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雷地区多元信仰空间形态及演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琼雷地区多元信仰空间形态及演变
作者:陈晓龙
来源:《文教资料》2018年第07期
摘要:美社村坐落在马鞍岭火山口南侧,隶属于海南省海口市秀英区,在雷琼世界地质公园规划区内,美社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琼北地区保存较完整的火山文化古村落,清末时期古驿道穿村而过,两广矿物督办龙济光将美社村作为他掠夺儋州金矿的据点,将美社村更名为福兴村,所以当时的建筑多以福兴命名,后来龙济光覆灭,又将村名改为美社村。

本文着重分析了美社村信仰空间的类型、村内分布等,集中展现了美社村信仰空间的建筑风格。

关键词:信仰空间火山岩建筑空间形态
美社村的历史有一千多年,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文化厚重,是琼北地区保存较完整的火山文化古村落,清末时期古驿道穿村而过,两广矿物督办龙济光将美社村作为他掠夺儋州金矿的据点,将美社村更名为福兴村,所以当时的建筑多以福兴命名,后来龙济光覆灭,又将村名改为美社村。

美社村现隶属于秀英区石山镇,地处马鞍岭火山口南部,生态环境良好,地区资源丰富,被评为海南十大历史文化名村,是国家获批的国家传统村落。

其中热带树种较为多样,不乏名贵珍稀品种。

从村落外围到村落建筑群核心区,依次分布有乔木林、灌林、农田、果园及庭院林木。

村外三面山岭上保存有大片的灌林,一直被认为是美社村的风水林。

从高处远眺,美社村掩映在大片的郁郁葱葱的密林中因处火山口附近,火山岩是当地特色的建筑材料。

村中建筑多以火山岩和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走在村中随处可见火山岩块砌筑的建筑,从祠堂到民居都体现了传统民居中就地取材的特点。

调查发现村中保留着一些古建筑,主要有福兴私塾、福兴楼、暖心庐舍等建筑[1]。

村落在大的地理环境上紧邻雷琼世界地址公园规划区内,即在海口最大的火山口南麓,三面环山,东为博任岭和官良岭,北接马鞍岭,南邻美社岭和昌道岭,周围群岭环绕,地貌幽深隐蔽,村落建造于山谷内南缓坡上相对开阔的地段,整体地势北高南低,东高西低,呈扇形向西布局,村口西侧低矮处有一口古井和多处溪流及水塘,该选址融合了海南岛传统村落选址的一贯做法,即注重实际,遵循靠近耕地、山岭、森林,或湖泊,且有一定坡度和地势高爽之处的原则。

1.村落建筑
1.1布局理念
美社村的建筑主要包括民居和公共建筑两种,村中心的火山岩古民居,除少部分经过翻修外,基本保持原貌,是可供旅游观赏的民居群。

外围民居翻修的情况比较多,其样式多为二三层的平顶楼房,且外观涂上了墙漆或者贴上瓷砖。

此外,一部分村民还沿村内主要道路择地新
建楼房,尺度更大,样式更趋现代化。

乡村旅游使民居不仅在尺度和装饰上产生了变化,而且改变了美社村各家各户的建筑群自成院落,规模或大或小,但大多数简朴自然,空间紧凑,院落或三三两两连续组团建构,或独立建构成团,各组团建筑群之间由巷道分隔。

建筑群依山,沿等高线呈扇形向西布局,东南侧密度较大,西北侧密度较低。

宅院多为独院式,部分院落呈二进式或三进式院落,其入口大多留有缓冲空间。

二合院则通过与围墙等结合而呈现出“L”型,前院较大,后院较小,且前院留有绿化空间.无论是独院式院落还是多进式院落,其前面部分都会留有一定的绿化空间,多种植果树,绿树成荫[2]。

1.2信仰建筑空间
美社村民俗信仰与祠祭建筑庙宇是坐落在村落的各处,但也有规律可循,有些建筑人畜不可安置一处,这样是对祖先和神灵的不尊重,一般在幽静僻静的地方建立。

除了人畜不能安置一处外,人与神也是不能对立安置在一起的。

信仰建筑空间的选址常选用开阔的空地,这样可以满足祭祀和游神的相关活动。

平时也可作为村中的公共休闲用地。

现村中的信仰空间建筑都是远离人居地点的,其中村庙更是位于原村口的开阔地带。

古井旁安置了祭祀井神的空间和树旁有祭祀树神的空间,村中宅院外或街衢巷口建筑的石敢当石碑,作为民间驱邪、禳解方法之一。

从传统祭祀建筑的角度说,祠堂建筑是村中建筑的核心,开凿古井可以用来改善风水。

从功能的角度说,祭祀活动需要常年香火环绕,作为消防的功能,井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火山地区的特殊地理环境,水源是极其匮乏的,在井旁建立祭祀建筑,与当地人祭拜水神,祈求水源充足有密切的关系。

美社村也有在古树旁建立祭祀建筑的案例,村民们认为这些百年古树都具有灵性,能保佑村庄平安。

庙宇和祠堂一般都建立在村庄的入口处,跟村中的主要街道临近。

祭祀和祠堂建筑大多比较注重风水,选址通常在祖先最初起源的地方,一些家族式建筑建立时,会选择先建立祠堂,祠堂往往选在村落周边的开阔处。

在传统的观念中,民居一般选择距离庙宇和祠堂稍远的地方,因为这些地方常年祭祀,举办活动,不利于人们的生活。

美社村的祭祀和祠堂建筑通常为三开间,明间用于放置神龛。

位于祠祭建筑的正房堂屋后壁正中的上方,朝向正门的方位。

祠庙建筑形式与当地典型民居相似,主要是硬山式建筑形制,房屋的两侧山墙同屋面齐平或略高出屋面。

屋面以中间横向正脊为界分前后两面坡,左右两面山墙或与屋面平齐,或高出屋面。

高出的山墙称风火山墙,其主要作用是防止火灾发生时,火势顺房蔓延。

海南当地多台风,釆用这种形式更加有助于防风。

屋顶的正脊和垂脊上有神兽造型的雕塑。

调研发现一些村庙的屋顶正中放有一顶水缸,当地人表示这口水缸是建庙以来就有的,因年代久远,他们也说不清原因,推测大概是因为风水的需要。

公共空间可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规模较大,供村落集会及大型活动使用的公共空间,它是由学堂、村庙、石井、福兴楼等公共建筑及周边的广场空间组成的区域,空间中多种植大型乔木;另一类是每家每户门前的街道及部分开敞的庭院空间,由交错的街巷转角及部分开敞的庭院空间组成,数量较多,空间中多植果树,形成了休憩、纳凉的地方。

2.建筑布置
美社村依山而建,整体呈现由高到低的扇形布局,其四周的密林及环抱的山岭成为美社村的防护屏障,既确保安全,又防卫台风,形成了谷地小气候。

顺势而建的建构及西侧低地的水溪、湿塘既利于村落排水和防洪,又利于生产和生活用水之需求。

村落大型的公共空间绿地、众多分散布局的庭院绿地及树状交错联通的由火山块石铺造而成的交通体系形成了村居空间的生态体系,既便于多元化的生活,又自然成了联通村内外生态系统的关键链条。

美社村的村落建筑布置采用自由式布局,这样的布局受限于环境和地形的限制,也可能是建筑时间顺序的关系,后建的房屋缺少布局规划。

也有可能是不同姓的家族建立的组团式建筑,各个组团建筑有可能是梳式或类梳式布局,组团之间建造的思路不同,随着时间推移哥哥组团逐渐扩张到一起,形成一个整体,但仍同属一个自然村。

3.建筑构造
美社村所在地区盛产火山岩,一般民居和祭祀建筑采用当地大块火山岩自然堆叠而成。

堆叠规律有据可循,不是随意建造的。

具体做法为,首先我们选取大块的火山岩石块,横向堆砌,然后用工具将火山岩凿成适宜于填补中间空隙的小块,这样循环往复,层层堆积,形成最终的整体墙面。

听村里人介绍,建筑的等级越高,火山岩块的平整度越高。

因为火山岩这种材料的特性,打磨得越平整难度较大,耗费的时间较多。

中国的传统建筑对于形制有一套规范性的准则。

营造法式就是宋代建筑建造的一个准则,还有其他一些相关总结性典籍,这些典籍规范充分体现了古代的等级思想。

海南岛虽然远离大陆,对于建筑营造有自身的特点,但是经过多年的民族融合,使传统思想中观念融入海南的建筑营造中。

祠庙建筑的规格相比于民居建筑规格要高。

在建筑建造过程中,建筑各部分的尺度、比例遵循一定的法则。

这些法则规定了古建筑各部位之间的大的比例关系和尺度关系。

它是使各种不同形式的建筑持统一风格的很关键很重要的原则。

这些准则主要涉及面宽与进深、柱高与往径、面宽与柱高等。

美社村祭祀建筑平面以矩形为主,横向没有固定的尺寸,多以功能为建造依据,同时也考虑木材和火山岩的模数。

4.结语
琼雷地区多元信仰空间形态的形态多样,演变更是复杂。

美社村作为羊山地区火山岩建筑调研的村落,信仰建筑空间受多种文化影响,呈现出独特的地理环境特点。

对多元信仰空间建筑的研究将丰富海南地方建筑史,也有利于当今海南快速发展的经济、旅游背景下的古建筑保护与开发,发掘海南传统建筑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具有研究的学术价值,对现代建筑创作有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文运,赵书彬,张娟.乡村旅游发展下海口乡村聚落景观的变化——以美社村为例[J].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2(2):173,175.
[2]俞涵,杨定海.在“海绵乡村”理念下的传统聚落景观的营造——以海口美社村为例[J].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5(4):383.
[3]徐瑶.琼北地区祭祀建筑研究[D].南京:南京工业大学,2013:65-7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