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工业园区2013~2014学年初三教学调研试卷语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业园区2013~2014学年初三教学调研试卷
语文2014.04
(本试卷共22题,满分13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试号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并将考试号、考试科目用2B铅笔正确填涂,第一大题的选择题答案必须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卷上。
2.非选择题部分的答案,除作图可以使用2B铅笔作答外,其余各题请按题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在各题目规定的答题区域内作答,不能超出横线或方格,字体工整、笔迹清晰,超出答题区域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只交答案卷。
第一部分(26分)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4分)
(1)惊(chà) ▲(2)阑(shān) ▲ (3)言简意(gāi) ▲(4)风(mǐ) ▲一时2.下面一段文字中有四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入表中,然后改正。
(4分) 在阳光下,积雪正在融化,树梢在滴水,屋檐在滴水,石拱桥的护栏也在滴水。
细细缔听,仿佛轻柔婉丽的江南丝竹,又如害臊而柔情的小姑娘。
白墙戴瓦倒印在水中,活脱脱一幅令人遐思的山水画,但随着竹篙和木橹的搅动,这清幽的意境转瞬及逝。
3.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家、篇名。
(10分)
(1)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
(2)此中有真意,▲。
(陶渊明《饮酒》)
(3) ▲,都护在燕然。
(王维《▲》)
(4)几处早莺争暖树,▲。
(自居易,《钱塘湖春行》)
(5) ▲,自将磨洗认前朝。
(杜牧《赤壁》)
(6)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范仲淹《岳阳楼记》)
(7) ▲,衣冠简朴古风存。
(陆游《游山西村》)
(8)了却君王天下事,▲。
(▲)《破阵子》)
4.名著阅读。
(5分)
(1)简述孙悟空二调芭蕉扇的过程。
(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这段文字中的“她”指的是谁?整理说“我实在不大佩服她”,为什么?(举出两个原因)(3分)
“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的漫画,揣摩乌龟、鹦鹉的话,结合狐狸、兔子的有关成语,在横线处填上合适的话。
(3分)
【注】狡兔三窟:狡猾的兔子有三个窝,比喻藏身的地方多。
狐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兔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44分)
阅读《出师表》选段,完成6-9题。
(8分)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予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6.下面哪一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2分) ( ▲)
A.侍卫之臣不懈于.内B.诚.宜开张圣听
战于.长勺(《曹刿论战》)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C.不宜.妄自菲薄D.以.塞忠谏之路也
功宜.为王(《陈涉世家》)以.尽吾齿(《捕蛇者说》)
7.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哪一项相同?(2分) ( ▲)
A.诚宜开张
..圣听
B.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源记》)
C.宫妇左右
..莫不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D.卒中往往
..语(《陈涉世家》)
8.在选文中,诸葛亮对后主有哪些担忧?(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本文和《邹忌讽齐王纳谏》均为劝谏,内容有相同处,劝谏方式有不同处,请具体说明其同异处。
(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第10题。
(4分)
吴郡陈遗,家至孝。
母好食铛①底焦饭。
遗作郡主簿②,恒装一囊,每煮食,辄贮录③焦饭,归以遗母。
后值孙恩贼出吴郡,袁府君即日便征。
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归家,遂带以从军。
战于沪渎,败。
军人溃散,逃走山泽,皆多饥死,遗独以焦饭得活。
时人以为纯孝之报也。
【注】①铛:平底浅窝。
②主簿:官名,负责文书簿籍等事。
⑦录:收藏。
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辄贮录焦饭,归以遗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人以为纯孝之报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藤野先生>选段,完成11-13题。
(8分)
有一天,本级的学生会干事到我寓里来了,要借我的讲义看。
我检出来交给他们,却只翻检了一通,并没有带走。
但他们一走,邮差就送到一封很厚的信,拆开看时,第一句是:——“你改悔罢!”
这是《新约》上的句子罢,但经托尔斯泰新近引用过的。
其时正值日俄战争,托老先生便写了一封给俄国和日本的皇帝的信,开首便是这一句。
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
其次的话,大略是说上年解剖学试验的题目,是藤野先生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
末尾是匿名。
我这才回忆到前几天的一件事。
因为要开同级会,干事便在黑板上写广告,末一句是“请全数到会勿漏为要”,而且在“漏”字旁边加了一个圈。
我当时虽然觉到圈得可笑,但是毫不介意,这回才悟出那字也在讥刺我了,犹言我得了教员漏泄出来的题目。
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
终于这流言消失了,干事却又竭力运动,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
结束是我便将这托尔斯泰式
.....的信退还了他们。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
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
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
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1.日本“爱国青年”认为鲁迅考试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一定不是自己的能力所及,他们为此采取了哪些举动?请概括说明。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文中加点的“托尔斯泰式的”用得好,好在哪里?(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这篇文章主要写藤野先生,但选段中却用不少文字写观影事件,请结合全文,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
(7分)
我害怕“天才”
季羡林
①人类的智商是不平衡的,这种认识已经属于常识的范畴,无人会否认的。
不但人类如此,连动物也不例外。
我在乡下观察过猪,我原以为这蠢然一物,智商都一样,无所谓高低的。
然而事实上猪们的智商颇为悬殊。
我喜欢养猫,经我多年的观察,猫们的智商也不平衡,而且连脾气都不一样,颇使我感到新奇。
②猪们和猫们有没有天才,我说不出。
专就人类而论,什么叫做“天才”呢?我曾在一本书里或一篇文章里读到过一个故事。
某某数学家,在玄秘深奥的数字和数学符号的大海里游泳,如鱼得水,圆融无碍。
别人看不到的问题,他能看到;别人解答不了的方程式之类的东西,他能解答。
于是众人称之为“天才”。
但是,一遇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他的智商还比不了一个小学生。
比如猪肉三角三分一斤,五斤猪肉共值多少钱呢?他瞠目结舌,无言以对。
因此,我得出一个结论:“天才”即偏才。
③在中国文学史或艺术史上,常常有几绝的说法。
最多的是“三绝”,指的是诗、书、画三绝。
所谓绝,就是超越常人:周一个现成的词儿,一就是“天才”。
而我们所看到的这些“天才”往往在几绝中只有一项,或者是两项是真正的绝,为常人所不能及,其他几绝都是为了凑数凑上去的。
因此,所谓“三绝”或几绝的“天才”,其实也是偏才。
④可惜古今中外参透这一点的人极少,更多的是自命“天才”的人。
这样的人老中青都有。
他们仿佛是从菩提树下金刚台上走下来的如来佛,开口便昭告天下:“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这种人最多是在某一方面稍有成就,便自命不凡起来,看不起所有的人,一副“天才”气,催人欲呕。
这种人在任何团体中都不能团结同仁,有的竟成为害群之马。
从前在某个大学中有一位年轻的历史教授,自命“天才”,瞧不起别人,说这个人是“狗蛋”,那个人是“狗蛋”。
结果是投桃报李,群众联合起来,把“狗蛋”的尊号恭呈给这个人,他自己成了“狗蛋”。
这样的人在当今社会上并不少见,他们成为社会上不安定的因素。
⑤蒙田在一篇名叫《论自命不凡》的随笔中写道:“对荣誉的另一种追求,使我们对自己的长处评价过高。
这是我们对自己怀有的本能的爱,这种爱使我们把自己看得和我们的实际情况完全不同。
”
⑥我决不反对一个人对自己本能的爱,但应该把这种爱引向正确的方向。
如果把它引向自命不凡,引向自命“天才”,引向傲慢,则会损己而不利人。
⑦我害怕的就是这样的“天才”。
14.同是为了论证“天才’即偏才”,第②段和第③段所举的例子却不显重复,试分析整理这样举例的用意。
(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请分析第④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第⑤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结合上下文,分析其作用。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7-21题。
(17分)
鉴赏家
汪曾祺
(1)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匋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
(2)叶三是个卖果子的,专给大宅门送果子。
他的果子的好处,第一是得四时之先。
市上还没有见这种果子,他的篮子里已经有了。
第二是都很大,很香甜,很好看。
果子全都从他手里过过,有疤的、挤筐、变色、过小的都剔下来。
他的果子有些是直接到产地采办来的,是“树熟”,——不是在米糠里闷熟了的。
他出去买果子比卖果子的时间要多得多。
他也很喜欢到处跑。
四乡八镇,哪个园子里,什么人家,有一棵什么出名的好果树,他都知道,和园主打多年交道,熟得像是亲家。
别的卖果子的下不了这样的功夫,也不知道这些路道。
到处走,能看很多好景致,知道各地乡风,可资谈助,对身体也好。
(3)这年是叶三五十岁整生日,一家子商量怎么给老爷子做寿。
两个儿子提出爹不要走宅门卖果子了,他们养得起他。
叶三有点生气了:“嫌我给你们丢人?两位大布店的‘先生’,有个卖果子的老爹,不好看?”儿子连忙解释:“不是的。
你老人家岁数大了,老在外面跑,风里雨里,水路旱路,做儿子的心里不安。
”“我跑惯了,我给这些人家送惯了果子。
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我也得卖果子。
”又说,“你们也不用给我做什么寿。
你们要是有孝心,把四太爷送我的画拿出去裱了,再给我打一口寿材;”这里有一种风俗,早早把寿材准备下了,为的讨个吉利:添福添寿。
儿子依了他。
(4)叶三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了挣钱,给季匀民送果子是为了爱他的画。
他一来就是半天,给季匋民磨墨、漂朱膘、研石青石绿、抻纸。
季匋民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大气都不出。
看到精彩处,情不自禁地深吸一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
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匋民的得意之笔。
季匋民从不当众作画,对叶三可例外,他认为叶三真懂,叶三的赞赏是出于肺腑,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谀媚。
(5)季匋民最讨厌听人谈画。
他很少到亲戚家应酬。
实在不得不去的,他也是到一到,喝半盏茶就道别。
因为席间必有一些假名士高谈阔论。
因为季匋民是大画家,这些名士就特别爱在他面前评书论画,借以卖弄自己高雅博学。
这种议论全都是道听途说,似通不通。
季匋民听了,实在难受。
他还知道,他如果随声答应,应付几句,某一名士就会在别的应酬场所重贩他的高论,且说:“兄弟此言,季匋民亦深为首肯。
”但是他对叶三另眼相看。
(6)叶三只是从心里喜欢画,他从不瞎评论。
季匐民画完了画,钉在壁上,自己负手远看,有时会问叶三:“好不好?”“好在哪里?”叶三大都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
季甸民画了一幅紫藤,问叶三。
叶三说:“紫藤里有风。
”“唔!你怎么知道?”“花是乱的。
”“对极了!”季匋民提笔题了两句诗:“深院悄无人,风拂紫藤花乱。
”季匀民画了一张小品,
老鼠上灯台。
叶三说:“这是一只小老鼠。
”“何以见得?”“老鼠把尾巴卷在灯台柱上,它很顽皮。
”“对!”
(7)季匋民最爱画荷花。
他画的都是墨荷。
他的墨荷参用了张大千,但更为舒展。
他画的荷叶不勾筋,荷梗不点刺,且喜作长幅,荷梗甚长,一笔到底。
有一天,叶三送了一大把莲蓬来,季匋民一高兴,画了一幅墨荷,好些莲蓬。
问叶三:“如何?”叶三说:“四大爷,你这画不对,‘红花莲子白花藕,。
你画的是白荷花,莲蓬却这样大,莲子饱,墨色也深,这是红荷花的莲子。
”“是吗?我头一回听见!”季匋民展开一张八尺生宣,画了一张红莲花,题了一首诗:“红花莲子白花藕,果贩叶三是我师。
惭愧画家少见识,为君破例著胭脂。
”
(8)季匋民送了叶三很多画。
有时季匋民给叶三画了画,说:“这张不题上款吧,你可以拿去卖钱,——有上款不好卖。
”叶三说:“题不题上款都行,不过您的画我不卖。
”“不卖?”“一张也不卖!”他把季匋民送他的画都放在他的寿材里。
(9)十多年过去了,季匋民死了,叶三已经不卖果子了,但是四季八节,他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季匋民坟上供一供。
(10)季匋民死后,画价大增。
日本有人专门收藏他的画,大家知道叶三手里有很多季匋民的画,都是精品。
很多人想买,叶三说:“不卖。
”有一天一个外地入来拜望叶三,叫“迂听涛”。
一问,是日本人。
迁听涛说他是专程来看叶三收藏的季匋民的画的。
因为是远道来的,叶三只得把画拿出来。
辻听涛用清水洗了手,焚了一炷香,对画轴拜了三拜,然后才展开。
他不停地赞叹:“喔!真好!真是神品!”辻听涛要买这些画,要多少钱都行。
叶三说:“不卖。
”辻听涛只好怅然而去。
(11)叶三死了。
他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匍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进棺材里,埋了。
(有删改)
一九八二年二月二十八日17.小说题为“鉴赏家”,开篇却叙述叶三卖果子、买果子,为什么?(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第(5)段为什么要刻画假名士的形象7(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叶三在鉴赏季匐民的画作时“大都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请结合(6)(7)两段,分析叶三具有很高的鉴赏力的原因。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结合全文,概括主人公叶三的特点。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汪曾祺的小说“初读似水,再读似酒”,看似平淡的语言却极富情感。
细读最后两段,说说其中蕴含了哪些丰富的情感。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60分)
22.作文。
(60分)
请以“只因喜欢”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②除诗歌、剧本以外文体不限;③不要少于600字;
④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
2013~2014学年初三教学调研试卷
语文参考答案2014.04
1.(1)诧(2)珊(3)赅(4)靡
2.缔—谛戴—黛印—映及—即
3.(1)默而识之;(2)欲辨已忘言(3)萧关逢候骑使至塞上;(4)谁家新燕啄春泥;(5)折戟沉沙铁未销;(6)忧谗畏讥;(7)箫鼓追随春社近;(8)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
4. (1)①孙悟空找牛魔王借扇不成,偷来牛魔王的坐骑避水金眼兽,变成他的模样骗取真扇。
(1
分)②牛魔王得知后变成猪八戒的模样骗回真扇。
(1分) (2)长妈妈(或阿长)(1分) 原因:
①她“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语说些什么事”;②不许“我”走动,并动辄以告状相威
胁;③睡觉时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④满肚子麻烦的礼节。
(任答两点得两分)
5.狐狸:如今干什么都得有靠山!兔子:凡事都要给自己留条后路!(言之成理即可,但所说的话应有讽刺意味。
答对一句得1分,答对两句得3分)
6.D 7.B
8.①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②刑赏偏私,使内外异法。
(每点1分,用自己的话回答亦可。
)
9.在内容上,两位进谏者都提出要广泛听取意见,要开张圣听、广开言路(1分)。
在劝谏方式上,邹忌设喻说理,类比推理,委婉规劝齐王,这是讽谏;诸葛亮对刘禅直接提出劝勉,这是直谏(1分)。
10.(1)(陈遗)总是把焦饭储存起来,回家把它送给母亲。
(“辄”、“以”、“遗”为得分点,错一处扣一分。
) (2)当时人都认为这是他纯孝所得的回报。
(“以为”和“纯孝之报”,各1分。
) 11.(1)托辞检查鲁迅的讲义;(2)写匿名信,进行心理施压;(3)写广告暗中讥刺,含沙射影。
(每点1分)
12.起到了讽刺、戏谑的效果(1分),表达了整理对日本“爱国青年”的厌恶、反感(1分)。
13.内容:“爱国青年”狭隘的民族主义与藤野先生的毫无民族偏见形成对比(1分),突出藤野先生的高尚人格(1分)。
结构:观影事件使鲁迅的思想发生变化,弃医从文,交代了下文告别藤野先生的缘由。
(1分)
14.这两段所举例子的对象(范畴、角度)不同,第②段举的是数学家的例子,第③段举的是文学史或艺术史上的例子(1分),这样使论述范围更广,强调了“天才即‘偏才’”这种现象存在的普遍性(1分)。
15.形象地刻画了在某一方面稍有成就便自命“天才”的人(1分),表达了整理对这类人的讽刺与否定(1分)。
16.引用论证(“道理论证”亦可)(1分)。
论证了自命不凡的人往往会高估自己、轻视别人的道理,增强了说服力(1分);引出结论,希望一个人能将对自己本能的爱引向正确的方向(1分)。
17.①叶三买果子眼光独到,也是“鉴赏家”,照应题目(侧重于内容,不一定要答到“照应题目”)。
②由叶三的卖果子,引出下文叶三对季匋民的画的喜爱。
③为下文作铺垫:叶三对季匋民的画的鉴赏力,与他买卖果子的丰富阅历和形成的鉴赏力有关。
(每点1分) 18.表现了季匋民高雅脱俗的情趣、品位(1分);与不瞎评论的叶三形成对比(1分),突出了叶三真懂鉴赏和真心爱画(1分)。
19.观察仔细;善于思索,能发现一般人不易察觉的地方;生活经验丰富(或“阅历丰富”)。
(每
点1分)
20.①热爱生活,有丰富的生活经验。
②爱美,真心爱画。
③有很高的鉴赏力,能从细节中准确判定、评价画家的画。
④人品高尚,不谄媚、不奉承、不卖弄。
⑤重情义,不为金钱所动。
(每点1分,答出四点即可)
21.①对叶三鉴赏力的赞赏。
②对叶三重情重义、不为金钱所动的品质的敬佩。
③对古朴文化、美好人情消失的怅惘。
(答对一点得1分,两点2分,三点4分)
22.(60分)参照中考作文评分标准。
符合三个基本,中心基本明确、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48分;有一个亮点加3-4分,反之扣3-4分。
明显未完篇,25分以下。
抄袭者5分以下。
标点符号明显错误较多的扣1分;错别字每3个扣1分,扣满3分为止。
卷面分:字体漂亮,无涂改加3分;字体漂亮,略有涂改,加2分;书写工整,无涂改加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