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千古风流人物——浅析周瑜形象的演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2
123贼》,恰与张《述<帝鉴图说>疏》中“小人”“贤
臣”之告诫相吻。

《帝鉴图说》所载每则史实之后皆有一则短
小评论,其语气形式相较于同一时期的时评十分独
特。

如《却千里马》一则有评论:“夫千里马是良
马也,文帝以为非天子所宜用,尚且不受,况其他
珠玉宝贝、珍禽奇兽?不切于人主日用者,又岂足以
动其心乎?书曰:‘不作无益害有益,功乃成;不贵
异物贱用物,民乃足。

’正文帝之谓也。

”值得注
意的是,这在明朝已接近白话。

小皇帝心智未开,
评论自然避免过于深奥,然却并非暖言柔语。

虽在
言末以“正文帝之谓也”为己开脱,而言之犀利
已然十分明显。

《蒙卦》的教育倡“击蒙”与“包
蒙”辩证实施,对于被尊为天子宠若命脉的小皇
帝,《帝鉴图说》自然反映出适当的“击蒙”以示
严谨。

2、《帝鉴图说》之题材内蕴与《周易》
《帝鉴图说》之题材内容广征博引,取材诸多
权威史书,涉及面广大,表面看似杂乱无章,但将
其稍加类分,便能发觉其中明显而玄妙的《周易》
理念。

如下几点可赅之。

(1)选将以道,选将以德
《褒奖守令》描述西汉宣帝灵活留任地方官,
论功嘉奖。

《蒲轮征贤》描述汉武帝派车接贤人
申培入朝,为表尊敬,命人在其乘坐的车子捆绑蒲
草减少震动。

《周易·彖传》曰:“其德刚上而尚
贤,能止健,大正也。

”中国古代虽有多个朝代厉
行过法治,但实质上人治是历代王朝的本质,既是
人治,贤人政治才是最好的人治,因此,历朝历代
都将尊重贤达视为美德,纵然有时对于贤达的定义
会出现偏差。

作为皇帝启蒙之书,尊师尚贤自然是
必修之一。

自反面而言,《周易·彖传》曰:“小人道
长,君子道消也。

”书中对这一原理断然无有忽
视。

《爱惜郎官》一则中东汉明帝宁可散发银两,
也不授予外甥仅可管百里的郎官,只因其无有学
识。

更加典型一例便是《任用六贼》一则,讲述
宋徽宗重用童贯等人,随之北宋灭亡,两代皇帝被
俘。

正如《述<帝鉴图说>疏》所传达一般,若不望
自掘坟冢,必须“亲贤臣,远小人”。

(2)“以虚受人”
《感谏勤政》载周宣王藉姜后规劝幡然醒悟,
励精图治。

《谏鼓谤木》说帝尧为充分了解民情,
设“谏鼓”“谤木”征求建议与意见。

除此之外,
类似题材仍有数则。

其内涵可延伸为两个层次,其
一为上下应保持沟通流畅。

《彖》曰:“天地交而
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然后才可“君子
道长,小人道消也”。

上下鸿沟巨大,没有共同志
趣,目标达成自然不能生成合力,一方对另一方的
颠覆只在朝夕之间。

唯有双方适时沟通,上下一
心,同心同德,方能保证安康和谐。

其二为虚怀
与容纳。

《象》曰:“山上有泽,咸。

君子以虚受
人。

”咸卦卦象上兑为泽,下艮为山,自然“山上
有泽”。

山有低洼的地方才能包容水泽,这与当今
较为流传的“倒空水杯才能装进新水”的寓言倒有
几分类似,都是在讲自身须有虚空之处,虚心对待
他人。

皇帝身居高位,万人跪拜,虚心往往是历代
败君所匮乏的,《帝鉴图说》在此方面对少帝之教
育自然必不可缺。

(3)以德服人
由于人治的渊源,德治在历代都是被普遍认
同的,因此所留相关史实众多,加之诸多沽名钓誉
者,更是数不胜数。

《帝鉴图说》撷取此方面题材
有数则,如讲述商汤为民虔诚求雨《桑林祷雨》、
描绘唐太宗圣德感囚的《纵囚归狱》及描述唐宪宗
下令开仓赈民的《遣史赈恤》等,但张居正绝非信
手造册,虽同为宣扬德政,但不同故事所含寓意侧
重有所不同。

《周易·临卦》虽为临下统治之卦
象,但其《初九》仍强调“咸临,贞吉”,讲求
感化的手段,侧重行为之德,《桑林祷雨》便属此
类;《象》曰:“君子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
皇帝处于上位,适时将利禄施于下位之人,即是广
大民众,则可避免忌恨,此可谓让利之德,《遣史
赈恤》便是侧重于此。

如此精细,编者良苦之用心
可见一斑。

(4)“恒其德”,不沉沦
在《述<帝鉴图说>疏》中,张居正对其教育
手段中极其重要的一项要求便做过说明,警示皇帝
“忧勤惕厉”,不能“般乐怠傲”。

君需有德,才
可大治,而若业已取得大治,若要长久,必不能耽
于享乐,否则,所取功绩只能昙花一现。

这在书中
反应颇多。

《太康失位》警告皇帝不要玩物丧志;
《纣王酒池肉林终自焚》、《戏举烽火》告诫皇帝
抵制诱惑;《敛财侈费》更是讲了晚年唐玄宗敛
财触怒民怨,导致安史之乱。

《周易槃恒卦》有
曰:“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贞吝。

”《象》曰:
“‘恒亨无咎。

利贞’,久于其道也。

”不只是统
治者,每一个人之修德都有极大不确定性,随时
可能变化。

只有不断自省,时刻保持旺盛斗志,恒
久坚守正道,天下自然恒久遵从教化,保持繁盛局
面。

可以断言,“恒其德”是《帝鉴图说》发挥其
既定作用之首要前提。

《帝鉴图说》在其直接定位上看,仅是一部封
建社会教导幼小皇帝的修身之书,因此不可能上升
至正史的高度。

但管窥其与《周易》之渊源,深入
浅出之理昭然,加之其中涉及的管理方略,在当今
社会对其进行研究是必要也是值得的。

本文仅从宏
观对其所蕴含遵循的《周易》理念进行讨论,且
笔者才疏学浅,因此,对于《帝鉴图说》还更需
大方之家自更多层面加以研究,以取其古为今用
之价值。

一、历史上的周瑜
1、《三国志》中的周瑜
《三国志·周瑜传》中记载:“瑜长壮有姿
貌”,这是外貌,用今天最流行的话来说就是有型
有款。

“时得乔公两女,皆国色也。

策自纳大乔,
瑜纳小乔”,这是从个人问题出发,美女配英雄,
周瑜婚姻幸福。

另外,“瑜少精意于音乐。

虽三爵
之后,其有阙误。

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
曰:‘曲有误,周郎顾。

’”周瑜的艺术造诣是登
峰造极的。

除此之外,周瑜“雅量高”,程普说:
“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从这些可
以看出周瑜是一位志满意得,意气风发,气度宽
宏,气象宏大的年轻俊才。

周瑜的一生最闪光的无疑是那次“赤壁大
战”,众将面对曹军的压倒性优势,都主张求和。

惟独周瑜和鲁肃坚决要求抗曹。

鲁肃说:“为将军
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

”而周瑜却是
说:“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

况操自送
死,而可迎之邪?”气度和志向立判高下!他是这
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破曹之后他又攻破曹仁镇守
的江陵。

然后他建议西取巴蜀,并张鲁,“二分天
下”,再北取曹操。

可惜“瑜还江陵,为行装,而
道于巴丘病卒,时年三十六。


另外刘备和曹操曾经离间孙权和周瑜的关
系,这也从另外一个侧面反应出周瑜杰出的军师
才能和对孙吴的一片忠心。

等到周瑜病卒,“权
流涕曰:‘公瑾有王佐之资,今忽短命,孤何赖
哉!’”“后权称尊号,谓公卿曰:‘孤非周公
瑾,不帝矣。

’”
总而言之,《三国志》中的周瑜可谓是年少英
俊、气度不凡、才气奇高的风云人物,在他的身上
几乎找不到一点瑕疵。

2、《资治通鉴》中的周瑜
周瑜在孙策用兵自立的艰难之时坚决支持孙
策,使得孙策大喜,对周瑜说“吾得卿,谐也!”
用胡三省的话说是“英雄相遇于草泽,一见之
顷”,其后,周瑜为孙吴政权的确立和成熟建立了
不朽的功勋,如推荐鲁肃、甘宁、反对孙权向曹营
遣送人质等。

当然,周瑜一生最大的功业还是在赤壁之战中
以少胜多一举挫败曹操猛烈的进攻,奠定东吴割据
江东、称霸一方的基础,形成“三分天下”的天下
大势。

针对曹操八十万大军的濒临城下和以此造成
的孙吴内部人心骚乱的形势,周瑜一针见血地指出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并且自信地提出
“得精兵数万人”,保为将军破之。

作为盟友的刘
备问到周瑜有多少兵力的时候,周瑜回答:“三万
人。

”刘备深以为少,周瑜却依然自信满满。

在战
斗中,周瑜利用曹操军队船舰相连和东南风急的优
势一举挫败曹操。

后周瑜取蜀而并张鲁,奋周瑜在
还江陵的途中,于道病困,卒于巴丘。

为他短暂而
英烈的一生画上句号。

由上可见《资治通鉴》中的周瑜是一位谋略超
追忆千古风流人物
——浅析周瑜形象的演变
陈爱国
(安徽省宿松县复兴中学, 安徽 宿松 246531)
【摘要】在东汉末年社会动荡、群雄并起的时代,周瑜无疑是最杰出的人才之一,赤壁之战的告捷,美人小
乔的陪衬,再加上英年早逝的悲剧结局,使他的人生充满传奇色彩。

“一代又一代之文学”,同样,同样的人
物,在不同的时代,人们对他的看法亦会千差万别,甚至与原型背道而驰,本文拟从史书、文学、现代影视几
个方面来分析周瑜这个人物的历史变迁。

【关键词】周瑜;赤壁之战;器量
人、为人豁达、英年早逝的让人称颂的英雄。

二、文学作品中的周瑜
文学作品中对周瑜的描述甚多,如《锦囊
记》、《汉晋春秋》、《别传》、《通鉴纲目》、
《太平府志》、《周瑜鲁肃》。

这里简单分析一下
《念奴娇槃赤壁怀古》和《三国演义》中的周瑜形
象。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周瑜
苏轼被贬湖北黄州时写下“大江东去,浪淘
尽。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
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
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
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此词将周瑜作为赤壁之战的主要人物来看待,
简言之,周瑜可谓是千古风流人物。

作者没有直
接写周瑜的胯下马、掌中枪,而是描写周瑜年轻英
俊、气概俊伟、雍容娴雅、指挥若定的儒将风度。

樯橹灰飞烟灭充分显示出周瑜的杰出指挥才干和蔑
视强敌的英雄气概。

作为风流人物的周瑜年轻有
为,建功立业名垂青史,而小乔的“初嫁了”,更
是以美女来衬托这位雄姿英发的英雄。

那时的苏轼虽有抱负,但有志难伸,毫无作
为,相比之下,无限感慨。

所以在极其矛盾和苦闷
的心情下面对大好河山,缅怀周瑜少年得志,又深
受孙权信赖,年轻时便建功立业的历史的。

2、《三国演义》中的周瑜
《三国演义》根据“七分真实。

三分虚构”
的原则,塑造了一个拥有雄才大略和狭隘忌才的双
重性格的周瑜,同时这位前人眼中的光彩照人的英
雄被极力塑造成目光短浅、器量狭小、疑心忒人、
不能容人的典型。

周瑜所有的智谋和胸襟都给了诸
葛亮,他所剩下的仅有小乔而已。

“既生瑜,何生
亮?”也成了周瑜的临终憾言。

周瑜作为赤壁之战的作战总指挥,任何的计谋
都在诸葛亮的预料之中,由此他心生不快以至杀心
顿生,并且一直设计以“此人不除,必为东吴大
患”为由狭私报复,但是屡屡为诸葛亮识破,受此
打击,变得愚蠢无比。

面对曹操大军的逼近,周瑜是战心坚定、思维
敏捷。

他巧妙地利用蒋干除掉蔡允、张冒二将,在
强敌面前竟然舞剑作歌,将儒将的风度演绎得淋漓
尽致。

但是一旦面对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时,他便风
采全无,成为一个时运不济、令人可怜的弱者。


后也是死于诸葛亮的“三气周瑜”攻心计。

由此,睿智与愚昧,从容与暴躁统一在周瑜一
个人的身上,并且又是棱角分明,很是矛盾。

三、现代影视中的周瑜
《三国演义》详尽地描述了三国时错综复杂
的军事外交活动,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形
象,这部小说以其经久不衰的魅力吸引着古今中外
的人们,所以根据《三国演义》小说改编的电视
124
125剧、电影、动画片也应运而生。

1、央视八十年代版电视剧《三国演义》
此版本的周瑜的扮演者洪宇宙从外表说可以说
是标准的美男子,生得伟岸、英武、气宇轩昂。


央视版电视剧《三国演义》基本上是忠实原著的,
周瑜这个人物在电视剧中是意气风发、集雄才大略
和狭隘妒能于一身的一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得意时
他浩然飘逸、失意时他气闷郁结,棱角分明、个性
独异;可以说是一位集风流才子和英雄豪杰于一身
的青年才俊,且不乏大家风范,洪宇宙把这些都传
达得惟妙惟肖,表现得淋漓尽致。

当然最突出的周
瑜还是作为诸葛亮的陪衬角色的气量狭小,生不逢
时之感,面对曹操强敌他往往可以出奇制胜,而面
对诸葛亮他的计谋却如同小儿把戏,最终虽有部下
的忠心爱戴和小乔的温柔劝抚却死于诸葛亮的“三
气周瑜”之下,他的死与其说是由于诸葛亮的计谋
超人,不如说是由于自己的器小量窄。

剧作中唯一的遗憾是周瑜出场时是和决心自
立的孙策英雄相遇,是以一种年轻儒雅帅气的少将
形象出场,那时的周瑜十几岁。

而等到孙策遇刺去
世,孙权都胡须老长的时候,周瑜还是初见孙策时
的形象。

从年龄上看周瑜与孙策同年,比孙权年长
很多,三十六岁的扮相与十几岁的扮相毫无区别让
观众难以理解。

2、央视动画片《三国演义》
到了动画版的《三国演义》中,周瑜的形象更
是一落千丈,面对曹操大军压境的时候,“名为汉
相、实为汉贼”的台词都变成诸葛亮的了,而周瑜
是在小乔的陪衬下出场的,并且一出场便是给人以
嫉贤妒能的印象,在战略定位问题上他主降反战,
受诸葛亮化解曹操“拦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
共”诗句的刺激,周瑜才决心抗曹。

私下见孙权是
因诸葛亮的提醒,此时的周瑜已经定计除诸葛亮,
在鲁肃的劝解下改为劝降,而小乔则以“人生在世
要胸襟开阔,否则自己的路会越走越窄”劝解周
瑜,纵观央视版《三国演义》动画片,几乎所有孙
吴方相关的人员都比周瑜了解孙刘联盟的重要性,
都在劝谏周瑜的小肚鸡肠。

该片在设计赤壁之战的
情节时重点不在战略决策,而在周瑜为消除诸葛亮
而设的种种雕虫小技,最后,这位历史上的英雄,
动画片的小丑死于自己的狭小器量——被诸葛亮活
活气死。

3、梁朝伟主演的电影《赤壁》
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耗费巨资、大腕明星云集的
《赤壁》:面目全非。

饰演周瑜的演员梁朝伟可以
说是现代女孩心中的偶像,但是其外型、气质与周
瑜相差甚远。

仅就外型而言,梁朝伟身高刚一米七
出头,与身材高挑的小乔扮演者林志玲站在一起,
很不协调,难以让人把视觉上的“周瑜”和史书上
“长壮有姿貌”的周瑜联系在一起。

再就气质而
言,梁朝伟已是四十出头,眼神里那种现代男人的
颓废与沧桑与大将坚毅的眼神很不相匹配。

台词也
很搞笑,周瑜出场时不屑地说:“这么热的天还扇
扇子啊?”为了突出周瑜小乔这一对英雄美人的美
满婚姻,电影中居然设置一场激情戏,让这对夫妻
为一匹马取名叫“萌萌”,可笑的还有赤壁之战的
关键竟然是小乔亲入敌营设计与曹操品茶来拖延时
间以待有利战机,而曹操发动赤壁之战也仅仅是因
为小乔这样一个绝色美人。

作品没有设计周瑜的结局,唯一的改善是不再
像以往文学作品或影视作品中那样将周瑜塑造成一
个器量狭小之人。

周瑜在影片中从来没有表现出周
瑜嫉贤妒能的一面,相反,周瑜与诸葛亮、赵云等
在这场联盟战争中结为知己之交,至于后来的战事
如何和这段感情是没有冲突的。

四、总结
对于周瑜这个人物,千百年来褒贬不一,最
早见于西晋陈寿《三国志》,宋司马光修《资治通
鉴》基本沿用了《三国志》对周瑜的评价,从这两
部史书里可以看出原本人们对周瑜评价甚高,可谓
是才貌双全、器量宽广的完美儒将。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用以文写武的笔法
同样写出了一个英姿勃发、年轻有为的早逝英雄短
暂而充满传奇的一生。

这与苏轼当时的处境有关,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当时的黄州赤壁并非赤
壁古战场,作者不过借古代英雄人物发表自己满腹
经纶却功业未就时光蹉跎之感。

到了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周瑜的形象
一落千丈,这与作者汉室正统思想密切相关,罗贯
中一方面肯定周瑜的才华和人品,另一方面,为了
突出汉室正统地位,虚构了“三气周瑜”的故事情
结,处处将周瑜至于诸葛亮的反面进行歪曲和描
写,使得周瑜成了一个器量狭小,才能不多的小心
眼将才。

所以在《三国演义》中,周瑜这个人物性
格的矛盾冲突尖锐,一方面,他能在战事中随机应
变,另一方面,在与诸葛亮的较量中,他的计策
完全是不足挂齿的雕虫小技:一方面,他对部下严
明,另一方面,面对才能高出自己的诸葛亮,只有
气急而亡。

时间穿梭到现代,周瑜依然是影视作品中不可
多得的良好的历史题材,央视版的电视剧和动画片
的《三国演义》基本上是忠实于原著的,特别是电
视剧版演员洪宇宙自小熟读《三国演义》,将周瑜
这个人物演得出神入化,那种得意时的意气风发、
失意时的气闷郁结让小说中的周瑜活脱脱地演绎在
观众的眼前。

动画版的《三国演义》可能是考虑到
观众年龄的原因,再加上动画篇本身难以表现人物
心理和表情的特点,改作主要通过简单的说教来体
现作者的观点和人物的性格,基本上符合罗贯中对
于周瑜这个人物的态度。

电影版的《三国演义》为
周瑜这个人物加入了特别多的现代色彩,演员虽然
与历史上的周瑜不相符合,但是绝对是大腕级的明
星,这是制片商为了商业的利益而选择的结果。


加上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周瑜与小乔这一段佳
话在片中给人以视觉冲击力很强的效果,本来是文
学作品中美好的形象,结果被导演这么一设计,美
满的婚姻也变成了欲望之城了,而千古英雄也就是
一个凡夫俗子。

演员自身的文学修养也是关系到古
典作品转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现代的演员大
多是年轻的现代佳丽或是英俊的奶油小生,他们简
单的生活阅历和浅薄的文化修养在很大程度上歪曲
了古典人物的真实面目。

希望广大的编导、导演和
演员在创作影视作品时多关注一点古典人物的内心
气质,多体会一下那个时代的气息!
【参考文献】
[1] 二十四史[M]. 北京: 中华书局, 2000.
[2] 苏轼. 苏东坡诗词[M]. 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4.
[3] 罗贯中. 三国演义[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
在诗歌创作中,陶渊明的诗大量涉及飞鸟、菊
花、淡酒、山水等自然景色,将自己的抱负、思想
和情感意象为这些自然景色,借以突显自己高远的
理想追求和抱负,勤奋向上的高尚人品和情操,钟
情自然率真任性的不羁性格。

可以这样说,陶渊明
的诗歌表面上是在写自然景色,实则是在写自己,
诗歌中的象征意象就是理想中的自己的真实写照。

在所有这些意象中,飞鸟、菊花、淡酒、山水无疑
涉及最多,也最为陶渊明所喜爱。

一、陶渊明诗歌中的“鸟”意象特征
在陶渊明的诗中,众多的飞鸟形象引人关注。

这些鸟或者是大自然中的具体鸟类,如:黄鸟、
燕、雁、大鹏、云鹤等,或者是泛化的鸟类的统
称,如:失意鸟、倦鸟、归鸟等。

这些鸟意象或者
质朴清新、或者志存高远,独具艺术特色,给读者
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细细品味,这些鸟形象都是鲜
活的,都具有人们所独有的情感,无论是喜怒哀乐
还是得意失意都显示着人的真性情。

陶渊明将自己
的人生感悟和思想情感托物表达,显示了他高超的
诗歌造诣和丰富的情感世界。

在他得意之时,他创
作的《杂诗》之五很鲜明地反映了出来:“忆我少
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的大鹏形象。

它向往辽阔的天空,怀有四海之志,
确实是陶渊明青少年时期精神气质的最好刻画。


而,随着他入仕官场,人命危浅、人情世故、腐败
黑暗的世俗丑恶现象出现在他的面前,他又开始感
到自己的鸿鹄之志不可为。

如《杂诗》之五:“荏
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

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
虑。

气力渐衰损,转觉日不如。

壑舟无须臾,引我
不得住。

前途当几许,未知止泊处。

古人惜寸阴,
念此使人惧。

”作者失望于世俗的黑暗和腐朽之
后,决定“不为五斗米折腰”,愤然归隐。

这时
候,作者又借归鸟显示了自己的思归之情。

最能表
达诗人对归鸟的思慕之情的要数《归鸟》诗。


“翼翼归鸟,晨去于林。

远之八表,近憩云岑。


风弗洽,翻翮求心;顾俦相鸣,景庇清限。

翼翼归
鸟,载翔载飞。

虽不怀游,见林情依。

遇云颉顽,
相鸣而归。

遐路诚悠,性爱无遗。

”陶渊明诗歌中
的鸟意象随着自己的变化也经历了由“得意之鸟”
到“失意之鸟”再到“得意之鸟”的转换,这显示
了飞鸟对陶渊明的重要意义。

二、陶渊明诗歌中的“菊”意象
除了飞鸟的意象之外,陶渊明还在其诗歌中
涉及了经典的“菊”意象。

“采菊东篱下,悠然
陶渊明诗歌的意象化特征探析
鲍翔翔
(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文学系, 浙江 杭州 310000)
【摘要】陶渊明生活在战乱频繁的东晋时代,东晋一朝,不仅在政治上处于动荡时期,而且在我国文学发展
史上也处于转折时代。

陶渊明创作的诗歌一改玄言诗的诗歌传统,显示出“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的
非凡气派。

陶渊明的诗歌不仅改变了诗歌传统,而且开创了诗歌质朴自然风格。

陶渊明的诗歌除了质朴自然以
外,意象化特征亦是明显,显示了独特的特点。

【关键词】陶渊明诗歌;意象化特征;鸟意象;菊意象;酒意象
见南山。

”中的“菊”尤为著名。

在陶渊明的诗
歌中,写到菊的只有五处,即“秋菊盈园”(《九
日闲居》)、“菊为制颓龄”(同上)、“芳菊开林
耀”(《和郭主簿二首》)、“采菊东篱下”(《饮
酒》)、“秋菊有佳色”(同上)。

虽然所写不多,
但是“菊”那种自然清新、淡雅脱俗的形象与陶渊
明的质朴自然,超然脱俗的性情是那么的贴切与默
契,于是“菊”便成了陶渊明的重要意象之一。


者,陶渊明笔下的“菊”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亦为
其自己所仰慕和尊崇,“秋菊有佳色”“秋菊盈
园”“菊为制颓龄”就是很好的证明。

“芳菊开林
耀,青松冠若岩。

怀此贞秀枝,卓为霜下杰。


(《和郭主簿》)就是作者自身品格与“菊”意象
的完美契合。

陶渊明之于“菊”,就好似人之于
“灵魂”,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完美的结合和体验。

三、陶渊明与“酒”
陶渊明好酒,天下皆知。

在其诗歌中,几乎篇
篇有酒,每每豪饮,便欣然忘归。

透过“酒”的外
在,我们很明显的能够感受得出陶渊明的性格——
“任性率真”。

魏晋时期,文人多好饮酒,一为借
酒抒怀,二为借酒显示自己的“卓而不群、放荡
不羁”的性格,最为重要的是显示了他们对现实的
极度不满。

陶渊明每每创作,酒不离身,久而久之
“淡酒”就成为其一生的朋友和知己,自然而然,
淡酒就成为其一生中极具象征意义的意象。

陶渊明
在《饮酒》诗序云:“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
偶有名酒,无夕不饮。

顾影独尽,忽焉复醉。

既醉
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他的这段序
是对自己酒后赋诗的自我阐释;“故人赏我趣,掣
壶相与至。

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

父老杂乱
言,觞酌失行次,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

悠悠
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饮酒》十四)则很好的显示
了他“任性率真”的不羁性格;“清琴横床,浊酒
半壶,黄唐莫逮,慨独在余。

”(《时运》末章)这
是诗人想到自己壮志未酬、抱负难以实现的苦痛之
言,更是对无情现实的抨击和强烈不满。

陶渊明的诗歌,平淡中透着神奇,质朴中透着
深邃。

苏轼曾评道“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与苏
辙书》);元好问赞陶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
尽见真淳”(《论诗绝句》);钟嵘先生也赞陶诗“文
已尽而意有余”。

所有这些赞美,都离不开其鲜明
的意象化特征,正是寄情于物、借物传情的意象化
特征成就了陶诗的卓然。

【参考文献】
[1] 刘蔚. 陶渊明诗文中“乐”的内涵[J].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8(3).
[2] 杨继新. 浅谈陶渊明诗歌的植物意象[J]. 徐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2,17(2).
[3] 高云亮.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浅析陶渊明诗中鸟的意象[J]. 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
报,2008,2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