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缘(06)—《物理人生》的延绵(续)(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半生缘(06)—《物理人生》的延绵(续)
二、何处是一泄?
这应是《物理人生》作者写得最纯美的一篇。
大凡文章写得清丽亮澈,写得跌宕起伏,写得动人心魄,都是有原因的。
而这篇文章多半是因为作者在山水之中,尘世嚣声远,灵魂如风轻盈的缘故。
每每在凡界的高处,展开天然之容,清雅之姿,便可待知音。
如古人盘坐抚琴,如痴如醉,惟有清凉境,不狂,也不躁。
“西湖太过婉约,柳浪闻莺太过风花雪月”,于是,便有如常的偷闲,便有不羁的追随,和蓦然回眸的一声轻轻的悟叹:仙境却在此间!于是,长袖飘飘,衣袂猎猎,描摹勾连。
于是,我们便可以跟随作者的足迹,欣赏“西施故乡凄美山之形态,与水之动力学”了。
“简陋的班车从诸暨县城往西南方向走,不过区区40多里,就开始将浙江南麓的青山绿水缓缓拉到我们眼前。
”秀景随视线推移。
那日的诸暨,想必也是季节春夏,树荫浮蔽,不热不寒,正是游览领略山水中盎然妙趣的好时节。
于是伴随作者一路走过。
见一条延绵无尽的山路,半露半藏着它的佛理禅机。
在那一片山中,是否有一条溪涧,陪伴着山势蜿蜒?涧水一定清澈如镜,倒映着江南的青山和蓝天。
是否还有弥漫的辉光唱着柔静的歌谣,在涧水上轻漾,令作者的内心可以从容感受古人说写的“江上红日低,岸边寂寥垂。
崖下三尺土,水面一抹邑”的恬然?是的,山岩虽已剥蚀生苔,却更显风骨,可知菩提清缘;水仍晶莹涵绿,可以濯尘,可以清心,何妨溶化其间?
“第五泄看起来非常壮观,大约二十米高的大瀑布从半山腰的石台上倾泻而下,形成浪花与水气交织的一幅白绸布,飘逸而激越。
瀑布脚下站满了前来游览的人们,大家争相踏上瀑布底下的那几块大石头,背朝水帘咔咔地照相记录,以示曾经光临著名的五泄峡谷。
”
裹在阳光中的大自然总让人有满怀的悴不及防的欣喜。
芸芸众生,大都乐此。
照相嬉戏也是一种心灵相偎的形态与特征吧。
我想,水的灵气,水的姿色,
水的性情,水的味道,观这第五泄就能体味个大概所以。
一般来说,不太张狂的山水犹如仙女摆动纤细的腰肢,含羞脉脉。
冥顽好动的山水则像巨龙野马,昼夜奔腾,也似古钟长鸣。
风姿绰约如黄果树瀑布,则像徐霞客“捣珠崩玉,飞沫反涌,如烟雾腾空”的美妙诗文。
“要去看第四泄,必须得开始爬山梯。
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游客会踏上去,上下几轮,到达山腰中的一块平地,那里是另外一种瀑布。
水流在缓缓的石坡上欢乐跳跃着,一样地湍急和温柔。
从这里往上看,视野开阔,景深音沉,万千皱波复翻飞,一千年长几何?。
景是好的、动人的,人未必领悟和融合,因为那是天地的安排。
而我们即便玉树临风抑或是窈窕款款,依然没有溪流涓涓之幽长。
”
这四泄风景更令读者遐想和咀嚼了。
走进她,观万千皱波复翻飞直落千尺,仿佛能看到年少轻狂而静静流逝的那些岁月。
也常有山重水复,也难免柳暗花明。
观览胜景的妙处多在山上,便要登爬。
上山的路,多弯弯曲曲,不知尽头,与很多人的人生历程相似。
笔直的山路缺乏意韵,倍显枯燥。
说起来,即便山路多转几个弯,哪一条岔路不照样有晴翠绵绵,芳草芊芊?人生又何必在意品尝这起落曲折的滋味。
在高处看瀑布,千年前的人早已领略了其中的盎然妙趣,并借其比喻人生的一种境界。
我们常爱吟诵千古绝句,如李白著名的《望庐山瀑布》诗两首,其一曰:“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
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
歘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
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
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
空中乱潨射,左右洗青壁。
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石。
而我游名山,对之心益闲。
无论漱琼液,且得洗尘颜。
但谐宿所好,永愿辞人间。
”
今时,游客观瀑身处的场景与前人未必相同,然而,那份揽山水之萋萋,娱耳目于淡淡的怡悦则是相通相觉的。
相隔千百年的心灵,可在某一瞬间无语神晤,那便得知音。
只有在那一刻,蜗居都市的游客才会有“我疑天仙织素练,素练脱轴垂青天”的邈远情怀。
“继续爬二百级山梯,溪水不再将大地当成奔流而下的筹码,她们安静地在
那宽阔的石滩上漂浮着,形成一汪悠然自得,这该是“三泄”和“二泄”了吧。
石滩上已经只有区区几位男女,或坐或站或匍匐地上与泄水交流、与溪声共鸣。
这里不再有壮丽的景色。
离“三泄”不远处的“二泄”已经变得很小很小了,小得连附近少数的几位文人骚客都不再关注,以为天下如此淳美之地不再需要探求和询问,以为有了“三泄”“二泄”就达到了善的心、静的思、远致的终点和亲近的初端。
”
如作者所说,大凡踏上一定的高度,人容易停歇。
那个时节,你只道是俯瞰山下,观田畴如织,河流如带。
当见一片平阔的青葱苍翠,心中已觉一阵沁凉。
让人相信泊附水湄、无拘无束的体验,相信岁月如流、沉静如我的感叹。
偶尔还能看见水边的苇草上泊着一只或是二只蜻蜓,任轻风袭来,只管从容泊着,大有祸福不避荣辱不惊的气势。
这一时刻灵魂被轻轻触动,心怀被淡淡滋润,生命便有了一份永久可以记取的美丽。
“可是,我们还想继续往前方去求索,想看到“一泄”在哪里,芳容几可乱匠心否?。
当然,前路毕竟非茶翁所言,很快就进入到峻拔高险的境界。
先沿峭壁攀登,路面崎岖难行。
满眼望去,群山寂静,幕抑天低。
周围郁郁葱葱对于我们似乎已经毫无意义,唯有我们的心灵堪比天高,要将我们的身躯与小亭子融为一体,领受这份孤独和苍凉。
”
亭,定是建在一方巨岩之上,苍凉中透着几分孤独。
亭外或许立有一碑,刻有古人所撰诗文,只可惜碑文划痕累累,不能畅读。
作者登上顶层,则“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超然物外之感油然而生。
山风骤来,视野顿开。
这时,作者感到享受人生,再也不是那么虚幻,而是如此真切。
这纷乱的尘世,总有平衡颠覆后的和谐。
知性山水,有着无处不在的平凡哲理。
谛听凉风在林梢徜徉的足音以及那些若有若无的蛙声鸟鸣,心,安定纯净,受洗一般,只想和着天籁低吟。
“离开亭子往前,就是峡谷深处下山的路了。
那是一条沿陡坡蜿蜒曲折的石头路,滑而不绝、褐而不灰,每一块都炯炯有神,注视着我们。
我们相互搀扶着蹒跚而下,感觉相当困难。
随后的一个多钟点,我们在寂深的谷底下穿行,路面潮湿而原始,似乎很多年未有人造访此地。
松枝路、青石桥,山风欲来映远箫。
这应该就是五泄的西溪古道了。
古道坎坷多少年,忽
闻正午恋歌声;追寻“一泄”三千里,幸有西溪载婉程。
”
该是斜阳日暮,寒意渐入的时分了。
不知怎么,读到这里,想起席慕容的那首《山路》来。
在我的思绪中,那条古道山路一定是静静地卧着,有一种沉思,或一种静待,或一种不焦不躁无求无欲的模样。
一切似乎都空了,连自我都不存在了。
只是忽然想到人生困顿中偶获的一种禅境。
而在那山路的尽头,一定有一树树的红,一丛丛的黄,一簇簇的粉白紫蓝,年复一年,不知疲倦,永不言歇。
翻读《何处是一泄》,你会在不自觉中就有了一种认同感。
人们都说喜欢山水野趣,但未必深知山水对于生命的给养。
“便欲手把并州剪,剪取一幅玻璃烟”,大自然雕塑某一种美景或是逆境,可劳人筋骨,磨人情性,怎就不是一种隐喻和催发呢? 即便有风雨,即便会感到窘迫、焦躁、茫然、委屈。
是否还能发出“何处是”的询问?再就是不论面对什么,都能含笑接纳,认真面对和从容勃发的精神?
正如山区的茶人常说的:只要攀爬过这样的山路,以后碰到什么样的路都敢闯了。
半生缘(06)—《物理人生》的延绵(续)
二、何处是一泄?
这应是《物理人生》作者写得最纯美的一篇。
大凡文章写得清丽亮澈,写得跌宕起伏,写得动人心魄,都是有原因的。
而这篇文章多半是因为作者在山水之中,尘世嚣声远,灵魂如风轻盈的缘故。
每每在凡界的高处,展开天然之容,清雅之姿,便可待知音。
如古人盘坐抚琴,如痴如醉,惟有清凉境,不狂,也不躁。
“西湖太过婉约,柳浪闻莺太过风花雪月”,于是,便有如常的偷闲,便有不羁的追随,和蓦然回眸的一声轻轻的悟叹:仙境却在此间!于是,长袖飘飘,衣袂猎猎,描摹勾连。
于是,我们便可以跟随作者的足迹,欣赏“西施故乡凄美山之形态,与水之动力学”了。
“简陋的班车从诸暨县城往西南方向走,不过区区40多里,就开始将浙江南麓的青山绿水缓缓拉到我们眼前。
”秀景随视线推移。
那日的诸暨,想必也是季节春夏,树荫浮蔽,不热不寒,正是游览领略山水中盎然妙趣的好时节。
于是伴随作者一路走过。
见一条延绵无尽的山路,半露半藏着它的佛理禅机。
在那一片山中,是否有一条溪涧,陪伴着山势蜿蜒?涧水一定清澈如镜,倒映着江南的青山和蓝天。
是否还有弥漫的辉光唱着柔静的歌谣,在涧水上轻漾,令作者的内心可以从容感受古人说写的“江上红日低,岸边寂寥垂。
崖下三尺土,水面一抹邑”的恬然?是的,山岩虽已剥蚀生苔,却更显风骨,可知菩提清缘;水仍晶莹涵绿,可以濯尘,可以清心,何妨溶化其间?
“第五泄看起来非常壮观,大约二十米高的大瀑布从半山腰的石台上倾泻而下,形成浪花与水气交织的一幅白绸布,飘逸而激越。
瀑布脚下站满了前来游览的人们,大家争相踏上瀑布底下的那几块大石头,背朝水帘咔咔地照相记录,以示曾经光临著名的五泄峡谷。
”
裹在阳光中的大自然总让人有满怀的悴不及防的欣喜。
芸芸众生,大都乐此。
照相嬉戏也是一种心灵相偎的形态与特征吧。
我想,水的灵气,水的姿色,水的性情,水的味道,观这第五泄就能体味个大概所以。
一般来说,不太张狂的山水犹如仙女摆动纤细的腰肢,含羞脉脉。
冥顽好动的山水则像巨龙野马,昼夜奔腾,也似古钟长鸣。
风姿绰约如黄果树瀑布,则像徐霞客“捣珠崩玉,飞沫反涌,如烟雾腾空”的美妙诗文。
“要去看第四泄,必须得开始爬山梯。
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游客会踏上去,上下几轮,到达山腰中的一块平地,那里是另外一种瀑布。
水流在缓缓的石坡上欢乐跳跃着,一样地湍急和温柔。
从这里往上看,视野开阔,景深音沉,万千皱波复翻飞,一千年长几何?。
景是好的、动人的,人未必领悟和融合,因为那是天地的安排。
而我们即便玉树临风抑或是窈窕款款,依然没有溪流涓涓之幽长。
”
这四泄风景更令读者遐想和咀嚼了。
走进她,观万千皱波复翻飞直落千尺,仿佛能看到年少轻狂而静静流逝的那些岁月。
也常有山重水复,也难免柳暗花明。
观览胜景的妙处多在山上,便要登爬。
上山的路,多弯弯曲
曲,不知尽头,与很多人的人生历程相似。
笔直的山路缺乏意韵,倍显枯燥。
说起来,即便山路多转几个弯,哪一条岔路不照样有晴翠绵绵,芳草芊芊?人生又何必在意品尝这起落曲折的滋味。
在高处看瀑布,千年前的人早已领略了其中的盎然妙趣,并借其比喻人生的一种境界。
我们常爱吟诵千古绝句,如李白著名的《望庐山瀑布》诗两首,其一曰:“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
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
歘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
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
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
空中乱潨射,左右洗青壁。
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石。
而我游名山,对之心益闲。
无论漱琼液,且得洗尘颜。
但谐宿所好,永愿辞人间。
”
今时,游客观瀑身处的场景与前人未必相同,然而,那份揽山水之萋萋,娱耳目于淡淡的怡悦则是相通相觉的。
相隔千百年的心灵,可在某一瞬间无语神晤,那便得知音。
只有在那一刻,蜗居都市的游客才会有“我疑天仙织素练,素练脱轴垂青天”的邈远情怀。
“继续爬二百级山梯,溪水不再将大地当成奔流而下的筹码,她们安静地在那宽阔的石滩上漂浮着,形成一汪悠然自得,这该是“三泄”和“二泄”了吧。
石滩上已经只有区区几位男女,或坐或站或匍匐地上与泄水交流、与溪声共鸣。
这里不再有壮丽的景色。
离“三泄”不远处的“二泄”已经变得很小很小了,小得连附近少数的几位文人骚客都不再关注,以为天下如此淳美之地不再需要探求和询问,以为有了“三泄”“二泄”就达到了善的心、静的思、远致的终点和亲近的初端。
”
如作者所说,大凡踏上一定的高度,人容易停歇。
那个时节,你只道是俯瞰山下,观田畴如织,河流如带。
当见一片平阔的青葱苍翠,心中已觉一阵沁凉。
让人相信泊附水湄、无拘无束的体验,相信岁月如流、沉静如我的感叹。
偶尔还能看见水边的苇草上泊着一只或是二只蜻蜓,任轻风袭来,只管从容泊着,大有祸福不避荣辱不惊的气势。
这一时刻灵魂被轻轻触动,心怀被淡淡滋润,生命便有了一份永久可以记取的美丽。
“可是,我们还想继续往前方去求索,想看到“一泄”在哪里,芳容几可乱匠心否?。
当然,前路毕竟非茶翁所言,很快就进入到峻拔高险的境
界。
先沿峭壁攀登,路面崎岖难行。
满眼望去,群山寂静,幕抑天低。
周围郁郁葱葱对于我们似乎已经毫无意义,唯有我们的心灵堪比天高,要将我们的身躯与小亭子融为一体,领受这份孤独和苍凉。
”
亭,定是建在一方巨岩之上,苍凉中透着几分孤独。
亭外或许立有一碑,刻有古人所撰诗文,只可惜碑文划痕累累,不能畅读。
作者登上顶层,则“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超然物外之感油然而生。
山风骤来,视野顿开。
这时,作者感到享受人生,再也不是那么虚幻,而是如此真切。
这纷乱的尘世,总有平衡颠覆后的和谐。
知性山水,有着无处不在的平凡哲理。
谛听凉风在林梢徜徉的足音以及那些若有若无的蛙声鸟鸣,心,安定纯净,受洗一般,只想和着天籁低吟。
“离开亭子往前,就是峡谷深处下山的路了。
那是一条沿陡坡蜿蜒曲折的石头路,滑而不绝、褐而不灰,每一块都炯炯有神,注视着我们。
我们相互搀扶着蹒跚而下,感觉相当困难。
随后的一个多钟点,我们在寂深的谷底下穿行,路面潮湿而原始,似乎很多年未有人造访此地。
松枝路、青石桥,山风欲来映远箫。
这应该就是五泄的西溪古道了。
古道坎坷多少年,忽闻正午恋歌声;追寻“一泄”三千里,幸有西溪载婉程。
”
该是斜阳日暮,寒意渐入的时分了。
不知怎么,读到这里,想起席慕容的那首《山路》来。
在我的思绪中,那条古道山路一定是静静地卧着,有一种沉思,或一种静待,或一种不焦不躁无求无欲的模样。
一切似乎都空了,连自我都不存在了。
只是忽然想到人生困顿中偶获的一种禅境。
而在那山路的尽头,一定有一树树的红,一丛丛的黄,一簇簇的粉白紫蓝,年复一年,不知疲倦,永不言歇。
翻读《何处是一泄》,你会在不自觉中就有了一种认同感。
人们都说喜欢山水野趣,但未必深知山水对于生命的给养。
“便欲手把并州剪,剪取一幅玻璃烟”,大自然雕塑某一种美景或是逆境,可劳人筋骨,磨人情性,怎就不是一种隐喻和催发呢? 即便有风雨,即便会感到窘迫、焦躁、茫然、委屈。
是否还能发出“何处是”的询问?再就是不论面对什么,都能含笑接纳,认真面对和从容勃发的精神?
正如山区的茶人常说的:只要攀爬过这样的山路,以后碰到什么样的路都敢
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