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转型时期我国的教育公平问题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起点公 平 和过 程 规 范 的 前提 下 , 以社 会 成 员 作 出 的现实 贡献 和未来 贡献 为依 据进 行分 配 和享有 。 ()利益 补偿 原则 。罗尔 斯提 出 :为 了平 等 3 “ 对 待所有 人 , 供真 正 同等机 会 , 提 社会 必须 更多 注 意那些 天 赋较低 和 出生 于较 不利 的社 会地 位 的人
1 .教育公 平 的 内涵
早在 中国古代 , 孔子就提 出了“ 有教无类 ” 和 “ 因材施教” 的思想 , 体现了古代朴素的教育民主。 在西 方 思想 史 上 , 里 士 多 德则 首先 提 出通 过 法 亚
律 保证 自由民主 的教育 权利 。马克思 指 出 :教 育 “
()主 观性 与客 观性 。教 育 公平 是 人 的一种 2
是人类发展的正常条件和每个公 民的真正利益 , 教育是每个公 民都应拥有 的一项平 等权利” 。 [ 《 世界人权宣言》 更加 明确规定 “ 人人都有受教育 的权 利 ”这 种 权 利 “ 分 种 族 、 色 、 别 、 言 、 , 不 肤 性 语
宗 教 、 治 或其 他见 解 、 政 国籍 或社 会 出身 、 财产 、 出
的社会 , 政 治 、 济发 展 状 况 不 同 , 其 经 教育 公 平 的 内容和 侧重 点也 不 同 。正如 恩格 斯所 说 :关 于永 “
育公平的内容也是各不相同的。由于社会历史具 有继承性 , 历史上每一种教育公平观念和认识 又
恒的公平的观念 , 不仅因时因地而变 , 甚至也因人
的超越。由于社会现实的不公平现象 的存在 , 使
人们从 理想 状 态 出发 , 破 现 实 推 动 教 育 不 断发 突 展, 实现公 平 理想 。 ()历史 性 与继 承性 。教育 公 平是 对 现 实社 4
更多的教育机会 , 为所有 的人提供基本的教育 , 为 尽可能多的人提供尽可能好的基本教育。
收稿 日期 :2 1 —0 —1 01 5 9 作者 简介 :孙 蕊 (9 8 , , 17 一)女 辽宁抚顺人 , 东北大学博士研究生 。
第 3期
孙
蕊 : 简论转 型 时期 我 国的教的辩 证 发展 。 3 .实现教 育公 平 的原 则
第2 卷 第 3 3 期 2 1 年 6月 0 1
沈 阳 大 学 学 报
J oURNAL HE OF S NYANG UNI VERS TY I
Vo .3. . 12 No 3
J n 2011 u .
文 章 编 号 : 10 —2 5 2 1 )30 6 —4 0 89 2 (0 1 0 —0 00
化 , 理想 是逐 步实 现 三个 目标 : 其 为更 多 的人提 供
指每一种教育公平观的产生 , 都受当时社会 的经 济、 政治条件的影响 , 体现的是对现实的教育不公
平 的反 映和要 求 。教 育公平 的理想性 是 指教 育公 平在 反映社 会 现 实 的基 础 上 , 又存 在 对 社会 现 实
2 教 育公 平的基 本特 征 .
( )相对 性 和绝对 性 。教 育公 平 总 是相 对 某 1
一
特定的教育评 价标 准而言才有意义 , 由于不 同
会存在的教育不公平现象的反 映和要求 , 是社会 发展 到一定 历 史 阶 段 的 产 物 , 当 时 所 处 的社 会 与
经济发 展状 况 密 不 可 分 , 同的 社会 发 展 阶段 教 不
育公平 需要在树立公平价值取 向 、 统筹城乡教育发展 、 完善教 育经 费支 出管 理制度 、 依法治教 、 主体多元 办学
化、 健全教育救助 制度 、 改革学生评 价制 度和加强师德建设等八方 面做好工 作。
关 键 词 :社会 转型; 教育公平 ; 问题 ; 对策 文献标识码 :A 中图分类号 :G 5 2
进步 的, 创造愿望得 到尊重 、 创造活动得到支持 、 创造才能得到发挥 、 创造成果得到肯定的社会 , 是
一
根据教育发展规律和阶段性特征 , 实现教育 公平的目标可以相应地确立下述三大原则 : () 1 基本教育权利完全平等原则。对于义务 教育 , 国家有 责任创 造 条件 和机会 , 所有 适龄 儿 让 童青少年接受大致相当的教育。 ()非基 本 教育权 利 比例平 等 原则 。对 于 义 2 务教育之后的非基本教育权利 , 在保证规则公平 、
主观价值判断 , 具有主观性 。不同的人对教 育公 平的感知是不 同的, 对教育公平的判 断与其依据 的判断标准有关。尽管教育公平具有主观性的一 面, 但从它反映的内容来看 , 它是不能脱离客观事
实的, 人们 对教 育 公 平 的判 断 是 在 客 观存 在 的教 育事 实基 础之 上作 出 的一种 判 断 。人 们 对教 育公 平 的不 同理解 并不 排斥 教育 公 平 的客观 性 。 ()现 实性 与理想 性 。教 育 公平 的现 实 性是 3
生或其他身份等任何区别。 ”
教 育公 平 是对 每一 个社 会成 员提 供相 同量 与
质的教育 , 强调不论 民族 、 性别 、 社会背景 、 家庭 出 身和个人条件 , 每个社会成员接 受教育 的机会相 等, 其实质是在教育领域人们 之间利益 的分配平 等。随着时代的发展 , 内涵也 相应地发生着变 其
一
、
教育公平理论述要
而异 。 J ” 同时 , 教 育 权 属 于 每 个 公 民 、 会 面 受 机
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是绝 对的 , 不能因社会 成员 的 特殊身份而区别对待 。因此 , 就当时人们所处 的
社 会环 境 和条 件 , 现 与 之 相 适 应 的 教 育公 平 是 实
绝对的。
简 论 转 型 时期 我 国的教 育公 平 问题
孙 蕊
( 东北 大学 文法 学院 ,辽 宁 沈 阳 10 1 ) 18 9 摘 要 :分析 了教育公平 的内涵及 教育公平的基本特征和实现教 育公 平遵 循的的原则。指出转型时期 ,
我国教育显失公平主要体现在教育 机会 不均等和教育资 源分配不公 平 以及 学校微观层 面的不公 平。实现 教
1 .教育公 平 的 内涵
早在 中国古代 , 孔子就提 出了“ 有教无类 ” 和 “ 因材施教” 的思想 , 体现了古代朴素的教育民主。 在西 方 思想 史 上 , 里 士 多 德则 首先 提 出通 过 法 亚
律 保证 自由民主 的教育 权利 。马克思 指 出 :教 育 “
()主 观性 与客 观性 。教 育 公平 是 人 的一种 2
是人类发展的正常条件和每个公 民的真正利益 , 教育是每个公 民都应拥有 的一项平 等权利” 。 [ 《 世界人权宣言》 更加 明确规定 “ 人人都有受教育 的权 利 ”这 种 权 利 “ 分 种 族 、 色 、 别 、 言 、 , 不 肤 性 语
宗 教 、 治 或其 他见 解 、 政 国籍 或社 会 出身 、 财产 、 出
的社会 , 政 治 、 济发 展 状 况 不 同 , 其 经 教育 公 平 的 内容和 侧重 点也 不 同 。正如 恩格 斯所 说 :关 于永 “
育公平的内容也是各不相同的。由于社会历史具 有继承性 , 历史上每一种教育公平观念和认识 又
恒的公平的观念 , 不仅因时因地而变 , 甚至也因人
的超越。由于社会现实的不公平现象 的存在 , 使
人们从 理想 状 态 出发 , 破 现 实 推 动 教 育 不 断发 突 展, 实现公 平 理想 。 ()历史 性 与继 承性 。教育 公 平是 对 现 实社 4
更多的教育机会 , 为所有 的人提供基本的教育 , 为 尽可能多的人提供尽可能好的基本教育。
收稿 日期 :2 1 —0 —1 01 5 9 作者 简介 :孙 蕊 (9 8 , , 17 一)女 辽宁抚顺人 , 东北大学博士研究生 。
第 3期
孙
蕊 : 简论转 型 时期 我 国的教的辩 证 发展 。 3 .实现教 育公 平 的原 则
第2 卷 第 3 3 期 2 1 年 6月 0 1
沈 阳 大 学 学 报
J oURNAL HE OF S NYANG UNI VERS TY I
Vo .3. . 12 No 3
J n 2011 u .
文 章 编 号 : 10 —2 5 2 1 )30 6 —4 0 89 2 (0 1 0 —0 00
化 , 理想 是逐 步实 现 三个 目标 : 其 为更 多 的人提 供
指每一种教育公平观的产生 , 都受当时社会 的经 济、 政治条件的影响 , 体现的是对现实的教育不公
平 的反 映和要 求 。教 育公平 的理想性 是 指教 育公 平在 反映社 会 现 实 的基 础 上 , 又存 在 对 社会 现 实
2 教 育公 平的基 本特 征 .
( )相对 性 和绝对 性 。教 育公 平 总 是相 对 某 1
一
特定的教育评 价标 准而言才有意义 , 由于不 同
会存在的教育不公平现象的反 映和要求 , 是社会 发展 到一定 历 史 阶 段 的 产 物 , 当 时 所 处 的社 会 与
经济发 展状 况 密 不 可 分 , 同的 社会 发 展 阶段 教 不
育公平 需要在树立公平价值取 向 、 统筹城乡教育发展 、 完善教 育经 费支 出管 理制度 、 依法治教 、 主体多元 办学
化、 健全教育救助 制度 、 改革学生评 价制 度和加强师德建设等八方 面做好工 作。
关 键 词 :社会 转型; 教育公平 ; 问题 ; 对策 文献标识码 :A 中图分类号 :G 5 2
进步 的, 创造愿望得 到尊重 、 创造活动得到支持 、 创造才能得到发挥 、 创造成果得到肯定的社会 , 是
一
根据教育发展规律和阶段性特征 , 实现教育 公平的目标可以相应地确立下述三大原则 : () 1 基本教育权利完全平等原则。对于义务 教育 , 国家有 责任创 造 条件 和机会 , 所有 适龄 儿 让 童青少年接受大致相当的教育。 ()非基 本 教育权 利 比例平 等 原则 。对 于 义 2 务教育之后的非基本教育权利 , 在保证规则公平 、
主观价值判断 , 具有主观性 。不同的人对教 育公 平的感知是不 同的, 对教育公平的判 断与其依据 的判断标准有关。尽管教育公平具有主观性的一 面, 但从它反映的内容来看 , 它是不能脱离客观事
实的, 人们 对教 育 公 平 的判 断 是 在 客 观存 在 的教 育事 实基 础之 上作 出 的一种 判 断 。人 们 对教 育公 平 的不 同理解 并不 排斥 教育 公 平 的客观 性 。 ()现 实性 与理想 性 。教 育 公平 的现 实 性是 3
生或其他身份等任何区别。 ”
教 育公 平 是对 每一 个社 会成 员提 供相 同量 与
质的教育 , 强调不论 民族 、 性别 、 社会背景 、 家庭 出 身和个人条件 , 每个社会成员接 受教育 的机会相 等, 其实质是在教育领域人们 之间利益 的分配平 等。随着时代的发展 , 内涵也 相应地发生着变 其
一
、
教育公平理论述要
而异 。 J ” 同时 , 教 育 权 属 于 每 个 公 民 、 会 面 受 机
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是绝 对的 , 不能因社会 成员 的 特殊身份而区别对待 。因此 , 就当时人们所处 的
社 会环 境 和条 件 , 现 与 之 相 适 应 的 教 育公 平 是 实
绝对的。
简 论 转 型 时期 我 国的教 育公 平 问题
孙 蕊
( 东北 大学 文法 学院 ,辽 宁 沈 阳 10 1 ) 18 9 摘 要 :分析 了教育公平 的内涵及 教育公平的基本特征和实现教 育公 平遵 循的的原则。指出转型时期 ,
我国教育显失公平主要体现在教育 机会 不均等和教育资 源分配不公 平 以及 学校微观层 面的不公 平。实现 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