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七年级期中学科素养测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七年级期中学科素养测试卷
语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答案一律填写在答题卷相应的答题区内,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
本卷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每小题都给出A、B、C、D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正确。

一、积累与运用(每小题2分,共16分)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絮叨.(dāo)发髻.(jì)花团锦簇.(cù)
B.黄晕.(yūn)匿.笑(nì)人迹罕.至(hǎn)
C.憔悴.(c uì)棱.镜(léng)恍.然大悟(h uǎng)
D.瘫.痪(tān)酝酿.(n iàng)咄.咄逼人(d uō)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郎润质朴花枝招展
B.决别徘徊疲倦不堪
C.澄清分岐小心翼翼
D.静谧斑蝥人声鼎沸
3. 下列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A. 又要编杂志,又要跑发行,老李整天忙得不亦乐乎
....。

B. 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不求甚解
....地汲取知识。

C. 他这次考试的成绩令老师喜出望外
....。

D. 他躺在床上翻.来.覆去
..,怎么也睡不着。

不求甚解:现多指读书学习只求懂个大概,不求深刻理解。

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经过不懈的努力,我们的任务终于基本完成了。

B. 同学们写作文,要有真情实感,切忌不要胡编乱造。

C. 一个班级班风的好环,是搞好班级工作的关键。

D.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培养自己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答案】D
【详解】。

A.语意不明、可将“基本”和“完成”两词去掉一个;B.语言赘余,可将“切忌”与“不要”去掉一个;C.两面对一面,可在“是”字后加上“能否”;D.没有语病。

5.下列句子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小明对有残疾的同学说:“你虽然是个残废人,但这并不影响你努力成才。


B.小兰去小刚家玩,进门时对小刚说:“好久不来拜访,家父在否?”
C.陈红接起电话时说:“您好!我爸爸不在家,请您过一会儿再来电话,好吗?”
D.饭桌上,老王举杯向客人敬酒说:“可惜今天该来的人却没有来!”
C
6.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如果你缺少发现美,这一种特殊的能力,没有审美的眼睛,没有审美的耳朵,没有审美的感受,那么_ _ ,_ _,。

①你谛听“春江花月夜”只会莫知其然
②你置身苏州园林也难以领略其中的佳妙
③你面对“断臂维纳斯”只能瞠目而视
A. ①②③
B. ③①②
C. ②①③
D. ①③②
B
7.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B.《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由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的。

C.《天净沙。

秋思》的作者是元代散曲家马致远,“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D.《济南的冬天》的作者是老舍,原名舒庆春,现代著名作家,代表作有话剧《茶馆》《龙须沟》《骆驼祥子》等。

《骆驼样子》是小说。

8.下列有关《朝花夕拾》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二十四孝图》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B.鲁迅在《无常》一文中,通过对无常的描述,指出“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以讽刺当时社会上的“正人君子”之流。

C.书中提到衍太太的几件事是:在父亲临死时怂恿我一直呼唤父亲;鼓励小孩子吃冰;怂恿“我”去偷母亲的首饰,还散布流言。

D.鲁迅首次知道“赫胥黎”,接触“物竞天择”,“苏格拉底”等人的思想是在矿路学
堂,这段经历在《范爱农》中提及。

这段经历在《锁记》中提及。

二、现代文阅读(每小题2分,共8分)
济南的冬天
老舍
①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大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

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

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儿叫人害怕。

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②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

请闭上眼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③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方缺着点儿口儿。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

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

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儿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④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

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儿更美的山的肌肤。

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

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⑤古老的济南,城内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儿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⑥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萍上冒着点儿热气。

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

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这块水晶里,
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

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9.下面没有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的句子是()
A.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B.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C.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

D.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

A 比喻。

10.文章的标题是“济南的冬天”,结尾句说:“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选出对这个结尾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结尾句的意思是:这温暖如春,秀丽如画,天明水净的蓝水晶,就是冬天的济南啊!
B.结尾和标题相照应。

C.这样的结尾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以回味的余地。

D.标题的中心词是“冬天”,结尾的中心词是“济南”,自相矛盾。

[解析]不矛盾,这样结尾,既和开头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以回味的余地。

11.下列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写济南的山水之前,先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烘托出一个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给人以济南冬天总体的印象。

B.“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对济南的无限喜爱之情。

C.作者把济南城比作“小摇篮”,把小山比作“婴儿”,突出了济南冬天温暖、舒适的特点。

D.“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中的“妙”字有统领全段的作用,后面对雪后山景的描写全部围绕这个字展开。

三、古诗文阅读(12-15小题,每小题2分;16-19题,共10分;本大题18分)
(一)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2.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代观察的方位、地点及观察对象。

B.诗中对大海摹其形,绘其神,力求表现大海包容万物的特征。

C.全诗虚写、实写相结合,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胸怀的当是实写大海的句子。

D.诗人借景抒情,把大海的壮阔景象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二)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日.中不至吾日.三省吾身
B.与.人期行君与.家君期日中
C.尊君在不.待君久不.至
D.元方时.年七岁学而时.习之
[解析1A选项“日”分别是“太阳”“每天”;C选项分别为“通假字,同‘否’”“没有”;D 选项分别是“当时”“按时”。

14.下列加点字“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下车引之.
B.曲肱而枕之.
C.左将军主凝之.妻也
D.择其善者而从之.
[解析]C选项是名字,其他是代词。

15.下列对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元方反驳友人,可见他明白事理,聪明机智。

B.友人迟到在先,责骂陈太丘在后,可见友人是个既“无信”又“无礼”的人。

C.陈太丘不与友人打招呼就独自上路,陈太丘不讲信用。

D.由陈元方的言行可看出其父陈太丘应是个守信懂礼的人。

第Ⅱ卷(90分)
16.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三)狐假虎威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17.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2分)
(1)子.无敢食我也()(2)故.遂与之行()
18.翻译句子。

(2分)
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19.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2分)
17. (1)子:你(2)故:所以
18.老虎不知道百兽畏惧自己而逃跑,以为是畏惧狐狸而逃跑。

19.说明凡事应开动脑筋,不能盲信盲从,否则,就会闹出笑话。

四、古诗文默写(共10分)
20.按要求填空。

(每空1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2)___________________,江春入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
(3)夜发清溪向三峡,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峨眉山月歌》)
(4)___________________,崔九堂前几度闻。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5)《<论语>十二章》中讲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

(6)默写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

,。

五、综合性学习(8分)
21. 七年级某班举行“有朋自远方来”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活动中有些问题,请你来参与解决。

(1)活动之前,班级为此出了一期“新同学,新朋友”的黑板报,其中小标题有:相处之道,名人间的友谊故事,友谊的(诗词)警句,请你为此再拟写一个小标题。

(1分)
(2)活动过程中,将全班同学分为不同的小组,搜集、阅读、整理有关交友的诗词
文章、名言警句、成语典故等。

请举出一个交友的典故,并简要说说典故内容。

典故:(1分)
典故内容:
(3分)(3)对于交网友的利弊,众说纷纭,班上为此准备开展一个辩论赛。

如果你是正方,请你列举在网上交朋友的好处有哪些。

(3分)
(1)示例:同学风采展示友谊连线(2)典故示例:伯牙绝弦割席断交刎颈之交管鲍之交;内容解析:对典故里的人物、内容表达清楚即可。

(3)示例:扩大
交友的范围,结交更多朋友;通过身处不同地域的网友,了解更多地区的风土人情,扩大知识面;对着看不见的网友,可以宣泄自己的烦心事,不会存在尴尬。

六、现代文阅读(12分)
那年花开
钱海燕
⑴夏季,是栀子花盛开的季节。

那纯洁的花瓣,幻化成一张张灿烂的笑脸,那弥散在空气中的花香,凝聚成记忆中的欢声笑语。

那些深藏在记忆深处的想念,便随着这清新的栀子花香弥漫开来。

⑵初三那年,我对写小说特别感兴趣,经常把自己写的小说拿给班里的好朋友看,他们都夸我写得好。

我高兴极了,写得更起劲。

有次上课的时候,一位同学偷偷看我写的小说,被老师抓个正着,于是我被请进了老师的办公室。

⑶“这么闲啊?”班主任徐老师拿着我写的小说,摇晃着举到我面前。

⑷“老师,我写小说没有占用课堂时间,都是在作业做完了以后再写的。

”我吞吞吐吐地说。

⑸“作业做完了,再做其它的练习题巩固啊!要知道,你现在上初三,正是关键的时候,怎么还有空写这些东西!”徐老师显得非常失望。

⑹“老师,我保证以后再也不写了,您别生气。

”我小心翼翼地说。

⑺A徐老师坐到椅子上,把小说从头看到尾,时而眉头舒展,时而嘴角含笑,一直没有再说话。

墙上的钟“嘀嗒嘀嗒”地走着,仿佛在敲打着我的心,我紧张得快要窒息了。

⑻谁知他看完后,对我说道:“文笔很不错嘛!不过目前学业最重要,千万不能因为写小说而影响了学业。

我倒是很愿意做你的第一个读者。

”他顿了顿,接着说道:“我这里有杂志社的征文启事,你可以试着投稿。

”我听了他的话,惊讶地抬起头看着他。

看到他脸上微笑的表情,我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⑼在老师的鼓励下,我参加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征文比赛。

不过出师不利,什么名次都没有得到,我气得把稿纸全部撕掉,发誓再也不写小说了。

徐老师得知后,又把我喊到了他的办公室。

⑽“喝杯茶吧。

”徐老师温柔地拍拍我的肩膀,把一杯热气腾腾的茶递到我手上。

“今天找你聊聊,给你讲个故事。

”看着我沮丧的神情,徐老师微笑着说道。

⑾“在伊朗德黑兰的一座宫殿,人们会欣赏到世界上最美的建筑。

宫殿的天花板和四周墙壁都闪闪发光,好似镶满璀璨的宝石。

但如果你走近细看,就会发现那些所谓的宝石其实只是普通的玻璃碎片。

”听到这儿,我疑惑地看着徐老师。

⑿“建筑师原本打算把当时十分珍贵的镜子嵌进墙面。

镜子运到的时候,不小心被工人打碎了,工期又非常紧张,再运镜子已经来不及了,建筑师灵机一动,把那些碎裂的镜片敲得更小,镶嵌在天花板和墙壁上,从远处看,那些镜片就像是钻石一样熠熠生辉。


⒀“这太神奇了!”我不由得惊叹道。

⒁“是的,”徐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在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很多的挫折,谁的梦没有被打碎过?挫折是把双刃剑,既会让你感受到失败的痛苦,又会让你快速成长。

听说你把稿子撕成了碎片,希望你能把失败的碎片,变成成功的宝石。


⒂听了徐老师的这番话,我重拾了信心,写作的热情一发不可收拾,有越来越多的
文章刊登在报刊上。

在那年中考中,我发挥出色,作文得了满分。

徐老师知道后,竟然
一反常态,在办公室里转起圈来。

⒃B在我的记忆里,那一年,校园里栀子树上的花笑了,笑得那样灿烂!
22. 结合语境,品读下面的两个句子,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4分)
(1)“……都是在作业做完了以后再写的……”我吞吞吐吐
....地说。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徐老师知道后,竟然一反常态
....,在办公室里转起圈来……(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23. 请从AB两句中任选一句,从人物描写或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2分)
A徐老师坐到椅子上,把小说从头看到尾,时而眉头舒展,时而嘴角含笑,一直没有再
说话。

B在我的记忆里,那一年,校园里栀子树上的花笑了,笑得那样灿烂!
24. 文中的徐老师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段内容作简要分析。

(4分)
25. 文中徐老师给“我”讲“建筑师的故事”有什么用意?说说你的理解。

(2分)
【答案】22. (1). (1)“吞吞吐吐”的意思是说话有顾虑,想说又不敢说。

这个词语
写出了“我”当时害怕老师批评的紧张、不安的心理。

(2). (2)“一反常态”的意
思是突然改变了平时的状态。

这个词语写出了徐老师得知“我”中考作文得满分后行为
的巨大反差,突出了徐老师内心的喜悦和兴奋。

23. 示例 A句用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的方法,表现徐老师看“我”小说时的专注和耐心,以及对“我”写的小说的欣赏和认可。

B句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收获成功之后的喜悦心情。

24. 从耐心看“我”的小说,愿意当“我”的读者,引导“我”投稿这些情节,可以看出徐老师是个赏识学生,鼓励学生个性发展的好老师;从“我”失败后,主动约“我”谈心,用“故事”来引导“我”等情节,可以看出徐老师是个始终关注学生成长,有教育智慧的好老师。

25. 用故事深入浅出地说明失败可以转化为成功的道理,鼓励和开导“我”将挫折转化为成功的动力。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理解。

要求学生首先了解词语的本义,然后在具体语境中从表达效果方面分析其含义。

吞吞吐吐:想说,但又不痛痛快快地说。

形容说话有顾虑。

在这里这个词语写出了“我”当时害怕老师批评的紧张、不安的心理。

一反常态:一反:完全相反;整个儿相反;常态:平常的情态。

完全和平常的态度相反。

形容态度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在这里这个词语写出了徐老师得知“我”中考作文得满分后行为的巨大反差,突出了徐老师内心的喜悦和兴奋。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

答题的角度,题干中已经作了明确“从人物描写或修辞的角度”,不要从其他的角度进行赏析。

A“徐老师坐到椅子上,把小说从头看到尾,时而眉头舒展,时而嘴角含笑,一直没有再说话。

”用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的方法,表现徐老师看“我”小说时的专注和耐心。

B“校园里栀子树上的花笑了,笑得那样灿烂!”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收获成功之后的喜悦心情。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把握。

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
故事情节、人物的言行举止来整体感知的。

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

根据文中情节可知人物形象。

从耐心看“我”的小说,愿意当“我”的读者,引导“我”投稿这些情节可以看出徐老师是个赏识学生,鼓励学生个性发展的好老师;从“我”失败后,主动约“我”谈心,用“故事”来引导“我”等情节,可以看出徐老师是个始终关注学生成长,有教育智慧的好老师。

【2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即可。

徐老师给“我”讲“建筑师的故事”是有原因的,“我”第一次参加征文比赛,结果没有得到任何名次,“我”对写作失去了信心。

于是徐老师给“我”讲了这个故事,是用“故事”深入浅出地说明失败可以转化为成功的道理,鼓励和开导“我”化挫折为成功的动力。

七、作文题(50分)
岁月轻轻滑过指尖,许多往事便渐渐弥散在如沙漏般的光阴里面。

但在生命的长河中,总有某些东西,让我们刻骨铭心,难以忘记。

因为这种记忆是美丽的,芬芳的,能够温暖人心的,让人心情愉悦的……
请以“的记忆”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
②字数不少于600字;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答案】参考例文
美好的记忆
记得小时候,当时在农村,生活条件很差,远不及城里,所以一直都想去城里玩,听到别人家的小孩又去城里玩了,心里羡慕得不得了,但又不敢向爸爸妈妈说,这个愿望一直埋藏在心里。

虽然在农村物质条件不丰富,但当时我是快乐的。

上课时虽然有些无聊,但周围的同学是熟悉的,同学之间的友谊是真正的,虽然偶尔有些小矛盾,但很快就和好了。

放学时还能和许多小伙伴一起做作业、一起玩,山坡上田野中,到处都有我的身影,当时
的我就像个“小男生”,虽然穿的是女生的服装,但玩的却是男孩子喜欢玩的刀木仓棍棒,与小伙伴们你追我赶,玩得不亦乐乎。

所以现在的同学都给我起了个外号叫“大汉”,也不是没有渊源的。

当时我最喜欢的事就是看门前那棵有一百多年高龄的黄桷树,春天满树嫩嫩的黄黄的像子弹似的芽孢,过不了几天,芽孢外面的小叶就开始纷纷扬扬飘落下来,满天飞舞,就好像下绿色的雪花,漂亮极了。

过了十来天,“绿色的雪花”飘落完了,芽孢颜色已由嫩黄悄悄变成了浅绿色,而后由浅及深,变成了墨绿色,形状也逐渐改变,子弹舒展开来变成了椭形的心形样,这时已经是夏天了。

到了盛夏季节,满树长满了指尖大小的红红的果实,甜甜的,这就会引来一群群小鸟,它们忙着在郁郁葱葱的树枝间吃果实、嬉戏、筑巢、唱歌……热闹非凡。

在树下的我们,也在玩游戏,不亦乐乎……到了秋天,树叶慢慢变黄,随着秋风簌簌往下落,满地铺满了厚厚的金黄的叶子。

到了冬天,就只剩下光秃秃的树枝,很是凄凉。

一年年,看着黄桷树的四季变化,我已经小学毕业了。

后来,我到城里来念书了,终于到梦寐以求的城里居住了,但我却高兴不起来。

虽然,在这里读书,教育教学更好,出入也方便很多,生活条件也好了,但在这城市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少了很多,家家户户回家铁门一关,邻居几年下来相互不认识,同学之间真挚的友谊少之又少,放学之后的快乐时光早已不在,取而代之的是一本又一本的作业,抬头看见的不是满天繁星,而是城市特有的“乌烟瘴气”,它遮住了满天星星,也遮住了我美好的童年……
现在,常常在梦中被呼啸而过的火车鸣笛声惊醒,梦中天堂般美丽的童年一去不复返,常常在深夜里失眠,怀念儿时的伙伴,怀念那郁郁葱葱的黄桷树,怀念那质朴的乡音……那儿写满了最美好的回忆!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半命题作文。

“的记忆”,首先补全题目。

把握关键词语“记忆”。

如关于友情的“记忆”,这也是人类最普通的感受。

可以是哀伤的,可以是欢快的,还可以是喜忧参半的,关键在于要有深切的情感体验。

如关于亲情的“记忆”,这也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

可以与母爱、父爱的角度行文。

但不容易写出深意。

这就需要在必要的时
候打造出最为逼真的细节,以凸显出这一份记忆的不同寻常的地方。

【点睛】半命题作文,就是限定一半的内容,留出一半的内容由学生填写的作文形式。

由于它处在“命”与“非命”、“限制”与“非限制”之间,考生对题目还具有“一半”,甚至是“一多半”的自主选择权,所以考生自主发挥、自由驰骋的空间还相当大。

对于考生来说,这种命题形式比全命题作文的灵活度要大得多,从本质上说它只限定了一个写作范围,而把选材、立意、组织、结构的自由留给了考生。

想要写好此类作文,关键是要拟一个完整、恰当的题目。

在拟题时,首先必须进行选材上的思考,然后根据所选材料再去拟定一个完整、恰当的题目。

此后的构思写作同命题作文就没有什么两样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