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二全册基础巩固训练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荷塘月色
1、【解析】A项“处”读chǔ;B项“曲”读qū;C项“霎”读shà。

【答案】 D
2、【解析】B项“飘渺”或写成“缥缈”;C项“哀”应为“唉”,“园”应为“源”;D 项的“行”应为“形”。

【答案】 A
3、【解析】“泻”表现出月光似流水自上而下的动态,“照”仅写出光线的照射。

“浮”表现出雾气朦胧,“升”则失去朦胧之态。

【答案】 D
4、【解析】注目:把视线集中在一点上,对象具体。

瞩目:注目。

强调集体或更多的人,用于重大事件、行为。

蓄意:早就有这个意思(指坏的),存心。

故意:有意识地(那样做)。

万一:表示可能性极小的假设(用于不如意的事)。

如果:表示假设。

【答案】 C
5、【解析】A项虽然有“像”看起来很像比喻词,但它只是表示猜度,不能构成比喻句。

【答案】 A
6、【解析】省略号与“等”重复。

【答案】 D
7、【解析】隐隐约约:指看起来或听起来不很清楚,感觉不明显。

【答案】 B
8、【解析】B.关联词语位置不当,“不仅”应移到“季羡林先生”之后;C.词语赘余,“防止”“避免”语意重复;D.语序不当,“往往”应该在“是”的前面。

【答案】 A
9、【解析】出现在篇首,起总领全文的作用。

【答案】 A
10、【解析】第①句要注意“宏观构思”和“粗犷”搭配,“精巧布置”和“细腻”搭配。

第②句要注意“近水如镜”用“镜”来比喻“湖”很恰当,又与“一湖幽静”押韵;“近水如练”虽然和“远水如烟”押韵,但用“练”喻“湖”不当。

【答案】 A
2故都的秋
1、【解析】“夹”在此读“jiá”。

【答案】 C
2、【解析】A项厮—嘶,B项搅—绞,D项训—驯。

【答案】 C
3、【解析】A.两个顿号使用不当,应改为逗号,因为是三个分句之间的停顿。

B.“秋士”一词应用引号,因为此处需作引用。

C.三个分号使用错误,都应改为逗号,因为四个并列的分句内部没有使用逗号,所以没有必要在分句之间用分号。

【答案】 D
4、【解析】“工夫”指“时间、时候”。

“功夫”指“本领,技能”。

“凌驾”侧重在什么之上,高高在上,“驾驭”侧重在统率、掌握。

“与之”相当于“给他(她)”或“和他(她)”,“予以”相当于“给以”。

【答案】 B
5、【解析】C.语意重复。

“不能自已”指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与“难以控制”重复。

A.“混混沌沌”形容糊里糊涂、无知无识的样子。

B.“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意为看见一片落叶就知道秋天的来临,比喻发现一点预兆就料到事物发展的趋向。

D.“不远千里”意为不以千里为远,形容不顾或不怕路途遥远。

【答案】 C
6、【解析】A项“约近”与“左右”重复;B项结构杂糅,或删去“较合适”,或删掉“最好”;C项语序不当,将“不能”放在“把”之前。

【答案】 D
3囚绿记
1、【解析】A.qiàn—xiān;B.笼—茏,遐—瑕;C.jìn—jīn。

【答案】 D
2、【解析】C.揖—辑,偃—揠。

【答案】 C
3、【解析】A项《囚绿记》应为书名,加书名号;C项为选择问,中间应用逗号隔开;D项省略号与等等重复,去掉等等。

【答案】 B
4、【解析】质疑:动词,提出疑问,如质疑问难。

置疑:动词,怀疑(多用于否定式),如不容置疑,无可置疑。

兴味:一时性的兴趣,一时产生的兴趣。

趣味:持续时间长的兴趣,爱好。

反之:是与之前所述,完全相反,中性词。

否则:是与之前所述内容不同,一般指结果,贬义词居多。

【答案】 A
5、【解析】A项“慷慨解囊”指毫不吝啬地拿出钱来帮助别人,对象有误。

C项“巧舌如簧”形容能说会道,善于狡辩,感情色彩不对。

C项“如花似锦”形容风景前程美好,不合语境。

【答案】 B
6、【解析】A项“巨著”离开我们搭配不当,应在“就过早……”之前加“他”。

B 项语序不当,应为“语文的语言运用和数学的三角函数”。

D项不合逻辑,“少数”与“普遍”矛盾。

【答案】 C
4《诗经》两首
1、【解析】A项“垣”应读yuán;B项“咎”应读jiù,“徂”应读cú;D项“咥”应读xì。

【答案】 C
2、【解析】①“莫”通“暮”;③“泮”通“畔”;④“尔”通“”;⑤“匪”通“非”;
⑦“于”通“吁”;⑧“说”通“脱”。

【答案】 B
3、【解析】A项古义:到,到达。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引出另一个话题。

C项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D项今义:名词,雨和雪。

古义:下雪,“雨”为动词。

【答案】 B
4、【解析】C句属于正常语序,无宾语前置现象。

【答案】 C
5、【解析】“孔”意为“很”。

【答案】 A
6、【解析】A项“二三”数词活用为动词;B项“雨”名词活用为动词;D项“日”名词作状语。

【答案】 C
7、【解析】两个“尔”都是代词,代指“你”。

第一个“彼”,代词,指“那”;第二
个“彼”,代词,指“对方、他们”。

【答案】 C
8、【解析】①句的“三”是虚指,“三岁”是多年;②句的“三”是实指,“二三”意为反复无常,感情不专一。

③④两句的“靡”意思都是“无,没有”。

【答案】 C
9、【解析】《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答案】 D
【解析】A项信誓旦旦:指誓言说得极为真诚可信,用在句中不合语境。

B项不绝如缕:10、比喻声音细微或形势危急,这与句中写熙熙攘攘的游玩、购物的人不一致。

D项二三其德:指三心二意。

【答案】 C
5离骚
1、【解析】A.“谇”应读suì;C.“芰”应读jì;D.“圜”应读yuán。

【答案】 B
2、【解析】“信”,确实;“芳”,美好。

【答案】 D
3、【解析】B项“郁邑”通“郁悒”,“圜”通“圆”;C项“反”通“返”,“离”通“罹”;D项“章”通“彰”,“错”通“措”。

【答案】 A
4、【解析】B项“之”均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

A项“余虽……”的“虽”字意为“唯,只是”;“虽九死……”的“虽”意为“即使”。

C项“修姱”的“修”意为“修洁”;“灵修”合用,此指怀王。

D项“余心”的“余”为“我的”;“谓余”的“余”为“我”。

【答案】 B
5、【解析】A项“替”应为“废弃”之义;C项“尤”应为“责骂”;D项“自”应为“自从”。

【答案】 B
6、【解析】D项为“动词的为动用法”。

其它三项为“使动用法”。

【答案】 D
7、【解析】A项宾语前置句,B项被动句,D项定语后置句。

【答案】 C
8、【解析】A项中“谣诼”意为造谣、诽谤;B项中“错”通“措”,措施的意思;D 项中“浩荡”意为荒唐,没有准则。

【答案】 C
9、【解析】①“规矩”古今义都用来比喻一定的标准、法则或习惯。

④“反顾”古今义都指回头看。

⑤“缤纷”古今义都指繁多而凌乱。

⑧“清白”古今义都指纯洁,没有污点。

②“穷困”,古义:(路)阻塞不通,引申为走投无路;今义:生活贫穷,经济困难。

③“方圜”,古义:通“方圆”,方和圆,方枘和圆凿;今义:周围,周围的长度。

⑥“固然”,古义:就是这样;今义:连词,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

⑦“流亡”,古义:随风飘泊;今义: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而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

【答案】 C
10、【解析】“楚辞”一个含义是指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发源于楚地的歌谣,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才形成一种文学样式,不能说是屈原创制的;另一个含义是指刘向辑录的作品集,主要作品是屈原的,但还有宋玉等人的作品,所以不能说是屈原的作品集。

【答案】 D
6孔雀东南飞并序
1、【解析】A.否,pǐ;B.磐,pán;D.鲑,xié。

【答案】 C
2、【解析】①退出来;②刚刚;③可爱;④自作主张;⑥发言;⑧只指工作;⑩婚姻;⑪教养。

【答案】 C
3、【解析】①a,命相;b、d,单指一方;c,互相。

②a,见面;b、d,我;c,被。

③a,拒绝;b,告诉;c、d,辞别。

【答案】 A
4、【解析】①书经,②历书,③书信,④书籍,⑤写,⑥文字。

【答案】 D
5、【解析】B项是判断句。

A、C、D三项是被动句。

【答案】 B
6、【解析】B项,后句“故”:仍然。

C项,前句“幸”:希望;后句“幸”:幸而,幸好。

D项,后句“施”意思是“赠送”。

【答案】 A
7、【解析】B项“尔”均为“这样”之意;A项“且”第一个副词,“暂且”,第二个连词“并且”;C项“若”分别是“如此/像”;D项“因”分别是名词“机会”,连词,“于是”。

【答案】 B
8、【解析】①取—娶;③帘—奁;④藏—脏。

【答案】 D
9、【解析】③“再拜”意为“拜两次”;⑤“谢”意为“告诉”;⑦“适”指女子出嫁。

【答案】 D
10、【解析】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答案】 A
11、【解析】①③⑥⑧⑨为偏义复词,②④⑤⑦⑩不是。

【答案】 D
12、【解析】乐府诗歌是现实主义的,《孔雀东南飞》浪漫主义的结尾并没有改变全诗的现实主义风格。

【答案】 A
7诗三首
1、【解析】A.“樊”读fán,C.“哺”读bǔ,D.“譬”读pì。

【答案】 B
2、【解析】“但”应解释为“只,只是”。

【答案】 B
3、【解析】A项“巅”应为“颠”,C项“僻”应为“譬”,D项“反”应为“返”。

【答案】 B
4、【解析】D项放在动词前面,组成名词性词组。

A项代词,代“芙蓉”/助词,的。

B项连词,相当于“而”/介词,凭借、依靠。

C项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并列,和。

【答案】 D
5、【解析】掇:拾取,采取。

【答案】 B
6、【解析】厌,通“餍”,满足。

7、【解析】陌,东西向的田间小路;阡,南北向的小路。

【答案】 B
8、【解析】C项是定语后置句,“利”修饰前面的“爪牙”。

A、B、D三项是省略句,都省略了介词“于”。

【答案】 C
9、【解析】例句与A项都是名词用作动词。

B.南,名词作状语,向南;C.归,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归服;D.详,形容词用作动词,详知。

【答案】 A
10【解析】在C项中读“wèi”,意思是“赠送”。

【答案】 C
11、【解析】“自然”应为“田园生活”或“自然的本性”。

【答案】 D
12、【解析】A项,古义:感情深厚;今义:齐心。

B项,古义:自作主张;今义:不受拘束和限制。

D项,古义:多少;今义:研究物体的形状、大小和位置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答案】 C
13、【解析】对偶句是指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句子。

【答案】 A
14、【解析】“及时行乐”错误理解了诗句含意,应着眼于诗文整体,该句虽然有对时光易逝的忧思,但并未因此而消沉,反而因此激起他招揽人才,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答案】 A
15、【解析】《古诗十九首》“是我国古代五言诗的开始”的说法不正确。

五言诗开端于西汉形成的五言民间歌谣,到了东汉,五言诗的正式体裁已经形成,直到出现《古诗十九首》,五言诗才算有了突破,是成熟的诗作。

【答案】 A
8兰亭集序
1、【解析】A项癸:ɡuǐ,殊:shū;C项悼:dào;D项曲:qū。

【答案】 B
2、【解析】A.喻:明白;C.修:高高的,化:指自然;D.向:过去,从前。

【答案】 B
3、【解析】A项“实在”;B项“使者,指媒人”;C项“信物,凭据”;D项“信任”。

【答案】 C
4、【解析】D项应是行军途中的驻地。

【答案】 D
5、【解析】B项“临”意为“对着”,也可引申为“阅读”。

【答案】 B
6、【解析】B项为“对”,其他意思是“在”。

【答案】 B
7、【解析】①把,②用来,③凭借,④来。

【答案】 D
8、【解析】③⑤⑥⑧为结构助词“的”,①④⑦均为代词,①句中代“它”,指“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②动词,追求。

④代“他”,代“生乎吾前”之人。

⑦代“它”,这件事。

【答案】 A
9、【解析】A项均为时间短暂,B项繁盛/多,C项相会/恰逢,D项即使/虽然。

【答案】 A
10、【解析】A项“把它作为”,B项“它的旁边”,C项“用它来”。

11、【解析】A.“高”,形容词;“写”,动词。

B.“全,都”,副词;“完”,形容词。

C.“实在,的确”,副词。

D.“面对”,动词;“将要”,副词。

【答案】 C
12、【解析】例句与D项均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A项为名词作动词,B项为副词作动词,C项为数词的意动用法。

【答案】 D
13、【解析】王羲之做过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

【答案】 D
9赤壁赋
1、【解析】A项“属”读zhǔ,“窕”读tiǎo;C项“渺”读miǎo,“扁”读piān;D 项“樵”读qiáo。

【答案】 B
2、【解析】肴核:菜肴和果品。

【答案】 B
3、【解析】“凌”意为“越过”,“溯”逆着水流的方向而上,“倚”意为“循着”,“缕”意为“细的丝线”。

【答案】 C
4、【解析】B项“属”通“嘱”,劝人饮酒。

A.两个“适”第一个是“享有”之意,第二个指“女子出嫁”。

C.两个“歌”分别为“歌唱”,“歌曲”。

D.两个“虚”分别为“太空”,“月缺”。

【答案】 B
5、【解析】①中“于”意思是“在”,②中“于”意为“被”;③中“夫”是指示代词“那”,④中“夫”为发语词,引起下文议论。

【答案】 D
6、【解析】①⑥判断句,②⑤状语后置句,③宾语前置句,④定语后置句,⑦被动句。

【答案】 A
7、【解析】B项均为“遥望,眺望”之意,动词。

A项歌唱,动词;歌词,名词。

C 项下面,名词;攻下,动词。

D项往,动词;好像,动词。

【答案】 B
8、【解析】①②均为名词活用作动词,③为意动用法,④为名词作状语,⑤为使动用法,⑥也是名词作动词。

【答案】 B
9、【解析】A项中“缪”通“缭”,“属”通“嘱”,“冯”通“凭”;B项只有“属”通“嘱”;C项中“闵”通“悯”;D项无通假字。

10、【解析】①中“乎”相当于“于”;②中“乎”,句末语气助词,相当于“呢”;③中“之”代词;④中“之”助词“的”。

【答案】 D
11、【解析】A.阴历每月十五日/远看,C.最终,到底/同“猝”,D.互相/偏指一方。

【答案】 B
12、【解析】A项中“虽”古义为即使;C项中“茫然”的古义是模糊不清的样子,“知”为了解;D项中“可怜”古义是“可爱”。

【答案】 B
13、【解析】B项中美人指所思慕的人;白露指白茫茫的水气。

【答案】 B
14、【解析】“两次游”不恰当,应是“常常游”,另外与《前赤壁赋》同期的作品是《念奴娇赤壁怀古》,《后赤壁赋》是《前赤壁赋》三个月后的作品。

【答案】 C
10游褒禅山记
1、【解析】“退避三舍”中“舍”读“shè”。

审音表已统读“胜”为“shènɡ”。

【答案】 A
2、【解析】其古义为A项非常:不同寻常;B项至于:到达;D项于是:对于这种情况;E项学者:求学的人;F项十一:十分之一。

【答案】 C
3、【解析】A项①于:介词,在;②于:介词,对。

B项①以:连词,因为,表因果关系;②以:连词,且,表并列关系。

C项两个“焉”都是代词,相当于“那里”。

D项①故:名词,缘故;②故:连词,表结果,所以。

【答案】 C
4、【解析】例句与F项均为动词活用作名词,A、B两项属于名作动,C项形容词作动词,D、E两项“险远”“幽暗”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G项“侧”为名词作状语。

【答案】 F
5、【解析】①④句中的“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②⑤句中“之”为结构助词,相当于“的”;③⑥句中“之”做代词,指“他们”;⑦⑧句中“之”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答案】 B
6、【解析】③表反问语气,⑤表推测语气,⑦表婉商语气。

【答案】 D
7、【解析】A项表假设语气,B、C、D三项均为“大概”之意。

【答案】 A
8、【解析】A项①命名,②说出本名;B项①能够,②得到;C项①观察,②景象;D 项均为流传。

【答案】 D
11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1、【解析】A.“载”读zǎi,“校”读jiào。

B.“轴”读zhòu;D.“磋”读cuō,“摒”读bìnɡ,“裨”读bì。

【答案】 C
2、【解析】A.怡—贻,籍—藉;C.渡—度;D.弛—驰。

【答案】 B
3、【解析】学问:知识;学识。

造诣:学问、艺术等所达到的程度。

学术:有系统的,较专门的学问。

学识:学术上的知识和修养。

坦诚相待:坦率诚恳地对待。

开诚布公:诚意待人,坦白无私。

道义相勖:坚守道德正义,互相勉励。

旁征博引:为了表示论证充足而广泛地引用材料。

旁稽博采:广泛地查考引用材料,进行论证。

【答案】 B
4、【解析】终南捷径:比喻求官的最近便的门路;也比喻达到目的的便捷途径。

“易”意思是“改变”。

【答案】 D
5、【解析】此题考查问号的运用能力。

A项前面三句话提出了三个问题,但都不是疑问,而是陈述三个方面的问题,因此不应使用问号;B项中“我是怎样一个人”和“我有一个怎样的方案”是句中的成分,不应用冒号和问号;D项“到底去不去呀?我的小祖宗!”这是一句话,“我的小祖宗”在句中是称谓倒装,一句话不能使用两个句末标点,应该把句中问号改为逗号,叹号改为问号。

【答案】 C
6、【解析】“政府有着责无旁贷的责任”累赘,可改为“政府责无旁贷”。

【答案】 C
7、【解析】A句成分残缺,应在“演讲”后加上“说”。

B句搭配不当,“改变……关系”应为“改善……关系”。

C句语序不当,“快速发展的旅游业与公民的文明素质”应为公
民的文明素质与快速发展的旅游业”。

【答案】 D
12我有一个梦想
1、【解析】B项“束缚”的“束”应读“shù”,“侈谈”的“侈”应读“chǐ”;C项“匿迹”的“匿”应读“nì”;D项“赎罪”的“赎”应读“shú”。

【答案】 A
2、【解析】B项诺nuò;C项诺,应允;D项履lǚ。

【答案】 A
3、【解析】是“兑现”而不是“对现”。

【答案】 A
4、【解析】实现:使成为事实。

兑现:凭票据向银行换取现款;比喻诺言的实现。

许诺:答应;应承。

承诺:对某项事物答应照办。

权力:政治上的强制力量;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

权利:公民或法人依法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

退变:退化改变。

蜕变:(人或事物)发生质变。

【答案】 B
5、【解析】A.第一个问号应改为句号;B.冒号应改为破折号;C.末尾的顿号应改为逗号。

【答案】 D
6、【解析】“安之若素”指对于危困境地或异常情况,一如平时,泰然处之。

而C 项中是在获得成功时,故此处使用不当。

【答案】 C
7、【解析】“融会贯通”,参合多方面的道理而得到全面的透彻的领悟;“事倍功半”,形容花费的劳力大,收到的成效小;“不一而足”,不止一种或一次,而是很多;“长物”原指多余的东西,后来也指像样的东西。

“身无长物”又作“别无长物”,多形容穷困或俭朴。

D项中将“长物”误解为“特长”“长处”了。

【答案】 C
8、【解析】A项“夙愿”的“夙”与前面“多年来”重复;B项杂糅,去掉“为了”或去掉“目的是”;C项“3日”和“10日下午”有歧义。

【答案】 D
1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1、【解析】A.“空”读kònɡ;C.“诅”读zǔ;D.“诬”读wū。

【答案】 B
2、【解析】B项溶—融;C项证—征;D项渡—度。

【答案】 A
3、【解析】“摸索”指试探着(行进),寻找(方向、方法、经验等);“探索”指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比“摸索”更自觉。

“复兴”指衰落后再兴盛起来;“振兴”指大力发展,使兴盛起来。

“界限”指不同事物的分界,多用于抽象事物;“界线”两个地区分界的线;不同事物的分界,某些事物的边缘,多用于具体事物。

根据语境,①应选“摸索”,②应选“复兴”,③应选“界限”。

【答案】 C
4、【解析】A项“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昏暗一变而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

B项“永垂不朽”指(姓名、事迹、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在这里使用不恰当。

D项“独占鳌头”比喻居首位或第一名,只能是一家,不能是两家。

用在此处不恰当。

【答案】 C
5、【解析】A.改为“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C.改为“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进展情况”;D.缺少主语。

【答案】 B
6、【解析】A项有歧义,“此”的内容指代不明;B项中误用否定词“否认”,使表达的意思相反,可改为“说”;C项属动宾搭配不当。

不能说“安排了”“应注意的问题”。

【答案】 D
友情提示:部分文档来自网络整理,供您参考!文档可复制、编辑,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