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同步测试及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戏》同步测试及答案解析
一、字词书写
1.汉字积累。

归省.(_____)欺侮.(_____)dài慢(_____)撺掇
..(_____)wǎn转(_____)凫.水(_____)
朦胧
..(_____)屹.立(_____)家眷.(_____)皎.洁(_____)
2.下列句子中各有一个错别字,找出来并改正。

(1)母亲便宽尉伊,说我们鲁镇的戏比小村里的好得多,一年看几回,今天就算了。

(____)
(2)这十多个少年,委实没有一个不会浮水的,而且两三个还是弄潮的好手。

(______)
(3)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幽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_____)
(4)不多时,在台上显出人物来,红红绿绿的动,近台的河里一望乌黑的是看戏的人家的船蓬。

(______)
二、选择题
3.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桕.树(jiù)凫.水(fú)蕴.藻(yùn)不惮.(dàn)
B.怠.慢(dài)潺.潺(chán)行.辈(xíng)家眷.(juàn)
C.旺相.(xiàng)弥.散(mí) 纠.葛(jiū)撺.掇(chuān)
D.归省.(shěng)喝.采(hè)舟楫.(jí)漂渺.(miǎo)
4.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________,________,使我的心也________,然而又________起来,觉得要和他________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A.悠扬宛转愉快自失消失
B.宛转悠扬沉静自失弥散
C.悠扬宛转沉静自失消失
D.宛转悠扬愉快自失弥散
5.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张校长不辞辛劳,三顾茅庐
....去看望生病在家休养的杨老师。

B.妈妈列举了许多因上网而荒废学业的例子,语重心长
....地给我讲了沉迷于网络的害处。

C.如果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就会收到事半功倍
....的学习效果。

D.老张一辈子都勤勤恳恳
....地工作着。

6.下列语句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鲁迅先生的“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格言,流传到今天将近一百年了。

B.语言,人们用来抒情达意;文字,人们用来记言记事。

C.一村的老老小小,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

D.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

”于是对我说。

“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
7.对下列各句修辞手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

(借代)B.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夸张)
C.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

(比喻)
D.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拟人)
8.《社戏》主要写“我”和一群农家小朋友看社戏的情形,但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却写了不少与看戏无关的事,这些是否必要,下面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写文章应紧扣题目,写这些内容,扣题不紧,可以不写。

B.本文的中心是表现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而开头和结尾正是看社戏前后最能表现主题的内容,所以很有必要。

C.这些内容可以少写点,多了就冲淡了看戏的内容,使得结构松散,不能突出中心。

D.开头和结尾所记的事非常重要,因为它使文章的情节更加曲折生动。

9.选出下列对课文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
A.课文中的“我”就是鲁迅。

因为“我”叫“迅哥儿”,鲁迅儿时的确跟母亲到他外祖母家去过,有江南水乡的生活经历。

B.“社戏”是全文的线索,作者以此展开故事情节,但是课文不仅仅描写了看社戏,更为我们展开了—幅江南农村生活的生动画卷。

C.文末“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的意思是说作者以后再也没有看到过比那夜更好的戏了。

D.文中的景物描写表现了当时农村丰收在望的大好景象,表现了作者对辛苦劳作的农
民的同情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10.下面是关于课文中心意思的三种概括,选出最恰当的一项()
A.通过回忆“我”少年时代在农村看社戏的愉快经历,赞扬了农民孩子的优秀品质,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封建教育的不满。

B.课文写的是“我”十一二岁的时候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生活情景。

作者以饱含深情的优美笔触,刻画了一群农家子弟栩栩如生的形象,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反映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C.课文写出了一片难得的“乐土”,塑造出一群可爱的孩子,寄托着作者那时的理想,以及对新生的希望。

三、综合性学习
11.班级正在开展以“弘扬传统戏曲”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完成下列任务。

(1)请你为本次活动拟写一则宣传标语。

(2)按要求修改下面这则材料。

戏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是传统文化中一朵经久不衰的奇芭。

【A】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种左右,传统剧目数以万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出现许多改编的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和表现现代生活题材的现代戏,都受到了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

【B】比较著名的流行剧种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潮剧、湘剧、粤剧、秦腔、川剧、评剧、晋剧、汉剧、闽剧、河北梆子、黄梅戏……等等五十多个剧种,其中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不受地域所限。

但是近几年来,戏剧艺术在中国的发展日趋衰弱,受到了新生艺术的冲击,学生追星捧星,趋之若鹜,对我们中华民族艺术瑰宝却知之甚少。

①【A】处画线句子中语义重复,请修改:
②【B】处画线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请修改:
(3)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电子产品的普及,戏曲艺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

那么,我们中学生该怎样参与保护传统的戏曲艺术呢?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故乡的年戏
马亚伟
①故乡的年戏,总是热闹而隆重。

只要戏台搭起来,整个村庄都欢腾了。

②大人孩子们奔走相告:“看戏去喽!看戏去喽!”到那时,春节才真正有了年的味道。

年戏是最能聚拢人的活动,村里几乎全民参与,A连六七十岁的老人都会穿得暖暖和和,到戏台下来看戏。

乡村简陋的戏台,撑起一个绮丽的空中楼阁,才子佳人、王侯将相,水袖如云,像走马灯一样从戏台上晃过。

③戏台下,男女老少伸长脖子,侧头的,点头的,张大嘴巴的,摇头晃脑的,拍手叫好的,密密麻麻一片,全是陶醉的模样。

小孩骑在大人的脖子上,鼻涕泡僵在风里。

冰糖葫芦、棉花糖等各种零食,也给活动增添了几分热闹。

午后暖暖的阳光大片大片
....铺开,温暖而安适,人便在饱满的光线里,心满意足地眯起了眼。

④记得有一次,我和小姨早早拿着凳子占了最佳位置,我们坐在前面看,后面有站着看的,还有踩到凳子上看的。

小姨的对象也来了,他一会儿给我们买糖葫芦,一会儿给我们买炒花生,“鞍前马后”地“伺候”着。

直到小姨说:“行了,坐下看戏吧!”他便坐在小姨的身边,一边看戏,一边看小姨。

他的手还会偷偷牵一下小姨的手,然后两个人甜甜蜜蜜地笑笑。

⑤每当看戏时,我的视线穿越拥挤的观众,落到戏台上,眼里的景象霎时缤纷起来,舞台上旖旎的长襟水袖,背景里缤纷的秀阁绮窗,多么美啊!耳边响着各具特色的唱腔,生旦净丑各有风味。

我最喜欢俏滴滴的花旦,举手投足活泼机灵,很惹人爱;还有花脸的唱腔,气韵颇有慷慨,痛快淋漓;还有优雅美丽的青衣,唱腔婉转悠长,极为动听。

⑥我的母亲曾经唱过几年戏,我从小耳濡目染,也非常喜欢戏曲。

有一次,戏台上唱的是《大登殿》,王宝钏十年寒窑,终于拨云见日。

“端端正正,正正端端,打坐在金銮……”演员的演唱字正腔圆,表情生动,非常有感染力。

高潮之时,台下叫好声响成一片。

演员的表演更加卖力了,完全沉浸在自己塑造的角色中。

⑦我的兴趣,更在于戏台上偶尔会出现的“奇幻效果”。

我忘了是一出什么戏,戏
台上喷出一阵烟雾,闪过几道亮光,一只蚌就变成了一位漂亮姑娘——蚌精。

那个年代,这样的场景无异于如今的“豪华大片”。

整个戏台因此变得瑰丽,梦幻,让人充满了无尽的想象。

乡村戏台,仿佛是天上宫阙,演绎着另一个世界的悲欢离合,神奇而生动。

⑧花花绿绿的戏台,有板有眼的唱念做打,热热闹闹的人群,都那么让人怀恋。

我多想再回到故乡,在故乡的戏台下,看一场年戏。

(选自《新华每日电讯》) 12.文章一开头就说:“故乡的年戏,总是热闹而隆重。

只要戏台搭起来,整个村庄都欢腾了。

”通读全文,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热闹”“欢腾”的。

13.读第③段中加点词语和画线句子,回答问题。

(1)“午后暖暖的阳光大片大片铺开”中“大片大片”改成“大片”好不好?为什
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描写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有人说,本文的最后一段与鲁迅先生《社戏》中的结尾“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蕴含着相同的情感,请谈谈你的理解。

15.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你的家乡有哪些地方戏?请写出其中的一种,并简述其主要特点。

参考答案及解析
1.xǐng wǔ怠cuān duo宛fúméng lóng yìjuàn jiǎo
2.⑴尉慰⑵ 浮凫(3) 幽悠⑷ 蓬篷
3.A
【解析】B项有误,“行”应读“háng”;C项有误,“撺”应读“cuān”;D项有误,“省”应读“xǐng”。

故选A。

4.B
【解析】本题要结合词语的意思来分析。

第三个空,“沉静”指安静、寂静,没有一点动静,用来形容景物以及人,“愉快”指高兴。

横笛的悦耳声音,使原本迫切想到戏台看戏的“我”的心静下来,所以此处应该用“沉静”,锁定BC。

第五个空,“弥散”指的是烟雾、气味等向四周扩散,分散开,“消失”指事物逐渐减少以至没有。

“弥散”更符合此处语境。

故选B。

5.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

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

A项使用不恰当, “三顾茅庐”讲的是刘备三请诸葛亮的典故,比喻求贤若渴,诚心诚意虚心求学,不耻下问的品质,用在校长探望老师的身上显然不合适。

6.D
【解析】D项的标点使用有误,第二个句号应为逗号。

7.D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应用。

要求考生自己审读文句,独立体会出作者所运用的修辞。

不仅如此,还要求考生对修辞手法运用的合理性做出判断。

D项有误,“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是比喻的修辞,不是拟人。

8.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

结合本文主旨分析即可。

《社戏》是一篇充满生活情趣的美文,作品通过记叙“我”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戏的一段经历,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的形象,孩子们天真率直,活泼可爱得到了尽情的展现。

表现出
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而开头和结尾正是看社戏前后最能表现主题的内容,所以很有必要。

然后分析四个选项。

A项认为“可以不写”是不正确的。

C项“使得结构松散,不能突出中心”是不正确的。

D项“因为它使文章的情节更加曲折生动。

”不全面,“因为它不仅是使文章的情节更加曲折生动,而且更能突出文章的主旨”。

故选B。

9.B
【解析】A项“我”是小说中的人物,是塑造的,不是作者本人;C项“那夜的戏”真的不好看,作者之所以说戏好看,表达了作者对天真烂提、自由有趣的童年的美好回忆,充满了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现了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D 项景物描写的作用应该是表现“我”对江南美景的热爱,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10.B
【解析】
A.“对封建教育的不满”表现不充分; C.“对新生的希望”属无中生有。

11.(1)示例:了解传统节日,弘扬中华文化
(2)①删除“约”或者“左右” ②删除“……”或者“等等”
(3)示例:多渠道地学习传统戏曲知识,做戏曲艺术的宣传员;多参加与传统戏曲有关的活动,亲自感受戏曲艺术的魅力,培养对戏曲艺术的兴趣。

【解析】(1)此题考查了宣传标语的拟写。

做好广告(宣传)语拟写试题,在语言上应具有语言精练、内容醒目、便于记忆的特点,要突出创意的新颖、独特,可借助恰当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比喻、拟人、双关等,让广告(宣传)语达到好说好记好理解的目的。

拟写宣传标语,只要能围绕以下三点——一紧扣主题,二用语简明,三有号召性即可。

围绕“弘扬传统戏曲”的主题来拟写即可。

(2)此题考查修改病句。

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

修改病句要尽量不改变原意,在原意的基础上进行修改,改动的字数要尽量少。

①“约”与“左右”重复,应删去一个。

②“……”与“等等”不能连用,应删去一个。

(3)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解答此种类型的题目,表达上的优劣会成为关键因素。

要加强语言的系统训练。

对主观题的基本要求是:第一,简明;第二,条理清晰;第三,表达要富于美感,自然流畅,有感染力。

示例:多渠道地学习传统戏曲知识,做戏曲艺术的宣传员;多参加与传统戏曲有关的活动,亲自感受戏曲艺术的魅力,培养对戏曲艺术的兴趣。

12.看戏之前,大人小孩奔走相告;看戏中,男女老少沉醉其中;戏台下,青年男女卿卿我我;戏台上,演员卖力表演;戏台上偶尔出现的“奇幻效果”。

13.不好,“大片大片”运用了叠词,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同时强调了看年戏时午后阳光的温暖舒适,也烘托了此时看年戏人的惬意。

改后就没有了这种效果。

运用了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戏台下大人小孩看戏的沉醉入迷,也从侧面表现出戏台上表演的精彩,表现了“我”对故乡年戏的怀念。

14.都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及故乡人、故乡的淳朴风俗的怀念之情。

15.【示例】安徽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表演质朴细致。

(本题不设统一答案,所写地方戏剧种类应与自己所处地域一致,表述清楚即可)
【解析】
12.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及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要统观全文,注意提示性语言,把握中心句。

根据第二、三段的内容,可知作者从看戏之前、看戏中、戏台下、戏台上、戏来表现“热闹”“欢腾”的。

13.此题考查了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的内容,从修辞、作者情感、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

(1)“大片大片”运用了叠词,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强调了看年戏时午后阳光的温暖舒适,改后就没有了这种效果。

(2)画线句运用动作、神态描写,写出戏台下大人小孩看戏的沉醉入迷的样子,也从侧面表现出戏台上表演的精彩。

14.此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解答时要认真阅读短文,分析其主要内容,再根据文章结尾点明中心的句子来确定主旨。

本文的最后一段与《社戏》中的结尾都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及故乡人、故乡的淳朴风俗的怀念之情。

15.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中国戏曲知识的积累与理解能力,要求学生在日常读书与写作中,注意多积累,多背诵,这样才能轻松应对此种题型。

示例:安徽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表演质朴细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