个乐章成了问题,而作者的巧妙之处就在于此,作者在在每一乐章的结尾处加入了尾奏音乐,这样一来,这个尾奏就将两个完全独立的乐章结合在了一起。

既让上一个乐章干净利落的结束,也为下一乐章做了铺垫,真的可谓是一箭双雕。

(二)旋律特点
钢琴曲《解放区的天》全曲贯穿了民间锣鼓节奏,动态的旋律勾勒出轮廓的形态,这是作品的主要特点。

主题旋律构建在欢快的秧歌节奏之中,连续平行的音高在跳音的陪衬下显得从容自如,随之而来的附点音型把前后两个动机有机的联系起来,暗示出旋律内在的语气和情绪。

在创作曲调的过程中,作曲家在曲调的表现技法里注入了民族风味,例如在引子部分(4-13小节)上,使用的旋律是民间常用的“连扣法”,即旋律由高至低层层递进,给人一种一气呵成,环环相扣的感觉。

而且在伴奏上,采用的是锣鼓点伴奏,伴奏和旋律二者的有机结合,形成了极具北方特色的欢快而又热烈的场面。

在创作作品旋律的时候,很少使用小二度音程,但是在《解放区的天》这部钢琴曲中,却把小二度音程作为了这部钢琴曲的亮点,而小二度音程也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被巧妙的安排在了第27小节处,运用中、低音声部,用小二度音程去修饰旋律的低音,这个元素的加入使旋律变得更加的柔和。

同时,小二度音程的加入使整个曲子都焕然一新,有了美感的同时也提升了曲子的内涵,这样的亮点能够更加吸引听众。

还有,再现部的变奏部分(第 129-146 小节),充分运用了钢琴手法中八度、三度、六度的跳进,改变旋律的平稳走向,从而增强了乐曲的欢快情绪,这种钢琴性能特有的作曲技法与莫扎特《土耳其进行曲》后段同出一辙,同时又与中国民间旋律技法加花有着密切联系,快速的十六分音符围绕着旋律上下跳动,在这样的动态中,储望华将主题旋律隐藏在一片活跃的音符之中,再一次突出了《解放区的天》这一主题旋律,重复巩固了这一主题动机。

三、钢琴曲《解放区的天》的演奏技巧
(一)节奏的把握
这首钢琴曲《解放区的天》有我国民族音乐的节奏特点,即运用变化拍子的同时,穿插一些附加时值的拍子。

整首曲子的节奏以2/4拍居多,加入一些小篇幅的3/4拍共六次,后又加入一个4拍,最后又回到2/4拍,这种不规则变化的节奏给人留下弹性节怕的印象,展现了我国传统审美中讲求布局井然有序的美学思想。

《解放区的天》中,看起来非规律变化的节奏在一大句仍维系着内在的融合与均衡。

在西方音乐中运用“附加值”节奏较多的是法国作曲家梅西安。

这种节奏在我国少数民族音乐中也层出不穷,比如《木卡姆》这一维吾尔族音乐中的1/8拍子,会使得音乐情绪富有律动性、生动且活泼。

此类节拍在钢琴曲《解放区的天》中恰当的运用,不难看出作曲家在寻求中西音乐节奏特征的统一性。

钢琴曲《解放区的天》的节奏在整体上呈现出“快—慢—快”的显著特点。

一开始,在引子部分,节奏上属于是欢快的,作者在开头借用了锣鼓点这一民间传统的节奏,目的是为了营造出那种紧张的氛围,听众的心会被牢牢的抓住,甚至会紧张到极点,而就在这弦被绷的紧紧的时候,突然来了一段比较舒缓的音乐,观众的心又会一下子放松下来。

而就在观众享受这放松的音乐的时候,突然一段“连环扣“的下行五声音阶,将整段音乐带入了高潮部分,主题旋律开始,最后在激烈的节奏中结束。

相对于引子部分的节奏,B段的节奏明显上有了变化,由原来的急促变得平缓,而且声音更加明朗。

不在给听众紧张的感觉,而是一种舒缓的放松。

而在A1段节奏又开始作用锣鼓声,气氛变得热闹起来,这种节奏的运用在A2部分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这更是一种感情上的升华,这一段的节奏呼应了前面A段的节奏。

整体上分析《解放区的天》这部钢琴曲,他的节奏主要受西方音乐的影响,呈现出“快—慢—快“的节奏布局,将听众的心紧紧的抱住。

(二)力度的控制
在乐曲引子部分的前4小节上采用不同的音区,在弹奏时,要把右手的所有力量落在指尖上,只有这样弹出来的声音才能够更强更有穿透力,才能够将右手和弦的最高音调弹出来。

而左手的配合也很重要,左手的柱式也需要强而有力,但是力量要尽可能的下沉,力度要有所变化,营造出那种热闹非凡的场面。

随后的4小节随着乐曲情感脉络的发展越发欢快。

右手的旋律采用了十六分音符急速地跑动,并重复相同的节奏型来表现兴奋的、热闹的情绪与场景。

左手和弦要运用手腕的力量,手指尖贴键,有弹性的演奏。

紧接着双手一同以五声音阶式旋律进行了4小结的下行模进,音乐循序渐进的发展,用一个铿锵有力的四分音符,利索的以主音结束引子部分。

(三)触键的方式
A段(15-30小节)的主题旋律直接引用河北民歌《解放区的天》的曲调,采用乐句与歌词完全统一的结构。

右手手指用力量绷住,指尖要求力量均衡切富有弹性的采用轮指的指法匀速速触键,快速的轮指演奏,要求清晰、有颗粒感,弹奏附点节奏要采用“长强软弱”的原则,将两个音符弹出悠起来的感觉。

左手伴奏以八分音符的分解和弦欢快的、有动律地弹奏,看起来不经意的修饰,实际上是在效仿锣鼓的鼓点,像极了轻盈的秧歌步。

B段的旋律开始转变,主要引用的是《咱们的领袖毛泽东》这首歌曲,这样的旋律听起来更好的舒缓不急躁,而且很有流动性,情绪、伴奏织体线条拉长,在力量的运用上也与A段有所不同,由原来的强有力的声音开始减弱,不仅力量上下降,速度上也有所下降,整体来说,就是由热情欢唱转变为抒情。

在弹奏时,左右手的分工是很明确的,而且所运用的指法也不同,右手要在小字2组和小字3组之间将旋律演奏出来,弹奏时触键不能太虚,要将声部柔和平缓的弹奏出来,给人一种抒情式的感觉。

右手则运用琶音伴奏音型,弹奏时需要用手臂的力量去控制手腕,进而带动手指,用惯性的手法去触碰琴键,就好像是在跟着伴奏歌词一样。

在该段的74小节,左手在低音区重复了该段的最后一句
的旋律,以加深印象,用减弱、减慢,为乐曲的审美体验留有一分期待感。

在第83小节,恢复到主题速度,乐曲进入采用了引子为素材变奏而成的连接段,音乐进入到以引子为材料变奏的连接部。

(四)变奏的处理
在变奏中求得发展是钢琴曲《解放区的天》的音乐特色,作曲家抓住了变奏这一中国音乐的灵魂,选择同一音乐材料进行加工,达到了主题鲜明,却又不枯燥乏味的效果。

作曲家共采用了两种变奏的方法,一是上下八度的变奏,音乐从第十五小节到第三十小节为主题音乐,第三十一小节开始到第四十五小节把主旋律提高了八度来演奏,这也是一种常见的简易变奏方法,不同音域音色的变化会给听者耳目一新的感觉;二是主旋律变奏加花,到了第一百三十六小节,在主旋律之间增添了很多上下跳动的十六分音符,使旋律变得轻松活泼,再现了解放区的人们过着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幸福生活。

这种变奏的音乐作品有很多,国内的如广东音乐《旱天雷》,就是凭借大量的变奏来表达人们久旱逢甘霖时内心的喜悦;国外的有我们比较熟悉的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第五乐章,开头的主题描写雨过天晴时牧人欢乐的歌声,用了固定旋律变奏和装饰音的变奏手法,主题旋律之后,旋律一次比一次降低八度,伴奏音型一次比一次加速,力度也一次比一次加强,从而使欢快的情绪逐步升温。

四、结语
储望华钢琴曲《解放区的天》的创作,是作曲家个人经历的积淀,倾注了毕生的艺术精力。

乐曲将人民热烈拥护我们的领袖的生动场面描述出来,描绘了解放区人民锣鼓熏天、欢歌笑语,歌舞新生活的热闹场景,表达出了解放区人民对美好新生活的向往。

在演奏的过程中只有深切的体会并展现这种热烈的情感,才能真切地将翻身做主人的老百姓对共产党和民主政府的爱戴与拥护之情重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