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高考模拟习题及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高考模拟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6小题,每题3分,共计48分)
1.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东方民族,初遇西方文化时,基本上对西方文化持反对、拒绝、鄙夷的态度;经过一段时间的对比思考后,出现对固有文化的离异,主张学习和吸收西方文化,但等到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事业有了长足的进展之后,又必然出现整体性的对固有文化恢复自信。
材料意在强调()
A. 回归是东方文化比西方文化优越的突出体现
B. 文化离异从根本上促进了东方社会的近代化
C. 回归是东方文化发展的必然,离异是暂时的
D. 文化离异是东方对固有文化恢复自信的基础
【答案】C
【解析】A.文化回归是对中国自身的传统文化进行扬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今所用,再根据材料信息,但等到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事业有了长足的进展之后,又必然出现整体性的对固有文化自信,排除;
B.吸收西方文化,离异固有文化能促进东方社会近代化,从根本上表述过于绝对,排除;
C.本国的固有文化是本民族历史发展形成的,不会被完全抛弃,故回归是必
然的,离异是暂时的,正确;
D.文化离异是吸收学习外来文化,对固有文化有冲击有补充,故文化离异不能表述为是东方对固有文化恢复自信地基础,排除。
故选C。
2.天、地、君、亲、师是中国古代对主要祭祀和尊奉对象的概括。
这种提法始于战国时期的荀子。
后来人们常把“天地君亲师”连成一句话,挂在厅
堂中央供奉。
这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
A. 主张和而不同、美美与共
B. 推崇天下为公、崇德尚贤
C. 提倡道法自然、以人为本
D. 强调天人合一、和谐共生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天地君亲师,为中国儒家祭祀的对象。
为古代祭天地、祭祖、祭圣贤等民间祭祀的综合,也是传统敬天法祖、孝
亲顺长、忠君爱国、尊师重教的价值观念取向,故C项正确。
A、B两项在材料中没有充分体现,且不符合本题宗旨,排除。
天人合一是董仲舒的主张,与题干荀子不相关,排除D项。
故选C。
3.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改变了传统的书面语,使书面语与口语统一起来,从而克服了传统语言的内在分裂;同时重建了全
新的文学语言,使文学内容与形式之间获得了内在的和谐与统一。
”这描
述的是()
A. 新文化运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B. 近代传媒方式取代传统传媒方式
C. 马丁·路德将《圣经》翻译成德文
D. 民主科学精神取代专制封建思想
【答案】A
【解析】材料“改变了传统的书面语,使书面语与口语统一起来,从而克
服了传统语言的内在分裂”“使文学内容与形式之间获得了内在的和谐与
统一”体现了新文化运动中要求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的主张,故A项正确;近代传媒方式取代传统传媒方式、马丁·路德将《圣经》翻译成德文、民主
科学精神取代专制迷信思想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故BCD项错误。
故选A。
4.关于墨子“尚贤”的意义,侯外庐等人认为:“所谓‘尚贤’,即尚国民阶级的资格,并坚持以国民阶级的立场来反对氏族贵族。
”侯氏所谓“国
民阶级”,指的是自由民、奴隶、手工业者以及公社农民和百工商贾。
这
一论述反映出墨子的“尚贤”思想()
A. 提倡贤者应由下层人民选举产生
B. 主张打破宗法特权
C. 违背了诸侯争霸战争的时代潮流
D. 旨在反抗专制统治
【答案】B
【解析】据材料“所谓‘尚贤’,即尚国民阶级的资格,并坚持以国民阶
级的立场来反对氏族贵族”可知,墨子的“尚贤”思想主张打破血缘宗法特权,这符合下层劳动人民的要求,故选B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墨子的尚贤是由“上”来尚贤,而不是由下层人民来选贤,故排除A项;
墨子的“尚贤”思想有利于国家的治理和强大,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故排除C项;
墨子的“尚贤”就是要求统治者任人唯贤,并不是为了反抗专制统治,故排除D项。
故选B。
5.“中国自仿行西法以来,不仅邮政、机器之啧有烦言,若轮舟,若铁路,其兴办之始,士民皆心惊目骇而指为不详……今(甲午中日战争后)轮舟、铁路明效彰彰矣……故丁男亦得其佣值,红女愈广其营生,则机器之效又彰彰矣,”这最能说明()
A. 民族工业发展促进国人思想解放
B. 甲午中日战争激发了国人学习西方的热情
C. 工业文明导致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D. 国人为了生计逐步接受西方工业文明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中国自仿行西法以来……有烦言……士民皆心惊目骇而指为不祥”到后来“今(甲午中日战争后)……明效彰彰矣……故丁男亦得其佣值,红女愈广其营生”可知,起初,工业文明传入中国使受到民众的排斥与怀疑,但后来民众从中得利,思想观念也随之变化,C正确;
ABD不符合题意,排斥。
故选C。
6.十月革命后,旅俄归国的华工不仅带回了《旅俄华工大同报》《社会星》
等报刊和大量宣传十月革命的书籍,还将亲身经历和亲耳听到的有关俄国
革命的信息和马列主义思想,传播给周围的人。
这说明旅俄华工
A. 帮助中国共产党成立了革命组织
B. 最早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
C. 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D. 给中国带来了新的民主科学思想
【答案】C
【解析】根据“……《旅俄华工大同报》《社会星》等报刊和大量宣传十月
革命的书籍,还将亲身经历和亲耳听到的有关俄国革命的信息和
马列主义思想,传播给周围的人”可得出旅俄归国的华工在传播与宣传马
克思主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故C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到中共,中共当时也还没有成立,排除A;最早的说法不能确定,排除B;材料涉及的是马克思主义,而不是民主与
科学,排除D.
7.米芾是北宋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兼有楷书和草书的长处,既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
据此你判断他所擅长的字体是()
A. 楷书
B. 行书
C. 草书
D. 隶书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他的书法作品兼有楷书和草书的长处,既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结合图片信息明显可知这是行书,故B正确。
ACD均不合题干主旨,故排除。
故选B。
8.下图为宋代画家李唐的《采薇图》,此画描绘的是殷贵族伯夷和叔齐在殷灭之后因耻食周粟而饿死在首阳山的情景。
此作品体现了当时()
A. 士人对理想人格的执着追求
B. 风俗画成为画坛的创作主流
C. 理学思想逐渐趋于世俗化
D. 政府的文化政策异常严酷
【答案】A
【解析】《采薇图》的内容是“殷贵族伯夷和叔齐在殷灭之后因耻食周粟而
饿死在首阳山的情景”,说明李唐创作此画意在表彰抱节守志的士人气节,折射出以画家为代表的士人对理想人格的执着追求,故选A项;
《采薇图》不是风俗画,故排除B项;
材料反映的是士人对理想人格的热切向往,不能说明理学思想逐渐趋于世
俗化,故排除C项;
宋代实行的是“重文轻武”的政策,故排除D项。
故选A。
9.林则徐被称为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主要是因为他
()
A. 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
B. 看到了鸦片的危害
C. 最早主张向西方学习
D. 领导了禁烟运动
【答案】C
【解析】林则徐率先提倡、实践的“师夷”之说是他精神世界的一次巨大
飞跃,也是近代中国精神世界的巨大飞跃,具有石破天惊的启蒙意义,是
近代中国逐渐生成的“新文化”的起点,故C正确;
ABD均不符合题意,故ABD错误。
故选C。
10.“四十年来,中国知识分子高呼打倒孔家店,摹效西方,提倡个人自由,却不肯诚心接受基督教。
竭力想把中国变成一多角形尖锐放射的西方社会,却留下了一大缺洞,没有照顾到社会下层之大整体。
共产主义即从此缺洞
趁虚而入。
”由此可知,该作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重要因素是()
A. 儒家思想具有包容性
B. 基督教不符合中国国情
C. 十月革命的积极影响
D. 新文化运动对传统的否定
【答案】D
【解析】“打倒孔家店”是指新文化运动批判传统文化。
“却留下了一大
缺洞,没有照顾到社会下层之大整体”是指新文化运动的局限之一是只涉
及到知识分子阶层,没有扩大到广大的群众之中。
因此作者认为马克思主
义在中国传播的主要原因在于新文化运动存在的弊端,给了马克思主义传
播的机会与可能,故D项正确;
AB项材料没有反映出来,故排除;
材料没有提及十月革命,故C项错误。
故选D。
11.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说:“一种文明的历史,就是对古代材料中那些
对今天仍然行之有效的东西的探索。
它有待解决的问题不在于要告诉人们
关于希腊文明或中世纪中国我们所知的一切——而是要告诉人们在西欧或
现代中国以前的时代与今天仍旧相关的东西。
”在这里,布罗代尔强调的是()
A. 史学是当代人的历史认识
B. 以探索的精神研究历史
C. 史学无需穷尽人类文明的历史
D. 从文明传承的角度阐释历史
【答案】D
【解析】材料中“而是要告诉人们在西欧或现代中国以前的时代与今天仍旧相关的东西”说明布罗代尔强调历史研究应该注重古今之间联系,这样便于发挥历史古为今用的学科特征,故D正确;
ABC三项含义材料并未直接体现,排除。
故选D。
12.北宋时期,东京城不少餐馆挂出“胡食”“北食”“南食”“川味”的招牌,以招揽客人。
《东京梦华录》载,北宋东京城“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
饮食店肆装潢也较为讲究,“凡京师酒店,门首皆缚彩楼欢门”。
这些反映出()
A. 北宋城市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
B. 宋代统治者推崇奢侈生活方式
C. 各民族的交流和影响逐步扩大
D. 宋代统治者重视城市商业经济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北宋东京城的餐馆、市场、酒店都非常繁华,说明北
宋城市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故选A项;
材料体现的是民间的社会生活,而非统治者,排除B项;
材料的主要内容不是民族交流,排除C项;
材料没有提到统治者的作用,排除D项。
故选A。
13.有学者根据《汉书•艺文志》,统计制作了《西汉主要思想派别及其作品篇数表》。
据此可见,当时()
派别儒家道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
A. 儒学地位明显提高
B. 百家争鸣局面结束
C. 统治思想较为复杂
D. 士人就业岗位多样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给的时间,是西汉时期,根据表格里面的数字对比,儒家的支派和作品明显多于别的学派的,故A正确。
B项结束说法片面,排除。
西汉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排除C。
D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14.近代时,“外交”一词来源于西方,在其传入中国后,因其主要是官方和精英所用术语,传播渠道不畅,故在很长时期内,使用而不流通,流通而不流行。
直到19世纪90年代,“外交”才成为中国社会各界所普遍接
受和广泛流行的词语。
这一变化反映了()
A. 中国对外影响力日益增强
B. 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
C. 中国对外交往的范围扩大
D. 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
【答案】B
【解析】
15.乾隆年间,山东有位进士留下一份“乡会连捷卷”,其中会试第二场有
五个策问,每一问有若干小问题,训诂问题有14个,历代兵制问题有6个,河北水利建设问题有6个,西北地理、历史沿革问题有6个。
这体现了
()
A. 选才标准的根本变化
B. 会试形式主义严重
C. 农业经济的发展繁荣
D. 经世致用思想的内涵
【答案】D
【解析】“山东有位进士留下一份“乡会连捷卷”,其中会试第二场有五
个策问,每一问有若干小问题,训诂问题有14个,历代兵制问题有6个,河北水利建设问题有6个,西北地理、历史沿革问题有6个”体现了经世
致用思想,故D正确;
ABC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D。
16.《新青年》在发刊词《敬告青年》中,曾规劝青年人要以孔子、墨子为
榜样,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1916年和1917年,陈独秀在答读者信
中重申“记者之非孔,非谓其温良恭俭让信义廉耻诸德及忠恕之道不足取”,进而他还将勤、俭、廉洁、诚、信等儒家思想信条视为“救国之要道”。
材料()
A. 肯定传统文化的价值
B. 反映《新青年》宗旨发生转变
C. 认为传统文化是救国之道
D. 表明陈独秀对传统文化的妥协
【答案】A
【解析】材料“劝青年人要以孔子、墨子为榜样,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他还将勤、俭、廉洁、诚、信等儒家思想信条视为‘救国之要道’”说明新文化运动也肯定传统文化的价值,利用其积极的成分,故A正确;BD说法错误,故排除;
C以偏概全,陈独秀将“勤、俭、廉洁、诚、信等儒家思想信条”视为“救国之道”,而不是全部的传统文化,故排除。
故选A。
二、论述题(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表孔子在中外历史上的形象
——据张荣明《孔子在中外历史上的十种形象》(节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
【答案】示例1:
论题:孔子形象的变化反映了不同时代发展的需要。
阐述:汉代统治者在完成政治大一统后,将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思想确立为正统思想,适应了进一步巩固、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社会上出现了一些逾越礼法,影响社会秩序的行为,宋代理学家就把孔子改造成了维护天理、遏止人欲的“僵化”形象;维新变法运动时期,资产阶级力量尚不够强大,故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把孔子塑
造为维新运动的祖师,欲借孔子之“维新”形象推进变法。
总之,不同时代孔子形象的变化,反映当时时代发展的需要。
示例2:
论题:近代社会孔子形象变化都是为资产阶级利益而服务的。
阐述:维新变法运动时期,资产阶级力量尚不够强大,故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把孔子塑造为维新运动的祖师,目的就是欲借传统之力推进变法维新;新文化运动时期,孔子的儒家思想是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工具,要宣传资产阶级的民主与科学,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就必须“丑化”孔子。
法国的伏尔泰对孔子的赞美,也是为其反对封建教会和王权专制,进而宣传平等思想构筑近代社会服务的。
总之,维新派与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做法不同,但他们的出发点是一样的:都是为资产阶级利益而服务的。
示例3:
论题:我心目中的孔子形象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阐述:虽说中外历史上孔子的形象多有变化,但不论是中国古代对他的“圣化”、“正统化”还是“僵化”,乃至近代中国新文化运动中的先进知识分子把斗争矛头直指孔教,其实都从本质上反映出孔子的儒家学说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深刻。
他提出的“仁”和“礼”的思想,成为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影响至今;编撰了六经,对传统文化的保存、传播居功至伟。
创办私学,有教无类,开创了中国“平民教育”之先河。
总之,孔子在思想、教育等方面的言论和作为,充分证明他是当之无愧的中华民族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解析】本题属于小论文形式的考试题。
首先依据材料选择相关信息得出观点,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如就孔子在古代的历次演变的情况可以
得出:孔子形象的变化反映了不同时代发展的需要;依据近代对孔子的态
度可得出:近代社会孔子形象变化都是为资产阶级利益而服务的。
依据
“伏尔泰认为孔子‘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一言基督未曾说过,赞美孔子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格言”等可得出我心目中的孔子形象是一位伟
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的观点。
并就观点合理论述。
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
18.(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材料中所述的传统华夷观。
18.(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士大夫与
郭嵩焘的“夷狄”观的区别。
18.(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郭嵩焘的相关主张。
【答案】(1)首先,这种华夷观是在华夏文化长期领先于周边民族的基础
上形成的,体现了一种文化自信;其次,以文化分而非血统分的华夷观念,包含民族平等、开放、包容等观念;第三,有利于民族融合与统一多民族
国家的形成;第四,有利于中华文明的传承。
【解析】(1)根据所学历史知识可知,这种华夷观是在华夏文化长期领先
于周边民族的基础上形成的,体现了一种文化自信;其次,根据材料“秦
汉以后区分华夷继承了孔子以文化分而非血统分的观念”“只要接受了中
原先进文化就应被视为华夏族的一员”可知以文化分而非血统分的华夷观念,包含民族平等、开放、包容等观念;从长远历史发展角度来看,有利
于民族融合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中华文明的传承。
【答案】(2)传统士大夫是在全世界谈夷;郭嵩焘则认为只能在礼乐政教
所及范围之内谈这一问题,不能把中国以外的民族都称之为夷狄。
传统士
大夫认为,中国是文明中心,中国文化最优越,其他国家或民族只能向中
国学习,盲目排外;郭嵩焘则认识到西方文化有其优越性,有益于国家富强,改善民生,有值得中国学习的地方。
在民族或国家地位上,传统士大
夫认为,其他民族只能处于从属地位;郭嵩焘则认为,中国不能凌驾于其
他国家或民族之上。
【解析】(2)根据材料“中国传统士大夫仍然以文明优越自居......在“夷夏”框架中构筑的天下格局里”“郭嵩焘则认为‘是所谓戎狄者,但据礼乐政
教所及言之’”可知传统士大夫是在全世界谈夷;郭嵩焘则认为只能在礼
乐政教所及范围之内谈这一问题,不能把中国以外的民族都称之为夷狄。
根据材料“中国是文明的中心”“非谓尽地球纵横九万里皆为夷狄,独中
土一隅,不问其政教风俗何若,可以凌驾而出其上也”可知传统士大夫认为,中国是文明中心,中国文化最优越,其他国家或民族只能向中国学习,盲目排外;郭嵩焘则认识到西方文化有其优越性,有益于国家富强,改善
民生,有值得中国学习的地方;由材料“其他国家则居于‘夷狄’的从属
地位,文明交流上只能是单向度的以夏变夷,而决不可用夷变夏”“呼吁
国人要摒弃传统的‘夷夏之辨’,理智地分析西方事物,放下“天朝上国”的架子向西方学习...…”可知在民族或国家地位上,传统士大夫认为,其他
民族只能处于从属地位;郭嵩焘则认为,中国不能凌驾于其他国家或民族
之上。
【答案】(3)有利于当时国人树立世界意识,正确认识中国与世界;有利
于国人正视西方,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推进洋务运动;有利于唤起国人的
民族危机意识,谋求民族自强。
【解析】(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作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