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音乐创作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3
2020.04(上
)
课程与教学
Kechengyujiaoxue [摘 要]音乐是一门极具创造力的艺术,它为音乐创作奠定了内容的广泛性与广阔的想象性。
自21世纪以
来,“音乐创作”已成为音乐教学环节
中不可或缺的基本理念之一。
对基础教育而言,鼓励学龄儿童着手音乐创作,引导其在实践中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因此,本文将从音乐教师的教学角度出发,从开发学生创造力、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提升学生感知能力、丰富学生情感体验四个方面分析
“音乐创作”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重要
性。
[关键词] 音乐创作 音乐课堂
乐器教学探索音乐创作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重要性
广东省广州市新港中路小学 罗宇欣
教育部在2011年颁布了新一版的《中小学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音乐创作”的重要性再一次被强调,其教学目的旨在激发学生在音乐领域的想象力与思维潜力。
“创造”也被视为是音乐教学方法实施的必要手段之一。
从目前中国小学音乐课堂活动的比例来看,声乐教学仍占据主流地位,班级合唱仍然是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主要活动。
而创作实践型(例如乐器创编和即兴创作)音乐活动相对较少。
我将着重关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乐器教学环节,通过展示具体教学的例子,开展对学龄儿童“音乐创作”的初步尝试与探索, 也进一步为音乐教师的乐器教学提供可参考的资料。
一、音乐创作对开发学生创造力
有积极作用
音乐创造力通常最直观地体现在音乐创作和即兴创编中,通过创作不同形式的作品,可以培养学生更具有想象力、更自由和更包容地去构思新事物。
根据皮亚杰认知理论,小学年龄
段6~11岁的学生,他们正处于心智
发展的重要时期,其发散性思维极其活跃,而发散性思维是创造力形成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其提问方式一般是“云朵的形状是什么样子的呢?” “树的形状是什么样子的”。
反之,固
平板教学是近几年才兴起来的一
种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来说都是一种新事物。
教师在利用平板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摸索平板的作用,有的教师会过度依赖平板教学,甚至将平板教学完全代替传统的教学,过度重视了平板教学中的技术,忽略了教学本身,最终导致教学效率的下降。
比如:在学习电方面的知识的时候,教师将教学内容上传于平板,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只顾着利用平板为学生展示各种各样的电学现象,却没有将电学知识系统地串联在一起,学生学习的时候摸不着头脑,最终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
另外教师将大部分的时间花费在制作平板教学内容上,忽略了教材的应用,这不仅浪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以将平板中的电学内容与教材知识有效结合在一起,最基本的教学目的都难以保证。
2.注意力较分散,降低课堂效率
除了教师会受到影响之外,学生
在使用平板的时候也会受到影响。
一方面学生的自制力还比较弱,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可能更多的是放在平板本身而不是教学内容上,导致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比较低;另一方面学生只在平板上学习物理知识,可能造成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下降,最终降低学生的物理学习水平。
以《实验:平抛运动》为例。
这一实验的目的是学生通过观察物体平抛运动的轨迹来了解平抛运动。
这是一个比较小的实验,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这样也可以加强学生对平抛运动的认知。
但是有的教师为了节省时间,就会直接利用电子白板展示平抛运动的实验,学生在观看时的注意力远没有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时的注意力集中,因此学生的学习效率并不高。
另外物理本身就是需要学生操作实验的学科,如果教师过于重视平板教学,还会减少学生的实践机会,最终降低学生的实践和应用的能力。
三、结语
总之,无论是平板教学还是其他教学模式,最终的目的是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教师在利用平板教学引导学生学习高中物理的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平板教学的优势与弊端,从而不断地优化教学模式,扬长避短,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最终克服平板教学的弊端,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1]姜力榕.平板教学的优点、缺点与建议[J].中国校外教育,667(11): 125—126.
[2]李玉顺.整合平板电脑教学模式的有效应用与思考[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12):16—16.
[3]朱武[1].网络连线平板搭台小组合作高效学习——以《飞向太空》课为例,谈电子书包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文理导航(中旬),(6):66—67.
[4]高波,马林霞.基于交互式智能平板的物理有效教学探究[J].高中数理化(4):41—41. ▍
课程与教学Kechengyujiaoxue
定性思维的提问方式是“牛有几条腿?”“骆驼有几个驼峰”这种闭环式的问题。
在实施乐器创编教学的课堂活动中,教师应多设计发散性思维活动,例如:准备高音木琴、低音木琴或其他奥尔夫音高乐器,让学生在乐器上描绘小雨到暴雨的形成过程(音高),大货车从远处到近处的声音(音量),魔法电梯的上升和下降速度(速度)。
设计这些有趣又有创意的内容,不仅能够让学生聆听到不同种类的乐器配合下的不同音色,感受到各种音乐动态,而且有助于小学生筑建系统性的音乐基础知识,激发学生创造意识,从而培养其对创作的积极性。
二、音乐创作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通常被认为是小学数学学科中重要的思考方式与思维能力。
其实不然,音乐学科中,逻辑思维也被认为是重要的思维。
在想象的过程中,学生的逻辑能力被直接用于创作的客体之中,而后通过大脑的运作反映在音乐的创作之中。
特别是最常体现在作曲家们的音乐作品中。
例如肖邦的《三段体式小狗圆舞曲》(作品64之一),乐曲描述了一只小狗追逐嬉戏的故事,不同乐段的创作表现出了独特鲜明的特点。
在小学音乐创作的课堂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导入故事情节,丰富学生的学习任务。
例如:让学生根据以下图片用不同的乐器演绎一个声音故事:l)风;2)翻滚的海浪;3)舞动的海藻;4)鲸鱼与鲨鱼在海洋战斗;5)鲸鱼获胜;6)鲨鱼逃脱。
学生在图片贯连中,会在脑海里想象出整个故事的画面,逐渐形成自我逻辑。
经过一段时间的音乐巩固与学习经验积累后,教师可增加任务难度,鼓励学生自己给出5-6张图片,并设计一个有开头段、中间段、结尾段的声音故事,扩大音乐学习范围,有意识地提升任务难度,让学生养成有逻辑有条理的思考习惯。
在任务难度增加后,教师可考虑以小组形式展开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去描绘出同一个故事,而后,不同的小组互相交换彼此的观点,在互相交
流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得到不一样的
观点,获得对相同事物的不同认知。
三、音乐创作提升学生感知力
感知力,从字面意思上来看,可
认为是感官认知能力,但它在音乐创
作中还包括另外的三层含义。
首先,感知力可统称为感觉,比
如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其次,
它可以认为是对事物的认知,也就是
大脑处理信息的能力,比如:判断事
物的能力,决策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最后,它可指从感觉到认知的发
展的过渡阶段,比如:大脑对感觉到
的事物进行处理,而后变成了理性的
东西,再加上个人认知,最后形成了
自我感受力。
音乐学科包含了这三种
感知力,以广东教育出版社(花城出
版社)出版的三年级下册音乐课本中
的内容为例,书中《木桶有个洞》歌
曲,以创造音乐为主线,融入了歌曲
演唱、填词、乐器创编、音乐小品、
不同动物声音模仿、与角色表演等多
种感知力结合的教学任务。
多样的音
乐元素丰富了学生的感受,并为其提
供自由发展的空间和多方位的感知体
验。
运用人声、乐器声模仿自然界的
声音,扩展学生的认知面,使其建立
对人类、自然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关爱
之情,从而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乐观态
度与对未来的美好向往。
四、音乐创作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学生的情感体验是教育中探讨的
重要课题之一。
在音乐创作中,作品
的形成需要形式与内容相结合,而情
感是一种内在的表现,是一种心理与
精神上的享受。
在音乐创作中,学生的喜、怒、
哀、乐的情绪,与他们的创作环境有
很大关联。
毋庸置疑,给予学生足够
的自信心与自我安全感,是对有效音
乐学习的重要保障。
值得注意的是,
评判一个音乐作品的好坏是不具备统
一标准的,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与感
受都是独一无二的。
给予学生一个包
容度高的课堂,首先要鼓励与肯定学
生对每一个音符的创作。
例如,在初
步尝试教授音乐创作时,教师可以使
用奥尔夫木琴,并有意地取出fa、si
这两个音片,留下do、re、mi、so、
la,这种五声调式或“无错音”形式
意在减少创作中的不和谐旋律音程,
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听觉感受,从而
进一步增加学生创作的动机与自信心。
此后在未来的练习中,教师可逐
渐地加入fa和si音片,从弹奏一首
音乐开始,让学生在聆听过程中,通
过想象力把自己置身于“真实”的意
境之中,促使他们感受到更加清晰真
切的音乐,深入了解这是一种怎样的
思想感情,是轻松?是欢快?还是悠
远?而后给予学生实践摸索的乐器弹
奏机会。
长期的练习与创作让学生感
受到他们是可以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下
创作任何他们喜欢的旋律。
这将有利
于学生在作品中表达他们的情绪,丰
富创作内容与培养良好音乐感受与欣
赏能力。
“音乐创作”既是客观的,又包含
了主观性,其承载了感性与理性的双
重升华。
“音乐创作”在教学环节与学
习环节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它
的形成阶段中,心理因素同样对学生
心灵的启发起了潜在的作用。
即教育
部义务教育新课标改革以来,“创造力”
已成为新世纪、新人才、新发展的必
备能力之一。
开展对学龄段学生的创
造力探索,不仅能够让其自身的潜质
获得最大的发挥,而且有利于学生自
我创造精神的形成,这将对学生在未
来其他领域中的学习,都有着不可忽
视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Odena, O. (2012) Musical
Creativity: Insights from Music Education
Research. London: Routledge.
[2] 李维东.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认
知理论[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 (6).
[3] Schutz, P.A. and Pekrun, R.
(2007)Emotion in Education. San Diego,
CA: Academic Press. ▍
44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