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 比一个数多几少几的实际问题精品获奖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一个数多几少几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二年级下册第
六单元田园小卫士——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二)(信息窗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的过程,领悟“数形结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2.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通过探索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用摆纸条或画示意图的方法分析题意,探究并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并能运用加减法运算正确进行解答。

难点:分析数量之间比多少的关系。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磁性花片
学生准备:答题纸、蓝纸条、红纸条和绿纸条。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孕伏新知。

1.学生摆花片。

(第一行摆7个花片,第一行的花片比第二行多2个)
2. 说说怎样摆花片的? (预设:一个对着一个摆的)
3. 红花比蓝花多几朵?怎样列式呢?
7-5=2(朵)
4.比较两行花片你发现什么?(红花被分成了两个部分,“和蓝花同样多的部分”和“比蓝花多的部分”。


5.质疑:红花比蓝花多2朵,我们反过来还可以怎么说?(蓝花比红花少2朵。


小结:这是以前我们学过的“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 的问题,也就是“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它。

(板书:求比一个数多几少几的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在解决红花比蓝花多几朵时,利用白板拖动图片的功能,拖动花片,一一对应,为解决新知做好伏笔。

这样的设计,不仅复习巩固学过的“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实际问题,为学生在学习新授内容时准确找出“比一个数多(少)几是哪个部分”,进而理解是谁和谁比、谁是多的、谁是少的、从具体形象的图中抽象出数量关系、真正理解两个数量关系之间的联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感知情境,收集信息
谈话:正当百花盛开,争奇夺艳的时候,大树爷爷却病倒了。

这可怎么办呀?今天我们就请来了三位树林医生,他们是黄鹂,喜鹊、啄木鸟,瞧!他们正忙给大树爷爷捉虫子呢。

(课件出示情境图) 一、情境导入
我捉了146
只虫子。

啄木鸟我比少捉12只。

黄鹂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喜鹊我比多捉38只。

啄木鸟比黄鹂少捉12只。

喜鹊比黄鹂多捉38只。

黄鹂捉了146只虫子。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喜鹊捉了多少只虫子?
啄木鸟捉了多少只虫子?黄鹂捉了146只虫子。

提问:仔细观察,你都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黄鹂捉了146只虫子;
喜鹊比黄鹂多捉了38只;
啄木鸟比黄鹂少捉12只。

追问:你能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预设:喜鹊捉了多少只虫子?(板贴)
啄木鸟捉了多少只虫子?(板贴)
谈话:同学们提了这么多问题,我们先来解决喜鹊捉了多少只害虫?
【设计意图】设计了“大树生病”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同情和救治大树的美好愿望,自然想到邀请树林医生来帮忙,导入新知。

三、探究方法,建立模型
1.整理信息
提问: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些数学信息?
2. 借助纸条分析数量关系
谈话:喜鹊比黄鹂多捉了38只,这又是“比谁多”的问题,以前我们都借助什么方法帮助我们分析理解的?(摆小棒或者方块。


提问:要分析理解这个问题我们还能用这样的方法吗?课件演示。

(因为数据太大了。


(1)初步认识纸条
谈话: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新朋友纸条,它可以帮助我们分析理解这个问题,刚才蓝纸条悄悄告诉我们它表示黄鹂捉虫的数量,现在请你们选择合适的纸条表示喜鹊捉虫的数量。

提问:你觉得哪条适合表示喜鹊的(为什么)。

你从哪条信息里知道的?
谈话:请把蓝纸条、红纸条在答题纸第一题贴一贴,把信息中的数字在纸条上标出来。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适时点拨。

组织全班交流:
(2)摆纸条
谈话:哪个小组来汇报你们是怎么想的?(怎样摆的)
146只
黄鹂:
多38只
喜鹊:
提问:刚才我们大家还找到一个信息,喜鹊比黄鹂多38只,那这“多38只”在纸条上表示在哪?为什么?
追问:比较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什么?
谈话:我们可以用一条竖线隔开,这一部分就是喜鹊比黄鹂多捉了38只,
这样是不是更清楚了。

追问:那前面这一部分表示的是什么?(与黄鹂同样多的部分)
谈话:我们要求的是喜鹊捉了多少只虫子?就在红纸条下面写上“?”
现在小组把刚才摆的像这样补充完整,再想一想怎样算出喜鹊捉虫的只数吗?并说明理由。

3.解决问题。

学生可能有如下想法:
预设:146+38,用黄鹂的只数加上
喜鹊比黄鹂多的只数。

预设:把黄鹂捉的只数和喜鹊比黄鹂多的只数合起来。

出示填空:喜鹊捉的虫子的数量可以分为()部分,一部分是和()捉的虫子同样多的,一部分是比()多捉的。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总结出求喜鹊捉虫的只数就是把这两部分合起来,合起来用加法,谁来列出算式?
学生解答,师指名板演。

质疑:(问板书的学生)你为什么用加法?(求喜鹊捉虫的只数,就是把146与38合起来)146、38、184各表示什么?你们还有什么问题要问问他吗?
全班交流订正
板书:喜鹊捉了多少只虫子?
146+38=184(只)
答:喜鹊捉了184只。

4.总结:
质疑:刚刚我们根据“喜鹊比黄鹂多捉38只。

”求出了喜鹊捉虫子的只数是184只,实际上我们解决了一个什么问题?
预设:解决的是“求比一个数多几”的问题。

(表扬能总结出来的同学,如果学生总结不出来,教师可引导得出。


(板书“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课题)
试一试:(看图列式)。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以及同桌之间、小组之间的讨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领悟思路,理解算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合作交流意识。

将新知识、新助手(纸条)自然穿插于学生的探究中,引领学生发现摆纸条的好处,为今后学习画线段做良好的铺垫。

四、应用模型,解决问题
1.整理信息
提问:啄木鸟捉了多少只虫子?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哪些数学信息?
2.借助纸条分析数量关系
提问: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请谁来帮忙?
谈话:现在我们还是用蓝纸条表示黄鹂捉虫的数量146只,请你们从剩下的纸条里选择你认为合适的表示啄木鸟捉虫的数量。

(蓝色纸条表示黄鹂捉的146只虫子,红色纸条表示啄木鸟捉的只数,后面的部分表示啄木鸟比黄鹂少捉的只数。


自己尝试摆一摆并列算式解决。

(1)摆一摆
(2)交流展示
谈话:通过摆纸条我们可以看出,要求啄木鸟捉虫的只数,也就是从146里面去掉12只,应该用减法计算。

板书:啄木鸟捉了多少只虫子?
146-12=134(只)
答:啄木鸟捉了134只。

质疑:刚刚我们根据“啄木鸟比黄鹂少12只。

”又求出了啄木鸟捉了134只虫子,谁知道实际上我们又解决了一个什么问题?
预设:解决的是“求比一个数少几”的问题。

(学生很快能总结出来)
(补充完善课题)
试一试:(看图列式)
五、总结提升,深化认识
提问:我们刚才解决这两个问题,有哪些相同之处,哪些不同之处?
总结:“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就是把和它同样多的数和比它多的数合起来;用加法计算。

而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就是从同样多的数里面去掉比它少的部分”,用减法计算。

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求比一个数多几、少几的数”的实际应用。

【设计意图】学会用纸条准确地表示出数量关系。

通过学生动手摆纸条,形象生动直观的理解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量关系,从而理解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解题策略。

六、尝试应用,拓展深化
(一)基本练习,巩固新知。

1.自主练习2
小强跳了多少厘米?小华呢?
(1)引导生观察,说一说图中都有哪些数学信息?
(2)先让学生说一说数量间的关系,独立解答。

(3)集体订正时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二)综合练习,应用新知。

1.自主练习3.
(1)乌鸦每分钟扇动多少次?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这道题需要学生根据信息自己提问并解答。

建议学生使用纸条图帮助分析。

2.自主练习5.
(1)海洋性水生动物有多少种?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建议:练习2、3、5题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

通过练习,巩固“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
练习时,让学生读题,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结合图帮助学生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

再列式解答。

集体订正时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解题的过程。

(三)拓展练习,发展新知。

建议:练习时,学生独立观察画面,了解图中所提供的信息。

再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信息解决问题。

并说出解题思路,再列出算式解答。

【设计意图】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七、总结收获。

今天这节课我们对什么知识进行了研究?我们是怎样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的?
学生总结收获。

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现在我们来回顾解决“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的过程。

(结合课件)利用摆纸条的方法,帮助我们理解了“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数量关系:黄鹂捉的只数+喜鹊比黄鹂多捉的只数﹦喜鹊捉的只数
黄鹂捉的只数-啄木鸟比黄鹂少捉的只数﹦啄木鸟捉的只数。

体会到“数形结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为今后学习用线段图理解数量关系奠定了基础;并在练习中感受到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板书设计:
比一个数多几少几的实际问题
求喜鹊捉了多少只虫子?求啄木鸟捉了多少只虫子?
146+38=184(只) 146-12=134(只)
答:喜鹊捉了184只。

答:啄木鸟捉了134只。

使用说明:
1.教学反思回味课堂,我感觉亮点之处有:
本节课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是在学生学习了“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教学的。

求比一个数多几(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在平时的练习中经常出现,有的学生已经会列式计算,但对算理还不够情清晰,也有同学容易见多几就加,见少几就减,为了避免这类错误,就要培养学生认真分析数量关系的习惯和逆向思维的能力,针对这些差异现状,在教学是这样体现的:
1.实施有目的的复习铺垫。

做好复习准备过程,理解是谁和谁比,谁是多的,谁是少的,让学生从具体形象的图中抽象出数量关系,真正理解两个数量关系之间的联系,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让能力较强的学生代替老师说出数量之间关系,帮助较弱的学生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2.注重学生自主操作能力的培养。

我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让学生通过自主“摆一摆”、“画一画”,去探求他们想知道的答案。

并在操作的时候,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先让他们明确操作的目的,然后让能力强的人说说如何操作,帮助有困难的学生体验操作的作用,通过操作从而达到事倍功半。

3.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理解能力。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我们可以把和它同样多的数和比它多的数合起来;而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我们可以从同样多的数里去掉比它少的部分”这样的解题策略。

因此让学生在根据题意画一画、摆一摆的基础上加强同学之间的沟通,把算式中的每个数的意思表达正确,在多次交流中提高每个学生的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