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的立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关于“人文精神的失落与重建”的讨论之后,“启蒙”一词似乎越来越被质疑。
在全球化资本主义时代,在大众文化与商业竞争时代,在后现代主义的语境中,“启蒙”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
于是,不少人宣称:“启蒙死了!”
然而,若认真分析当代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状况,并将其纳入世界范围内进行比较,我们就可发现,简单地宣布“启蒙”的死亡并非明智之举。
在“后学”鼎盛的今天,“解构”似乎已成为一种时髦。
崇高多被消解,大众文化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突显。
与此同时,大众文化的平庸性也日渐暴露出来。
很多人受了后现代主义消解崇高的影响,以平庸和卑微自居,再加上个人主义的膨胀,不免变得冷漠和虚无,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而这对自我的关注也仅限于物质利益的追求。
如此一来,其结果自然是社会责任感的丧失。
有人也许会觉得这种社会责任感压根就不存在。
这种怀疑也有其道理。
然而,若问及为何缺少责任感,又将如何回答?
我认为这首先缘于“个人意识”的缺乏。
真正的个人主义当不只是为了个人的利益追求更多的物质财富,它必然包括个人精神上的觉醒和独立。
而这觉醒又将从何而来?这就不免牵涉到知识分子的“自我启蒙”问题。
启蒙的时代已过。
然而是否从此便自甘于平庸,对一切持无所谓态度?如果是这样,社会的进步和民族精神素质的提高又将如何实现?如果现代化社会中的个人只是以自我为中心,对身外一切漠不关心,那么这种社会能否算是现代化社会?
对知识的掌握并不能使一个人成为“知识分子”,真正的“知识分子”是觉醒的个人,当具有精英的立场。
这种立场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一种良知、责任心和承担意识。
为什么众多的大学生毕业后淹没在社会中变得平庸?为什么众多师范专业的毕业生在走上教师岗位后,只是抱怨工作的枯燥和无聊却不去想怎样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中学教育的改观做一些努力?
我们缺乏的就是这种“力所能及”的行动精神。
看到社会的诸多弊病不想着去改观却一味抱怨。
这其间自有许多问题非个人能力所及,然而,若连“独善其身”也做不到,走出校园便同化于社会,立即丧失了理想精神和自我意识,那么受到的所谓高等教育其意义又何在?
因此,有必要呼唤“知识分子精英意识”的重建。
这精英意识首先是自我人格的完善,在此基础上,塑造一份社会责任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社会的进步做出自己的努力。
而要达到这个目标,首先是“知识者”的“自我启蒙”,完成自己从“知识者”到“知识分子”的角色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