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海安中学2015年高三模拟卷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海安中学2015年高三模拟卷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
2015届高三模拟卷
语文Ⅰ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与连篇累牍的电视剧本身相比,剧中翻书的动作、人物的坐姿等,只是一些细节。

然而,令专家如鲠在喉、遭观众调侃的,正是其中与历史常识相冲突的文化“倒刺”。

梳理这些细节,无论是将死后谥号、庙号当作生前名号,还是“早产”的线装书、字画、历史事件等,其中的知识性错误都不难发现。

只要多一些检查环节,多一些细节上的较真,在文化产品正式推向受众之前做好知识核查,诸多类似笑话或许是可以避免的。

A.连篇累牍 B.如鲠在
喉C.只要D.受众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3分)
A.保持文化的蓬勃生机,要求文艺工作者不仅要具有广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襟,而且和自己学术观点不一样的同行也要互相学习,切磋技艺,取长补短。

B. 打击和防范暴恐活动,必须标本兼治:一方面要全面加强社会的整体防控,打一场反暴恐的人民战争;另一方面要高举法治旗帜,保持严打高压态势。

C. 近年来,我国各地日渐增多的雾霾天气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雾霾天气不仅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而且给人体健康带来巨大威胁。

D. 智联网近日发布的调查显示,超过七成以上的用人企业不会优先录用“海归”,用人成本太高、容易跳槽是用人者拒绝“海归”的主要原因。

3.选出下面几个话语情境中表述准确的一项(3分)
A.萧峰对段正淳说:“大理段王爷,令千金在此,你好好的管教吧!”说着携起阿紫的手,走到段正淳身前,轻轻将她推过去。

(小说《天龙八部》第四十一回)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赠丁掾序
[清]侯方域
丁掾治其室成,其僚若.友相与贺焉,而请于侯子为之文。

曰:今吏治之所以不古者,以择其吏胥者轻也。

若.丁掾①者,可谓能佐其上矣。

先是,太守徐公来莅是郡,洁清而威严,犂然②不可欺,于.是畏犯法者,皆缩不敢前。

徐公明而善知人,独谓丁掾循循者可用也。

终徐公之治,掾自守廉,而事上官谨。

徐公去,其所以事其后之太守者亦然。

盖掾之辟于公府久矣,迄无赫赫名,当世以此贤之。

呜呼!掾者,郡邑所推择以.佐其上者也,使尽若此,吏治其有不古哉!
吾闻治之成也,其源逮下,朝廷正则其官贤,
官贤则吏自不敢为不肖;弊之革也,其流连上,吏不骫法③则官无败事,官尽无败事,则推而广之,朝廷亦无稗.政。

上下相循,而古今之变尽矣。

当其势之偏重也,虽圣君贤相不能矫之,使为不必然;而推移而救正之,天下未尝不治。

往者天下之仕出于一.,虽未必其人尽材而贤,而谙练者或二三十年,最少者亦且十余年,竭其力于文学,而又束之以.律令,其于一切之章程,皆口能熟之,而手能习.之,上呼则胥趋,上画则胥诺而已。

行之百年,而.其势积轻④,而杂于是,其中虽有杰异可自见者,亦遂不自爱惜,而消磨无余。

故其政之得失不在吏。

然则由今之俗而.欲如昔者,用所不择之吏,未有不败者矣。

何也?得非其独得,而失非其独失也,且天下殆未睹廉谨之效也。

由今思之,果
自守廉,则于.人无多求;果其事上官者谨,则不依倚于非其道。

无多求,则其俗安;不依倚于非其道,则其政肃。

政肃而俗安,虽天下盛治,可想见也。

故效于其职,无大小也,惟效其职则理。

苟身实任其职,而以为小者不足为,则进而一邑之令,进而一郡之守,更进而天子之相,位愈尊则愈易旷,名愈高则愈易诿,又岂有绩用之可见耶?
掾,敬勖.矣!苟能守其廉谨而勿失,则所
成就殆未可量也,区区以其居室长子孙已哉?
(选自《壮悔堂文集》,有删改)
【注】①丁掾(yuàn):其人不详。

掾:原为佐助的意思,后为副官佐或官署属员的通称。

②犂(lí)然:明察,明辨貌。

③骫(wěi)法:枉法。

④积轻:积久(或时间长了)而被轻视。

6.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朝廷亦无稗.政稗:不好的
B. 往者天下之仕出于一.一:统一
C. 皆口能熟之,而手能习.之习:熟习
D. 掾,敬勖.矣勖:勤勉
7.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文言虚词,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其僚若.友相与贺焉若.丁掾者,可谓能佐其上矣
B. 行之百年,而.其势积轻然则由今之俗而.欲如昔者
C. 掾者,郡邑所推择以.佐其上者也竭其力于文学,而又束之以.律令
D. 于.是畏犯法者,皆缩不敢前果自守廉,则于.人无多求
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①盖掾之辟于公府久矣,迄无赫赫名,当世以此贤之。

(3分)
②位愈尊则愈易旷,名愈高则愈易诿,又岂有绩用之可见耶?(3分)
③苟能守其廉谨而勿失,则所成就殆未可量也,区区以其居室长子孙已哉?(4分)
9. 关于整顿吏治,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哪些看法?请简要概括。

(3分)
三、古诗词鉴赏。

(10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白帝①
杜甫
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

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

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

哀哀寡妇诛求②尽,恸哭秋原何处村?
【注】①这首诗写于大历元年(766年),杜甫时在夔州。

②诛求:征求,征收。

⑴首联运用了衬托的手法描写白帝城,请作简要说明。

(2分)
⑵分别概括颔联和颈联的内容。

(4分)
⑶请简要赏析这首诗的尾联。

(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8分)
⑴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
▲。

(《周易·系辞上》)
⑵酿泉为酒,▲,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⑶▲,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
⑷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蜀道难》)
⑸元嘉草草,▲,赢得仓皇北顾。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⑹▲,夕揽洲之宿莽。

(屈原《离
⑺庭下如积水空明,▲,盖竹柏影也。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⑻陛下亦宜自谋,▲,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诸葛亮《出师表》)
五、现代文阅读(一)(20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 题。

生存
沈从文
看完信①时年青人②心中异常纷乱,印象中浮出个寄住在岳家害痨病的妻子种种神情。

又重新在字里行间去搜寻妻的话外的意思,读了又读,眼睛潮湿了。

这时唯一办法是赶回去。

回去既无能力,并且一回到那小县城,抱着那快要死去的人哭一场,此后又怎么办?回去办不到,就照信上说的在此奋斗,为谁奋斗?纵成功了,有何意义?越想心中越乱。

末了还是上街。

在街上乱走了一阵,看看一个铺子里钟还只九点,就进城去找他的朋友。

到北京大学东斋宿
舍见到了朋友陆尔全,正在写信。

姓陆的说,“老聂,你见我留下那封信了,是不是?”
他说,“我见到了那个信。


“是不是有汇款?”
“有十块钱。

你要用,明天取来你拿一半。


“好极了,我们正急得要命,好朋友××回来就病倒了,住在忠会公寓里,烧得个昏迷不醒。

我们去看看他去。

这是我们朋友中最好的最能干的一个,不应当这样死去。


年青人心想,“许多人都不应当死去!”
两人到得那公寓里,只见靠墙硬板床上躺着一个长个子,两人站在床边,病人竟似乎一点不知道。

陆尔全摸摸那病人头额,同火一样灼手。

就问另外一个人,“怎么样?”
另外一个年青人就说,“怎么样?还不是一样的!明天再不进医院,实在要命!可是在路上一振动,肠子也会破的。


陆尔全说,“我们又得了五块钱。

”且把聂勋介绍给那人,“这是好朋友聂勋,学艺术的。

他答应借我们五块钱。


“那好极了,明天就决定进医院!”
聂勋却插口说,“钱不够,我还有多的,拿八块也成。


陆尔全说,“还是拿五块罢,你也要钱用!这里应当差不多了。


“五块够了,我们已经有了十二块!”
大家于是抛开病人来谈陕西近事,几个青年显然都是从那边才回来的。

说到一个朋友在那边死去时,病人忽然醒了,轻轻的说,“死了的让
他死去,活下的还是要好好的活!”大家眼睛都向病人呆着。

到了十点,两人回到学生宿舍,聂勋把那汇票取出来交给陆尔全,信封也交给他,只把信拿在手中。

陆尔全说,“是你家信吗,你那美丽太太写来的吗?她病好恢复工作了吗?”
他咬着下唇不作声,勉强微笑着。

陆尔全又说,“我看你画进步得真快,努力吧,过两年一定成功!”
他依然微笑着。

陆尔全似乎不注意到这微笑里的悲哀,又说,“你那木刻我给×看了,都觉得好。

你做什么都有希望,只要努力。

大家各在自己分上努力,这世界终究是归我们年青人来支配、来创造的。


他依然微笑着。

看看时候已不早了,聂勋就离开他的朋友回转会馆去。

在路上记起病人那两句话,“死了的让他死去,活着的好好的活!”且因为已把病妻寄来的钱一部分借给这个陌生病人,好象自己也正在参加另外一种生活,精神强旺多了。

到得会馆时已快近十一点。

坐在自己那个床边,重新取出那个信来在灯光下阅看,重新在字里行间去寻觅那些看不见的悲哀和隐忍不言的希望。

他想,我一定要活下来奋斗!我什么都不怕。

我要作个人,我要作个人!
可是,临到末了,他却忍不住哭了。

他把身子缩在一团,侧身睡在床上,让眼泪毫无顾忌的流到那脏枕头上去。

一九三七年五月为牺牲于抗日战争中表弟长荣
而作
(节选自《沈从文文集·主妇集》,有删改)
【注】①远在家乡寄住在岳家的妻子所写之信。

信中说自己病重无医,把积余的十元钱给他汇来。

②指聂勋。

他在北京南城某会馆的小房子里画画,生活窘迫每天只能吃一顿正餐。

12.小说开头第二段写聂勋“越想心中越乱”,请简析其具体原因。

(4分)
13.请理解文中画线语句蕴含的深意。

(4分)14.聂勋将汇票交给陆尔全之后的多次“微笑”
反映了他怎样的内心活动?这样写有什么
意义?(6 分)
15.小说书写人间苦难与至情,却只是平实地叙事。

试探究这样写的作用。

(6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8题。

读画
梁实秋
①《随园诗话》:“画家有读画之说,余谓画无可读者,读其诗也。

”随园老人这句话是有见地的。

读是读诵之意,必有文章词句然后方可读诵,画如何可读?所以读画云者,应该是读诵画中之诗。

②诗与画是两个类型,在对象、工具、手法,各方面均不相同。

但是类型的混淆,古已有之。

在西洋,所谓“诗既如此,画亦同然”,早已成为艺术批评上的一句名言。

我们中国也特别称道王摩诘的“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究竟诗与画是各有领域的。

我们读一首诗,可以欣赏其中的景物的描写,所谓“历历如绘”。

如诗之极致究竟别有所在,其着重点在于人的概念与情感。

所谓诗意、诗趣、诗境,虽然多少有些抽象,究竟是以语言文字来表达最为适宜。

我们看一幅画,可以欣赏其中所蕴藏的诗的情趣,但是并非所有的画都有诗的情趣,而且画的主要的功用是在描绘一个意象。

我们说读画,实在是在画里寻诗。

③“蒙娜丽莎”的微笑,笑得美,笑得甜,笑得有味道,但是我们无法追问她为什么笑,她
笑的是什么。

尽管有许多人在猜这个微笑的谜,其实都是多此一举。

有人以为她是因为发现自己怀孕了而微笑,那微笑代表女性的骄傲与满足。

有人说:“怎见得她是因为发觉怀孕而微笑呢?也许她是因为发觉并未怀孕而微笑呢?”这样地读下去,是读不出所以然来的。

会心的微笑,只能心领神会,非文章词句所能表达。

④也许中国画里的诗意较多一点。

画山水不是《春山烟雨》,就是《江皋烟树》;不是《云林行旅》,就是《春浦帆归》。

只看画题,就会觉得诗意盎然。

尤其是文人画家,一肚皮不合时宜,在山水画中寄托了隐逸超俗的思想,所以山水画的境界成了中国画家人格之最完美的反映。

即使是小幅的花卉,像李复堂徐青藤的作品,也有一股豪迈潇洒之气跃然纸上。

⑤画中已经有诗,有些画家还怕诗意不够明显,在画面上更题上或多或少的诗词字句。

自宋以后,这已成了大家所习惯接受的形式,有时候画上无字反倒觉得缺点什么。

中国字本身有其艺术价值,若是题写得当,也不难看。

西洋画无此便利,《拾穗人》上面若是用鹅翎管写上一首诗,那就不堪设想。

在画上题诗,至少说明了一点,画里面的诗意有用文字表达的必要。

一幅酣畅的泼墨画,画着有两棵大白菜,墨色浓淡之间充分表示了画家笔下控制水墨的技巧,但是画面的一角题了一行“不可无此味,不可有此色”的大字,这张画的意味不同了,由纯粹的画变成了一幅具有道德价值的概念的插图。

金冬心的一幅墨梅,篆籀纵横,密圈铁线,清癯高傲之气扑人眉宇,但是半幅之地题了“晴窗呵冻,写寒梅数枝,胜
似与猫儿狗儿盘桓也……”的词句,顿使我们的注意力由斜枝细蕊转移到那个清高的画士。

画的本身应该能够表现画家所要表现的东西,不需另假文字为之说明,题画的办法有时使画不复成为纯粹的画。

⑥我想画的最高境界不是可以读得懂的,一说到读便牵涉到文章词句,便要透过思想的程序,而画的美妙处在于透过视觉而直诉诸人的心灵。

画给人的一种心灵上的享受,不可言说,说便不着。

16. 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6分)
17. 文章第⑤段举了金冬心的例子,有何作用?(6分)
18. 结合全文,谈谈对作者所说的“读画”的理解。

(6分)
七、作文。

(7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萤火虫之所以美丽,是因为它能在黑暗中绽放光芒。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试题Ⅱ(附加题)
一、阅读下面材料,完成20-22题(10分) 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

又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

又有张子野、宋子京兄弟,沈唐、元绛、晁次膺辈继出,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茸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何耶?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

(节选自李清照《词论》) 20.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4处)(4分) 21.古代五音指宫、商、角、 ▲ 、 ▲ 。

(2分)
22.用自己的话概括李清照对柳永与苏轼词的看法。

(4分)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3.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 .《子夜》中冯云卿为了挽回在公债投资上的败局,把唯一的女儿冯眉卿送给了赵伯韬,为了要探听赵伯韬在公债市场上的行情。

结果,弄巧成拙,他的女儿早把此事抛于脑后,为了应付她父亲的追问,随便说了个“空头”,实际赵伯韬作的是“多头”,最后冯云卿落得个人财两空。

B .《风波》以张勋复辟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描述了发生在江南农村的一场关于辫子的风波,“辫子”的留与剪标志着清王朝统治的存与
亡。

C .《茶馆》第一幕里二德子和常四爷、松二爷之间的冲突,揭示了辛亥革命失败后帝国主义横行、社会腐败混乱、流氓恶霸仗势欺人的社会环境;庞太监和秦二爷的冲突,表明丫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和封建势力(守旧派)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D .《哈姆莱特》中,克劳迪斯曾两度采用借刀杀人的诡计企图置哈姆莱特于死地:一次想借英王之手除去心腹之患;一次是想借雷欧提斯之手谋杀哈姆莱特。

E .《欧也妮·葛朗台》中,老葛朗台的发迹史反映了政权更迭时期暴发户不择手段的发家过程,查理的发迹史揭露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海外殖民掠夺的罪恶。

24.简答题。

(10分) (1)《三国演义》中“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一句描写的是谁?结合具体情节说明他与刘备之间的“誓同生死”的忠义之情。

(4分)
(2)《红楼梦》中大观园内哪一次诗歌结社是以“咏柳絮”为题咏词会友的?请简要说明社名由来、咏词活动缘起及咏絮的深意。

(6分) 三、材料分析鉴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5—27题。

想你,故乡的山溪 故乡那自远山蜿蜒流来又蜿蜒流去的山溪呵,我又想起你了。

寂寞时我想你,两岸萋萋碧草染绿..了我的情思。

轻盈的小鸟落在柳枝上,长一声短一声,啼唱着故土若烟的细雨。

烟雨般的感伤,淋透了我那片青青的相思草。

草丛中,田埂上,“勿忘我”
开放着淡蓝色的小花。

孤独时我想你,微风捎来..水中嬉戏时“咯咯”的笑。

滚壮的螃蟹咬住了纤小的手指,黑滑的身子泥鳅般在清纯的水中钻来钻去,撒满了一溪的童话。

从此,一颗颗纯真幼稚的心走向成熟。

薄暮时我想你,故乡的先人以及先人的先人,以坚韧构筑了你。

你流淌着的,是先人们的血汗。

你幽幽的轻吟,如诉如泣,告诉我先人们是怎样沿着你,一步步从远古走来,一直走入故乡古老的民谣里。

故乡的自远方蜿蜒流来又蜿蜒流去的山溪呵,你是一本永无结局任我驰骋想象的耐读的书。

你,蜿蜒在我心里了…… 25. 作者由故乡的山溪想到了什么?请加以概括。

(6分) 26. 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说说它们好在哪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6分)
⑴两岸萋萋碧草染绿..了我的情思 ⑵微风捎来..水中嬉戏时“咯咯”的笑 27. 结合全文,说说对文中画线句“你,蜿蜒在我的心里了……”含意的理解。

(3分)
2015届高三模拟卷
试题Ⅰ参考答案及评分建议
1. A(A项“连篇累牍”中累意为重叠,牍指古代写字的木片;形容篇幅过多,文辞冗长;多为贬义,原句并未体现出贬义。

B项“如鲠在喉”指鱼骨头卡在喉咙里;比喻心里有话没有说出来,非常难受;用在此处正确。

C项“只要”使用正确,要和“只有”区分开来。

D项“受众”,指的是传媒信息、文艺作品等的接受者;从宏观上来看,“受众”是一个巨大的集合体;从微观上来看,“受众”又可以体现为具有丰富的社会多样性的人;适用对象正确。


2. C(A.成分残缺,在“和”后加“与”。

B.语
序不当,“打击和防范”应为“防范和打击”;
“高
举法治旗帜,保持严打高压态势”宜放在前面,“全面加强社会的整体防控,打一场反暴恐的人民
战争”宜放在后面;D.句式杂糅,超过……以上,删去其一。


3.A〔①“令爱”或“令千金”都对;②“忝列”改为“名列”(“忝列”是一个谦词,评说别
人则有贬抑的意味,与语境不合);③“承让”改为“手下留情”(“承让”是比赛时获胜方所说的谦词,意思是自己胜得侥幸,承蒙对方的谦让。

不能请对方“承让”);④“忽悠”改为“欺骗”(“忽悠”属于方言口语,司法文书要使用正规的书面语)〕
4. B(②④从理性角度,③从感情角度,①小结)5.D
6. B.(一:统一)
7. B.(连词,表转折。

A.连词,与、和/介词,像;C.连词,表目的,来/介词,用;D.介词,由于/介词,对。


8. ①丁掾被郡府征召了很久,直到现在没有显赫的名声,当时的人们因此认为他很贤能。

(被动句式、迄、贤各1分)
②职位越尊贵,做事越容易荒废;名气越高,做事越容易推诿,又怎么会有什么成绩功劳让人们看到呢? (旷、诿、反问句式各1分)
③要是能守着自己的廉明谨慎的节操而不丧失它,那么以后的成就是几乎不可限量的,岂止是建造房屋,让子孙安居成长这样的小事!(苟、殆、区区、语句通顺各1分)
9. ①朝廷对吏胥的选择要重视②朝廷选拔官员要公正③无论官员还是吏胥,都要严格要求自己,坚守节操。

(每点1分,照抄原文不给分)参考译文:
丁掾把自己的房子造好后,他的同僚与朋友都来祝贺,并请我来写篇文章。

文章这样说的:现在官吏的作风和治绩之所以不像古时候,是因为(朝廷)对吏胥选择的不重视。

要是都能选像丁掾这样的人,就能佐助他的上司了。

从前,太守徐公到这个郡上任,为官清正而有威严,明察秋毫而不被蒙骗,因此那些害怕违反法令的人,都畏缩不敢接近徐公。

徐公贤明而知人善用,却只认为丁掾遵循法度可以重用。

一直到徐公的任期结束,丁掾能坚守廉正的节操,为上司做事谨慎认真。

徐公走了以后,丁掾对待继任的上司也和以前对待徐公的态度一样。

丁掾被郡府征召了很久,直到现在没有显赫的名声,当时的人们因此认为他很贤能。

唉!丁掾,是府县之中推举选拔出来辅佐太守的,要是选拔的官吏都像丁掾一样,官吏的作风和治绩怎么会不像古时候那样好呢?
我听说治理能够成功的原因,就像流水一样自上而下的。

朝廷公正,用的官员就贤明;官员贤明,下面办事的吏胥就不敢做道德败坏的事。

革除流弊,是自下而上的,吏胥办事不枉曲法令,官员就不会做错事;官员不做错事,推而广之,朝廷里就不会有不好的政治措施了。

从上到下相互循环,那么从古至今的变化就都在其中了。

如果政治措施发生了偏移,即使是圣明的君主贤能的丞相也不能把它纠正过来,让政令施行的时候不那样(犯错);如果能像那样上下循环地匡正政令,天下就不会得不到好的治理了。

过去天下人做官的方法是一样的,虽然不一定这个人非常有才干并且贤明,但是他熟悉政事有二三十年的经历,最少也要十多年,竭尽全力去学习文章修养,并且用法律政令来约束他,对做官处事的一切章程,都能嘴里熟练地说出,手上熟练的做出,上司吩咐,吏胥马上跑过去办理,上司签好文书,吏胥就马上应承。

这样推行了百年,吏胥却越来越被轻视,一些平庸之辈混杂吏胥之中,其中虽然也有那些杰出的人才可以自己显露才干,可是因为被当政者轻视,自己也不爱惜自己了,才气消磨殆尽。

所以政治的得失,并不在于下面执行政令的吏胥们啊!
然而,按照如今选拔官吏的习惯却想要像过去一样,任用没有经过挑选的吏胥,没有不会把事情办糟糕的。

为什么呢?(因为)成功不是他一个人成功,失败也不是他一个人失败,况且天下人几乎看不到廉洁谨慎的好处啊。

拿现在来想一想,一个人如果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坚守廉明的节操,那么对别人不会做过多的索求;做事能对上司谨慎负责,那么就不会以不正当的方式倚靠上司。

没有太多的欲望,那么社会就安宁了;不以不正当的方式倚靠上司,政治就会清明。

政治清明、社会安宁,即使是太平盛世,也是可以想见的啊!所以效力于某个职位,没有大小之分;你只有尽力去做好它才合乎道理。

如果自己在担任某个职位,却认为这职位太低微不值得去做。

那么再进一步让你做一个县城的县令,再进一步让你去做一个郡府的太守,更向上一步而让你做天子的丞相,职位越尊贵,做事越容易荒废;名气越高,做事越容易推诿,又怎么会有什么成绩功劳让人们看到呢?
丁掾,为人恭敬勤勉!要是能守着自己的廉明谨慎的节操而不丧失它,那么以后的成就是几乎不可限量的,岂止是建造房屋,让子孙安居成长这样的区区小事!
10.⑴以城门云气翻滚、城下大雨倾盆(1分),衬托白帝城的高(1分)。

⑵颔联描写了江水奔腾、林荫昏暗的自然景象(2分),颈联描写了一幅土地荒芜、山村寥落的社会景象(2分)。

⑶选取“寡妇”典型人物和“痛哭”典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