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读写现状的迷惘与坚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读写现状的迷惘与坚持
摘要:偶然读到陈应松先生在武汉理工大学的演讲《我们丢失了读与写》,笔者有一些感触,觉得陈先生有些地方有些忧郁,于是从杜光辉的作品入手,让人们看到希望,看到作家和读者正共同努力捍卫着我国的传统文化。

笔者相信只要作家能安静地写作,读者能安静地阅读,未来一定是美好的。

关键词:读写现状希望
偶然读到陈应松先生在武汉理工大学的演讲《我们丢失了读与写》,深有感触,也认为很多地方言之有理,于是读了几遍后,就有了一些想法,难道这个时代真的没有让人满意的作品吗?我们真的就成了不读书或只读流行小说的一代人了
吗?……
一个人——杜光辉,进入了笔者的视野,继而闪现出他的一部作品——《团长和他的树》。

的确,科技的迅猛发展,造成了市场的魅惑、人群的喧嚣、精神的分裂与萎缩。

一个人如果没有内心的坚持,他几乎不可能成为一个有所成就和有品格的人,杜光辉就是一个有内心坚持的人,他认为生活堆积小说,他在访谈中多次提到对文学的执着。

2002年,贾平凹说过一句话:“陕西出了一个人才叫杜光辉,不知到哪里去了?” 90年代初,杜光辉的中篇小说《车帮》被《新华文摘》转载后,从而奠定了他在陕西文坛上的地位。

曾任《新世纪》周刊的编辑、副主编、主编,1992年底杜光辉独身南下,在海南经历了他的流浪生涯,有一段时间一天只吃一碗饭。

昔日的荣誉、地位以及作为文人仅有的自尊都被反反复复的求职、打工、失业、睡马路、饿肚子消磨得只剩下一具瘦弱的身躯。

但他仍坚持写作,曾创下了在2010年发表了100万字的奇迹。

生活的苦难造就了他,杜光辉这个名字代表性地表现了这样一种倾向——“平民化的写作”——“作家的道德良知”——“作家的人文关怀意识”——甚至是“城市灵魂”的构建!
杜光辉是16岁进藏当兵的,经历为他提供了大背景,他在生死线的边缘上走了一圈后,有一种凤凰涅的感悟,更加珍视生命,他完成了一次人生的淬火实验,然后去延续作家的梦想。

他说,他要感谢苦难,苦难给予了他创作的灵感。

20多年前,杜光辉从青藏高原走向大巴山,大巴山有着亘古不变的寂寞,即便执拗的铁轨给大山安上了敏感的神经,也无法激活庞大的麻木,相反,瞬间的热烈过后,便会留下更持久的孤寂,一切不可抗拒地倾压着那个小小的道班,最终定格在他的小说处女作—《流星》上,那年杜光辉28岁。

也就是从那时起,注定了杜光辉的命是用来写作的。

他把写小说看作是一种创造美的劳动。

杜光辉的写作简直是在玩命,他的思考是深沉的,他缅怀在青藏高原的峥嵘岁月,恨自己不能成为为人类偷盗火种的普罗米修斯。

我多读到一个文字,对这位质朴的思想劳动者多了一份尊敬。

在杜光辉的小说中,我最赞赏的是他的《团长和他的树》,作者当过兵,也是一个汽车兵,作家说现在他还能唱出那首
歌:“……抗过美,援过朝,天安门前会过操,唐古拉山抛过锚,通天河里洗过澡……”,正是作家的亲身经历以及听到的传闻,成就了这篇小说。

小说以“文革”为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但一反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的常态,叙述的却是与“文革”全然无关的故事,小说中的张团长,痴爱他的树,他用收获的槐花改善战士的伙食,把吃不完的槐花让连队到别的部队换猪肉,他视树为生命,其实是把树当成他的士兵一样关心呵护,而正是在他的呵护下,他的士兵亦如他的树一样茁壮成长,小说中有为了吃一块长大肉块子的杜泓伯,尿床逃跑的郭抗美,家属院调皮捣蛋的轮子,聪慧漂亮的小霞,在张团长的培育下,几十年后他们成为了作家、少将、团长。

所以小说给我们带来了璀璨的阳光和温馨的回忆。

可以看出,杜光辉是一个内心有坚持的人,是一个十年磨一剑的人。

著名评论家李建军认为:“美好的阅读体验,只能源自美好的作品。

”杜光辉的《团长和他的树》把人性的真善美呈现了出来,使张团长等人生动形象地活动在我们面前,让我们怀念敬仰,产生美好的阅读体验。

正是因为这样,杜光辉的《团长和他的树》被《小说月刊》以头条转载,同时又被《中篇小说选刊》转载,还入选了年度精品中篇小说集出版。

当然,现代社会让人迷失,让我们不知道想要什么,想做什么,包括作家,包括读者。

笔者在讲文学课时,曾做过调查,在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中,读过《西游记》的同学最多,读过《红楼梦》的同学最少,为什么呢?原因之一是人们渴望想象,崇尚文学的虚构性,像法国自然主义那样还原生活,历史证明是行不通的(现在网络小说中的玄幻小说、穿越小说又另当别论),在杜光辉《团长和他的树》中,作家虽以“文革”作为故事的背景,但他并没有对“文革”的非人道进行重复的批判,而是通过张团长表现了那个时代解放军指挥员爱兵,爱部队,坦荡,正直,廉洁的思想品质,这也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张团长也为我们树立了做人的楷模。

尤其在当今普遍的腐败氛围里,张团长就更具有现实意义,这也证实了文学并没有丢掉它的社会功能:文以载道。

虽然互联网时代对传统文学有着巨大的杀伤力,科技的发展也使部分读者丧失了读书的耐性,但笔者从杜光辉的《团长和他的树》中看到了希望,看到了作家和读者的共同努力,共同捍卫着我国的传统文化。

只要作家能安静地写作,读者能安静地阅读,未来一定是美好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