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保课程教学课后服务劳动训练队伍建设双减下体育增效的具体实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确保课程教学课后服务劳动训练队伍建设双减下体育
增效的具体实施
摘要: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
“双减”政策下发后,基层学校应结合政策,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模式,开展新一轮的教学改革。
小学体育教学也应乘着“双减”政策的东风,打造高效快乐的体育课堂。
基于此,以下对双减视域下小学体育教学改革实施策略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引言: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健全学生人格、锤炼学生意志。
双减政策落实后,小学体育课应该从教案的设计,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改革,新时代体育教学的目标是要适当的调整学生运动的强度、密度。
将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都能够通过合理的体育运动项目都达到最佳状态。
同时在体育课堂上学生之间通过足球、篮球等团队协作的竞技体育培养相互合作的团队精神,这样才能体现体育精神的真正内涵
一、转变理念,明确减负增效的意义
“双减”政策的出台是基于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的结果而提出的。
当前,部分中小学生身体素质较差,爆发力、力量、耐力、肺活量等指标处于持续下降的状态,且超重、肥胖学生比例明显增加,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持续上升。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很大程度上与学生锻炼不足、体育活动时间不能保证有关。
因此,“双减”政策的下发是为了让学生减少课业负担,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参与体育运动,落实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的号召。
基层学校要强
化体育课堂教改意识,根据学校实际制定体育课程目标,避免体育教学的随意性、盲目性、模糊性。
陶行知曾说: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
体育教师要深刻认识自己肩上的重担,在理解“双减”政策含义的基础上,要认真做好体育教学准备工作,根据体育课程各领域目标、研究水平目标,遵循系统论、控制论等原理去统筹安排体育教学活动,每学年、每学期、每单元、每周都有具体的体育运动目标,检查学生达成情况,确保体育教学活动顺利开展。
二、体育教学生活化
让学生从运动课程中掌握和培养生活技巧,在生活中感受运动课程的实际效果,是帮助学生感受运动学习乐趣,并愉悦学习的最直观可行的方式。
因此,生活化运动课程的实际内容成为快乐教学法实施的重要形式之一。
老师可教授给学生在生活中很容易而有效的运动方式,指导学生开展运动,帮助学生强健体魄,促使学生能随时随地享受运动课程的实践效果。
同时,老师也可向学生普及竞赛类体育项目,学生在掌握该项技术后,更能感受到体育教学活动确实能让生命更加完美,尤其是为此目的而赢得奖项和荣耀。
除此以外,老师还可组织学生开展抗震逃生的训练活动,一方面,使学生掌握抗震逃生的相关常识,加深与同学之间的友情;另一方面,使学生意识到体育教学活动在生存与实践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若教师在准备教学教具时面临器材不足,可与学生共同制作教具。
如利用废弃材料,让学生自己进行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独立动手能力及创造力。
并且还可在学生具备
健康身体的同时,养成环保理念。
在日常生活中,不做不环保的事情,具备保护环境积极向上的社会价值观念,进而积极引导学生行为,强身健体。
三、转变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
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体育教师应该重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运用运动人体知識指导运动实践,必须改进现行的教学方法。
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积极营造愉快的教学环境,灵活运用“启发式”、“学习引导”等多种教学方式。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锻炼能力,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体育理论知识指导体育锻炼的实践,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思维能力。
坚持人文文本的教学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主体,将教学目标定位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力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体育参与相结合、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五个方面的社会适应要统一协调。
既要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又要注重学生自我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强健的体魄,培养健全的人格。
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要保护学生的个性。
四、营造和谐的氛围,培养学生体育兴趣
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
”为了创造这种真教育,小学体育教师要重视和谐的教学氛围的创造,让学生在平等、和谐、友爱的氛围中去锻炼。
学习平等是指教育学生没有尊卑、高低之分。
和谐是指师生情感沟通融洽。
友爱是教师给予学生爱的呵护。
当学生喜欢教师,信任教师,其体育运动的兴趣就会大大提升,也将带来体育教学有效性的提升,产生体育运动的兴趣,就会自觉地发挥自身能动性,认识到个体存在的价值。
这要求体育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诉求,呵护引导学生。
结束语:“双减”落地学校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和思考,也表达一种追求,学校落实双减工作,既要有加与减的量上的变化,更要有乘除法的工作思维,去开展系统性建构、结构性调整和变革,创建高质量学校育人体系,以更好地落实学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随着“双减”政策的全面落实,小学体育课程改革刻不容缓,体育课程强调要尊重师生在教学内容上的选择性,使体育课程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形成从小坚持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形成顽强的意志,促进学生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健康发展,对提高小学生健康水平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