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诗鉴赏题的八种答题模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古诗鉴赏题的八种答题模式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一般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变式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环境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清新明丽、雄浑壮阔、悲壮慷慨、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常见错误:学生在解答此类问题时常见的失误有两点,一是描摹景物时采用直译的方法,变描摹为翻译;二是学生往往着重于“思于境偕、情景相融”的正衬模式,而忽落了一些诗歌是通过景物来反衬思想感情,造成理解思想感情的错误。

在这种情况下,应多从诗人的生平、抱负或标题来思考,避免出错。

答题示例:
1.(8分)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西楼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之。

[解答] 连天的海浪伴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步骤一)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

(步骤二)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

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够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

(步骤三)
练习1
分析下面两首诗的意境。

(1)江畔独步寻花(其六)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恰娇莺恰恰啼。

(2)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答:(1)本诗给我们描绘了繁花满园,蝴蝶飞舞,黄莺歌唱的优美景象(步骤一),整个画面充满了春天盎然的生机(步骤二)。

充分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欣喜之情,表达了诗人对生机盎然的春天的喜爱,对现实生活的无限热爱。

赏析: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呢?有人家、花朵、蝴蝶、黄莺。

诗歌前二句突出花之多且繁盛,“千朵万朵”是上句“满“的具体化,”表现了春天盎然的生机。

蝴蝶竞相在花丛间翩跹飞舞,着一“戏”字,表现了蝶儿欢快的心情。

“留连”则表明蝶儿对姹紫嫣红的花朵的深情依恋。

黄莺呢?它正跳跃于枝头,展开婉转清丽的喉咙歌唱呢,像是在为明媚灿烂的春天送去一支美妙的赞歌。

“娇”表现了莺儿的忸怩喜悦的神态。

“恰恰”突出莺儿啼叫的清丽。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诗中的这些意象充分浸润了作者内心的欣喜之情,表达了诗人对生机盎然的春天的喜爱,对现实生活的无限热爱。

全诗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2)答: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

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步骤一)。

作者通过塑造这样一种幽静深寂的意境(步骤二),反映了诗人对安静淳朴生活的向往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步骤三)。

练习2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1)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

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2)“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3)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
答案:(1)傍晚时分,微风吹采,惊动了诗人,激起了对友情的渴念,盼友人来
到;诗人谛听微风悄悄吹开院门,轻轻吹动竹丛,真的好像是友人来了;不觉时已入夜,微风吹落枝叶上的露珠,滴落在阶下的青苔之上;可惜风太小了,不能掀帘进屋来,风啊!什么时候能为我拂掉琴上的尘埃呢? 可见全诗紧紧围绕“微风”进行艺术构思,因风而思故人,借风以寄思情,这微风是激发诗人思绪的触媒,是盼望故人相见的寄托,是全诗的线索。

(2)颈联写道:不觉时已入夜,微风掠过竹丛,枝叶上的露珠不时滴落下来,那久无人迹的石阶下早巳蔓生青苔,滴落的露水已渐渐润泽了苔色(步骤一)。

多么清幽静谧的境界(步骤二),多么深沉的寂寞和思念,诗人感到格外孤独寂寞(步骤
三)。

(3)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练习3 [全国一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望江南超然台①作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十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

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

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答案:(1)体现的是一种作者始终无法排遣的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又极力想把这种苦闷暂时排遣的心情。

(2)“情”的角度:作者把他的细腻难以察觉的郁郁之情巧妙的融合在景物与动作的描写中,使全词勾勒的画面都隐隐浮现,这种淡淡却无法排遣的情感;“景”的角度:细风、斜柳,烟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这些景物无不与本词所表现的感情所契合,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喻情于景的功力。

【赏析】这首词写于熙宁九年(1076)的春天。

题目是《暮春》,或题作《超然台作》,总之,写的是这一年的春水,有一天细雨濛濛,作者登上密州北城的超然台,触景生情,引起怀念故乡的愁思。

上片写景。

“春未老”一句说,虽然已是“暮春”,但春意正浓,所以还不能说“老”,“老”在这儿是“尽”的意思,“风细柳斜斜”句说,柔嫩的柳枝在微风中轻轻摆动,这便是“春未老”的象征。

下句说,假如你不信,就请到超然台上去看看吧,以下两句“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用高度概括的手腕,描绘出山城在阴云密布、细雨濛濛中无限美妙的景色。

下片写作者思乡的复杂感情。

阴雨绵绵的季节,最容易引起愁绪,而“寒食后”,又是扫墓的日子,更容易引起怀乡之情,“酒醒却咨嗟”,是说满怀愁绪却无法排解,只好饮酒消愁,可是酒醒好愁绪依然未减,所以才慨然叹息。

“休对故人思故
国”一句说,不要对朋友们谈论故乡的事情了,言外之意说,谈论故乡更容易引起思乡之情,还是不去说它吧。

寒食已过,还是点燃“新火”,煮起
“新茶”来品尝吧。

密州地处山东半岛,离苏轼的故乡眉州是太遥远了,想有什么用呢?他愁怅满怀,却又无可奈何,只好说,“还是喝茶吧!”不过,作者并未自暴自弃,尾句“诗酒趁年华”,并不是说赋诗饮酒消磨岁月,“趁年华”还十分含蓄地表现了不愿浪费时光,还要“趁”美好的“年华”,做一番事业的向上精神。

练习4.全国二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新晴野望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尘垢:尘埃。

(1) 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答:分别是“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鄰鄰,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2) 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

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

给前面所绘的一幅表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修画面活了起来。

练习5.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葛溪驿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1)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

参考:驿站秋夜难眠图
(2)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参考: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

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

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

颈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福建卷
练习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武夷山中(宋)谢枋得①
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

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②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

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1)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分)答:(1)表达了破国亡家的痛苦之情,(并借梅花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孤傲步裙、坚贞自励的情怀。

(意思对即可)
(2)这句诗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山雨过后天地寂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孤傲寥落的情怀。

(意思对即可)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艺术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
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艺术手法分抒情手法、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㈠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和托物言志、托物寓理等。

㈡表现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2)联想和想象,又叫虚实结合;
(3)对比;(4)白描;(5)渲染;(6)象征;(7)动静结合;(8)以动衬静;(9)以乐景抒哀情;(10)卒章显志;(11)欲扬先抑等。

㈢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即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
(2)比喻;(3)借代;(4)拟人;(5)夸张;(6)双关;(7)对偶;(8)用典。

另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说明作者是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的;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早行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

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

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
中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2.书湖阴先生壁二首(选一)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①送青来。

注:①排闼:闯进门来。

闼,小门。

“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结合全诗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该句使用了拟人的手法。

(步骤一)写开门见“山”,“两山”似迫不及待地把苍翠的山色“送”进门来。

(点明拟人具体内容)化静为动,化无情为有情,赋予山以灵性,生动地写出了田园风光的盎然生机。

(步骤二)写出了诗人身处其间的愉悦,表现了诗人对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步骤三)
3.听蜀僧弹琴李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余响入霜钟③。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绿绮:古代名琴。

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

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种,霜降而鸣。

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2004年天津高考语文试题)
答:①主要用了侧面描写手法(步骤一)。

②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

(步骤二) ③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步骤三)。

4.(2005年全国卷Ⅲ)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雨后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 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答案:
(1)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2)一、二两句以“水面平”、平静妁水面似“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

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以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写出风起、叶摇、雨滴落的雨后池上特有的动态之荚。

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解析:该题重点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E级。

这首诗展现给我们的是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给人以清荚的艺术享受。

一、二句展现的是雨后池塘春景的静态荚。

第一句写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只淡淡地出一“平”字,使人似觉过于平常,但在这句之后紧接以“淡磨明镜照
檐楹”,境界顿出。

“淡磨”二字颇可玩味,施者是春雨,受者是池面,经春雨洗涤过的池面,好比经人轻磨拂试过的明镜,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比喻中有对比,有拟人,这就使“水如镜”这一浅俗的比喻翻出了新鲜之感。

不仅能使人感受到雨后池上异常平静、明净的状态,并能进而联想到此前蒙蒙细雨随着微风轻拂池面的轻盈柔姿。

三、四句由静而动,进一步写雨后池上的动态荚。

东风忽起,舞动池边的垂杨,吹落垂杨柔枝细叶上缀满的雨滴,洒落在池上舒展的荷叶上,发出一阵清脆细密的声响。

这里,诗人笔下荡漾的东风、婆婆起舞的垂杨、荷心的万点声,无一不具有一种流动的韵致和盎然的生意,与前两句的静态美相比,自然别是一番情趣,
雨后池上景物之美,诗人既写其静态,又写其动态,不仅显得丰富多姿,而且构成对比辉映,收到了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

文学作品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赏析,考生在解题中可以跟这里的参考答案不同,只要言之有理,就可酌情给分。

5.(2005年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齐安郡中偶题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为诗歌的主要意象。

(2分)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4分)
答案:(1)傍晚西风
(2)拟人表现手法。

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

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6.(2005年福建卷)(6分)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

你不胜收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4分)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2分)
答案:(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
互相映衬。

“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

(意思对即可)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

(2)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试题选用了唐代诗人李白的五言律诗。

李白是语文课本中涉及到的诗人,考生对其作品风格有所把握,而且此诗语言明白晓畅,考生应不难做答。

全诗主要笔墨用在了写景,借景抒情、融情入境、情景交融都是考生熟悉的艺术手法,在这里李白运用得驾轻就熟,所以本题第一小题就在此点设题,表面上看“秋江”与“愁心”是字眼上的推敲,其实是考查考生如何分析借景抒情的含蓄美与情景交融的强烈感情色彩美。

第二题对艺术表现手法的考查更是贴近教材。

李白作为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擅长运用夸张,他想象绮丽,考生若对他有如此把握此题应胜券在握。

7.阅读辛弃疾的《破阵子》,回答问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1)这首词从意义上看,不同于一般的上下片各成一段,而是前( )(填数字)句成一段,后( )句成一段。

(2)这首词最突出的写作手法是什么?作者通过这一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的是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

全词从意义上看,前九句是一段,十分生动地描绘出一位忠勇的将军的形象,从而表现了词人的宏大抱负。

末一句是一段,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

壮和悲,理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对照。

从这对照中,可以想到当时南宋朝廷的腐朽,想到人民的苦难,想到所有爱国志士报国无门的苦闷。

由此可见,极其豪放的词,也可以写得极其含蓄,只不过和婉约派的含蓄不同罢了。

这首词在布局方面也有一点值得注意。

“醉里挑灯看剑”一句,突然发端,接踵而来的是闻角梦回、连营分炙、沙场点兵、克敌制胜,有如鹰隼突起,凌空直上。

而当翱翔天际之时,陡然下跌,发出了“可怜白发生”的喟叹,使读者不能不为者的壮志难酬一洒同情之泪。

[答案](1)九一
(2)本词最突出的手法是对照。

词人前九句极力描绘出整军校阅、沙场驰骋的战斗画面,写得气势恢宏,言辞慷慨。

但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生”,陡然跌落千丈,原来前九句,全是梦境,梦境与现实形成了强烈对照,词人一切的理想只能寄托在梦中,强烈地表现了词人空怀凌云壮志,但却报国无门的苦闷与忧愤。

8.阅读陈英的《山坡羊》,回答问题。

晨鸡初叫,昏鸦争噪。

哪个不去红尘闹?路遥遥,水迢迢,功名尽在长安道。

今日少年明日老。

山,依旧好,人,憔悴了。

(1)这首元曲的主旨是:
(2)你认为这首小令中最具神韵的字是哪一个?为什么?请作具体分析。

(3)结尾两句“山,依旧好;人,憔悴了”很为评论家所称道。

这两句到底好在哪里?请从写作技巧和思想内容两个方面作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钓是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

①注意把握关键字词,透过意象来理解主旨;②第二题考炼字,特别注意捕捉用得好的动词和形容词,③注意题干中“请从写作技巧和思想内容两个方面作简要分析”,答题时要从这里切人。

[答案](1)嘲讽追逐功名之徒。

(2)“闹”字,或者“争”字。

众土子追求功名,趋之若鹜,甚嚣尘上的丑态如在眼前。

(3)“山,依旧好”四字,与上下文形成鲜明对照,用大自然的永恒反衬出人生的短暂和汲汲于功名的荒谬。

这种强烈的对比,引起读者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9.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07重庆卷)
海棠(宋)苏轼牡丹花(唐)白居易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1)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4分)
(2)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2分)
答案(1)前二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后二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比人。

(2)苏诗爱花之盛开,白诗惜花之将谢。

10.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07辽宁卷)
秋夜独坐(节选)唐•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宋•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

清具体说明。

(4分)
(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

试简要分析。

(4分)
(1)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等前虫鸣的现象;(1分)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

(1分)王诗描写的是动景,(1分)周诗描写的是静景。

(1分)
(2)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

(1分)一、二句写是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

(1分)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

(1分)一、二句写是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是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

(1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