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必修二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综合测试5-教育文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岳麓版必修二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综合测试
一、选择题
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苏联的)五年计划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

……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

”这里的“模仿”主要是指
A.罗斯福新政的实施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推行
C.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D.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
2.“苏俄绝大多数老近卫军、干部和党员是因投身革命而走到领导岗位的,心中充满革命理想主义和阶级斗争观念。

有些领导干部一再说,新经济政策实行后,在苏联经济中已没有留下什么社会主义因素了”。

此材料表明了新经济政策在二十年代末终结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A.历史传统力量影响至深
B.缺乏政治体制改革的相应配合
C.急于加快发展的赶超心理
D.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3.
对二战后英国的福利社会规划,《贝弗里奇报告》概括为:Universahty,即所有公民不论职业,都应被覆盖以预防社会风险;Unity,即建立大一统的福利行政管理机构;Uniformity,即每一个受益人根据其需要,而不是收入状况,获得资助。

可见,该报告的主旨是
A.确保社会秩序的稳定性
B.统一管理社会福利
C.要求福利体现平均原则
D.完善社会福利制度
4.
关于罗斯福新政,有人认为“新政”的一些措施是抑制企业家的创业精神,还有人谴责“新政”是披上自由主义外衣的法西斯主义。

上述认识的出现是源于罗斯福新政
A.有悖资本主义传统经济政策
B.助长了法西斯势力的发展
C.导致经济出现“滞胀”局面
D.不利于资本主义制度稳定
5.
1936年6月至1937年6月法国以布鲁姆为首的人民阵线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政策:调整劳资关系;改组法兰西银行;成立国家小麦局,控制农产品销售,并规定农场抵押偿付办法;扶植企业发展,举办公共工程;改革税收制度等。

这种做法
A.使法国步入“人民资本主义”时代
B.与凯恩斯主义相吻合
C.防止了经济滞胀局面的出现
D.意味着政府全面管制经济
6.
下图是一幅“赫鲁晓夫在窥探西欧共同市场”的漫画,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①讽刺了苏联面对西欧共同市场的矛盾心态
②反映了美苏两极格局下欧洲社会的分裂
③窥探的原因是希望加入欧洲一体化发展模式
④窥探的结果是纠正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③
7.
下表是某同学发现的一张某年的历史大事记,甲乙丙丁四位同学根据其记载的事件对这张大事记的年份进行了推断。

其中推断最为合理的是
A.甲:《中国女报》创刊说明辛亥革命后妇女社会地位提高,时间在1911年以后
B.乙:海牙和平会议上通过的这个宣言表明飞机尚未发明,时间在1903年之前
C.丙:《日俄密约》内容体现了典型的帝国主义特征,时间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D.丁:美国爆发银行危机波及多国及各国向殖民地转嫁危机,时间在1929~1933年
8.
早在五十年代初,苏联经济学界就讨论了“外延式增长”与“内涵式增长”的问题。

外延式增长就是靠增加投入实现增长,内涵式增长就是靠技术进步和生产率提高实现增长。

学界一致认为,外延式增长迟早会遇到限制,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必须从外延式增长转变为内涵式增长。

对苏联的经济增长一直没有从外延式转向内涵式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苏联领导人不重视科技创新
B.计划经济体制阻碍了技术创新
C.苏联对科技创新投入不够
D.美苏争霸影响了科技创新
9.
下表为二战后日本不同所有者的股票分布状况(%)。

对其解读最合适的是
A.战后日本政府解散了财阀
B.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C.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程度高
D.资本占有结构社会化
10.
阿诺德。

汤因比曾这样说过:“1931年,世界各地所有的人都在认真思考并坦率地讨论着西
方的社会制度也许会失败和不再起任何作用的可能性。

”他说这句话的背景是()
A.“冷战”局面开始形成
B.苏联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C.殖民体系开始瓦解
D.经济危机的严重破坏
11.
列宁说:“当正面攀登受到阻碍、不能前进到山顶时,就要有勇气走一段困难的、危险的下山路。

去寻找能够登上山顶的新路线。

”文中“走一段危险、困难的下山路”在列宁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具体是指
A.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B.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
C.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D.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
12.
“给它所设想的受益者——被它界定为弱者、贫穷者和不幸者的人——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它削弱了个人的进取和自立精神,并且在我们这个自由社会的基础之下酝酿出某种一触即发的怨恨。

”上述材料最适合作为下列哪一观点的论据?
A.批判自由放任,主张国家干预
B.加强国家干预,健全福利制度
C.反对福利国家,主张市场自由
D.同情各类弱者,加强社会救济
13.
下表为1927~1930年美国社会离婚率统汁表(编自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

以下推论符合客观事实的是
A.“新政”强化了人们抱团取暖意识
B.福利保障制度大大缓解了社会矛盾
C.“大萧条”影响人们家庭婚姻关系
D.“大萧条”期间的婚姻自由受限制
14.
1935年,在“巴拿马炼油公司诉瑞安公司”案中,美国最高法院裁定《全国工业复兴法》第9条第3款违宪,因为该条款非法授予总统立法权。

这表明罗斯福新政
A.以违反法律的手段渡过经济危机
B.大大扩充了美国总统的权力
C.有很多措施受到美国最高法院抵制
D.被美国最高法院宣布暂停
15.
下面是1929年至1939年间世界六强粗钢产量表(单位:万吨).对此表解读正确的是
A.西欧经济直到二战前仍未复苏
B.新政之后没过经济完全恢复
C.危机使列强调整对苏政策
D.大萧条时苏联经济与欧美不同
16.
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按照西方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

”西方国家作出这一评价,主要是因为苏联的五年计划()
A.基本上没有促进经济的发展
B.强调国家积累而忽视民生改善
C.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强制劳动
D.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
有人称苏俄新经济政策使“布尔什维克转向资本主义”,有人说罗斯福新政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这两种看法的共同缺陷是()
①没有从政策实施的根本目的上看问题
②没有看到政策仅是在一定限度内进行调整
③只看现象,不看本质
④没有从发展、辩证的角度看问题。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④
18.
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开始平息下去了,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上的商店又开始有了产品的供应了,物价也随之下降。

那时党的口号是“学会做生意”。

这里的“学会做生意”主要指()
A.借助商品、市场的自由调节
B.宏观调控与计划相结合
C.恢复和发展私人企业
D.实行粮食税制度
19.
列宁说:“当正面攀登受到阻碍、不能前进到山顶时,就要有勇气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去寻找能够登上山顶的新路线。

”为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所采取的政策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大中小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D.扩大企业和地方自主权
美国学者狄克逊•韦克特在《大萧条时代》一书中评价道:“在新政的这段蜜月期里,总统和人民之间是真正的爱情婚配,双方也许都有少许的不理性,相信对方是绝对可靠的。

但话说回来,这毕竟是超越逻辑的。

”这里“爱情婚配”体现“新政”()
A.违背了自由主义经济理念
B.站在了垄断资本家的对立面
C.维护了广大劳工的权利
D.借鉴了苏联计划经济经验
21.
下图是近代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主流经济理论影响力演变曲线图,据此判断正确的是
A.理论是持续时间最长并且始终占主导地位的经济理论
B.理论崇尚自由放任政策
C.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复苏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由于经济滞胀的出现
D.20世纪70年代以后,B.理论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不再发挥任何作用
22.
从1935年开始的第二期“罗斯福新政”,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着重通过社会保险法案、全国劳工关系法案、公用事业法案等法规,以立法的形式巩固新政成果,同时推动工会建设。

其价值在于
A.确定法治为社会发展的基石
B.使自己的政策通过立法得以长期推行
C.稳定资本主义,遏制社会主义
D.为保障国民生存权转变政府职能
23.
经济学家佛利民认为,胡佛所实行的联邦储备政策窒息货币供应,以及其它政府干涉的政策,造成一种市场依赖着政府行动的环境,使得原本只是一次过眼云烟的衰退,演变成一场世界性的重大灾难。

这一观点()
A.认为胡佛政府的经济干预使危机进一步深化
B.强调胡佛的经济干预程度有待深化
C.主张胡佛政府应该承担起经济干预的责任
D.认为胡佛的“自由放任”政策加剧了危机
24.
下图根据苏联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的资料整理,反映了私营注册工业在国家全部产值中所占比重的年度变化情况。

此示意图说明
A.私营工业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B.新经济政策制约了私营工业发展
C.非公有制经济受到了排挤和压制
D.新经济政策的精神已被彻底抛弃
25.
“我们应该竭尽全力使我国(苏联)成为经济上独立自主而依靠国内市场的国家,成为能把其他一切逐渐脱离资本主义而进入社会主义经济轨道的国家吸引到自己方面来的基地。

”为此,苏联实施了
A.新经济政策
B.社会主义工业化
C.农业集体化
D.赫鲁晓夫改革
二、非选择题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三次重要改革、调整机遇。

一次是在20年代的俄国,一次是在30年代西方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是在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


材料一
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经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方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

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苏联兴亡史》
材料二
1933年5月12日,(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以提高农产品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

国家对缩减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

后来政府还对各州、各区甚至很多大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
﹣﹣《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
材料三
美国在参战前的1940年,联邦政府的科研拨款仅为7400万美元,1952年达18,2亿美元,1965年升至130.1亿美元。

国家对科研的拨款占全美科研费用的三分之二。

……除科研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各种社会保障开支在战后年代也大为增加,各种保险、保健形式的福利开支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60年代一般为15%,70年代已接近20%.……日本在1948﹣﹣1949年两次制订了“经济复兴五年计划试行方案”,1951年又编制“自立经济的三年计划”。

法国从1947年“莫内计划”起,已编制过7个中期经济计划。

﹣﹣摘自王斯德、钱洪主编的《世界当代史》
材料四
邓小平模式是如何从历史上演变过来的?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那就是“路径障碍,试错反弹”。

更具体地说,极“左”思潮体现的路径,使中国在“文化大革命”中陷入到了绝境,形成“路径障碍”,而摆脱这一困境的办法,并不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执政精英预先根据某一种现成的蓝图施工,而是在实践与试错中,不断针对面临的具体矛盾、困难与问题进行政策调整……
﹣﹣摘自肖功秦《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六次政治选择》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俄调整经济政策的主要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归纳罗斯福新政在农业方面的主要措施。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经济发展中美国政府政策的主要变化。

(3)依据材料三概括二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策发生的主要变化?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列举中共在经济体制上摆脱“路径障碍”的主要措施。

2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指罗斯福)迅速制定了一系列有效的法规和政策。

诸如,通过紧急银行法来整顿银行秩序;……签署农业调整法,以帮助恢复农产品价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为经济恢复注入资金。

新政期间,美国还建立起养老和失业等方面的社会保障体系,整个美国就像经历了一场由总统推动的社会革命。

在美国人的记忆中,这是政府第一次如此广泛、如此深刻地影响了他们的生活。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
本法案旨在增进公共福利,通过建立一个联邦的老年救济金制度,使一些州得以为老人、盲人、受抚养的和残疾儿童提供更为可靠的生活保障,为妇幼保健、公共卫生和失业补助法的实行做出妥善的安排;同时,旨在建立一个社会保险局提高收入以及其他诸项目的。

﹣﹣﹣﹣(美国)社会保险法
材料三
1980年,美国通货膨胀率接近10%,有25%的企业开工不足。

里根上台后,……要求政府、企业主和雇工三者共同承担社会保障基金来源,并鼓励私人企业投资保障行业,提倡由“福利国家”过渡为“福利社会”。

材料四前苏联的社会保障由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两部分组成。

政府和企业缴纳保险费,公民则免费享受社会保障权利。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并分析指出其主要特点。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颁布《社会保险法》的目的是什么。

(3)据材料三、四指出,前苏联社会保障与里根时代美国社会保障在内容方面的主要差异;并说明造成这种差异的体制因素。

试卷答案
1.A
2.
D
3.D
“主旨”是指主要的旨意,中心意思,材料信息“Universahty,即所有公民不论职业,都应被覆盖以预防社会风险;Unity,即建立大一统的福利行政管理机构;Uniformity,即每一个受益人根据其需要,而不是收入状况,获得资助”体现的中心意思是完善社会福利制度,故D 项正确;A项是福利社会规划的目的,不是主旨,故错误;B项只符合材料“Unity,即建立大一统的福利行政管理机构”一层信息,不符合主旨信息,故错误;D项不符合材料“Uniformity,即每一个受益人根据其需要,而不是收入状况,获得资助”,故错误。

点睛:审题是解答历史选择题的基础,审题是要把握“三审”:一审设问,明方向;二审时空,明范围;三审主旨,提信息。

本题的解题关键是设问“主旨”,指的是材料的中心意思,不是表示目的。

4.A
点睛:解决本题抓住两个关键:一是新政抑制企业家的创业精神;二是谴责新政是披上自由主义外衣的法西斯主义,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是有悖资本主义传统经济政策。

5.B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新政·凯恩斯主义
【名师点睛】危机席卷资本主义世界:
(一)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在1929年通过股票市场猛然爆发,主要原因:
1、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2、国民贫富差距拉大,限制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

3、分期付款的消费模式展现的是美国市场的虚假繁荣使原本存在的生产和需求之间的矛盾尖锐化。

4、无限制的股票投机活动,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

5、导火线:纽约股市崩溃。

(二)危机很快席卷了资本主义世界原因:
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形成,各国经济联系紧密。

(联系两次工业革命的内容)
2、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地位。

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头号经济大国,又是最大的债权国,它的经济状况对资本主义世界也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三)经济危机的影响:
1、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

①广大人民由于失业和生活水平的下降,对本国政府强烈不满,示威、游行和罢工斗争不断,阶级矛盾空前尖锐;
②法西斯活动猖獗,德国法西斯分子和日本军国主义抬头。

2、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①各国加紧了在国际市场上的争夺——摩擦;
②加紧对殖民地半殖民地进行掠夺——反抗。

6.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图片材料的解读能力。

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当时处于两大阵营对峙时期,故③不符合史实,排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的改革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故④不符合史实,排除;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赫鲁晓夫改革
7.C
试题分析:《中国女报》由秋瑾、陈伯平任编辑兼发行人,秋瑾在安庆、绍兴起义失败后被杀害,A不合理;第二次海牙和平会议召开,通过了《禁止从气球上投掷投射物和爆炸物宣言》等14个国际公约与飞机发明无关,B不合理;世界上影响比较大的金融危机有多次,D 不合理;根据《日俄密约》的内容、划分势力范围可以判断C项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酝酿爆发;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29—33年经济危机
8.考点:C9:斯大林模式.
分析: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它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它片面发展重工业,
用剥夺农民和限制居民改善生活的手段,达到高积累多投资的目的.
解答:企业家为追求利润就要通过技术创新来实现.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全由国家直接控制,并不以利润为目标,国营企业的领导都是行政官员.这种体制下,企业没有技术创新的动力,故B正确;
AC与材料不符合,排除;
D说法错误,排除.
故选B.
【点评】苏联模式是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曾经促进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推动过社会主义生产力的高速发展,确保了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的发展,为处于帝国主义包围中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也有了提高.
9.D
本题考查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分析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0至1969年日本持有股票的所有者中,政府机关法人比重下降,金融机关、国内其他法人有大幅度上升,外国法人略有增长,个人占有相当的比例,可见资本占有结构分散化和社会化的特点,故选D。

战后日本政府仅解散了与战争相关的财阀,但这并非普遍现象,故A项错误;B项在材料信息中无反映,故排除;表格中外国法人股票占有份额极低,不能反映日本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较高,故C项错误。

10.考点:D1:1929﹣193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分析:本题考查1929﹣193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体考查经济危机的消极影响.
解答:根据材料“阿诺德.汤因比曾这样说过:“1931年,世界各地所有的人都在认真思考并坦率地讨论着西方的社会制度也许会失败和不再起任何作用的可能性.”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他说这句话的背景是1929﹣193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巨大破坏引起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怀疑.
A项,“冷战”局面开始形成于二战结束,排除;
B项,苏联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是1922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C项,材料与殖民体系瓦解无关,排除;
D项,经济危机的严重破坏,符合材料和历史事实,正确.
故选D.
11.答案:B
分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

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列宁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可知,本题实际上考查学关于新经济政策的知识。

结合所学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符合相关内容。

AC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属于赫鲁晓夫改革。

考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新经济政策
12.答案:C
分析:仔细分析材料,“给它所设想的受益者——被它界定为弱者、贫穷者和不幸者的人——造成了极大的损害……”,结合所学判断指的是反对福利政策,认为这一政策造成了损失,“削弱了个人的进取和自立精神”,C选项符合题意。

A、B选项与材料观点相悖;D选项与材料含义相反。

13.答案:C
分析:
14.答案:B
分析:结合所学知识美国实行三权分立制,总统享有行政权,由“因为该条款非法授予总统立法权”可以看出美国总统除行政权外还有立法权,说明罗斯福新政中总统的权力扩大了,故本题答案选B项;A项错误,罗斯福新政是通过国家加强对经济干预度过危机的;C项中“很多措施”与“第9条第3款违宪”不符;D项中的“暂停”与题干不符。

15.答案:D
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德国、英国等欧洲国家的钢产量持续增加,说明了这些西欧国家的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A错误。

从材料中美国的数据可知,美国的钢产量也在持续增长,但1939年并没有达到1929年的数字水平,无法表明新政之后美国经济完全恢复,B错误。

材料中无法体现危机使列强调整对苏政策,排除C。

大萧条时期即1029——1933年,苏联实行计划经济,而欧美实行市场经济,二者不同,D正确。

16.考点:C9:斯大林模式.
分析: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具体考查斯大林模式造成的消极影响.
解答:基本上没有促进经济的发展说法不符合历史事实,排除.强调国家积累而忽视民生改善符合材料和历史事实.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强制劳动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0世纪30年代已经没有执行了.20世纪30年代的斯大林模式不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单一的公有制.B、C、D三项都不符合材料或者历史事实,排除.
故选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