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康一高语文晨读A版2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康一高语文晨读学案A版23
大家文坊
牵着母亲的手过马路
星期六偕妻儿回家,年近花甲的母亲喜不自禁,一定要上街买点好菜招待我们,怎么劝也不行。
母亲说:“你们别拦我了,你们回来,妈煮顿大餐请你们,不是受累,是欢喜呀!”我便说:“我陪您去吧!”母亲乐呵呵地说:“好!好!你去,你说买啥,妈就买啥。
”
母亲年龄大了,双腿显得很不灵便,走路怎么也快不起来。
她提着菜篮,挨着我边走边谈些家务事。
“树老根多,人老话多。
”母亲这把年纪了,自然爱絮絮叨叨,别人不愿听,儿女们不能不听,那怕装也要装出忠实听众的样子才行。
穿过马路就是菜市场了。
母亲突然停下来,把菜篮挎在臂弯里,腾出右手,向我伸来……一刹那间,我的心震颤起来。
这是多么熟悉的动作呀!
上小学时,我每天都要穿过一条马路才能到学校。
母亲担心我的安危,总是要送我过马路才折身赶去上班。
横穿马路时,她总是向我伸出右手,把我的小手握在她掌心,牵着走到过马路,然后低下身子,一遍遍地叮嘱:“有车就别过马路”。
“过马路要和别人一起过。
”
二十多年过去了,昔日的小手已长成一双男子汉的大手,昔日年轻母亲的细嫩软手,已成为一双枯干节深的粗手,但她牵手的动作依然如此娴熟。
她一生吃了许多苦,受了许多罪,这些都被她像掠头发一样一一掠开,但对儿女关爱的情肠却永远也掠不去。
而她的儿子,却对她日渐淡漠,即使一月半载回来看她,也是出於一种义务,只为了不让别人指责自己不知孝顺、忘恩负义,不只缺乏诚意,更带着私心。
我没有把手递过去,而是伸出一只手从母亲臂弯里取下篮子,提在手上,另一手则伸出来轻轻握住她的手,对她说:“小时候,每逢过马路都是牵我,今天过马路,让我牵你吧!”母亲的眼里闪过惊喜,笑容荡漾开。
“妈!你腿脚不灵便,车多人挤,过马路千万要左右看清楚,别跟车子抢时间。
家里有什么难事,不管多忙,我们都会回来的。
我是您一泡尿一泡屎,养起来的儿子呀,你还客气什么?”
母亲便背过头揩泪。
牵着母亲的手过马路,心里有几许感激,几许心疼,几许爱意,还有几许感叹。
我们能够爱幼,但我们却时常忘了像爱幼一样尊老。
为人儿女者,当你紧紧握住你的儿女的小手时,也别忘了,父母的老手更盼望着我们去牵啊!
品读感悟:—————————————————————————————————————————————————
风雅诗斋
虢州后亭送李判官使赴晋绛得秋字
岑参
西原驿路挂城头,客散江亭雨未收。
君去试看汾水上,白云犹似汉时秋?
要读懂这首七绝,至少要扫除两重障碍。
其一,是诗的写作年代及其时代背景;其二,是判断最后一句话的语气。
看题目,自然是送行之作。
当时的虢州城,大抵依山建筑。
西原是城外一个地方。
北出黄河的驿路是由城外绕山而去的。
所以诗的开头,才有“西原驿路挂城头”的话。
此句骤看是写景,城堞现出了一角,远处有重重叠叠的山,驿路在山上穿行,看来就象挂在城头似的;其实又是在叙事,点出送行题目。
再把这第一句和次句连起来读,还可以看到一个雨中送客的场景。
除了城堞耸峙,远山一抹,驿路蜿蜓之外,江边还有送客亭;雨景中又仿佛可以看见行人上路,主人殷殷相送。
纯然以写景来叙事达情,却又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这是作者在摄取、提炼、表现三方面都下了力量的最好说明。
然而,这首诗不能看作是一般的送客应酬之作,诗人在诗中倾注的思想感情,要比单纯的送别友人深广得多。
岑参是于乾元二年(759)至上元二年(761)出任虢州长史的,那时安史之乱还没有结束。
由于战乱,国土破碎,人民罹难,诗人亲眼见到过的开元盛世景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就在这样的背景上面,我们看到诗人感慨遥深地写下了这两句话:“君去试看汾水上,白云犹似汉时秋?”话里隐藏着一段典故:有一年,汉武帝刘彻到河东(今山西地区)去,祭了后土之神,又坐船在汾水上游览、饮宴,高兴起来,做了一首《秋风辞》。
有“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的话。
汉武帝在位五十多年,是汉朝的鼎盛时期,
而唐朝从贞观到开元一百多年间,国力之盛,比起汉武帝时有过之而无不及。
安史之乱一来,却突然落得如此可悲的局面,诗人自然是不能不有所感触的。
恰好李判官要到晋绛去,诗人于是含蓄地向朋友提出这样的探问:“李判官呵!你到汾水上的时候,看看那里的云光山色,可还象汉武帝那个时代那样雄伟壮丽么?”很明显,隐藏在这两句话后面的,是诗人对于唐帝国衰落的深沉的叹息。
汉武帝的豪情胜概已经不可再见了,唐帝国的声威功业难道也是这样结束了吗?一种对国家命运深切关怀的激情,在诗人胸中荡漾。
有了这两句,就给这首送行诗平添许多光彩,我们喜爱它,就不仅仅因为它在艺术上的成就了。
品读感悟:—————————————————————————————————————————————————
成语天地
一发而不可收:行为不受控制或无法停住。
一发不可收拾:更加无法整顿。
如丧考妣:像死了父母一样,贬义。
汗牛充栋:只形容藏书很多,不用于其他事物。
叹为观止:主语是人,如果主语是物,耍说“令人叹为观止”。
赏心悦目:主浯是人,如果主语是物,要说令人赏心悦目。
不可开交:无法摆脱或结束,前面加“忙得”“打得”等。
不亦乐乎:不一定非乐不可,常用来表示达到极点的意思。
无所不为:什么坏事都干。
无所不至:什么地方都去,什么坏事都干。
息息相关:呼吸相关连,比喻关系密切。
休戚相关:比喻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连。
休戚与共:同甘共苦。
相濡以沫:患难中互相救助,而“相依为命”只有互相依靠的意思。
文言读吧
疑问句(不是特殊句式)
借疑问词或否定词而能发出疑问的句子叫疑问句。
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安、焉)和疑问语气词(乎、诸、、与或欤、邪或耶)等。
二者有时全用,有时不全用。
(1)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颇蔺相如列传》)
(借否定词“不”)
(2)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崤之战》)
(借疑问词“谁”)
青春励志
庆幸
很庆幸在欢笑之余还有泪水,要不满心忧郁不快岂不是无处排解?于是有泪就流。
很庆幸在得意之余还有失落,要不从十六岁到六十岁岂不是平淡无奇?
于是接纳失落。
很庆幸在热闹之余还有孤寂,要不纷乱的思绪岂不是难以梳理?于是忍耐孤寂。
很庆幸在理解之余还有误解,要不一切都被知道得那么清楚,自己岂不是成了无味的空虚?于是善待误解。
很庆幸在名著之余还有闲书,要不全是高深莫测岂不是难以呼吸?于是常看闲书。
很庆幸在动口之余还有动手,要不迂腐的字句岂不是灭尽青春的野气?于是偶有动手。
很庆幸在晴天之余还有雨天,要不生活岂不是缺乏浪漫清新?于是深爱雨
天。
很庆幸??
很庆幸在庆幸之余还有不尽人意,要不我的心将会只求庆幸而不思进取。
于是,我珍视不尽人意。
哲思小语
温和
我喜欢温和的一切,我希望一切都是温和的。
我希望天空是温和的,不暴烈,不阴翳。
阳光四季和煦地洒照大地,冰霜消融,草绿花馨,百鸟鸣啭,心境明朗。
即便是下雨,我也希望是温和的雨丝伴随轻盈的风,拂面掠额之际,带来一缕似水柔情。
我希望每张脸上都有温和的笑容,冷笑、讥笑、讪笑都在真诚的氛围中悄然消散。
一颗颗坦然仁爱的心灵,可以温和地交流。
我希望一切问题都以温和的方式解决,不消极、不冲动、不偏颇。
态度和语言都是温和的,相待、相谈,既没有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冷漠,又没有笑里藏刀的虚伪。
让心中的冰凌和脸颊的霜雪在温和中溶化了吧。
让互不相让的争斗在温和中平息了吧。
我们一起来缔造一个温和的世界,那该多好,多美。
素材仓库
作文素材面对不同意见篇
材料:
报载,三峡工程大江截流成功后,有外国记者问我国著名的水利工程学家潘家铮教授:“谁对三峡工程的贡献最大?”潘教授回答:“那些反对三峡工程的人对三峡工程的贡献最大。
”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与我们意见不同的人,面对反对者我们应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是置之不理,还是一味接受?是勃然大怒,还是辩证分析?
等等。
要求: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编述故事、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想像等。
题目自拟。
不少于800字。
思路领航
1)我们要对不同的反对者采取不同有态度:对善意地指出我们的缺点和失误的
反对者要欢迎,要团结,对恶意地挑拨离间、搬弄是非的反对者我们要坚决斗争。
2)我们需要反对者的存在。
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学习中,或者社会交往中,
有反对者会使我们更加清醒地审视自己,找到不足,改正失误,使自己不断完善和进步。
3)从对反对者的不同态度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修养,甚至命运。
西周的厉王面
对百姓的意见要“防民之口”,唐朝的太宗对魏征的反对却是从善于如流。
狭隘的思想导致厉王“流于彖”的命运;博大的胸怀使太宗成为一代明君。
4)不同的反对者在历史上有不同的地位。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反对者们经“灰
飞烟灭”,袁崇焕因反对权奸误国而名垂青史。
5)我们不能因为反对者的反对而怀疑自己,要有自己的原则和立场,要善于区
分反对意见中的优与劣,从而做出选择。
感谢反对者
关键构思
1.全文写长江景象勾起了潘教授的种种回忆。
2.关于“三峡工程利与弊”的论争在潘教授的回忆中得以展现。
水利专家潘家铮教授站在长江岸边,俯瞰长江这条巨龙被束缚的无奈,额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角荡漾着笑意。
他终于领略到毛泽东那“大河上下,顿失滔滔“的感慨。
他像教育孩子那样低语:“长江啊长江,你以后一定要好好为人民服务。
”
啊,大坝的另一面迥乎不同:静如平镜,又像笼上一层柔软的轻纱,飘渺神奇。
此时此景,他思绪万千,浮想联翩……
巫山、神女峰啊,你终于被锁住了。
那是人民智慧的结晶啊!
然而,他忘不了,忘不了那位历尽沧桑的老人家坐在家门槛上大哭的情形。
那脸上的彷徨和痛苦,那眼里的怀疑和质问,都像锤子那样一下一下地敲击他的
心,但一刹那,这一切都消失和无影无踪。
他念头一转:啊,还是党的政策好,在三峡附近的居民已经在全国各地找到自己的“安乐窝”。
当他想到他们一家人在异地生活如在故乡那样悠然自得,他怎能不欣慰呢?
他忘不了,还是忘不了孙中山提出建设三峡工程的伟大设想时的踌躇满志,忘不了毛主席过三峡时将大江变平湖的坚定决心,更忘不了当年提出这个设想时反应何等的激烈……那时全国各大报刊杂志纷纷披露了这一消息后,利与弊之争如拔河那样相互争持,争白了一代人的头发啊!几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虽为弹指一挥间,但在水利建设过程中是那么的漫长!在遥远的记忆中,那时他满怀热情,投身祖国水利事业,坚持建设三峡工程……
他知道,三峡工程峻工并投入使用后,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水电站,“东南部地区能源短缺”便迎刃而解。
三峡水库——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湖泊,旅游利润滚滚而来,这必是一幅升平的景象。
那人们一定会把“南腔北调”唱成“南水北调”。
他不禁失笑了——想的太好了。
但实际上也将会那么好,那是人们伟大的力量啊!
但他也忘不了那利与弊之争,更有点不能想信自己是伟大工程的指挥者。
记得那时反对的浪头一个比一个高,到处充满了怀疑。
我们的家在哪里?三峡人民大喊;动物似乎也瞄到一些苗头,惊慌失措;植物更不能平静,随风呼喊……怎么办?怎么办?有的人想的更周到:战争来了,怎么办?坝塌了,怎么办?工程质量差,怎么办?……难道不怕是一条“阿斯旺”大坝吗?中国工农业的“心脏”正在它脚下,能不担忧吗?
的确,担忧是有的。
总是摆在我们面前,党中央不会置若罔闻,而是虚心纳谏,妥善解决。
三峡人民不是有了自己的“安乐窝”吗?动、植物不也安了家吗?历史文物都可以搬家,我们万众一心,还有什么干不了的呢?
由此想来,应当感谢那些反对者啊!不是他们提出那些不容忽略的细节,长江截流会有那么成功,那么顺利吗?况且他们把问题提得那么全面、那么透彻,是对我们工作的一大支持。
细想来,他们反对,也是担心整个民族利益受损呀!这可真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啊!
潘教授脸上充满理解和感激之情。
他回忆起他在记者会上的情况,他更不能自己。
当记者采访他:“三峡工程大江截流成功,谁的贡献最大?”他毫不犹豫地回答:“那些反对的人贡献最大。
”反对者啊,当你们听到这铿锵的话语时,难道不热血沸腾吗?
此刻他注视着脚底下的那条巨龙,情不自禁地呼喊:“长江啊,你这巨龙该苏醒了,快腾空吧,决不辜负人民的期望……
蓦地,他脑海浮同出三峡工程运营时的辉煌画面,遐想起人们将会在三峡水利工程的带动下,努力拼搏,锐意进取,到那时欣欣向荣的景象将展现在这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
有感于潘教授解题
关键构思
1.由一道选择题——面对反对者,你选择哪种做法——作引子展开全文。
2.以作者的感想为线索。
以下是一道选择题:
面对反对者的态度应是怎样?
A:横眉冷对,怒目切齿,龀牙咧嘴;
B:充耳不闻,熟视无睹,若无其事;
C:莞尔一笑,坦然以对,静心细思。
潘教授泰然自若地选择了“C”。
看罢选择题,我们心中的“?”一定拖着长长的尾巴。
但心平气和地深思一下,实在为潘教授的真知灼见折服。
呶,A项无非是逼我们通向愤恨的天台,B项似乎在怂恿我们躲进冰凉的被窝,而C项却指引我们驶进风光绮丽的港湾。
“五、四、
三、二、一——”脑电波清晰地显示市着:一位智者会拒绝驶进绮丽的港湾大饱
眼福吗?不会。
因为“两岸猿声啼不住”,“……一江春水向东流。
”因而,C项是明智的选择。
人生,终究会跌宕起伏,正如生命必然有旦夕祸福。
即便是在一贯风光绮丽的港湾,也会有狂风骤雨的袭击。
既然如此,我们还会因为害怕命丧九泉而逃之夭夭吗?恐怕,只有懦夫才会如此。
正因为勇于面对狂风骤雨,才磨练了我们脆弱的性情,才让我们拥有了稳操胜券的力量,既然如此,还会有人对它深恶痛绝吗?大概,只有良莠不分者才会如此。
理之所在,一个成功的过程需要披荆斩棘,勇闯难关!试问:成功者会为四面八方的反对放弃执着已久的追求吗?不会!成功的磁场引力太强,惟一两全其美的办法,便函是将“反对”作为出发点。
化“反对”
为其反,化压力为动力继续前进。
“三峡截流工程成功了!”千万个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引吭喝彩。
这次成功酿成了亿万同胞的热血沸腾,这次成功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劲雄风。
然而,这绝非偶然,绝非侥幸。
注目于伟大奇迹的背后:不单有一批批高新科技的机器设备,不单有一个个不辞辛劳的体力付出者,不单有一位位经验丰富、见解精辟的教授、工程师……更多的,是犹如排山倒海式的“反对浪潮”。
奇迹之所以“奇”,不仅仅因为壮举之“奇”,还因诞生之“奇”。
汹涌澎湃的“反对浪潮”正是三峡截流工程诞生——进展——成功的奠基石。
古人有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也。
”可惜,“倒退行逆施”的现代人却将“人和”画上问号。
因为往往人成功的驱动力不是“人和”,而是“人不和”。
三峡,有浩浩荡荡、滚滚滔滔的长江水,有丛生险岭、绝壁断崖的险势,有绵亘古今的悠悠史情,这一切似乎成了它“魅力四射“的资本。
然而,若没有纷沓而至的反对意见,便不会激起策划者迫切成功的激情,也不会赢得亿万人民的颔然相许,更不会让工程成功得如此彻底。
归根到底,那一个个满腔愤恨、坚定不移地站在反对立场上的士兵,却成了胜利者首当其冲的对象,同时,也为胜利者博取战果立下了丰功伟绩。
所以,对于明辨“是非”的成功者,反对意见不是绊脚石,而是金点子;反对者不是敌人,而是朋友。
舒心畅气地笑一笑吧!置身的世界本来就很美好,成功的道路本来面目就有荆棘,何须为那“反对”而心灰意冷呢?学会“逆向思维”,学会勇敢面对,那出现在你面前的将是一片新天地!
一场持久的拔河
关键构思
1.把三峡工程中利与弊的争论比作“一场持久的拔河”。
2.围绕着三峡工程的支持者和反对者的争论展开。
20世纪50年代开始,广袤的神州大地上就展开了一场持久的拔河。
说它持久,是因为它持续了几十年,比当年毛泽东提出的“由防御到相持,再到反攻”的“抗日持久战”所耗的时间要多得多。
这场拔河,所用的那条长长的大麻绳就是长江,而绳子上的那朵红花就是“三峡工程”。
绳的两头,一头是利,一头是弊。
这是支持者和反对者之间的较量。
这里,虽然没有刀光剑影的肉搏,没有鲜血淋漓的横飞的口诛笔伐。
其精彩程度甚于当年“鲁迅与梁实秋的论战”,更远非前段时间的“王金论战”可及。
若要从拔河的选手数量来看,双方都是兵多将广,粮草充足,看来他们若不像“孙悟空”“哪咤”那样恶战三百回合,是分不出胜负的。
利方面个个是老师、将军、谋士,目光长远,立足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他们的理由是:“三峡工程能调节长江流域水资源分布,缓解夏秋季节汛期压力”。
这张王牌有泰山压顶之势;“蓄水完成后,就可以为进一步南水北调打下坚实的基础”;“建成最大的水电站,解决东南能源短缺”;“三峡水库成为最大的人工湖泊,有极大的旅游价值”等。
这些理由气势磅礴,雷霆万钧!犹如他们这些大将,手牵手,肩并肩,众志成城,毫不松懈地进行这场“持久战”。
弊方面的选手亦个个理直气壮。
瞧:那个手持“战争因素”盾牌的人正不断地加重腕力。
这也真令人头疼,要是敌人真的轰炸了大坝,后果不堪设想。
而那名高举“工程质量”旗帜的人使出浑身解数,口若悬河地描述着:“现在众多工程存在着质量问题,大坝一旦崩塌,中国工农业最发达地区将是一片水乡泽国,呜呼!”1998年洪灾历历在目,那些饱受洪灾和“豆腐渣工程”之苦的人早就脚底抹油,跑来为反对者摇旗呐喊了。
关注“人口问题”者大展旗帜:五百万人口搬迁,差不多迁了一个中等城市。
“环境保护”者大声疾呼:“大量植被将被淹,张飞庙、巫山、神女峰、江中石钱等文物古迹将销声匿迹。
”
在两种力量的“恶斗”下,“三峡工程”的策划者潘家铮教授迷惑了。
是呀,在利与弊的天平上,我们是应该权衡了,到底这样做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还是“祸国殃民,无所裨益?”
于是,讨论、争执,计算,让步……如此往复……
几十年过去了,这场拔河也结束了。
裁判潘家铮教授把胜利的红花交到支持者的手中。
谨记“差之毫厘,廖以千里”的古训的中国人终于看到了利大于弊,远远地大于弊。
在民族利益为重的条件下,反对者心悦诚服了。
面对反对者,人们没有嘲笑,没有讥讽,没有冷漠的白眼,没有轻蔑的嘴角,决策者尊重他们的意见,妥善解决他们提出的意见。
现在三峡移民搬迁顺利,三峡美景依然如故,文物古迹换位保留,三峡截流工程质量上乘……这就是借鉴反对者的意见的结果。
古人云:“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试想,如果没有这些反对者的意见,难道能出现三峡截流成功这可观的局面吗?为此,人们热情地赞美他们,讴歌他们,为他们鼓掌,为他们喝彩……
难怪有人问潘家铮教授:“你认为谁对三峡工程贡献最大?”潘家铮教授毫不犹豫地回答:“那些反对者的贡献最大!
诚然,反对者的意见如水,可能是清水也可能是污水,能荡涤尘埃,亦能使心灵生蠹。
人们怎能忘记:进谏也能推动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如魏征大胆进谏,使唐朝出现“贞观之治”。
怪不得魏征死后,唐太宗深表遗憾,并发出:“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史为鉴,可知兴衰;以人为鉴,可明得失”的感慨!当然,这些批评的话不能像王朔那样疯狗似的乱咬人,否则,不仅是老舍、金庸等遭殃,而且全国人民也可能受此苦水所害。
人生的拔河无数,但归根到底都是利与弊的拔河。
朋友,让我们虚怀若谷,共同拔好人生的“河”,去迎接那胜利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