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018】心理旋转实验指导书-推荐word版 (10页)

合集下载

《实验心理学》课程实验指导书.doc

《实验心理学》课程实验指导书.doc

《实验心理学》课程实验指导书实验一自变量和因变量的确定目的:1、通过动作学习的过程了解心理实验中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方法;2、学习使用触棒迷津。

器材:JGW—B型心理实验台迷津实验单元,计时计数器单元。

步骤:1、将迷津单元插入实验台中部操作箱下方凹槽。

插入时迷津定位标志孔放在左侧。

将迷津沿凹槽推进,使标志孔全部进入槽内。

将触棒导连线插头插入操作箱左侧下方“探笔”插孔内。

接通系统电源,按下计时计数器单元的计时计数键。

2、事先不让被试看见迷津。

被试坐在被试侧,优势手臂伸入套袖式测试口。

主试将触棒交给被试,令其握好,并将棒引至槽内起始点。

主试宣布指导语:“当我发出开始口令后,请你操纵触棒沿槽前进,触棒进入盲巷,将发出一个声音,并计一次错误。

你要改变路线探索前进,直至终点,计为学习一遍。

请你一遍一遍地学习,至连续3遍没有错误地到达结束点为止(最多不超过10遍)。

注意:(1)触棒不准离开迷津槽跳跃前进;(2)悬肘操作,被试手及手臂不能触及迷津。

”主试除非发现跨越一个象限的迂回,否则不予以提示。

主试发出“开始”指令,同时按下操作箱内左侧下方“启动”键,计时计数器开始工作。

3、每遍结束后,主试记录此次数据(时间、错误次数)。

4、主试按计时计数器的“复位”键,复零后开始下一遍的学习。

结果:1、列表整理每遍的练习结果。

2、根据结果画出错误曲线和时间曲线。

讨论:1、本实验中的自变量是什么?2、本实验用什么作因变量的指标?它的作用是什么?实验二闪光融合临界频率测定目的:学习使用光点闪烁仪测定闪光融合临界频率(cff)。

器材:JGW—B型实验台光点闪烁仪单元,记录用纸。

步骤:1、准备工作:接通电源,打开光点闪烁仪电源开关。

背景亮度选1/16,颜色选红,亮度选1,占空比选1:1。

让被试熟悉用控制旋扭调节光点频率并熟悉“闪”与“不闪”现象。

2、正式实验:(1)渐增系列实验:主试将亮点调至明显闪烁,然后宣读指导语:“你现在看到的是一个闪烁的亮点,请调节旋扭直到刚刚看不到亮点闪烁为止。

心理旋转实验设计(小组)

心理旋转实验设计(小组)

表象心理旋转实验设计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应用心理系09(1)班04090112李钱摘要:本实验为预实验,因而带有验证的性质,旨在通过组员的亲身体验,为接下来真正的实验做好充分的准备,因此本实验设计简化了传统表象心理旋转实验的步骤,并且将实验从PsyKey软件转移到了JGW-B1实验台上来做,希望通过不同的仪器,验证探究cooper的表象心理旋转实验。

关键词:表象心理旋转正R 角度引言:所谓心理旋转,是指在空间知觉加工过程中进行的一种心理上的旋转操作,从而得到正确知觉经验的过程。

那么心理旋转是否真的存在呢?20世纪70年代初,库伯和谢泼德用减法反应时为心理旋转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当某人提起你熟悉的朋友名字时,即使这位朋友不在眼前,你的脑海中也会浮现出他(她)的形象。

这种形象在心理学上称为心理表象。

以心理表象为基础,会产生一种奇异的现象,这就是有趣的心理旋转。

第一,一个物体可以在我们的脑海中形成一个映像;第二,这个映像还可以进行旋转;第三,映像旋转的速度是相对恒定的。

心理学家把这种物体映像旋转的现象叫做心理旋转。

由于心理旋转的速度是相对恒定的,所以旋转的角度越大,所需时间也越长;旋转角度越小,时间就越短。

心理旋转与顺逆时针地转无关,所以一个周期内的旋转角度和判断时间的图像不是单调函数。

之后表象心理旋转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年龄、认知方式、情绪状态、情境等等诸多因素都曾在心理旋转中被研究,随着这样热潮的兴起,也大大推动了人们对于心理表象的认知,对于智力的开发,尤其是空间智力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实验被试: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应用心理系09级本科生。

被试视力正常或矫正视力正常,无色盲色弱现象。

2、实验仪器和实验材料:a)JGW-B1型心理实验台的速示器单元,计时计数器单元,手键1个,卡片(“正R”“反R”图形卡纸,0°、60°、120°、180°、240°各2张,每位被试共计接受24次测试)3、实验设计:多因素重复测量实验设计(自变量:R的角度和正反,因变量:反应时间。

心理旋转实验报告数据

心理旋转实验报告数据

心理旋转实验报告数据实验介绍心理旋转实验是一种经典的心理学实验方法,用于研究人类的空间感知、视觉知觉和认知能力等方面。

本实验旨在通过参与者对旋转立方体的判断,观察他们的反应时间和准确性,从而研究空间认知与注意力之间的关系。

实验设计实验材料本实验使用了一套旋转立方体的图片作为刺激材料。

这些图片可以通过屏幕呈现,每个图片共有8个旋转立方体,分别在不同的角度上旋转。

参与者需要判断每个立方体是否与参考立方体相同。

同时,实验者记录参与者的反应时间和准确性。

实验流程1. 实验者向参与者简要介绍实验的目的和流程,并取得参与者的同意。

2. 参与者被要求坐在一个安静、无干扰的环境中,正对屏幕。

3. 实验者通过电脑向参与者呈现旋转立方体的图片,每张图片显示时间为1秒。

4. 参与者需要根据自己的判断,按下键盘上的相应键表示立方体与参考立方体是否相同。

5. 实验进行100个trial,每个trial之间设有短暂的休息时间,以避免视觉疲劳。

6. 实验者记录参与者的反应时间和准确性。

数据分析通过记录参与者的反应时间和准确性,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空间认知与注意力之间的关系。

反应时间较长可能表明参与者在进行空间认知任务时需要更多时间来处理信息,而准确性则表示了参与者的认知能力和注意力水平。

数据结果及讨论我们在实验中共有50位参与者,以下是他们的平均反应时间和准确率的统计数据:参与者编号平均反应时间(秒) 平均准确率(%)-1 1.85 92.52 1.78 88.03 2.01 95.5... ... ...50 1.93 91.0通过对以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我们得到了以下结论:1. 参与者的平均反应时间在1.78秒到2.01秒之间,整体上较为稳定。

2. 参与者的平均准确率在88.0%到95.5%之间,整体表现良好。

3. 在具体数据分析上,我们没有发现明显的性别差异或不同年龄组之间的差异。

根据以上数据结果,我们可以初步得出以下结论:1. 参与者的反应时间与准确率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负相关关系。

心理旋转实验报告

心理旋转实验报告

心理旋转实验报告心理旋转实验报告概述:心理旋转实验是一种常用的心理学实验方法,通过观察和记录被试者对旋转物体的认知和感知过程,揭示人类大脑对空间认知的处理方式。

本文将介绍一项心理旋转实验的设计和结果,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

实验设计:本次实验共有50名参与者,他们被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被要求观察一系列旋转的几何图形,并在规定时间内判断每个图形是否与参考图形相同。

对照组则观察静止的几何图形,并进行同样的判断任务。

实验过程:实验开始前,参与者接受了一次简要的说明和训练,以确保他们理解实验任务和操作步骤。

在实验过程中,参与者被要求坐在舒适的位置上,面对计算机屏幕。

每个试次开始时,参与者会看到一个参考图形,然后在一定时间内观察旋转的图形,并判断其是否与参考图形相同。

实验结束后,参与者填写了一份问卷,以了解他们对实验过程和任务的主观感受。

实验结果:通过对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1. 实验组的平均正确率为75%,对照组的平均正确率为90%。

这表明,观察旋转图形对认知和感知的要求更高,相对于静止图形,被试者更容易出错。

2. 实验组的平均反应时间为1.5秒,对照组的平均反应时间为1秒。

这说明,观察旋转图形需要更多的认知资源和时间,相对于静止图形,被试者的反应速度较慢。

3. 问卷结果显示,实验组的参与者普遍感到较大的认知负荷和压力,而对照组的参与者则更容易完成任务且感到较为轻松。

结果分析和讨论: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和讨论:1. 心理旋转实验反映了人类大脑对空间认知的处理方式。

观察旋转图形需要将其与参考图形进行比较和旋转操作的模拟,这对认知资源和注意力的需求更高。

2. 实验组的较低正确率和较长反应时间表明,旋转图形对被试者的认知和感知能力构成了一定的挑战。

这可能与被试者在空间认知方面的个体差异、认知负荷和心理压力有关。

3. 实验结果还提示了观察旋转图形时的认知负荷和心理压力可能对认知性能产生负面影响。

心理旋转r实验报告

心理旋转r实验报告

心理旋转r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心理旋转实验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研究心理旋转的现象,探究旋转的角度对人的认知和感知的影响。

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实验组与对照组设计,实验组接受心理旋转任务,对照组接受非旋转任务。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参与者数量相等,性别、年龄分布相似,以消除不同个体间的差异。

两组参与者均需要完成一系列任务,包括空间认知和记忆方面的任务。

实验过程:在实验开始前,参与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接受个人信息的登记并接受简单的训练。

实验组参与者接受心理旋转任务,要求在显示屏上观看旋转的立体图形,然后判断旋转后的图形是否与原图一致。

对照组参与者接受非旋转任务,观看非旋转的立体图形,进行相同的判断任务。

实验结果:实验数据经过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 实验组参与者在心理旋转任务中表现出比对照组参与者更高的正确率。

他们能够更准确地判断旋转后图形是否与原图一致。

2. 实验组参与者在心理旋转任务中表现出更短的反应时间。

他们能够更快速地完成旋转判断任务。

3. 实验组参与者在记忆任务中表现出更好的记忆能力。

他们对于旋转图形的记忆能力更强,能够更好地记住旋转后的图形。

讨论与结论:本实验结果表明心理旋转对于空间认知和记忆具有促进作用。

在心理旋转任务中,参与者需要在大脑中对旋转的图像进行模拟,推理图像的旋转角度,然后与原图进行比较。

此过程需要参与者进行空间信息的处理及记忆的回调,对空间认知和记忆能力产生积极影响。

此外,实验结果还显示出性别和年龄在心理旋转任务中可能存在差异。

男性参与者在心理旋转任务中表现出比女性参与者更高的正确率和更短的反应时间。

这可能与男性在空间认知方面具有优势有关。

年龄方面,老年人可能相对年轻人在心理旋转任务中表现出较差的性能,这也可能与老年人在空间认知和记忆方面的下降有关。

总结起来,心理旋转是一种能够促进空间认知和记忆的认知过程。

它对于人们的思维能力发展和认知训练具有积极意义。

此外,性别和年龄对心理旋转任务的完成存在一定的差异,需要进一步探究。

心理旋转典型实验报告

心理旋转典型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心理旋转实验实验目的:本研究旨在验证心理旋转现象的存在,探讨个体在心理上对物体进行旋转以进行空间判断的认知过程。

实验背景:心理旋转是认知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现象,指的是个体在心理上对物体进行旋转以进行空间判断的过程。

谢帕德(Shepard)和梅茨勒(Metzler)在1971年的经典实验中,通过观察被试对二维图形进行心理旋转的时间,揭示了心理旋转现象的存在。

实验材料:实验材料包括100张图片,每张图片为一个立方体的二维平面图。

这些图片在立方体的方向和角度上有所不同,涵盖了0度到180度之间的各种角度。

实验被试:实验被试为30名大学生,年龄在18至25岁之间,平均年龄20岁。

所有被试均无色盲或色弱,视力正常。

实验流程:1. 被试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0人。

2. 实验前,对所有被试进行简要的实验指导,说明实验目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3. 实验分为两个阶段:练习阶段和正式实验阶段。

4. 练习阶段:被试观看一系列标准化的图片,学习如何判断图片中的立方体是否旋转。

5. 正式实验阶段:被试观看实验图片,并在规定时间内判断图片中的立方体是否旋转。

6. 实验过程中,记录被试的反应时间和判断正确率。

实验结果:1. 练习阶段,所有被试均能正确判断图片中的立方体是否旋转。

2. 正式实验阶段,被试的反应时间与图片中的立方体旋转角度呈线性关系。

具体而言,旋转角度越大,反应时间越长。

3. 被试的判断正确率在实验过程中保持稳定。

实验结论:1. 心理旋转现象确实存在,个体在心理上能够对物体进行旋转以进行空间判断。

2. 心理旋转过程需要消耗认知资源,旋转角度越大,所需认知资源越多。

3. 本实验结果支持谢帕德和梅茨勒关于心理旋转的经典观点。

讨论:1. 心理旋转现象的存在,揭示了人类认知过程的复杂性。

个体在心理上对物体进行旋转,需要整合多种认知资源,如视觉、空间记忆和注意力等。

2. 心理旋转实验的结果,为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心理实验操作指南之表象心理旋转

心理实验操作指南之表象心理旋转

心理实验操作指南之表象心理旋转PsychELab®心理教学系统是教育部“实验心理学”名牌课程课题科研成果之一,开发于2000年左右,由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专家完成,最初用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实验心理学课程的教学软件。

经过10多年的应用与探索,目前有超过200所高校与单位在使用。

PsychELab®心理教学系统配有更明了的教学指南:每个实验都配有针对实验本身的帮助文件,内含实验背景、实验设计范式、结果数据含义及处理方法、参考文献、软件操作指导等内容(见附录表象心理旋转)。

附:表象心理旋转实验背景知识心理旋转指单凭心理动作,将知觉之对象予以旋转,从而获得正确知觉经验的心理历程。

对心理旋转能力及其性质的研究不仅在理解人类空间认知行为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在Cooper等人的研究中,每次给被试呈现一个旋转角度不同的字母R,呈现的字母有时是正写,有时是反写。

被试的任务是判断字母是正写还是反写的。

结果表明:当字母呈现垂直时(0°或360°),反应时最短,随着旋转角度的增大,反应时随之增加。

当字母旋转180°时,反应时最长。

这说明,被试在完成任务时,对表象进行了心理操作,即他们倾向于把倾斜的字母在头脑中旋转到直立的位置,然后再作出判断。

人们在完成某种作业时,确实可以借助表象进行思维,形象思维的支柱就是人们已经形成的各种各样的表象。

本实验引用了Cooper和Shepard的实验范式,采用表象心理旋转实验程序,使用不同方向和角度的R 字符实验,测量被试对不同的方向和旋转角度所需要的反应时,验证表象心理旋转的存在。

实验结果要求统计不同方向下各旋转角度的反应时平均值,绘制反应时图形,进行数据分析。

实验介绍一、实验设计与实验材料1、实验目的采用不同方向和角度的R字符实验,对不同的方向和旋转角度判断字符正反的反应时的测量,验证表象心理旋转的存在。

2、实验设计本实验为2×6被试内设计。

心理旋转实验实验报告

心理旋转实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心理旋转现象的存在及其影响因素。

心理旋转是指个体在心理上对物体进行旋转,以判断物体在空间中的相对位置关系。

通过本实验,旨在验证心理旋转现象的存在,并分析不同旋转角度、物体类型和个体认知能力对心理旋转的影响。

二、实验方法1. 实验材料实验材料包括:50张不同角度、不同物体类型的图片,包括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等。

图片中物体在空间中的相对位置关系随机排列。

2. 实验对象实验对象为30名大学生,年龄在18-25岁之间,平均年龄20.5岁,男女比例1:1。

3. 实验设计实验采用2(旋转角度:0度、90度)× 2(物体类型:正方体、长方体)的混合实验设计。

4. 实验步骤(1)被试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进行实验。

(2)被试观看图片,并判断图片中物体在空间中的相对位置关系。

(3)记录被试判断所用时间。

(4)实验结束后,收集被试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专业等。

三、实验结果1. 旋转角度对心理旋转的影响根据2(旋转角度:0度、90度)的主效应分析,结果显示,旋转角度对心理旋转有显著影响(F(1,28)= 14.33,p < 0.01)。

进一步分析发现,当旋转角度为0度时,被试的平均判断时间为2.25秒;当旋转角度为90度时,被试的平均判断时间为3.25秒。

2. 物体类型对心理旋转的影响根据2(物体类型:正方体、长方体)的主效应分析,结果显示,物体类型对心理旋转没有显著影响(F(1,28)= 0.15,p > 0.05)。

3. 旋转角度与物体类型的交互作用旋转角度与物体类型的交互作用分析结果显示,旋转角度与物体类型的交互作用对心理旋转没有显著影响(F(1,28)= 0.08,p > 0.05)。

四、讨论1. 心理旋转现象的存在本研究结果表明,心理旋转现象确实存在。

当物体旋转角度越大时,被试的判断时间越长,说明被试在心理上对物体进行了旋转,以判断物体在空间中的相对位置关系。

心里旋转实验报告

心里旋转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心里旋转实验是认知心理学中研究表象心理旋转现象的经典实验。

表象心理旋转是指个体在心理上对物体进行旋转操作,以判断物体在不同角度下的正像或镜像。

该实验旨在验证心里旋转现象的存在,并探讨个体在心理旋转过程中的认知策略。

二、实验目的1. 验证心里旋转现象的存在;2. 探讨个体在心理旋转过程中的认知策略;3. 分析不同旋转角度对心理旋转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实验材料包括不同方向和角度的R字符,共计20个。

其中,正像R字符10个,镜像R字符10个,旋转角度分别为0度、45度、90度、135度、180度、225度、270度、315度。

四、实验方法1. 被试:选取20名大学生作为被试,年龄在18-22岁之间,男女各半。

2. 实验程序:将被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人。

实验开始前,主试向被试讲解实验任务和注意事项。

实验过程中,被试需在计算机屏幕上观察R字符,并判断其是正像还是镜像。

当被试作出判断后,系统自动记录反应时。

3. 实验步骤:(1)主试向被试展示20个R字符,每个字符呈现时间为1秒;(2)被试观察字符后,判断其是正像还是镜像;(3)被试作出判断后,系统自动记录反应时;(4)重复上述步骤,直至所有字符观察完毕。

五、实验结果1. 心理旋转现象存在:通过统计分析发现,被试在不同旋转角度下判断R字符正像或镜像的反应时存在显著差异(p<0.05)。

这说明心里旋转现象确实存在。

2. 认知策略:部分被试在心理旋转过程中采用视觉搜索策略,即在观察字符时,首先寻找正像或镜像的特征;部分被试则采用记忆策略,即回忆起字符的原始形态,然后判断其正像或镜像。

3. 旋转角度对心理旋转的影响:随着旋转角度的增加,被试的反应时也随之增加。

当旋转角度为180度时,反应时最长。

六、讨论1. 心理旋转现象的存在:实验结果与库柏和谢波娜(Cooper & Shepard 1973)的研究结果一致,验证了心里旋转现象的存在。

心理旋转实验报告_2

心理旋转实验报告_2

心理旋转实验报告摘要:该实验采用不同方向和角度的“R”字符,研究了17名不同性别的被试在不同的方向和旋转角度下判断字符正或反的反应时,结果表明:心理旋转存在,字母材料对心理旋转存在影响。

关键词:心理旋转,反应时1.引言:心理旋转(mental rotation,又称心智旋转)是一种想象自我或客体旋转的空间表征动力转换能力。

Cooper和Shepard (1973)用不同倾斜角度的正的和反的字母、数码,对心理旋转作了进一步研究。

以R字母所做的实验结果发现,当样本为垂直的正位时即旋转的角度为0°或360°,不管是正常的或镜像的,判定所需时间较少,而当样本作了不同角度的旋转,反应时随之增加,当样本旋转了180°时,反应时为最长,随着样本的旋转度数的进一步增大,反应时反而逐渐减少以180°为界,曲线的两侧是对称的。

本研究旨在验证Cooper和Shepard实验。

2.研究方法2.1 被试:随机从某年级某班抽取17人作为被试,且能够清晰的分辨主试所呈现的刺激,此前未做过类似实验。

2.2 实验材料:计算机及实验心理学网络实验系统,不同角度正反字母“R”图片:0〫,60〫,120〫,180〫,240〫,300〫,选择和计时系统。

2.3 实验程序:采用完全随机析因设计,探求正反“R”在0〫,60〫,120〫,180〫,240〫,300〫角度下的反应时的大小,证明字母材料对心理旋转影响以及心理旋转确实存在。

实验中必须对额外变量性别采取控制。

(1)打开实验系统,选择“心理旋转实验”,进行实验,将选择器准备好(2)指导语:认真阅读屏幕上的指导语,请你判断屏幕上的字母是正像的“R”还是镜像的“R”。

若你认为是正像,则按红键,若你认为是镜像,按绿键。

要求判断和按键准确迅速。

实验须进行多次。

(3)实验过程:每一个被试要接受不同角度的2种字母材料的处理,屏幕每显示一种角度的字母材料,计算机自动开始计时,直到被试按键为止。

心理旋转实验报告格式

心理旋转实验报告格式

---一、实验名称心理旋转实验二、实验目的1. 验证心理旋转现象的存在。

2. 探讨心理旋转在不同旋转角度下的反应时差异。

3. 分析被试在心理旋转过程中的认知策略。

三、实验原理心理旋转(Mental Rotation)是指个体在心理上对物体进行旋转,以改变其空间方位,而不需要进行实际的物理操作。

这一现象反映了人类大脑在处理空间信息时的能力。

库柏和谢帕德(Cooper & Shepard, 1973)通过减数反应时实验证实了心理旋转的存在。

四、实验对象实验对象为某高校心理系学生,共30名,男女比例均衡。

五、实验材料1. R字母卡片,分别以0度、45度、90度、135度、180度、225度、270度、315度旋转。

2. 反应时测量装置(秒表或反应时记录系统)。

3. 实验指导语。

六、实验步骤1. 向被试介绍实验目的和过程,确保被试理解实验要求。

2. 被试坐在实验桌前,注视屏幕中央的十字交叉。

3. 屏幕上随机呈现旋转角度不同的R字母卡片,被试需判断卡片上R字母的正像或镜像。

4. 被试在看到卡片后,尽快按下相应的按钮(正像按A键,镜像按B键)。

5. 记录被试的反应时,并统计正确率。

七、实验数据记录及处理1. 将被试的反应时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2. 对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平均反应时和正确率。

八、实验结果1. 被试在0度、360度旋转角度下的反应时最短,随着旋转角度的增加,反应时逐渐延长。

2. 被试在180度旋转角度下的反应时最长。

3. 被试在判断正像和镜像时的正确率存在差异,但在不同旋转角度下差异不显著。

九、讨论1. 实验结果表明,心理旋转现象确实存在。

被试在心理上对R字母进行旋转,以改变其空间方位,从而完成判断任务。

2. 旋转角度对心理旋转反应时的影响显著。

随着旋转角度的增加,被试的心理旋转难度增加,反应时延长。

3. 被试在判断正像和镜像时的正确率差异不显著,说明被试在心理旋转过程中,对不同旋转角度的R字母的判断能力没有显著差异。

【最新2018】心理旋转实验指导书-推荐word版 (10页)

【最新2018】心理旋转实验指导书-推荐word版 (10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心理旋转实验指导书篇一:心理旋转实验报告 1心理旋转实验报告摘要该实验采用不同方向和角度的R字符,研究了4名大学生在不同的方向和旋转角度下判断字符正像或镜像的反应时,结果表明(1)心理旋转是存在的,且基本支持Cooper和Shepard研究的结果, (2) 不同被试完成任务时采用了不同的策略,有些被试在反应的时候极可能不是完全的心理旋转。

关键词:心理旋转表象命题表征1 引言Cooper和Shepard (1973)用不同倾斜角度的正的和反的字母、数码,对心理旋转作了进一步研究。

以R字母所做的实验结果发现,当样本为垂直的正位时,即旋转的角度为0°或360°,不管是正常的或镜像的,判定所需时间较少,而当样本作了不同角度的旋转,反应时随之增加,当样本旋转了180°时,反应时为最长,随着样本的旋转度数的进一步增大,反应时反而逐渐减少.以180°为界,曲线的两侧时对称的。

Shepard等关于心理旋转的研究着眼于表象的表征和加工,它有力地支持将表象看作一种独立的心理表征的观点。

但命题表征说认为它同样可以解释心理旋转的实验结果。

本研究旨在验证Cooper和Shepard实验。

2 实验2.1 被试被试为应用心理专业的本科生4人。

2.2 材料和仪器2.2.1 JGW-B型心理实验台速视器单元 , 计时记数器单元, 手键一个。

2.2.2测试卡片12张,每张上面有正向或反向的“R”一个。

两种字母的倾斜角度有六种: 0°、60°、120°、180°、240°、300°。

注视卡片一张。

2.3程序2.3.1卡片随机排好顺序并列表,将顺序号写在卡片的背面(用铅笔写),将2.3.2接上电源;将导线的一端接速视仪的“反应时检处”,另一端接计时计数器的反应时输入反应时手键接计时计数器的碑石侧“手键”插口上。

实验报告心理旋转

实验报告心理旋转

一、实验目的心理旋转(mental rotation)是指个体在心理活动中对物体进行旋转操作,从而获得正确的物体空间关系的认知过程。

本研究旨在探讨心理旋转在认知活动中的作用,并验证心理旋转理论。

二、实验方法1. 实验材料本研究采用不同方向和角度的R字符作为实验材料,分为正像和镜像两种类型。

正像R字符为垂直方向,镜像R字符为水平方向。

2. 实验被试选取30名大学生作为实验被试,男女各半,年龄在18-25岁之间。

3. 实验步骤(1)实验前,对被试进行简单的心理旋转能力测试,以筛选出心理旋转能力较弱的被试。

(2)实验开始前,向被试说明实验目的和操作方法。

(3)实验过程中,被试面对电脑屏幕,随机呈现正像和镜像R字符,要求被试判断字符的正像或镜像,并按下相应键。

(4)实验结束后,对被试进行心理旋转能力测试,以评估实验效果。

三、实验结果1. 被试在实验过程中的反应时通过对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被试在判断正像R字符时,反应时明显短于判断镜像R字符,说明被试在进行心理旋转操作时,存在一定的难度。

2. 心理旋转能力测试结果在心理旋转能力测试中,被试的平均得分显著高于实验前,说明实验对被试的心理旋转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升。

四、讨论1. 心理旋转在认知活动中的作用本研究结果表明,心理旋转在认知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

被试在判断R字符的正像和镜像时,需要通过心理旋转来获得正确的物体空间关系,从而完成判断任务。

这表明,心理旋转是认知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 心理旋转能力的影响因素本研究发现,心理旋转能力受多种因素影响。

一方面,个体在实验前的心理旋转能力会影响实验结果;另一方面,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方法、实验材料等因素也会对心理旋转能力产生影响。

3. 心理旋转训练的意义本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心理旋转实验,被试的心理旋转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这提示我们,心理旋转训练对于提高个体的认知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五、结论本研究验证了心理旋转理论,并探讨了心理旋转在认知活动中的作用。

心理旋转实验的实验流程

心理旋转实验的实验流程

心理旋转实验的实验流程
一、实验准备阶段
1.确定实验目的
(1)确定研究对象和研究问题
(2)设定明确的实验目标
2.设计实验方案
(1)确定实验使用的旋转器材
(2)制定实验流程和步骤
二、实验对象招募
1.制定招募标准
(1)确定实验对象的基本条件
(2)确定筛选标准
2.发布招募信息
(1)在合适平台发布实验招募信息
(2)吸引目标实验对象报名
三、实验前测试
1.进行问卷调查
(1)设计相关心理问卷
(2)测试实验对象的心理状态和基本信息2.进行基准测试
(1)对实验对象进行基准心理旋转测试(2)获取实验对象的基准数据
四、实验操作阶段
1.实验前准备
(1)对实验对象进行实验前培训
(2)确保实验环境安全和舒适
2.开始实验
(1)让实验对象进行心理旋转实验
(2)记录实验数据和观察实验现象
五、数据分析和结果
1.数据处理
(1)整理实验数据
(2)进行数据分析和统计
2.结果解读
(1)分析实验结果与假设是否一致
(2)探讨实验结果的意义和启示
六、实验报告撰写
1.撰写实验报告
(1)结合实验设计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2)包括实验背景、方法、结果和结论2.完成实验报告
(1)逐步完善实验报告内容
(2)确保实验报告准确清晰。

心理旋转实验报告建议

心理旋转实验报告建议

一、实验目的1. 验证心理旋转现象的存在。

2. 探讨心理旋转过程中认知加工的机制。

3. 分析不同个体在心理旋转任务中的差异。

二、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择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相近的志愿者,共30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人。

2. 实验材料:提供一系列不同角度的字母图片(如“R”字),分为正反两个版本,每个版本包含0°、30°、60°、90°、120°、150°、180°七个角度。

3. 实验流程:(1)被试者随机分配到实验组或对照组。

(2)实验组被试者进行心理旋转任务,要求他们在脑海中将字母图片旋转至正反两个版本一致,并记录判断所用时间。

(3)对照组被试者进行简单判断任务,要求他们在字母图片呈现后直接判断正反版本,并记录判断所用时间。

(4)两组被试者均完成实验后,进行问卷调查,了解被试者的认知风格、空间能力等。

4. 数据收集与分析:(1)记录实验过程中被试者的反应时和准确率。

(2)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包括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分析等。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被试者在心理旋转任务中的反应时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表明心理旋转现象的存在。

2. 分析不同角度字母图片的心理旋转反应时,发现随着旋转角度的增加,反应时也随之增加,呈现线性关系(r=0.89,p<0.01)。

这说明心理旋转过程中,被试者需要在大脑中完成对字母图片的旋转,旋转角度越大,认知加工难度越高。

3.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实验组被试者在空间能力、认知风格等方面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

这表明心理旋转现象并非与个体的空间能力或认知风格直接相关。

四、实验结论1. 心理旋转现象是客观存在的,被试者在进行心理旋转任务时,需要在大脑中完成对字母图片的旋转。

2. 心理旋转过程中,被试者的认知加工难度与旋转角度呈正相关。

3. 心理旋转现象与个体的空间能力、认知风格等因素无直接关系。

心理旋转报告实验报告

心理旋转报告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心理旋转是指个体在心理活动中对物体进行旋转,以获得正确的物体认知。

该现象最早由库柏和谢波娜(Cooper & Shepard,1973)提出,并利用减数法反应时实验验证了心理旋转的存在。

心理旋转实验主要探讨个体在心理活动中对物体进行旋转的认知过程,以及旋转角度对认知的影响。

二、实验目的1. 验证心理旋转现象的存在;2. 探讨旋转角度对心理旋转的影响;3. 分析个体在心理旋转过程中的认知策略。

三、实验方法1. 实验材料:采用不同方向和角度的R字符作为实验材料,包括正像和镜像。

2. 实验流程:将实验材料随机呈现给被试,要求被试判断呈现的字符是正像还是镜像,并在判断后按键作答。

3. 实验设计:采用2(旋转角度:0度、180度)×2(正像/镜像:是/否)的混合实验设计。

四、实验结果1. 心理旋转现象存在:被试在判断正像时,反应时较短;在判断镜像时,反应时较长。

这表明心理旋转现象确实存在。

2. 旋转角度对心理旋转的影响:随着旋转角度的增加,被试的反应时逐渐增加。

当旋转角度为180度时,反应时达到最大值。

这表明旋转角度对心理旋转有显著影响。

3. 个体在心理旋转过程中的认知策略:部分被试在心理旋转过程中采用直观法,即直接观察物体并进行旋转;部分被试采用分析法,即先分析物体的各个部分,再进行整体旋转。

五、实验讨论1. 心理旋转现象的存在:本研究验证了心理旋转现象的存在,与库柏和谢波娜(1973)的研究结果一致。

2. 旋转角度对心理旋转的影响:本研究发现,旋转角度对心理旋转有显著影响,这与库柏和谢波娜(1973)的研究结果相符。

3. 个体在心理旋转过程中的认知策略:本研究发现,个体在心理旋转过程中存在不同的认知策略,这与前人研究的结果一致。

六、实验结论1. 心理旋转现象确实存在,个体在心理活动中可以完成物体的旋转认知;2. 旋转角度对心理旋转有显著影响,随着旋转角度的增加,心理旋转所需时间越长;3. 个体在心理旋转过程中存在不同的认知策略,包括直观法和分析法。

心理可旋转实验报告

心理可旋转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心理可旋转实验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谢帕德(R.Shepard)和梅茨勒(Metzler)等人于1971年提出的。

该实验旨在探讨人类在进行空间认知过程中,是否能够对视觉信息进行心理旋转,以判断物体在空间中的相对位置。

实验结果表明,人类能够进行心理旋转,并且心理旋转的程度与物体旋转的角度成正比。

二、实验目的1. 验证心理旋转现象的存在。

2. 探讨心理旋转的程度与物体旋转角度之间的关系。

3. 分析心理旋转对空间认知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图片:选取两组图片,每组包含8张,分别代表物体在空间中的不同旋转角度(0度、45度、90度、135度、180度、225度、270度、315度)。

2. 实验仪器:电脑、投影仪、键盘。

四、实验方法1. 实验步骤:(1)将被试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8人。

(2)A组:向被试者展示实验图片,要求被试者判断图片中的物体旋转角度。

(3)B组:向被试者展示实验图片,要求被试者判断图片中的物体是否与另一张图片中的物体相同。

(4)记录被试者判断所用时间。

2. 实验流程:(1)向被试者讲解实验目的、步骤和要求。

(2)进行实验,记录被试者判断时间。

(3)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五、实验结果1. A组被试者判断物体旋转角度的平均时间为10.5秒。

2. B组被试者判断物体是否相同的平均时间为8.2秒。

3. 随着物体旋转角度的增加,被试者判断时间呈线性增长。

六、实验分析1. 实验结果表明,人类能够进行心理旋转,并且心理旋转的程度与物体旋转角度成正比。

2. 在进行心理旋转时,被试者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这表明心理旋转是一种认知活动,受到认知资源的影响。

3. 心理旋转对空间认知具有重要影响,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物体在空间中的相对位置。

七、实验结论1. 心理旋转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人类能够对视觉信息进行心理旋转。

2. 心理旋转的程度与物体旋转角度成正比。

3. 心理旋转对空间认知具有重要影响。

心理旋转现象及其实验逻辑

心理旋转现象及其实验逻辑

心理旋转现象及其实验逻辑
心理旋转现象(Asch现象)是一种社会心理学现象,它指的是一位受试者在一组评价者
的强烈影响下,会改变自己的观点而改变判断。

它源自于当今假名学家S L Asch的实验。

S L Asch的实验有两个受试者:一个受试者A和一组八名假名评价者(团体)。

实验者A
和团队共同观察三根线段(A、B和C),并针对比较长短对其中两根线段进行评价,一
般是让实验者A来先作出评价。

然后,假名评价者会开始出示他们的观点,他们大部分受试者会出现错误地采纳假名评价者的观点,而改变自己原有的观点,这就是心理旋转现象。

心理旋转现象的实验逻辑是:使一个受试者和八个评价者进行一系列的比较任务,评价者
出示的观点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压力,影响受试者改变自己的观点;接着评价者剩下几次不给出明确指示,观点更加模糊,而这时受试者就完全依靠自己的判断和能力评价。

心理旋转现象研究的实验结果显示:一般的受试者在评价者的观点的强烈影响下,会改变
原有的观点;而当假名评价者提出模糊的观点,而受试者依旧会坚持原有的判断。

因此可
得出结论:当社会压力显得越强烈时,人们会跟着社会的势力改变自己的判断,但其原本
的判断能力仍然存在,只要有合适的条件,就可以被恢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心理旋转实验指导书
篇一:心理旋转实验报告 1
心理旋转实验报告
摘要该实验采用不同方向和角度的R字符,研究了4名大学生在不同的方向和旋转角度下判断字符正像或镜像的反应时,结果表明(1)心理旋转是存在的,且基本支持Cooper和Shepard研究的结果, (2) 不同被试完成任务时采用了不同的策略,有些被试在反应的时候极可能不是完全的心理旋转。

关键词:心理旋转表象命题表征
1 引言
Cooper和Shepard (1973)用不同倾斜角度的正的和反的字母、数码,对心理旋转作了进一步研究。

以R字母所做的实验结果发现,当样本为垂直的正位时,即旋转的角度为0°或360°,不管是正常的或镜像的,判定所需时间较少,而当样本作了不同角度的旋转,反应时随之增加,当样本旋转了180°时,反应时为最长,随着样本的旋转度数的进一步增大,反应时反而逐渐减少.以180°为界,曲线的两侧时对称的。

Shepard等关于心理旋转的研究着眼于表象的表征和加工,它有力地支持将表象看作一种独立的心理表征的观点。

但命题表征说认为它同样可以解释心理旋转的实验结果。

本研究旨在验证Cooper和Shepard实验。

2 实验
2.1 被试
被试为应用心理专业的本科生4人。

2.2 材料和仪器
2.2.1 JGW-B型心理实验台速视器单元 , 计时记数器单元, 手键一个。

2.2.2测试卡片12张,每张上面有正向或反向的“R”一个。

两种字母的倾斜角
度有六种: 0°、60°、120°、180°、240°、300°。

注视卡片一张。

2.3程序
2.3.1卡片随机排好顺序并列表,将顺序号写在卡片的背面(用铅笔写),将
2.3.2接上电源;将导线的一端接速视仪的“反应时检处”,另一端接计时计数
器的反应时输入反应时手键接计时计数器的碑石侧“手键”插口上。

2.3.3速视仪选择“ON”灯亮表示接通。

明度测试卡调节A、B视场的明度达到
基本一致;在工作方式选择栏,将A选“定时”;B选“背景”。

选“A—B”
顺序工作方式;在时间选择栏将A定为“0200”。

2.3.4打开计时计数器电源,电源灯亮计时屏幕显示“0.000”,正确系数与错
误次数均显示“0”,表示电源接通,工作方式选择为“反应时”。

2.3.5将注视点卡片输入B视场。

被试坐在桌前,面部紧贴速视器观察窗,两
眼注视屏幕中心的注意点,左、右两手食指分别按在手键的红、黄按钮上。

2.3.6指导语:“我宣布‘预备’口令时实验开始,请你判断屏幕上的字母是
正相的‘R’还是镜像的‘R’。

如果你认为是正相则用左手指按红键,同时报
告‘正’,如果你认为是镜像的‘R’就用右手食指按黄键,同时报告‘R’反。

要求判断和按键准确而且迅速。


2.3.7将实验卡片按顺序依次输入A视场。

主试每输入一张卡片同时发出“预
备“口令1—2秒后按下速视器单元的“触发”键,计时计数器自动记录被试没次的反应时间与反应结果。

2.3.8实验结束后询问被试是否在进行心理旋转。

2.3.9按计时计数器的打印键,打印实验结果。

3 结果与分析
计算出第一名不同角度条件的平均反应时间(ms)。

并以平均反应时间为纵坐标,以对应的角度为横坐标,画曲线图。

计算出第二名不同角度条件的平均反应时间(ms)。

并以平均反应时间为纵坐标,以对应的角度为横坐标,画曲线图。

计算出第三名不同角度条件的平均反应时间(ms)。

并以平均反应时间为纵坐标,以对应的角度为横坐标,画曲线图。

ms)。

并以平均反应时间为纵坐标,以对应的角度为横坐标,画曲线图。

平均数
Sum of Mean Sig
Squares df Square F .
Between 601081.120216.82.545 Groups 458 .292 6 8
Within 262079214559918 Groups .375 .576
Total 322187323 .833
F(5,23)=0.826,P〉0.05;各旋转角度之间差异在统计学上不显著。

4 分析和讨论
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旋转的角度为0°或300°,不管是正常的或镜像的,判定所需时间都较少,而当样本作了不同角度的旋转,反应时随之增加,当样本旋转了180°时,反应时为最长(第二位被试除外),随着样本的旋转度数的进一步增大,反应时反而逐渐减少。

因此,实验结果支持心理旋转存在的事实。

但我们可以发现,结果和 Cooper 和Shepard(1973)的结果并非完全一致。

对此,我们可以给出这样的解释:镜像的时间比正像的高出不少,或许是由于正像要比镜像的熟悉度高。

通过对被试的内省结果发现,一些被试在最开始时就确定了4个标准,即180°的镜像和正像也是参照标准,因此180°的反应时也很短(第二位被试),有可能采取了其他的策略来反应, R的正像旋转判断可以从其那一撇作出在头脑中的想象,就是R在以其正像旋转时,那一撇的连续图会形成一个逆时针的如反气旋的图案;而镜像就在其连续系列里呈现一个与气旋相像的图形)所以在找出规律时我们就能根据所出现的R那一撇的方向与心里预想的两种R的正反向的图形进行比较,而不是进行心理旋转加工而是心理的简单对比、再认的加工。

这些都影响实验结果。

5 结论
5.1 心理旋转是存在的,且基本支持Cooper和Shepard研究的结果。

5.2 不同被试完成任务时采用了不同的策略,有些被试在反应的时候极可能不是完全的心理旋转。

参考文献
[ 1 ] 肖君政.关于心理旋转的验证研究.
[ 2 ] 心理实验指导书.盐城师范学院心理学研究中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