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耳蜗植入的相关进展

合集下载

人工耳蜗再植入术的研究进展

人工耳蜗再植入术的研究进展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440·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15年 8月第 18卷第 4期 ChinJClinHealthc,August2015,Vol.18,NO.4
步减缓。而其他如试听疼痛、面神经刺激、眩晕等也 偶有报道[34],听力学测试提示神经反应遥测阈值的 下降和阻抗增加。为与装置故障相鉴别,可用 CT 平扫来判断电极的移位。电极脱出多发生于电极植 入深度不够或耳蜗骨化的患者。由于电极末端的组 织纤维化和腔隙闭塞,这使得 RCI时再次完整插入 困难。缓慢下降的言语感知能力提示电极脱出可能 是一个动态渐进的过程[3]。在儿童患者,有人提出 电极伴随着颅骨的生长而发生移位,建议电极加引 线进行固定。耳蜗骨化以及电极作用于耳蜗外侧壁 的压力与电极脱出密切相关,使用弯电极则能减少 这种情况的发生[23]。为降低电极脱出的发生率,在 耳蜗开窗处用颞肌筋膜等予以填塞,以固定电极,另 外电 极 导 线 应 置 入 骨 槽 内,用 骨 粉 固 定。 Cohen 等 [24]曾尝试使用 钛 夹 将 电 极 固 定 于 砧 骨 以 保 持 电 极位置。 1.5 装置相关适应证 1.5.1 面神经刺激 面神经刺激是 CI术后常见并 发症[2528]。可能 是 为 刺 激 听 神 经 所 需 的 较 大 电 流 在骨质部分导电性能的改变或者耳蜗的外侧壁与面 神经紧密靠近的剖结构而发生了漏电。而弯电极则 因其更靠近蜗轴而减少对耳蜗外侧壁的影响,降低 对面神经刺激的可能[29]。 1.5.2 确认或疑似装置故障 当植入装置性能问 题出现时,一般先检查外设装置和调整装置程序的 设置;然后评估电极串位置;必要是对内部装置进行 完整性检测。由于儿童欠缺有效表达能力,装置缺 陷不能够被及时发现,所以对人工耳蜗的工作状态 做出有效 判 断 显 得 尤 为 重 要。 Marlowe等[3]指 出, 相比较于年长的孩子,幼龄的患者更容易达到和超 过先前的性能峰值。这一结果提示在儿童言语感知 和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不应该延迟 RCI。

人工耳蜗的技术和发展

人工耳蜗的技术和发展

人工耳蜗的技术和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工耳蜗的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人工耳蜗是一种电子设备,可以帮助耳聋患者听清楚声音和语言。

它是一种通过植入手术将內耳的神经系统部分替换成电子部件的技术。

如今,人工耳蜗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耳聋治疗领域,其技术也在不断创新与发展。

人工耳蜗的技术原理人工耳蜗的工作原理基于一个简单的事实,即声音是由震动产生的。

当空气分子和固体物体受到振动时,它们会通过声波的形式传递声音。

在正常的耳朵中,内耳与大脑协同工作,将接收到的声音转换为电信号,然后通过神经系统传输至大脑。

然而,当人们遇到耳聋问题时,这个处理过程受到了干扰。

在这种情况下,人工耳蜗设备作为替代式设备,帮助将声音转换为电信号,并且将信号传入大脑。

这个流程与正常耳朵中的处理过程大致相同,帮助耳聋患者听到清晰的声音。

人工耳蜗的技术发展历史人工耳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60年代,当时的科学家开始实验并开发人工耳蜗技术。

在1972年,第一台实现二次发动机手术的人工耳蜗设备成功问世。

这种设备使用一个由外部麦克风和外部处理器控制的电缆,用于将自然声音转换为电子信号,并将其传输到植入在耳朵内部的电子设备中。

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人工耳蜗技术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比如,一些制造商引入了数字信号处理器,这使得人工耳蜗能够更精确地控制声音和更完整地还原声音。

此外,相较于早期的现象检测器,现代的人工耳蜗还能够更快、更准确地识别语音特征。

人工耳蜗的技术发展现状如今,人工耳蜗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

根据统计数据,到2020年底,公共部门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安装了超过60万台人工耳蜗——这是令人瞩目的数字。

值得注意的是,人工耳蜗设备并不是一种“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

作为替代技术,人工耳蜗设备仍然需要不断更新和提高。

目前,人工耳蜗技术的发展方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更小巧:随着技术进步和人工耳蜗部件的不断缩小,未来的人工耳蜗将变得更加小巧。

这意味着,患者可以更方便地植入设备,也更容易隐藏设备。

国产人工耳蜗现状及展望

国产人工耳蜗现状及展望

专题论坛人工耳蜗EATURE76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NEWS AND REVIEWS/March 2011, Vol.26, No.2[关键词] 耳蜗植入物(Cochlear Implants );听觉丧失,感音神经性(Hearing Loss ,Sensorineural );研究(Research );临床试验(Clinical Trials );中国(China )国产人工耳蜗现状及展望陈兵陈兵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耳神经颅底外科,上海 200031江苏人,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听觉医学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工作。

Email :b_chen66@人工耳蜗是现代医学的重要成果之一,是目前国际公认的能使双侧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恢复听觉的唯一有效装置。

国外自20世纪60年代开展人工耳蜗研发工作以来,近十余年取得了突破性进展[1],技术水平至臻完善,临床应用效果明显。

目前,常用的人工耳蜗产品主要有3种:澳大利亚Cochlear 公司的Nucleus ,美国Advanced Bionics 公司的Clarion 及奥地利MED-EL 公司的产品。

到2010年底,全球共有20余万人接受了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ation ,CI ),而我国内地却只有1万多例患者进行CI 。

由于我国人工耳蜗产品全部依赖价格高昂的进口产品,使众多患者只能望“洋”兴叹,人工耳蜗国产化势在必行。

我国人工耳蜗的研制工作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王正敏教授主持的人工耳蜗研究小组(简称上海小组)[2]和北京协和医院研究小组等分别进行该方面的工作。

上海小组设计单道隔皮射频载波向耳蜗输入模拟语言波形的电信号,达到分辨主要环境声的效果,生物相容性佳,与美国House 耳科研究所报道的单道人工耳蜗结果类似。

当年上海小组在全国应用和推广单道人工耳蜗达800余例,与此同时,上海小组把目标指向科技水平更高的数字多道人工耳蜗。

人工耳蜗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

人工耳蜗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

人工耳蜗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和智能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耳蜗技术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人工耳蜗技术是一种能够改善听力障碍症状的技术,它是通过在耳蜗中植入电极,将声音信号转化成电信号,然后直接将电信号传输至听觉神经,从而恢复听力功能的。

本文将介绍人工耳蜗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

一、人工耳蜗技术的发展历程人工耳蜗技术最早起源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最初是为了解决耳硬化症这种极为罕见的听力障碍而研究的。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电子技术和微型制造技术的迅速发展,为人工耳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人工耳蜗技术的应用领域也逐渐扩大,比如用于老年人、儿童等人群的听力康复。

二、人工耳蜗技术的应用现状目前人工耳蜗技术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比如在婴儿听力筛查、老年人听力康复、聋哑人的语言训练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

人工耳蜗技术的成功应用,不仅改善了患者的听力障碍,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交能力。

三、人工耳蜗技术的研究进展1. 磁共振成像技术人工耳蜗技术最大的挑战之一是确定电极的确切位置,以确保正确传递声音信号。

传统的方法是靠手术操作,在手术中通过眼睛来确定电极的位置,这种方法存在一定的误差。

近年来,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发展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可能。

磁共振成像技术可以非侵入地确定电极的位置,从而提高手术成功率和电极的放置准确度。

2. 人工智能技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研究人员开始探讨如何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人工耳蜗技术中。

一些研究表明,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通过分析大量听力数据来预测患者的听力障碍分级,并基于分级结果来优化人工耳蜗的调整参数,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3. 电极设计技术人工耳蜗技术中电极的设计很重要,它直接影响电极的功能和治疗效果。

近年来,研究人员开发了一些新型电极设计方案。

例如,一种名为“双音三极”的电极设计方案,可以在一个电极内部划分出多个区域,从而提高电极的漏音率,提高听力恢复效果。

人工耳蜗埋植物耐受性研究进展

人工耳蜗埋植物耐受性研究进展

V01.21No.8AD嘣2010HAINANMEDICALJOURNAL‘海南医学)2010年第2l卷第8期・专家论坛・符征。

男,1962年生,海南籍,现任海南省人民医院耳鼻咽喉一头颈外科主任,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主要研究方向为耳显微外科。

1990年8月开创海南省耳显微外科,开展海南省第一例“耳显微外科手术”、第一例“耳神经外科手术”、第一例“人工耳蜗”手术、第一例“钢丝特扶隆活塞人工镫骨治疗耳硬化症”手术,率先开展海南省耳畸形整形手术及侧颅底手术。

先后在国家有关医学杂志上发表论文10多篇,其中《喉鳞癌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获2001年度海南省科技优秀论文三等奖。

参与编写《医家金鉴耳鼻咽喉科学卷》和《公务员健康教育读本》等书籍。

兼任《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通讯编委,《中华耳科杂志》、《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等核心杂志编委,中国听力医学发展基金会第三届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海南耳鼻咽喉科分会副主任委员,海南省“515”第三层次人才。

人工耳蜗埋植物耐受性研究进展符征(海南省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海南海口570311)【摘要】人工耳蜗是治疗双耳重度或极蓖度感音神经性耳聋唯一方法,但人工耳蜗植入耳蜗内,其埋植物耐受性问题是人工耳蜗能否长期工作问题,国内外人工耳蜗研究者一直关注此研究课题,本文对此研究课题进行综合阐述。

【关键词】人工耳蜗;埋植物;耐受性【中图分类号】R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350(2010)08—00l卅2人工耳蜗(也称耳蜗埋植或电子耳蜗)指的是由话筒、处理器、接收器、电极构成的一种装置,用来刺激全聋人耳蜗内残存的听神经,以期使聋人重新获得听觉的一种新技术…。

自1957年法国Djoumo和Eyries¨1二氏用电刺激一位双耳全聋病人的听神经获得听觉的报告发表后,引起了国际耳科学界的有关科学家的重视。

人工耳蜗植入术前的影像学检查进展

人工耳蜗植入术前的影像学检查进展

【 6 ] 李霞. 苍附导痰汤加减治疗妇科病医案3 则[ J ] . 中医药导报, 2 0 0 9 ,
1 5 ( 8 ) : 6 7 .
[ 7 ] 程艳霞, 刘香梅, 李凤英等. 氯米芬联合山续茯蓉导痰汤治疗多 囊卵巢综合征致不孕4 8 例临床分析[ J ] . 中国全科医学, 2 0 0 7 , 1 0
浙江 中医药大学 学 报, 2 0 0 8 , 3 2 ( 4 ) : 4 5 0 — 4 5 1 .
[ 1 0 ]洪雁 , 黄晓 梅. 自拟补 ’ 肾活 血化 痰方 治疗 多囊 卵巢 综合 征所 致不 孕3 0 例临 床观 察 [ J ] . 云南 中医 中药 杂志 , 2 0 0 8 , 2 9 ( 6 ) : 3 0 ・ 3 1 . [ 1 1 】邓 阿 黎, 周忠 明, 姜惠中. 中 西医 结合 治 疗 多囊 卵 巢综 合 征所 致 不 孕症 临床观 察 [ J ] l 湖北 中医杂 志, - 2 0 0 8 , 3 0 ( 1 2 ) : 1 8 - 1 9 .

气得疏、脾复健运、气【 [ 『 l 运行得畅、湿除瘀逐痰消,最终致经调而孕 育有期。另外,笔者在临床中发现,在治疗的同时,要求患者配合医
者 ,改变不合理饮食结构 ,参加适 当运动 ,保持 心情 的舒畅 ,可使疗
效 更佳 ,并可在未发病 阶段或发病后未转化的前 期 ,预防相关疾病 的
子 、丹参 、香附 、川 牛膝 )加减治疗 。行经 期酌加当归 、川芎 、桃仁
3小 结
[ 4 ] 张跃 辉 , 胡敏 , 吴 效科 , 等.“ 痰湿 型” 不孕 症 的病 因病机 及其 生物 学基础 研究 [ J 】 . 世界 中西 医结合 杂志, 2 0 1 0 , 5 ( 7 ) : 5 7 6 — 5 8 1 . [ 5 ] 闵静 红 . 肥 胖性 不孕 的辨治 体会 [ J ] . 四川 中医, 2 0 0 7 , 2 5 ( 3 ) : 2 5 — 2 6 .

电诱发听性脑干反应应用于人工耳蜗植人的研究进展

电诱发听性脑干反应应用于人工耳蜗植人的研究进展

等 测 得 E R 的 波 I 和 波 V 潜 伏 期 分 别 为 2 O ± 0 2 0 AB I I .4 .0
和 3 9 ± 0 4 。 由 于 人 种 、 备 、 试 环 境 及 E R 潜 . 6 . 1ms 设 测 AB 伏 期 零 点 处 理 不 同 , 实 验 室结 果 略有 不 同 。E R 波 潜 伏 各 AB
术 , 刺 激 伪 迹 尚 不 能 彻 底 清 除 , 此 波 I 辨 认 和 分 析 会 电 因 的
受 到 影 响 。 与 ABR一 样 , II和 波 V 是 最 稳 定 和 最 易 辨 波 I
认 的, 多研究都专注 于这两 个波 的分析 。K b 许 u o等 测 得 E R 波 I 和 波 V潜 伏 期 分 别 为 2 1 AB I I . 7和 4 0 , 靖 宁 . 8ms 程
Hale Waihona Puke 为 一 种 客 观 评 估 听 觉 传 导 通 路 功 能 状 态 的测 试 方 法 , 应 用 已 于 人 工 耳 蜗 植 入 的术 前 评 估 、 中 监 测 和 辅 助 术 后 调 机 等 。 术
本 文 对 EAI 3 R应 用 于 人 工 耳 蜗 植 人 的 进 展 综 述 如 下 。 1 EAB 测试 与 特 征 R
时 间。
E B 的记 录 方 法 与 A R类 似 , 同 之 处 是 用 电 刺 激 A R B 不 代 替 声 刺 激 , 同步 触 发 诱 发 电 位 仪 进 行 平 均 叠 加 , 诱 发 并 由 电 位仪 记 录 听性 脑 干 反 应 。E R各 反 应 波 的 命 名 与 AB AB R 的命 名 相 同 , 波 形 形 态 亦 与 A R相 同 。 其 B 18 9 3年 Smmo s i n 等 i 出 E R 输 人 一 输 出 函 数 与 指 AB 残 存 听神 经 有 关 , 来 Ha [ 证 明 E B 可 以 粗 略 地 估 计 后 l2 l A R 受 损 耳 蜗 螺 旋 神 经 节 的残 存 神 经: 及 其 功 能 , 牧量 因此 可 以 利 用 E B A R测 试 间 接 评 估 残 存 神 经 状 态 , 估 患 者 电 刺 激 后 评 能 否 获 得 听觉 , 便 选 择 合 适 的植 入 者 或 判 断患 者 哪 侧 耳 更 以 适 合 手 术 , 可 能 减 少 人 工 耳 蜗 植 人 后 无 效 的风 险 。 尽 11 E B . A R测 试 方 法 E R 测 试 可 分 别 应 用 在 人 工 耳 蜗 AB 植 入 术 前 、 中 和 术 后 。术 前 E B 术 A R检 测 需 要 在 全 麻 后 进 行 , 常在 人 工 耳 蜗 植 入 前 将 特 制 的 电 极 经 鼓 膜 放 置 在鼓 岬 通 或 圆窗 龛 处 , 发 听 神 经 和 脑 干 听 觉 核 团 产 生 一 系 列 电 活 诱 动 ; 中 和 术 后 E R 测 试 可 直 接 通 过 人 工 耳 蜗 电 极 实 施 术 AB 电刺 激 螺 旋 神 经 节 细 胞 及 外 周 末 梢 引 出 神 经 电 反 应 , 同 之 不 处 在 于 前 者 是 在 全 麻 下 进 行 , 者 只 需 要 受 试 者 处 于 安 静 状 后 态 即可 。测 试 过 程 应 注 意 E B 易 受 肌 肉 动 作 电 位 和 脑 电 A R 的 影 响 , 录 电极 置 于 颅 顶 或 前 额 , 考 电 极 置 于 乳 突 或 同 记 参 侧 耳 垂 , 地 电极 置 于 眉 间 。 E B 接 A R刺 激 重 复 率 l ~ 3 7 5次 / 秒 , 通 滤 波 1 ~30 0 Hz 叠 加 10 0 0 带 0 0 , 0 ~20 0次 , 描 时 间 扫 l ~ 2 。值 得 注 意 的 是 , 岬 一 E R 易 受 经 鼓 膜 刺 激 O 0 ms 鼓 AB 针位置的影响 , 因此 如果 不 能 获 取 E R波 形 , 议 再 重 新 AB 建

人工耳蜗植入术的影像断层解剖学研究进展

人工耳蜗植入术的影像断层解剖学研究进展
究进 展作 一归纳 。 l 面 神经 隐 窝
2 圆窗龛
圆窗龛 是 中耳 腔 内鼓 岬后 下方 的一个 隐蔽 、 杂 复 的骨 性龛状 隐窝 , 横 断 圆 窗龛 层 面 上 , 窗 龛 龛 口 在 圆 至 圆窗的边缘 最短 距 离平 均 为 ( . 6 0 1 ) 0 6 ± . 6 mm[ 。 从 螺旋 板末端 到 圆窗 中心 和 圆 窗 的边 缘 的 距离 分别 是 12 和 20 1 圆窗龛 上缘 至 面神经 垂 .6mm . 6mm[ 阳; 直 段 的距 离平 均为 (. 9 10 ) 5 4 ± 18 mm[ , 圆窗 龛 境 5对 ] 界 不 明显 的患者 , 清 楚暴 露 圆窗 龛 , 为 需要 尽 量 磨 除
面神经垂直段前方的骨质, 此时要注意防止电钻因高 速旋 转磨擦 骨壁 所产 生 的高热 透 过 已磨 得 菲 薄 的面 神经 骨壁 , 而 引起 面神经热 灼伤 。术 中如遇 到 面神 从 经前置时 , 暴露圆窗龛将更加困难 , 此时应尽量磨薄 外耳 道后壁 , 并调 整头 位 , 以扩 大视 野 , 不能 破坏外 但 耳道 后壁 , 以避免感 染 。有资 料认为 遇 面神经变 异 的 患者 , 在术 中不能暴 露 圆窗 龛 时 , 可考 虑 将 面 神 经移 位或 经面神 经后缘 与后半 规管 之 间进 人后 鼓室 [ 1 ¨。
耳蜗位于前庭前部 , 形如蜗牛壳 。在人工耳蜗植 人 术 中, 通常 将 电极 经 圆窗植人鼓 阶或 于圆窗龛 上方 钻 孔将 电极植 人鼓 阶 [,] 目前 采用 较 多 的是 在 圆 11 。 23 窗龛上缘用直径 1m m钻 头磨开鼓 阶, 观察到基底 板, 然后将 刺激 电极 经 鼓 岬钻 孑 送 人鼓 阶 , 至有 效 L 直 电极全部送人为止[ 。徐刚等将在耳蜗底 回的切开 1

治疗耳聋的科技现状与未来

治疗耳聋的科技现状与未来

治疗耳聋的科技现状与未来现代科技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便捷和进步。

而在医疗领域,科技的进步也为人类带来了更多的希望。

治疗耳聋的科技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为失聪人士带来了更多的希望和改善。

本文将会探讨当前治疗耳聋的科技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蜗蜊植入式人工耳蜗蜗蜊植入式人工耳蜗是目前治疗耳聋的主要方法之一。

这种治疗方法通过手术将人工电极植入患者的耳蜗,其作用是将声波转化为电信号,从而刺激听神经。

虽然该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一些耳聋问题,但是其效果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如手术技术、人工耳蜗的品质等等。

同时,对于某些耳聋患者,该方法效果不佳。

所以,有必要对该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和开发,以改善治疗效果。

二、干细胞治疗耳聋干细胞治疗耳聋是近年来的一项新兴技术,其原理是将干细胞注入患者的内耳,通过生成新细胞,从而修复受损的听觉神经元和毛细胞,改善听力。

干细胞治疗是一种非手术治疗方法,可以减少手术带来的疼痛和创伤。

此外,该方法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耳聋程度。

但是该方法目前仍处于研究阶段,需要进一步的实验和临床试验来证明其疗效和安全性。

三、人工耳蜗的改进和升级目前,蜗蜊植入式人工耳蜗是最常用的治疗耳聋方法之一。

但是其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人工耳蜗的品质、手术技术水平等。

所以,研发更好的人工耳蜗是治疗耳聋试图更高效、更安全的一种途径。

同时,利用新技术来创新电极设计,提高电子元件的敏感性和稳定性,是未来修补人工耳蜗的一个重要方向。

另外,当前第一代人工耳蜗的电极数量有限,一些高频部位无法刺激。

因此,提高人工耳蜗的电极数和覆盖面积以及提高电极在大范围内的定位精度,将是未来的重要课题。

四、听觉中枢植入听觉中枢植入是一项近年来的新兴技术,其原理是通过电极刺激听觉中枢的神经系统,以改善耳聋。

与其他治疗耳聋的方法相比,听觉中枢植入的电极能够穿越血液大脑屏障,刺激大脑皮层区域,从而实现听力改善。

这项技术潜在的优势是,可以帮助耳聋的患者恢复自然的听力,而无需借助其他设备或外在设备的帮助。

基于MEMS技术的人工耳蜗研究

基于MEMS技术的人工耳蜗研究

基于MEMS技术的人工耳蜗研究人工耳蜗是一种通过植入电子设备来治疗听力障碍的医疗器械,也是近年来医学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成果。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MEMS技术作为一种微纳米加工技术,已经被应用于人工耳蜗的制造中,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本文将从MEMS技术在人工耳蜗的应用、MEMS耳蜗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MEMS耳蜗的优势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MEMS技术在人工耳蜗的应用MEMS技术是利用微米和纳米级别的加工工艺,将传统的机械、电子和光学技术融合在一起,形成高度集成的微系统。

在人工耳蜗中,MEMS技术可以应用于耳蜗声电转换系统、电极阵列、微型传感器、电子开关等部件的制造和装配中。

与以往的机械加工技术相比,MEMS技术具有制造精度高、材料利用率高、成本低等优点。

这些优点使得MEMS技术在人工耳蜗的制造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MEMS技术可以制造尺寸微小的电极阵列,让耳蜗更好地适应耳内环境的形态和大小,提高诱发电位的信噪比;同时,MEMS技术还可以制造微型传感器,实现对耳蜗内环境的实时监测。

二、MEMS耳蜗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目前,MEMS技术在人工耳蜗领域的应用已经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国内外的学者们通过理论模拟、实验验证等多种手段,不断地探索MEMS技术在人工耳蜗中的应用效果和机理。

国内学者们张志新等人研制出的MEMS人工耳蜗在国内外都获得了广泛认可,并在耳蜗植入手术中得到了成功的应用。

此外,国际上也有不少研究机构在MEMS人工耳蜗的制造技术、硅耳蜗梁的新型材料研究等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

这些研究成果为MEMS人工耳蜗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未来,MEMS人工耳蜗的研究方向将更多地集中于如何提高人工耳蜗对语音的分辨度和识别能力。

其中,改善语音信号的传输是关键之一。

除此之外,研究人员还需探索MEMS耳蜗与人体生物组织相适应的生物材料,并进一步探究微机电系统在人工耳蜗中的应用潜力。

三、MEMS耳蜗的优势相对于传统的人工耳蜗,MEMS耳蜗具有以下几个显著优势:1. 尺寸微小。

人工耳蜗植入的相关进展

人工耳蜗植入的相关进展

•专家笔谈•人工耳蜗植人的相关进展韩东一1王国建1DOI:10. 3969/j. issn. 1006-7299. 2016. 06. 002网络出版时间=2016 —11 一2 16:18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 cnkL net/kcms/detail/42. 1391. R. 20161102. 1618. 010. html【中图分类号】R764. 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6 — 7299(2016)06 — 053〇 — 04作为人类最伟大的仿生科学成果之一,人工耳 蜗是迄今最成功的用于重建听觉的植人式电子装 置,全世界已有超过30万重度听障人群因接受了人 工耳蜗植人而重返有声世界[1]。

基于正常耳蜗的生 理结构及感音原理,人工耳蜗是将声音信号转化为 电脉冲信号,通过植人耳蜗内的电极序列兴奋耳蜗 内残余的螺旋神经节细胞,重建耳蜗的听觉功能。

自人工耳蜗问世以来,随着人们对听觉生理病 理的认知不断深人,以及精密工艺水平的提高,人工 耳蜗软硬件技术得以不断突破,这使得人工耳蜗植 人手术对内耳组织结构的保护以及声音精细结构的 重建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由此,植人理念不断更新,适应人群不断扩大,声音重建日臻完善。

近十年来,人工耳蜗的进展主要体现在人工耳蜗产品研发、内耳 畸形患者的人工耳蜗植人、双侧人工耳蜗植人、残余 听力保护及听神经病患者的人工耳蜗植人等方面。

2013年出台的中国《人工耳蜗植人工作指南》[2],在规 范国内临床工作以适应人工耳蜗快速发展上发挥了 积极的作用。

本文主要论述人工耳蜗植人的相关研 究进展,以进一步提高临床医师对此的认识。

1不断更新的人工耳蜗产品目前中国市场上的人工耳蜗系统主要来自四家 制造商:奥地利MED—EL、澳大利亚的Cochlear、美国的Advanced Bionics、中国的诺尔康(NUR0- TRON)。

过去10年中,人工耳蜗产品的进展主要 集中在声音预处理和言语编码策略,以及体内植人 电极的设计等,而射频传输、接收器和电极序列改变 相对较少。

2024年人工耳蜗市场发展现状

2024年人工耳蜗市场发展现状

2024年人工耳蜗市场发展现状简介人工耳蜗是一种通过电子设备来辅助耳聋患者恢复听力的技术。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工耳蜗产品的不断改进,人工耳蜗市场正在迅速发展。

本文将探讨人工耳蜗市场的现状,包括市场规模、市场竞争、技术创新等方面。

市场规模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耳聋患者数量不断增加,推动了人工耳蜗市场的增长。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的报告,2019年全球人工耳蜗市场规模达到XX亿美元。

预计到2025年,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达到XX亿美元。

市场竞争人工耳蜗市场竞争激烈,主要由全球几家知名公司垄断。

其中,公司A、公司B 和公司C是市场份额最大的主要公司。

这些公司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产品品质和售后服务等方面保持了市场领先地位。

此外,市场还有一些中小型企业进入,通过提供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和价格来获取市场份额。

尽管竞争激烈,但由于技术门槛和资金投入的限制,新进入者面临较大的挑战。

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人工耳蜗市场的关键驱动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发投入的增加,人工耳蜗产品得以不断改进和更新。

目前,人工耳蜗市场最先进的技术包括:•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利用数字信号处理能力提高声音的清晰度和质量,使患者可以更好地听到音乐、语言等声音。

•无线连接技术:将人工耳蜗与智能手机、电视等设备连接,实现远程调节和音频传输。

•小型化设计:人工耳蜗设备体积小,佩戴舒适,便于患者随身携带。

市场趋势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听力健康的重视,人工耳蜗市场有望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以下是市场发展的一些趋势:•医保政策的支持: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纳入人工耳蜗产品的医保范围,降低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进一步推动市场需求。

•非手术耳蜗解决方案的发展:随着技术的进步,非手术的人工耳蜗解决方案不断发展,为那些不适合手术的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

•个性化定制服务的兴起:消费者对于个性化定制产品的需求越来越高,人工耳蜗市场也不例外。

一些公司开始提供根据患者需求定制的人工耳蜗。

2023年中国人工耳蜗行业趋势简析

2023年中国人工耳蜗行业趋势简析

2023年中国人工耳蜗行业趋势简析内容概况:多数重度耳聋患者的病变主要位于内耳的听觉感受器部分,而听神经多是完好的。

随着人工耳蜗市场手术量增长,国内人工耳蜗安装量逐年递增,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我国人工耳蜗安装实际需求近1.7万套,其中进口量占比近7成。

关键词:人工耳蜗需求人工耳蜗价格人工耳蜗主要企业人工耳蜗产业链人工耳蜗政策一、人工耳蜗产业发展概述人工耳蜗由体内、外两个部分组成。

植入体部分包含电极组和接收/刺激器两部分,由组织相容性好的钛合金与硅胶等材料所支撑。

电极组上面规律排列着独立的刺激电极,插入弯曲的内耳耳蜗,与听神经末梢紧密相连,是真正植入内耳的部分。

接收/刺激器为扁平的近椭圆形,置于耳后皮下。

体外部分由头件(与接收/刺激器相连通)和声音处理器组成,还包括供电电池。

人工耳蜗与助听器的区别在于,人工耳蜗可以绕过受损的内耳,直接刺激听觉神经纤维,使患者重获听力。

二、人工耳蜗行业政策背景国家对残疾人康复医疗方面重视程度不断加强,政策频出,人工耳蜗属于重度及极重度听力受损人士当前最佳治疗方式,多年受限技术等因素,基本以进口为主,市场价格昂贵,影响我国相关耳聋人士的康复治疗。

近年来我国持续出台相关标准和政策,促进我国人工耳蜗植入的健康发展,如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组织制定了《人工耳蜗植入系统临床试验指导原则》,2022年6月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的通知》指出要重点抓好假肢、人工耳蜗、助听器、助视器等残疾人急需的康复辅助器具的安全适配服务。

三、人工耳蜗行业产业链我国人工耳蜗产业链主要包括原材料采购、设计研发、生产制造、销售及售后服务等环节。

首先,原材料采购环节主要包括进口钛合金、晶体管等关键原材料,这些原材料的质量对人工耳蜗的性能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其次,设计研发环节是人工耳蜗的核心环节,需要具备生物医学工程、电子工程等多学科知识背景,技术壁垒深厚。

生产制造环节主要包括零部件采购、加工、组装、检测等环节,要求精度高、质量稳定。

人工耳蜗技术及新进展

人工耳蜗技术及新进展

人工耳蜗技术及新进展人工耳蜗技术是一项革命性的医疗技术,它可以帮助聋人恢复听力,并且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人工耳蜗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本文将介绍人工耳蜗技术的基本原理、现状以及最新进展。

一、人工耳蜗技术的基本原理人工耳蜗技术是一种内耳植入技术,它通过植入一个电极阵列到听觉神经上,来替代失去功能的耳蜗。

电极阵列可以将声音转换成电信号,并传递到听觉神经上,然后再通过大脑的听觉神经系统来感知声音。

具体来说,从外部传来的声音被麦克风接收,然后经过处理器进行数字信号处理,在电极阵列内产生电能信号,通过对听觉神经的刺激,让听觉神经传递电能信号到大脑进行重组。

这一过程中,专业的耳蜗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对电极阵列进行定制和调试。

二、人工耳蜗技术的现状目前,人工耳蜗技术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根据统计,全球已经有超过60万人接受了人工耳蜗手术。

在一些发达国家,人工耳蜗技术已成为治疗重度耳聋和感音神经性耳聋的标准治疗方法。

人工耳蜗技术的成功率也相当高,根据数据显示,在手术后1年,82%的成年人可以听到一定的声音,44%的孩子可以表达听到语言的意愿。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个体差异很大,手术效果也取决于很多因素,因此手术前需进行详细的评估和讨论。

三、人工耳蜗技术的新进展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人工耳蜗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以下是一些最新的进展:1、更加智能化的处理器:目前的人工耳蜗设备包含一个处理器,用于数字信号处理。

最新的处理器已经实现了更加高效的算法和更快的处理速度,可以更好地识别和区分不同的声音。

2、双耳植入:双耳植入可以提高患者的听觉体验,使听到的声音更加清晰和准确。

近年来,双耳植入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双耳植入。

3、高清晰度电极:高清晰度电极是一种新型电极技术,它能够提高电极的空间分辨率和频率响应范围,使听觉体验更加自然和细致。

4、普及化和廉价化:目前,人工耳蜗技术还处于高昂的价格,无法普惠到每一个需要的患者身上。

人工耳蜗植入患儿父母心理状况研究及干预进展

人工耳蜗植入患儿父母心理状况研究及干预进展

儿 父母的心理状 况以及干预进展等方 面进行 了总结 , 以期 指导I 临床 对患儿 家长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 , 促进 患儿康 复。 关键词 : 先天性耳聋; 人工 电子耳蜗 ; 父母 心理状 况 ; 干预护理 中图分类号 : R 4 7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6 - 6 4 1 1 ( 2 0 1 4 ) 0 2 - 0 0 0 6 — 0 2
耳 重度 、 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 的主要方法 。 2 C I 患儿父母心理状况的研究进展
随访 , 结果显示父母 的焦虑主要集 中在 以下 4个方面 : ① 做出同 意人 工耳蜗植 入 的决 定 ; ② 患儿 语言 发展 ; ③ 仪器 植入 可 能失 败; ④植入耳蜗 的维护 。此外 , 父母 常常对他们 的孩子的听力缺 失感 到内疚。父母 通常满怀焦 虑地来 到植入 中心 , 与其他 有着
据初步统计 , 我国 1 3亿人 口中有 2 0 5 7万听力障碍人 口, 其
中3 0 0万为重度耳聋患者 , 在这部分人 中, 有 8 0万是儿童 , 并且
竞不是 真耳 , 也 存在局 限性 , 尤 其是语前 聋的患儿 , 在人工 耳蜗 植入前 , 他们对 语言技巧 、 所 了解的 听觉 信息十分有 限 , 这决 定 术后 康复训练的重 要性 , 它是一 个循 序渐 进 的 、 艰 苦漫 长 的过
聋治疗 的新 时代 。然 而植 入人 工耳蜗这 一创新举 措 , 对于 患儿
父母 心理的冲击 也是不容 忽视 的。因此 , 研究 人工耳 蜗患儿 父
平及影响因素 的研 究” 中指 出 J , 人 工耳蜗 植入 术术前 的患儿 父母 的焦虑水平很 高 , 其 焦虑水 平 受患 儿父母 的性别 、 家 庭 角 色、 文化程度 、 职业和居住地等 因素的影响 。女性焦虑水平高 于 男性 , 母亲焦虑水平远远高于父亲 , 患儿父母的文化程度越高其

2024年人工耳蜗市场需求分析

2024年人工耳蜗市场需求分析

2024年人工耳蜗市场需求分析引言人工耳蜗是一种医疗设备,用于恢复听力功能受损的人们的听力。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增加,听力障碍的发病率也逐年增加。

因此,人工耳蜗市场在未来具有巨大的增长潜力。

本文将对人工耳蜗市场的需求进行分析,探讨该市场的发展前景。

客户群体老年人老年人是人工耳蜗市场的主要客户群体。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听力通常会出现严重的衰退。

人工耳蜗的出现能够帮助老年人恢复部分听力功能,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儿童儿童是另一个重要的人工耳蜗市场客户群体。

一些儿童出生时就存在听力障碍,而早期干预是帮助他们恢复听力的关键。

人工耳蜗可以赋予这些儿童正常的听觉能力,更好地融入社会。

主要需求高品质的声音恢复客户对人工耳蜗的主要需求是高品质的声音恢复。

他们希望能够听到清晰、自然的声音,同时能够辨别不同频率和音调的声音。

人工耳蜗的技术水平和声音处理算法的优劣直接决定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舒适性和便携性客户还对人工耳蜗的舒适性和便携性有需求。

人工耳蜗需要舒适地戴在耳朵上,不会引起不适感。

此外,便携性也是客户关注的因素之一,他们希望能够方便携带人工耳蜗,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外出时都能使用。

耐用性和可靠性人工耳蜗是一项长期投资,客户希望能够购买到耐用且可靠的产品。

他们对产品的耐用性和可靠性有较高的要求,希望能够长时间使用并获得良好的使用体验。

市场竞争分析市场竞争格局人工耳蜗市场竞争激烈,主要的竞争对手包括Cochlear、Med-El和Advanced Bionics等。

这些公司在技术研发、产品质量和客户服务方面具有竞争优势,占据了市场的主要份额。

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市场竞争的关键因素之一。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工耳蜗的技术也在不断革新。

例如,双微型麦克风和先进的信号处理算法等技术的应用,使得人工耳蜗的声音恢复效果得到了显著提高。

价格竞争价格是客户购买决策的重要因素之一。

市场上存在着不同价格区间的人工耳蜗产品,客户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和经济实力作出选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家笔谈•人工耳蜗植人的相关进展韩东一1王国建1DOI:10. 3969/j. issn. 1006-7299. 2016. 06. 002网络出版时间=2016 —11 一2 16:18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 cnkL net/kcms/detail/42. 1391. R. 20161102. 1618. 010. html【中图分类号】R764. 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6 — 7299(2016)06 — 053〇 — 04作为人类最伟大的仿生科学成果之一,人工耳 蜗是迄今最成功的用于重建听觉的植人式电子装 置,全世界已有超过30万重度听障人群因接受了人 工耳蜗植人而重返有声世界[1]。

基于正常耳蜗的生 理结构及感音原理,人工耳蜗是将声音信号转化为 电脉冲信号,通过植人耳蜗内的电极序列兴奋耳蜗 内残余的螺旋神经节细胞,重建耳蜗的听觉功能。

自人工耳蜗问世以来,随着人们对听觉生理病 理的认知不断深人,以及精密工艺水平的提高,人工 耳蜗软硬件技术得以不断突破,这使得人工耳蜗植 人手术对内耳组织结构的保护以及声音精细结构的 重建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由此,植人理念不断更新,适应人群不断扩大,声音重建日臻完善。

近十年来,人工耳蜗的进展主要体现在人工耳蜗产品研发、内耳 畸形患者的人工耳蜗植人、双侧人工耳蜗植人、残余 听力保护及听神经病患者的人工耳蜗植人等方面。

2013年出台的中国《人工耳蜗植人工作指南》[2],在规 范国内临床工作以适应人工耳蜗快速发展上发挥了 积极的作用。

本文主要论述人工耳蜗植人的相关研 究进展,以进一步提高临床医师对此的认识。

1不断更新的人工耳蜗产品目前中国市场上的人工耳蜗系统主要来自四家 制造商:奥地利MED—EL、澳大利亚的Cochlear、美国的Advanced Bionics、中国的诺尔康(NUR0- TRON)。

过去10年中,人工耳蜗产品的进展主要 集中在声音预处理和言语编码策略,以及体内植人 电极的设计等,而射频传输、接收器和电极序列改变 相对较少。

上述公司不断更新言语处理器以获得更 为自然的声音体验。

例如:MED—E L的OPUS XS 言语处理器运用超精细结构编码策略,可以同时提 取声音“包络”信息和“精细结构”,显著改善声音质 量;而Cochlear的N6声音处理器运用Smart-SouncT^Q技术可以智能化进行全自动声音管理,1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北京100853)可在不同声音环境下得到最佳效果。

在电极设计理念上各产品间存在着较大差异,特别是在蜗内电极的横截面大小、长度、总体形状以 及机械性能方面[3]。

但总体来说,电极阵列的横截 面在逐步减小,材质更加柔软,因为较粗较硬的电极 会增加耳蜗损伤的风险。

目前的电极阵列近耳蜗基 底部的直径通常为1.0 mm或更小,而尖部则只有 0_4 mm或更小。

正常耳蜗的电极植人深度一直是人工耳蜗产品 设计领域的研究热点[4]。

有一种观点认为,基于基 底膜的频率定位原理,如果电极能覆盖整个基底膜,患者便有可能感受到和正常耳蜗几乎一致的声音频 率范围;另外,电极越长,通道间距越宽,通道间相互 干扰越小。

奥地利MED—E L公司的电极正是基 于此理论,以全覆盖耳蜗基底膜为目标,将标准电极 的长度设计为31. 5mm,接近耳蜗基底膜的长度。

而另一种观点认为,螺旋神经节细胞的胞体是人工 耳蜗电极的主要刺激靶点,仅分布在耳蜗底回和中 回的蜗轴中;基于此,澳大利亚Cochlear公司和美 国A B公司的电极产品主要覆盖螺旋神经节细胞胞 体分布的区域,其电极长度较短,且均有预弯电极产 品,植人耳蜗后更靠近蜗轴中的螺旋神经节细胞胞 体。

Landsberger等[5]针对 MED— EL Standard、MED—EL Flex28、Advanced Bionics HiFocus1J 和Cochlear Contour Advance四种不同长度电极的 植人深度以及电极与螺旋神经节细胞位置频率匹配 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相对较长的电极可以提供与 螺旋神经节细胞特征频率更加匹配的信号。

虽然对 此问题仍有争议,但也要考虑到,电极植人越深,鼓 阶内径越窄,损伤基底膜和周围组织的可能性亦增 加,可能不利于保留低频残余听力[6]。

此外,植人深 度还与电极类型有关,弯电极的植人深度较同长度 的直电极更深,因而,根据电极盘旋的角度来判断植 人深度可能更可靠。

近5年来,以浙江诺尔康为代表的国产人工耳 蜗产品相继问世,逐步成为较成熟的产品,诺尔康人 工耳蜗产品的射频及内部部件最关键的技术参数基 本介于当前其它产品的参数之间[1];其成功研发不 但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壁垒,也因其价格低有望使更 多听障人士从中获益。

同时,由于声调信息对于声 调语言(如汉语普通话)的识别至关重要,而诺尔康 人工耳蜗拥有汉语特色的言语编码策略,与基于英 语和德语为母语者设计的进口人工耳蜗相比,其更 适用于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耳聋人群[7]。

2不同内耳畸形患者的人工耳蜗植入既往研究发现,在耳聋人群中约20%的感音神 经性聋患者存在内耳畸形[8],其分类标准较多,最初 是1987年Jackler等[9]基于胚胎学和放射学研究提 出的分类法,将内耳畸形分为M ichel畸形、共同腔 畸形、耳蜗未发育、耳蜗发育不全和Mondini畸形;2013年,Sennaroglu等[1°]提出一种新的、更精确详 细的内耳畸形分类方法,因更具有临床应用价值而 被广泛接受,他将内耳畸形分为下列几种类型:①M ichel畸形,耳蜗和前庭结构完全缺失;②初期听 泡;听囊发育不全,无内听道,介于M ichel畸形和共 同腔之间;③耳蜗未发育,耳蜗完全缺失;④共同腔 畸形,耳蜗与前庭融合呈一囊腔,两者之间无任何分 隔;⑤耳蜗发育不全,畸形进一步分化,耳蜗与前庭 之间被分隔开来,但是耳蜗和前庭比正常小,发育不 全的耳蜗在内听道处类似一小泡状;⑥不完全分隔 (imcomplete partitidn,IP):包括 IP— I 型,耳蜗缺 乏全部蜗轴及筛区,耳蜗呈囊状,伴有扩大的囊状前 庭;IP— I I型,即Mondini畸形,耳蜗仅1.5周,中间 周与顶周融合成一囊状顶,伴有前庭水管扩大;IP—III型,耳蜗存在间隔但没有耳蜗蜗轴,内听道底膨 大与耳蜗底回相通,此型是一种X—连锁遗传性耳 聋,人工耳蜗植人术中易发生“井喷”;⑦大前庭水管 综合征;⑧耳蜗孔发育异常;此外还有前庭畸形、内耳道畸形、半规管畸形。

与Jack ler分类法相比,Sennaroglu分类法将耳蜗、前庭、半规管、内听道、前 庭和耳蜗导水管畸形进行系统分类,更为科学和准 确。

目前,除迷路缺如、初期听泡、耳蜗未发育以外,多数耳蜗畸形患者通过充分的术前评估,并采用合 适长度和类型的电极也可施行人工耳蜗植人术,并 取得较理想效果。

奥地利MED—E L公司研发出 可定制长短(15〜31. 5mm)的Flexsoft超软电极,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植人电极长度的选择;澳大利 亚Cochlear公司也研发出16〜25 m m的系列半环 或全环电极接触点设计的CI422软直电极,并有全频设计,使刺激更为灵活。

此外,术前准确评估及术中进行C T实时引导,在个别中耳、内耳结构畸形患者,特别是面神经位 置、耳蜗结构严重畸形、内听道与耳蜗交通的人工耳 蜗植人术中,对指导电极插人的径路、实时判断电极 位置以及避免手术并发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解 放军总医院已有多例经术前影像学评估、术中在 C T导航下通过面神经后方深侧植人电极的成功病 例。

值得关注的是,虽然耳蜗未发育一直被认为是 人工耳蜗植人术的绝对禁忌证,而在实际临床工作 中有电极误植人前庭的报道,术后仍可引出电诱发 听神经复合动作电位及电诱发听性脑干反应[11],提示听神经对于电极刺激有反应。

3双侧人工耳蜗植入单侧人工耳蜗植人虽然能够解决耳聋患者“听到”声音的问题,但其对声源的定位能力较差,特别 是在噪声环境下获得目标言语仍存在一定局限性。

双侧人工耳蜗植人可以有效改善上述情况,报道显 示,双侧人工耳蜗植人者在面对竞争性刺激时听到 言语的能力以及利用空间分离优势来辨别目标言语 和竞争言语的能力明显增强[12]。

此外,其声源定位 能力提高可以避免相应的安全问题,研究显示,左右 脑发育模式有益于双耳听力模式,仅有单侧听觉的 儿童其整体智力水平较双耳聆听的儿童差。

双耳听觉对于声音感知的三个主要作用为投影 效应、双耳总和效应及双耳静噪效应[13],其中,头影 效应对于双侧人工耳蜗植人者的听觉最重要。

当言 语与噪声在空间上有分离时就会产生头影效应,例 如,来自右侧的背景噪声将干扰右耳,但头颅会阻碍 部分延伸至左耳的干扰噪声,因此,头影效应会在受 保护的左耳形成较好的信噪比。

此外,脑干听觉神 经核可以处理来自双耳信号的时程、振幅及频谱的 差异,有助于言语信号和噪声的分离,发挥抑噪效 应。

双耳在接收相似信号时,会在中枢总和效应的 影响下,使感知声音的响度加倍,从而增加对声音强 度和频率差异的敏感性,改善了安静和噪声暴露下 的言语可懂度。

因此,通过以上机制,双侧人工耳蜗植人者可以 从复杂的听觉环境中,有效分离出目标信号并确定 声音来源,增加了响度,提高了言语识别力,实现了 比单侧人工耳蜗植人更好的听觉效果。

此外,双耳 一次性植人可减少一次手术和全身麻醉的创伤,降 低了医疗成本;同时,双侧听觉系统能够得到同步康 复和发育。

如果两次植人间期小于1年,植人儿童 的皮质活动模式发育将趋于正常儿童。

解放军总医院近年来i〇〇余例双侧植人患儿无一出现手术并发 症,证明了双侧人工耳蜗植人的安全性。

需要注意的是,在完成一侧植人后,禁用电刀以 防将已植人的人工耳蜗击穿;要注意彻底止血,防止 失血过多;避免损伤双侧鼓索神经;对老年人术前要 准确评估前庭功能,以免出现前庭失代偿。

4听神经病患者的人工耳蜗植入听神经病(auditory neuropathy,AN)又称听神 经病谱系障碍(auditory neuropathy specrum disor-der,ANSD),是一种以进行性或间歇性中度到极重 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为特征的疾病。

该病虽然外 毛细胞功能正常,但听神经和中枢听觉通路上传人 神经的活动异常,患者耳声发射正常,耳蜗微音电位 也能引出反应(耳蜗外毛细胞产生的极化与去极 化),但来源于听觉通路的诱发反应通常是缺失的[2]。

相较于传统助听器和药物治疗,人工耳蜗植人 对听神经病的干预效果更为确切。

悉尼人工耳蜗植 人中心曾为80例听神经病患儿植人人工耳蜗,多数 患儿术后获得良好效果[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