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某重点中学2015届高三化学6月月考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成都市某重点中学2015届高三6月月考化学试卷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共7题每题6分共42分
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向空气中大量排放SO2和NO2都能引起酸雨和光化学烟雾
B.不法分子制作假鸡蛋用的海藻酸钠、氯化钙以及碳酸钙都属于盐
C.明矾用于净水既与盐类的水解有关,又与胶体的性质有关
D.FeS难溶于水(K sp=6.3×10-18),但能除去水中的Cu2+(CuS的K sp=1.3×10-36)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与环境的关系,物质的分类,盐的水解,胶体的性质,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A.向空气中大量排放SO2和NO2都能引起酸雨,二氧化氮是形成光化学烟雾的气体,二氧化硫不是形成化学烟雾的气体,错误;B.海藻酸钠、氯化钙以及碳酸钙都属于盐,正确;C.明矾用于净水是铝离子水解生成氢氧化铝胶体,有强吸附性,既与盐类的水解有关,又与胶体的性质有关,正确;D.难溶电解质可以转化为更难溶解的电解质,正确。

故选A。

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短周期元素中,最外层电子数是其电子层数两倍的元素共有3种
B.第三周期元素的离子半径大小比较:S2->Cl->Na+>Mg2+>Al3+
C.日本核电站释放出的131I、132I和133I属于同素异形体
D.相同条件下,测定同浓度的Na2CO3溶液和Na2SO4溶液的pH,可比较C和S的非金属性强弱【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同位素。

A.短周期元素中,最外层电子数是其电子层数两倍的元素分别是He、C、S共有3种,正确;B.同周期元素的离子半径阴离子大于阳离子,同结构离子核电荷数越小半径越大,S2->Cl->Na+>Mg2+>Al3+,正确;C.131I、132I和133I 属于同位素,错误;D.相同条件下,测定同浓度的Na2CO3溶液和Na2SO4溶液的pH,可比较C
和S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强弱,也就可以比较C和S非金属性强弱,正确。

故选C。

3.奎尼酸是制备艾滋病新药二咖啡酰奎尼酸的原料,其结构简式如图,下列有关奎尼酸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奎尼酸的分子式是C7H9O6
B.1mol奎尼酸与足量NaOH溶液反应,最多消耗NaOH物质的量为5mol
C.1 mol奎尼酸与足量钠反应生成56L氢气
D.奎尼酸能发生消去反应,也能与乙醇、乙酸发生取代反应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旨在考查学生对有机物结构、官能团的性质的认识。

A.奎尼酸的分子式是C7H12O6,错误;
B.奎尼酸分子中含有羧基和醇羟基,醇羟基不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1mol奎尼酸与足量NaOH溶液反应,最多消耗NaOH物质的量为1mol,错误;
C.没有未注明是标准状况下,错误;
D.奎尼酸分子含有羟基且邻位碳原子上有氢原子,能发生消去反应,含有的羧基和羟基能分别与乙醇、乙酸发生酯化反应,属于取代反应,正确,故选D。

4.糕点包装中常见的脱氧剂组成为还原性铁粉、氯化钠、炭粉等,其脱氧原理与钢铁的吸氧腐蚀相同。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脱氧过程是吸热反应,可降低温度延长糕点保质期
B.脱氧过程中铁作原电池负极,电极反应为:Fe-3e-Fe3+
C.脱氧过程中碳做原电池负极,电极反应为:2H2O+O2+4e-4OH-
D.含有1.12g铁粉的脱氧剂,理论上最多能吸收氧气336mL(标准状况)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了原电池原理、反应及计算。

脱氧过程是放热反应,故A错;根据题意铁作原电池负极(Fe-2e-Fe2+),碳做原电池正极(2H2O+O2+4e-4OH-),故B、C错。

生成的Fe2+继续被O2氧化,根据关系式4Fe~3O2可求解:
解得V=0.336L=336mL,故D正确。

5.隔膜电解法处理高浓度乙醛废水的原理是使乙醛分别在两极发生反应,转化为乙醇和乙酸。

实验室中,以一定浓度的乙醛-Na2SO4溶液为电解质溶液,模拟乙醛废水的处理过程,其装置示意图如图所示。

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中燃料电池的a极应通入氧气
B.乙醇在阴极产生
C.电解过程中,阴极区有NaOH产生
D.每生成1mol乙酸,理论上至少消耗标况下氧气22.4L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了原电池和电解池原理。

由阳离子移向阴极,与阳极相连的为正极,则a
为正极,燃料电池的a极应通入氧气,故A正确,不选。

根据电解原理,阳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4OH--4e-O2+2H2O、CH3CHO-2e-+H2O CH3COOH+H+,阴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4H++e-2H2、CH3CHO+2e-+2H2O CH3CH2OH+2OH-,故B正确,不选。

由电解原理阴极发生4H++e-2H2、CH3CHO+2e-+2H2O CH3CH2OH+2OH-,而钠离子移向阴极,所以阴极区有氢氧化钠产生,故C正确,不选。

因为阳极发生4OH--4e-O2+2H2O、CH3CHO-2e-+H2O CH3COOH+H+,则阳极产生氧气和乙醇,不会消耗氧气,故D错误,选D。

6.用下列实验装置进行相应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用图1所示装置验证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
B.用图2所示装置制取并收集乙烯
C.用图3所示装置制取干燥的NH3
D.用图4所示装置制取Cl2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实验的评价。

A、铜和浓硫酸反应需要加热,错误;B、制乙烯时温度计应该插入液面以下,错误;C、正确;D、加浓盐酸用分液漏斗,防止气体跑出,污染空气,错误,所以选C。

7.X、Y、Z均为短周期元素,其简单离子X+、Y3+、Z2﹣的核外电子层结构相同。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离子半径:X+>Y3+>Z2﹣
B.原子序数:Y>X>Z
C.电负性:Z>Y>X
D.单质的还原性:X>Y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

短周期元素,其简单离子X+、Y3+、Z2﹣的核外电子层结构相同,Z是位于周期表第二周期的氧,X是位于周期表第三周期的钠,Y是位于周期表第三周期的铝。

A.离子半径:Z2﹣>X+>Y3+,错误; B.原子序数:Y>X>Z,正确;C.电负性:Z>Y>X ,正确;D.金属性强,单质还原性就强,单质的还原性:X>Y,正确,故选A。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
8.氢气和氨气都属于无碳清洁能源。

(1)某些合金可用于储存氢,金属储氢的原理可表示为:M(s)+x H2MH2x(s) △
H<0 (M表示某种合金)下图表示温度分别为T1、T2时,最大吸氢量与氢气压强的关系。

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T1>T2
b.增大氢气压强,加快氢气的吸收速率
c.增大M的量,上述平衡向右移动
d.在恒温、恒容容器中,达平衡后充入H2,再次平衡后的压强增大
(2)以熔融碳酸盐为电解质,稀土金属材料为电极组成氢氧燃料电池(如装置甲所示),其中负极通入H2,正极通入O2和CO2的混合气体。

乙装置中a、b为石墨电极,电解过程中,b极质量增加。

①工作过程中,甲装置中d电极上的电极反应式
为。

②若用该装置电解精炼铜,则b极接 (填“粗铜”或“精铜”);若用该装置给铁制品上镀铜,则 (填“a”或“b”)极可用惰性电极(如Pt电极),若电镀量较大,需要经常补充或更换的是。

(3)氨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和一种空气组成成分的单质。

已知:N2(g)+3H2(g) 2NH3(g) △H=-92.4kJ·mol-1
2H2(g)+O2(g) 2H2O(1) △H=-572KJ·mo1-1
试写出氨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液态水的热化学方程
式。

(4)在一定条件下,将lmol N2和3mol H2混台于一个10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
N2(g)+3H2(g) 2NH3(g)
5min后达到平衡,平衡时氮气的转化率为α。

①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________,(用含α的代数式表示)
②从反应开始到平衡时N2的消耗速率v(N2)= mo1·L-1·min-1。

(用含α的代数式表示)
【答案】(1)b
(2)①O2+4e-+2CO22C
②精铜 a CuSO4溶液
(3)4NH3(g)+ 3O2(g)2N2(g)+6H2O(l) △H=-1531.2kJ·mol-1
或2NH3(g)+ 3/2O2(g) N2(g)+3H2O(l) △H =-765.6.kJ·mol-1
(4)①400α2/27(1-α)4
②0.02α
【解析】本题考查平衡移动,原电池原理,电解池原理,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平衡常数和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

(1)a.压强相同时,温度越低,最大吸氢量越大,T1<T2,错误;b.增大氢气压强,加快氢气的吸收速率,正确;c.M是固体,增大M的量,上述平衡不移动,错误;
d.在恒温、恒容容器中,达平衡后充入H2,平衡右移,再次平衡后的压强减小,错误。

故选b。

(2)①电解过程中,b极质量增加,b是阴极,与电源负极相连,c是负极,d是正极,氧气得电子后与二氧化碳结合生成碳酸根离子,正极反应式为:O2+4e-+2CO22C。

②电解精炼铜,粗铜作阳极,则b极接精铜;给铁制品上镀铜,铁作阴极,阳极a可用惰性电极,若电镀量较大,电解质硫酸铜不断消耗而无法补充,需要经常补充或更换。

(3)氨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液态水的热化学方程式为:4NH3(g)+ 3O2(g)2N2(g)+6H2O(l)
△H=-1531.2kJ·mol-1。

(4)
①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400α2/27(1-α)4。

②从反应开始到平衡时N2的消耗速率v(N2)=mo1·L-1·min-1
9.举世瞩目的中国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试验器于2014年10月24日凌晨成功发射,为实现月球采样和首次地月往返踏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探月工程三期的主要目标是实现无人自动采样返回,突破月面采样、月面上升、月球轨道交会对接等核心关键技术。

已知所用火箭推进剂为肼 (N2H4)和过氧化氢(H2O2),火箭箭体一般采用钛合金材料。

请回答下列问题:
(1)N2H4、H2O2分子中电负性最大的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为,第一电离能最大的元素为。

(2)钛的原子序数为22,其基态电子排布式示意图为。

(3)1 mol N2H4分子中含有的键数目为。

(4)H2O2分子结构如图1,其中心原子杂化轨道为,估计它难溶于CS2,简要说明原
因。

(5)氮化硼其晶胞如图2所示,则处于晶胞顶点上的原子的配位数为,若立方氮化硼的密度为g·cm-3,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 A,则两个最近N原子间的距离为________cm。

【答案】(1)第二周期ⅥA族N
(2)
(3)3.01×1024
(4)sp3H2O2为极性分子,CS2为非极性溶剂,所以H2O2不能溶解在CS2中
(5)4
【解析】本题与高考命题接轨,旨在考查基态电子排布式(图)、电离能和电负性的理解和应用、化学键类型、杂化类型与空间结构、分子的性质以及晶体相关计算等。

(1)N2H4、H2O2共有H、O、N三种元素,根据非金属性越强,其电负性越大,可知O元素为电负性最大的元素,O 元素位于周期表中第二周第ⅥA族。

由于N原子2p3上的电子处于半充满状态,很难失去1个电子,所以第一电离能最大。

(2)Ti的原子序数为22,Ti原子核外有22个电子,根据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和相关规则,其基态电子排布示意图为。

(3)N2H4中的N原子满足8电子结构,H 原子满足2电子结构,N2H4的分子结构简式为H2N―NH2,可见1molN2H4中含有5mol键,其数目=5×6.02×1023个=3.01×1024个。

(4)H2O2中中心原子为O原子,O原子成2个σ键,有2对孤对电子,原子杂化轨道数=键数+孤对电子对数=2+2=4,故H2O2分子的中心原子采用sp3杂化。

由H2O2的结构可知,H2O2为极性分子,而CS2为非极性溶剂,根据“相似相容原理”,H2O2不能溶解在CS2中。

(5)晶胞顶点上的N原子,距其最近有4个B原子(晶胞的上、下、左、右各1个),其配位数为4。

根据“均摊法”可知,1个氮化硼晶胞中含有N元素数=8×1/8+6×1/2=4,
B原子全部位于晶胞内,共4个B原子,一个晶胞的质量为QUOTE \* MERGEFORMAT g,设该立方氮化硼晶胞的边长为a cm,则1个立方氮化硼晶胞的体积是a3,因此立方氮化硼的密度=QUOTE \* MERGEFORMAT g·cm-3,解得a=,两个最近N原子间的距离是此晶胞的边长的,即为。

10.(1)汽车发动机工作时会引发N2和O2反应,生成NO x等污染大气.其中生成NO的能量变化示意图如图:
①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为。

②根据如图所示,只改变条件R,当N2的转化率从a3到a1时,平衡常数
K。

A.可能增大
B.一定不变
C.可能不变
D.可能减小
E.增大、减小、不变均有可能
(2)尿素(又称碳酰胺)是含氮量最高的氮肥,工业上利用CO2和NH3在一定条件下合成尿素的反应分为:
第一步:2NH3(g)+CO2(g)H2NCOONH4(氨基甲酸铵) (l)
第二步:H2NCOONH4(l)H2O(g)+H2NCONH2(l)
某实验小组模拟工业上合成尿素的条件,在一体积为500 L的密闭容器中投入4 mol氨和1mol 二氧化碳,验测得反应中各组分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
①合成尿素总反应的快慢由第步反应决定。

②反应进行到10 min时测得CO2的物质的量如上图所示,则用CO2表示的第一步反应的速率v(CO2)=mol/(L·min)。

③由氨基甲酸铵和CO2曲线变化可得出关于浓度变化和平衡状态的两条结论是:
a.

b.。

【答案】(1)①N2(g)+O2(g)2NO(g) △H=+183kJmol-1;②A、C
(2)①二;②1.5×10-4;③氨基甲酸铵浓度先增大,15分钟后减小;15 min时,第一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55 min时,第二步反应(或总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解析】本题考查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及化学平衡图像。

(1)①该反应的反应热=反应物的总键能-生成物的总键能=945kJ/mol+498 kJ/mol -2630 kJ/mol =+183
kJ/mol,N2(g)+O2(g)2NO(g) △H=+183 kJ/mol;②A、C,因为氮气的转化率增大,平衡右移,改变的条件可能是升高温度或者增大氧气的浓度等,平衡常数是温度函数,温度变平衡常数就变,所以选AC; (2)①由图可知:在15min左右的时候,二氧化碳和氨的量不再变化,发生的是第一步反应,氨基甲酸铵的量先增大后减小最后达到平衡,发生的是第二部反应,从图像不难看出第二部反应比较慢,已知反应的快慢有慢的一步决定,所以是第二
步;②v(CO2)==1.5×10-4mol/Lmin;③氨基甲酸铵浓度先增大,15分钟后减小;15 min时,第一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55 min时,第二步反应(或总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11.过渡元素铁可形成多种配合物,如:[Fe(CN)6]4-、Fe(SCN)3等。

(1)基态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

(2)科学研究表明用TiO2作光催化剂可将废水中CN-转化为OCN-,并最终氧化为N2、CO2。

OCN -中三种元素的第一电离能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3)与CN-互为等电子体的一种分子为(填化学式);
1mol中含有σ键的数目为。

(4)铁的另一种配合物Fe(CO)5熔点为-20.5℃,沸点为103℃,易溶于CCl4,据此可以判断Fe(CO)5晶体属于 (填晶体类型)。

(5)铁铝合金的一种晶体属于面心立方结构,其晶胞可看成由8个小体心立方结构堆砌而成。

已知小立方体如图所示,该合金的化学式为。

【答案】(1) 1s22s22p63s23p63d64S2或[Ar]3d64S2
(2) N > O >C
(3) CO或N2;12×6.02×1023个或12N A
(4)分子晶体
(5) AlFe3
【解析】本题考查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原子的结构与性质,晶体类型的判断,有关晶胞的计算。

(1)基态铁原子是26号元素,根据排布规律,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64S2或[Ar]3d64S2。

(2)N原子2p轨道电子半充满,相对比较稳定,第一电离能大于O原子,OCN
-中三种元素的第一电离能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N > O >C。

(3)根据等电子体的概念,CN-有2个原子,4+5+1=10个价电子,所以与CN-互为等电子体的一种分子为CO和N2;CN-与铁离子之间有6个配位键,每个CN-中有1个σ键,所以1mol中含有σ键的数目为12×6.02×1023个或12N A。

(4)Fe(CO)5熔点和沸点很低,易溶于CCl4,据此可以判断Fe(CO)5晶体属于分子晶体。

(5)用“均摊法”,Fe的原子数为,Al的原子数为,所以该合金的化学式为AlFe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