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二轮历史通史限时集训12 二战结束前世界文明的创新与调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史限时集训(十二)
(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俄国学者苏汉诺夫说:列宁的讲话缺少对俄国社会主义的“客观前提”的分析,代表国内微弱少数的工人和雇佣苏维埃怎么能反对多数的意志和利益建立社会主义?列宁的全部“观念”怎么能同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的原理并行不悖?苏汉诺夫旨在()
A.批评“四月提纲”有关俄国革命的观点
B.指责新经济政策违背马克思主义
C.说明俄国革命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局势
D.指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符合国情
A[由“代表国内微弱少数的工人和雇佣苏维埃怎么能反对多数的意志和利益建立社会主义”可以得出此讲话一定发生在十月革命前,但工人阶级已经掌握了部分力量,和二月革命后的情形符合,列宁希望由资产阶级革命转化为社会主义革命,据此可以得出与“四月提纲”相关,故A项正确。

]
2.(2018·湖北调研)列宁在1916年的《社会革命与民族自决权》中指出,“民族自决权只是一种政治意义上的独立权”,不等于“分离、分裂、建立小国家,它只是反对任何民族压迫的斗争的彻底表现”;在提到中国、波斯等半殖民地国家时指出,“社会主义者不但应当要求无条件地、无代价地立即解放殖民地,这个要求在政治上的表现正是承认自决权”。

可见“民族自决”()
A.反映了当时欧美工人阶级的共同性认识
B.推动了世界民族解放斗争高潮阶段到来
C.意味着近代被欺凌的中华民族整体自决
D.表明了半殖民地革命应由无产阶级领导
C[从材料“民族自决权只是一种政治意义上的独立权”“社会主义者不但应当要求无条件地、无代价地立即解放殖民地,这个要求在政治上的表现正是承认自决权”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被侵略国家反抗殖民侵略,就是民族自决,故C项正确。

] 3.(2018·湖南六校联考)苏俄人民委员会颁布的一个法令称:“如无供给委员会的证明而私自运输、买卖产品者,应当没收全部财产,判处三年以上的监禁,并
强迫其劳动。

”这一做法造成()
A.物价高涨,只能凭证供应物资
B.劳动力减少,工业化受到阻碍
C.政府加强干预,计划经济形成
D.产能低下,只好引进西方资金
A[根据题干“如无供给委员会的证明而私自运输、买卖产品者”可以得出当时物资供应必须有供给委员会的凭证,不允许私人买卖,这种做法导致市场上商品供应缺乏,物价上涨,故A项正确。

]
4.(2018·广州二模)1921年4月,列宁说:如果农民经济能够继续发展,那么还应该为进一步的转变提供可靠的保证,而进一步转变就必须使效益最差的、最落后的、细小的、单干的农民经济逐渐联合起来,组成公有的大规模的农民经济。

由此可知,当时()
A.余粮收集制得到推广
B.工业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
C.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
D.列宁已有建立农业合作社的设想
D[由材料“必须使效益最差的、最落后的、细小的、单干的农民经济逐渐联合起来,组成公有的大规模的农民经济”可知,列宁提出了农业集体化改造的设想,故D项正确。

]
5.(2018·安阳二模)1929年,斯大林指出:“农民是一个以私有制和小商品生产为经济基础的阶级。

因为农民当他还是从事小商品生产的个体农民的时候,经常不断地从自己中间分泌出而且不能不分泌出资本家来。

”为此,斯大林() A.致力于恢复国民经济
B.强制加速推行农业集体化
C.暂时认可了市场经济
D.缓解农民与资本家的矛盾
B[针对材料中“农民”“不断地从自己中间分泌出而且不能不分泌出资本家来”的现象,1929年,斯大林推行农业集体化,故B项正确。

]
6.(2018·惠州模拟)1934年2月,苏联通过二五计划决议,规定对生产资料的工业部门的投资比一五计划增加1.5倍,而对生产消费品的工业部门的投资则增加
3.6倍。

对农业的投资增加50%,产值要求增加1倍。

这表明苏联()
A.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
B.积极推动工业化的实现
C.注重提高国民的收入水平
D.力图调整国民经济结构
D[材料中苏联加大对轻工业和农业的投资,说明苏联力图调整国民经济结构,故D项正确。

]
7.1930年美国通过了《霍利—斯穆特关税法》。

该法修订了1125种商品的进口税率,其中增加税率的商品有890种。

据统计,1932年美国从欧洲进口总值仅3.9亿美元,而1929年为13.34亿美元;1932年,美国向欧洲出口总值为784亿美元,而1929年高达23.41亿美元。

该法案()
A.是美国经济大萧条的根源
B.促进了美国就业率的上升
C.破坏了国与国之间的互信机制
D.表明国家干预经济时代的开始
C[通过以上数字的比较,即1929年,美国出口23.41亿美元,进口为13.34亿美元;1930年,美国出口784亿美元,进口仅为3.9亿美元,说明在经济危机之后,美国大幅度向外出口,严格限制进口,这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国与国之间的互信机制,故C项正确。

]
8.1933年4月,美国政府宣布禁止黄金出口。

1934年政府规定:在美元原来价值的50%~60%之间固定它与黄金的比价。

美国政府这些措施()
A.导致美元丧失了世界货币地位
B.增强了本国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C.缓和了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
D.消除了经济危机对本国的冲击
B[根据材料“在美元原来价值的50%~60%之间固定它与黄金的比价”可知,通过美元贬值,从而降低了产品的价格,增加了本国产品的竞争力,故B项正确。

] 9.(2018·江西重点中学联考)罗斯福的新政一开始就以雷霆手段博得了社会舆论的普遍好评,连摩根家族也承认:整个国家都充满了对罗斯福总统的崇拜,他就任总统一个星期的成就简直匪夷所思,我们从来没有经历过类似的过程。

这主要
因为()
A.罗斯福新政胜利在望
B.整顿金融业树立了新政信心
C.美国人都崇拜罗斯福
D.罗斯福找到解决危机的良方
B[根据材料“一开始就以雷霆手段”结合摩根家族的财团背景可以推测是罗斯福首先推行的整顿金融措施,根据材料“充满了对罗斯福总统的崇拜”“社会舆论的普遍好评”可知,整顿金融业树立了新政信心,故B项正确。

] 10.(2018·广州测试)1933年3月,罗斯福总统开始推行新政时,州长们纷纷表态支持其复兴计划;但是到了1935年,州长们对新政态度发生分化,甚至有人提出要强烈抵制。

导致州长们态度变化的原因是罗斯福新致()
A.损害了资本家的根本利益
B.放弃了贸易保护政策
C.受到了苏联经济政策的影响
D.不断强化联邦政府权力
D[根据材料“到了1935年,州长们对新政态度发生分化,甚至有人提出要强烈抵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过罗斯福新政,联邦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即联邦政府的权力得到强化,州的权力被弱化,故D项正确。

] 11.(2018·乌鲁木齐二模)1919年11月6日,大不列颠皇家学会和伦敦天文皇家学会举行联席会议,会议主席汤姆逊宣布,日食观测结果测得星光在太阳附近偏转1.79秒,而爱因斯坦预言的是1.75秒,接近实测时间。

据此可知() A.经典力学绝对时空观被否定
B.光电效应定律由此发现
C.爱因斯坦因此获得诺贝尔奖
D.广义相对论获得了证实
D[材料反映的是光线偏转,未涉及绝对时空观,故A项错误;光电效应定律受到量子假说影响,故B项错误;爱因斯坦因为光电效应而获得诺贝尔奖,相对论未获奖,故C项错误;广义相对论认为时空变化与物质分布状态相关,且材料中证实了星光偏转,与爱因斯坦预言基本吻合,故D项正确。

] 12.(2018·安徽“皖南八校”三模)马塞尔·杜尚在1919年创作完成《在蒙娜丽莎
的脸上画上胡须》时曾说:“如果我们永远把大师的作品压在自己头上,我们个人的精神就永远会受到‘高贵’的奴役。

”这反映出()
A.新古典主义强调理性B.浪漫主义重视感情
C.现实主义批判社会D.现代主义突出自我
D[根据材料“马塞尔·杜尚在1919年创作完成《在蒙娜丽莎的脸上画上胡须》时曾说:‘如果我们永远把大师的作品压在自己头上,我们个人的精神就永远会受到‘高贵’的奴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这一时期,现代主义逐步开始突出自我,强调自我意识的觉醒,故D项正确。

]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018·郑州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汉两代农耕在西北推广,黄河两岸的草地被清除。

为满足都城的木材需要,温带森林被砍伐。

水土流失使黄河河床升高,不时泛滥。

汉朝时,黄河每9—16年决堤一次,到了唐朝后期变成了10年一次,北宋中期3.6年一次。

12世纪后期黄河改道更是常见。

在清朝大部分时间里,人口压力迫使人们在黄河中游重新开垦脆弱的黄土地,导致黄河南河道每1.89年出现一次灾情。

而在其他领域,利益驱使对资源的掠夺也愈演愈烈。

随着手工业的发展,对木材的需求不断增加,明清时期,伐木出售成为大宗买卖。

同时,国际市场的开放和荷兰殖民者的到来,鹿皮成为出口商品,致使鹿在台湾南部基本绝迹。

——摘编自[英]伊懋可《大象的
退却——一部中国环境史》材料二美国西进运动之后,人们纷纷移民开发西部土地,在干旱半干旱的草原地区使用先进的犁地工具开垦耕地,让原本缺水的西部更加干旱,生态环境也更加脆弱。

此外,政府对西部地区的水资源也疏于管理。

19世纪后半期,随着铁路的修建对枕木的需求激增,大量森林被砍伐,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19世纪末1亿英亩土地被废弃。

面对严重的生态问题,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掀起了第一次环境保护运动,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被开辟,矿产、森林资源得到保护
和规划管理,联邦政府开始认识到林业资源的重要经济价值,制定出相关法律制度,承担起对其保护开发的主要责任。

第二次环保高潮发生在罗斯福新政时期,期间设立农业调整管理局、田纳西流域管理局等加强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同时,把生态坏境建设与经济恢复和促进就业等社会经济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为战后美国环保实践提供了思想基础。

——摘编自徐再荣等《20世纪美国
环保运动与环境政策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中国古代生态环境破坏的原因及影响。

(11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出现生态问题的原因,概括美国环境保护措施的特点。

(14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一“农耕在西北推广”“满足都城的木材需要”“人口压力”“利益驱使”“国际市场的开放和荷兰殖民者的到来”,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压力以及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去分析。

第二小问,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而导致的自然灾害频发,自然灾害导致人民困苦、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等方面分析。

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二“开发西部土地,在干旱半干旱的草原地区使用先进的犁地工具开垦耕地,让原本缺水的西部更加干旱,生态环境也是加脆弱”“疏于管理”,从过度开发、经济发展以及民众缺乏环保意识等方面分析。

第二小问,主要是政府主导,立法方式,设立机构以及发展理念的更新。

答案:(1)原因:农业的发展;人口增长对耕地的需求;商品经济和手工业的发展;对外贸易的诱导。

(7分)
影响:生态脆弱,自然灾害频发;阶级矛盾激化,社会动荡;竭泽而渔,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4分)
(2)原因:过度开发自然资源;两次工业革命(铁路建设的需要);政府管理的缺失;民众的环保意识较为薄弱。

(8分)
特点:以政府为主导;强调通过法律的手段;设立专门性的环保机构;将环境保
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

(6分)
14.(2018·濮阳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27—1936年,苏、美、日、德、法、英六国粗钢产量统计(单位:万吨)
——据日本钢铁联盟钢铁统计委员
会《钢铁统计要览》1970年版从表中提取与世界史相关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12分)(要求:写明论题,紧扣表中数据,史论结合。

)
解析:分析表格中苏联的数据,1927—1936年苏联粗钢产量呈不断增长的趋势,据此可以得出论题:苏联钢铁产量持续增长,工业发展迅速;然后结合所学史实进行分析,1927—1936年苏联国内逐步确立斯大林模式,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所以粗钢作为重工业的组成部分产量不断增长,而同时资本主义国家爆发经济危机,苏联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推行计划经济未受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波及。

分析表格中美国的数据,在1927—1929年美国粗钢产量产量绝对数值远远高于其他国家,但是1930—1932年产量大幅度下降,1933年后开始小幅回升,1936年恢复到下降之前的产量,据此得出论题美国钢铁产量呈现升一降一升轨迹,工业发展起伏巨大。

结合美国历史背景分析,1927—1929年产量高,是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政治环境相对稳定;1930—1932年产量大幅度下降是因为经济危机爆
发,造成工业产量急剧下降;1936年恢复到下降之前的产量是因为罗斯福新政使工业生产得到恢复。

另外,其他几个资本主义国家也可从经济危机导致下降,后来政府采取经济干预措施(德国军国主义政策)促使产量回升。

答案:示例一:
论题:苏联钢铁产量持续增长,工业发展迅速。

(3分)
阐述:斯大林模式的建立;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的实施;计划经济体制抵御了世界经济危机冲击;苏联经济发展存在比例失调弊端。

(9分)(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二:
论题:美国钢铁产量呈现升一降一升轨迹,工业发展起伏巨大。

(3分)
阐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政治环境相对稳定;经济危机爆发,造成工业产量急剧下降;罗斯福新政使工业生产得到恢复。

(9分)(言之有理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