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
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学是戏剧的灵魂
陈彦
戏剧是靠讲故事取胜的,讲故事就是文学。
无论唐传奇、宋元话本,还是明清小说,都为中国戏曲提供了丰富的思想精神营养。
近百年来,话剧、歌剧等戏剧样式传到中国,其核心仍然是讲好一个故事。
戏剧这个靠故事安身立命的文艺样式,讲故事的能力就更需技高一筹。
中国历史上的名剧《赵氏孤儿》《窦娥冤》《长生殿》《桃花扇》《牡丹亭》《西厢记》,哪一个不是因故事讲得感天动地、精彩绝伦,而放射出了永久照耀历史、社会、生命、人性的精神与思想光芒的?世界上那些久演不衰的歌剧如《卡门》《图兰朵》《茶花女》,更是凭借优秀的故事登上了经典的位置。
故事永远是戏剧的命脉,而故事的本质是文学,文学是戏剧不可撼动的灵魂。
戏剧一旦忽视了文学的力量,立即就会苍白、缺血。
忽视文学的戏剧,其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表现在文本的粗糙上,故事编不圆,前后矛盾,不时出现叙述漏洞,甚至存在较大的硬伤。
也有的表现在不注重对文本的思想诠释与精神升华,只过度强调外包装的作用上,尤其是对舞台设计与声光电的倾心依赖,因而形式大于内容。
不适度的包装,会破坏作品内在精神意象的释放。
有时舞台上最重要的布景道具,可能就是一棵象征无穷生命力的树木,甚至是一株需要特别强调的小草,硬要弄出铺天盖地的森林、草甸来,反倒把紧要处遮蔽了。
还有些大制作、大场面、群体舞的运用,让一些本来可以进入思考的段落,变得躁动不安、浮皮潦草起来。
戏剧的思想感情和艺术张力,很多地方是要通过留白来完成的。
文学是人学,在戏剧舞台上,“人”是通过演员来传情达意的,演员是中心的中心,一切不能为演员表演提供帮助的辅助手段,都是不可取的。
戏剧文学是演出团队共同的努力方向,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讲好故事,塑造好人物,让故事变得波澜起伏、情感跌宕交错,让人物变得立体圆融。
在戏剧舞台上,其实每个参与者,包括导演、演员、作曲、舞美、演奏等,同时也都是文学创作者,一旦哪个部门脱离了该剧的文学统摄,这个部门就会出现艺术创作问题。
戏剧要在文学这个基础上下功夫,只有基础扎实,二度创作才可能飞升起来,一旦基础不牢不稳,二度创作发挥、增生、堆砌得越多,越让作品的缺陷暴露无遗。
一切文
学艺术都是以动人为前提的。
动人的根本,就在于对所塑造的对象性格、心灵的精准开掘与把握。
舞台剧由于受时间、空间与篇幅限制,塑造人物尤其需要单刀直入,使性格快捷显现。
因为舞台剧只能通过精彩洗练的独白、对白、旁白、咏叹、宣叙、对唱、重唱、合唱,来形成人物的生命个性、故事的起承转合、思想感情的波澜起伏。
每一句话、一句唱,都需反复推敲打磨,尽量达到“一石三鸟”的效果,才是戏剧这种独特文学样式创作的要妙。
当然,戏剧文学的根本,还是要扭结在对历史和时代的责任上,任何精致的戏剧文学,一旦脱离了社会责任,就如雕刻精巧的鼻烟壶,终不过是一种玩物而已。
几乎所有剧种都可以久演不衰的《窦娥冤》等戏曲经典,就向我们深刻地昭示了这一点。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今中外,传承久远的戏剧,都是从传奇、话本、小说的故事中获取了丰富的思想精神营养,凭借优秀的故事成为经典。
B.戏剧要在文学上下功夫,一旦忽视了文学的力量,戏剧就容易文本粗糙,或是忽略了对文本的思想诠释与精神升华。
C.戏剧艺术强调二度创作,只要文学基础扎实,就能使二度创作飞升起来;否则,二度创作越多,越会让作品的缺陷暴露出来。
D.动人是戏剧艺术的基础与根本,戏剧表演要想动人,需要对其塑造对象的性格、心灵进行精准的开掘与把握。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从正面列举古今中外名剧凭借优秀的故事成为经典的事例,分析得出“文学是戏剧的灵魂”的观点。
B.文章第二段分析了戏剧忽视文学的力量所造成的种种弊端,从反面证明了“文学是戏剧的灵魂”这一观点。
C.文章从剧本创作到舞台表演等多个层面对“文学是戏剧的灵魂”这一中心进行了阐述,强调了文学对戏剧的重要性。
D.文章末尾运用比喻的方法,意在阐明《窦娥冤》等能够成为久演不衰的经典,原因就在于它们具有扎实的文学基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戏剧表演的形式不能大于内容,有些大制作、大场面的运用就很不恰当,破坏了留白,忽视了留给人们思考的时间。
B.演员是舞台的中心,他们通过表演来表现文学中的“人”,那么,一切辅助手段都需为演员表演提供服务、帮助。
C.戏剧文学需要演出团队的共同努力,戏剧舞台上的每一个参与者也都是文学创造者,一旦某个方面出了问题,整个艺术创作就会全功尽弃。
D.舞台剧受时间、空间与篇幅所限需要迅捷、直接地塑造人物性格,而人物性格的塑造要靠独白、对白等来完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雪地开花
刘国星
坡上坡下、岭岭洼洼的小兽们垒知道,我爷爷不好惹!我爷爷精神矍铄,银须飘飘。
在草原放牧生活了大半辈子。
他眼睛毒、耳朵灵、鼻子尖。
大友狼借夜色叼走了小羊,以为神不知鬼不觉,我爷爷硬是码着蹄印,找到狼窝,打断了它的腿。
狼有狼道,蛇有蛇踪。
爷爷心明眼亮。
所以呢!爷爷从蒙古包里一出来,咳嗽一声,狼呀、免呀、獾呀、百灵子呀,齐齐竖起耳朵,提拎着心,否则是会丢掉小命的。
这当然要提到我爸。
我爸刚生下来,奶奶就没了。
爷爷既当爹又当妈。
爷爷到处给我爸找吃的,养活我爸。
爷爷让我爸向母羊认了“干妈”,羊奶性温,营养丰富。
爷爷像个细心婆娘,挤奶,烧沸,再晾成温凉,灌进奶瓶,平抱起弦子,喂奶。
我爸吃得可欢了,嘴角都嘟噜出雪白的奶浆子……多年以后,我爸给我讲述时,满脸喜色,我想当时他要是长条小羊尾巴,也肯定会晃个不停。
可我爸没高兴多久,牧区成“社”,有数的牛马羊驼都归进社里……后来,给我爸找吃的成了头等大事,他的食谱庞杂而又出人意料。
“鸟蛋拿回来,太阳会告诉你咋吃!孵化的,要烧熟。
没孵化的,生喝煮熟都行。
”那次夹住个獾,肉香啊!一吃满嘴流油。
可我爸终因好久没吃过肉,吃坏了肚子。
那年眼看过年了,爷爷神秘地附在我爸耳边,说:“年夜饭吃兔子肉。
”我爸不解。
爷爷拿被蒙住头,压低嗓音说:“南山坡有兔子窝,我盯好久了。
那只老兔子,精哩!只要我一出门,它就坐在山头,盯住我看。
我该做啥做啥,假装没看见它。
一年都没惹它,现在是时候啦!”
我爸按照吩咐,出包拖回捕兽夹。
他偷偷向南山坡一瞥,果真有只兔子,一竖一竖地向这边嘹望,见是我爸,才放下身子,啃草去了。
爷爷把捕兽夹放进开水煮,又用雪反复搓,说是去锈味。
后来,爷爷让我爸出去耍闹,吸引住那只老兔子。
我爸穿上奶奶的蒙古袍,还扎上头巾,一瘸一拐地出了门,喊叫、瑚高、敲铁盆子,惊得那兔子不知所措……转跑出好远,又跑回来。
我爸一刻不停,直到爷爷转回包里喊他,他才瘫软在地。
爷爷却挥挥拳头,欣喜得很,好似一位凯旋的将军。
那晚,下了一层雪,爷爷装扮好,猫在下风头的土坑里,头顶还盖块冻牛粪。
当然,他的鼻孔里弥漫着的是肉香!夜是小兽们的。
月亮升起,草原像蘸在牛乳里。
兔子窝里一股脑地涌出五只免子,一大四小。
你撞我挤,嬉闹着向坡顶的草丛蹿动。
兔子有道,小兔子们早已走熟。
即使有雪,也会按照老路走的。
老兔子耸立起耳朵,走、看、听、嗅,像个侦察兵,它渐渐走近积雪下面的捕兽夹了,爷爷又喜又忧。
他以前尚未发现这寓崽!谁知,走在前面的老兔子,突然停住脚,嗅嗅,又退回来。
爷爷心凉了,知道捕兽夹已然暴露。
可幸运的是小兔子们却没在乎,还在你拥我挤地往前冲。
老兔子挡这个,那个就从它的身边溜过去,堵来堵去,眼见得堵不住了……老兔子急得嘶叫一声,立起身子,小兔子们终于停步。
老兔子一下子成了整个草原的中心,月光照着它,雪光衬着它,我爷爷和小兔子们不错眼珠地盯着它。
天地大静。
远远地,有长调百转千回地从风里折过来……爷爷就在那刻惊呆了——在长调声中,只见那兔子上肢直立,踮起后肢,像白天鹅般优雅地翩翩起舞……月光下,雪光中,舞蹈的免予通体发光,像个精灵,晶莹剔透,忧伤而又深情。
它像是陷在寒冷刺骨的冰河,倒卧无助,每一次蹬跳是那样地痛苦不堪,令人心碎。
它又像是在用力地发光发热,想变成一颗太阳,融冰化雪,幻想让小兔们能在春日的绿草地上哆嗦地进食,身边是热气腾腾的土地和潺潺喧闹的河水。
它似热恋缠绵又似毅然决绝,它开始了和四只小兔子的碰撞与亲吻……突然,在长调的高音里,它高高跃起,撞向雪花掩盖的捕兽夹……“啪”地钝响,雪地盛开一朵黑色的花。
小兔们四散逃窜。
年三十晚上,爷爷给我爸炖好兔肉,却一筷来动。
爷爷叹了一口气:“唉!小兔子没了妈妈,在冰雪地里找不到吃的,可怎么活啊!”我爸每次讲到这,眼里就会泛层雾。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21年第32期,有删改)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着眼于人和动物的关系,生动地展现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冲突,塑造了老兔子感人的形象,给读者以震撼。
B.文章第2段回忆爷爷艰难养育“我爸”,看似与下文捕兔的内容无关,实则起到交代爷爷打兔子过年的缘由的作用。
C.爷爷长期耐心观察兔子的习性,为捕猎兔子做精心准备,这些情节刻画了爷爷办事老辣、精明狡诈的形象特点。
D.老兔子在草原上翩翩起舞的神奇情节,采用细节描写,融人作者丰富的情感和想象,富有诗意,充满悲情。
5.请梳理从“我爸按照吩咐,出包拖回捕兽夹”到文末“我爸每次讲到这.眼里就会泛层雾”爷爷的心理变化过程。
6.从这篇小说里,有人读出了温暖,有人读出了残酷,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各题。
罗亨信,字用实,东莞人。
永乐二年进士
..,授工科给事中。
进吏科右给事中,坐累
谪交趾为吏。
居九年,仁宗嗣位
..,始召入为御史。
监通州仓储,巡按畿内。
英宗即位之三月,擢右佥都御史,练兵平凉、西宁。
正统
..二年,蒋贵讨阿台、朵儿只伯,亨信参其军务。
至鱼儿海,贵等以刍饷不继,留十日引还。
亨信让之曰:“公等受国厚恩,敢临敌退缩耶?死法孰与死敌?”贵不从。
亨信上章言贵逗留状。
帝以其章示监督尚书王骥等。
明年进兵,大破之。
亨信以参赞功,进秩一等。
父丧归葬。
还朝,改命巡抚宣府、大同。
参将石亨请简大同民三之一为军,亨信奏止之。
十年进右副都御史,巡抚如故。
时遣官度两镇军田,一军八十亩外,悉征税五升。
亨信言:“文皇帝时,诏边军尽力垦田,毋征税,陛下复申命之,今奈何忽为此举?塞上诸军,防边劳苦,无他生业,惟事田作。
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
况边地硗瘠,霜早收薄。
若更征税,必致窜逸,谋臣但务积粟,不知人心不固,虽有栗,将谁与守?”帝纳其言而止。
初,亨信尝奏言:“也先专候衅端,以图入寇。
宜预于直北要害,增置城卫为备,不然,恐贻大患。
”兵部议,寝不行。
及土木之变,人情汹惧。
有议弃宣府城者,官吏军民纷然争出。
亨信仗剑坐城下,令曰:“出城者斩!”又誓诸将为朝廷死守,人心始定。
也先挟上皇至城南,传命启门。
亨信登城语曰:“奉命守城,不敢擅启。
”也先逡巡引去。
赤城、雕鹗、怀来、永宁、保安诸守将弃城遁,并按其罪。
当是时,车驾既北,寇骑日薄城下,关门左右皆战场。
亨信与总兵杨洪以孤城当其冲,外御强寇,内屏京师。
洪既入卫,又与朱谦共守,劳绩甚著。
景帝即位,进左副都
御史。
明年,年七十有四矣,乞致仕
..。
许之。
归八年,卒于家。
(节选自《明史•罗亨信传》)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
B.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
C.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
D.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
8.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嗣位,指继承君位,皇帝登上皇位,可用即位、登基、践祚等词语表示:崩,本义是山倒塌,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来比喻,从周代开始帝王死称“崩”。
B.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
它是古代科举会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此称始见于《礼记•王制》。
C.“正统二年”中的“正统”是年号。
古人纪年,主要有干支纪年和帝王纪年两种:干支纪年,六十年周而复始;帝王纪年,是按照帝王即位的年次或年号来纪年的。
D.致仕,指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指官员辞职归家。
请老、告老,指官吏因为年老等原因主动请求退休,类似的表达还有“乞骸骨”。
9.下列各项中对于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朝廷派蒋贵出兵征讨,罗亨信参与其中,蒋贵等人借故在鱼儿海逗留十天后返回,罗亨信很是不满,上奏章说明情况。
第二年继续进兵,终于大破敌军,罗亨信也因此晋级一等。
B.参将石亨请求选拔大同三分之一的百姓参军,罗亨信上书制止了这件事,皇上派遣官员测量军田,规定一军八十亩以外都要征税五升,罗亨信援引先例,反对采取这一举措。
C.为防备也先入侵,罗亨信提议在正北要塞增置城卫,兵部虽然不很赞同,但还是接受了他的意见,为保卫宣府城,他持剑坐在城下,即使太上皇受到挟持,他都未曾打开城门,
D.敌人兵临城下,形势非常危急,亨信与总兵杨洪因为孤城处在交通要道,外御强敌,内保京城,浴血奋战,尽职尽责,景帝即位时,他已七十三岁,被晋升为左副都御史。
10.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亨信让之曰:“公等受国厚恩,敢临敌退缩耶?死法孰与死敌?”
(2)若更征税,必致窜逸,谋臣但务积粟,不知人心不固,虽有粟,将谁与守?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贺新郎·九日
刘克庄
湛湛长空黑。
更那堪、斜风细雨,乱愁如织。
老眼平生空四海,赖有高楼百尺。
看
浩荡千崖秋色。
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①滴。
追往事,去无迹。
少年自负凌云笔。
到而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
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②,把破帽年年拈出。
若对黄花孤负酒,怕黄花也笑人岑寂。
鸿北去,日西匿。
(注)①牛山:齐景公登上牛山想到终有一死而凄凉落泪。
②南朝狂客:孟嘉。
晋孟嘉为桓温参军,曾于重阳节登龙山,风吹帽落而不觉。
11.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三句先以“湛湛长空黑”烘托出胸中块垒,通过对风雨交加环境的描写,表达出词人忧虑国事、痛心神州陆沉的悲愤之情。
B.“白发书生”是作者自指,作者落泪既是为神州残破沉沦伤心洒泪,也是联想到齐景公牛山落泪,想到自己生命终将逝去而滴泪。
C.“少年”三句遥接“老眼平生”,折笔追叙少年时代的豪兴与才情。
但是目前却青春已逝,壮志成空,进一步突出了如今的家国之恨。
D.作者最后目送飞鸿北去,抒发对故土的思恋。
“日西匿”暗指南宋国势危殆,振兴无望。
以天际广漠之景物作结,与首句呼应,意余言外。
12.词人主要用了哪些手法表现自己的家国情怀?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四、情景默写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感慨当年的英雄豪杰,经过风吹雨打,现在也成了历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雨霖铃》中交代一对恋人到长亭告别的时间、地点,烘托出一种浓重的凄凉气氛的三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定风波》中描写归途中遇雨,同行狼狈,词人却不在意风雨,吟诗长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选择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薜荔”是古诗文中的意象,古代文人仕途困惑,怀才不遇,身处逆境,常借薜荔抒情,以解心愁,中唐诗人柳宗元被贬柳州时写道“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晚唐诗人沈彬亦有诗云“薜荔惹烟笼蟋蟀,芰荷翻雨泼鸳鸯”,诗中因薜荔而生出凄楚的意味。
有趣的是,薜荔也有另外一面,薜荔不,在寂寞中生长,
延伸着碧绿的藤蔓,任密雨侵,依然绿意盎然,活出自己的精彩。
屈原《离骚》中就有“揽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的诗句,借薜荔这种芳草来表达清高芳洁之意,夏天来了,薜荔更显出一片生机,藤条,坚韧地攀缘吸附于墙壁,构成一扇天然的绿壁,任凭风雨雷电轰击,也不能撕扯分离它们。
()。
待到挂果时,薜荔藤叶丛里挂满了青果,煞是可爱,初唐宋之问“薜荔摇青气,桄榔翳碧苔”,描写了蔓生浓绿的路荔、亭亭玉立的桄榔与碧苔相映成趣的景致,令人。
1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司空见惯同流合污青云直上心驰神往
B.层出不穷随波逐流青云直上爽心悦目
C.司空见惯随波逐流扶摇直上心驰神住
D.层出不穷同流合污扶摇直上爽心悦目
1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古代一些文人仕途不顺,他们怀才不遇,身处逆境,常借薜荔抒情,以解心愁。
B.古代文人仕途多困惑或怀才不遇,或身处逆境,常借薜荔抒情,以解心愁。
C.古代文人仕途不顺或怀才不遇,身处逆境,他们常常为解心愁而借薛荔抒情。
D.古代文人大多仕途困惑或怀才不遇,他们身处逆境之时常借薜荔抒情,以解心愁。
16.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若是睛朗的夏日,远远去仿佛一片彩霞,阳光为它涂上一层金色
B.若是天气睛朗,阳光为它涂上一层金色,远远望去仿佛一片彩霞
C.远远望去,阳光为它涂上一层金色,简直是一片彩霞
D.远远望去,简直是一片彩霞,阳光为它涂上一层金色
六、语言表达
17.阅读下面甲、乙两图,请写一段话简要说明消费者在不同消费链路中的参与度和影响力,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字。
七、材料作文
18.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点击链接就可以阅读美文,打开图片就可以欣赏风景,扫码支付就可以购买时装……科学的发展使成果的共享变得更加便捷。
只是,我们仍然很难共享写作者的思考,摄影师的体验,设计师的匠心……这些仍然属于独创者独有。
对于国家而言,你可以共享别国科学发展的成果,只是很难共享他们独有的关键核心技术。
因为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
我们生活中并不缺乏“共享者”,同时,新时代的中国呼唤着更多的青年人成为某一领域的独创者、独有者。
因为,有什么样的青年,中国就会有什么样的未来。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感悟或思考?请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
2.D
3.C
【分析】
1.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
A项,原文只说传奇、话本、小说“为中国戏曲提供了丰富的思想精神营养”。
C项,“只要……就”错,原文是“只有……才”。
D项,“动人是戏剧艺术的基础与根本,”错,原文说戏剧的基础是文学。
故本题选B项。
2.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
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D项,比喻意在阐明“戏剧文学的根本,还是要扭结在对历史和时代的责任上”。
故本题选D项。
3.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C项,“整个艺术创作就会全功尽弃”错。
原文是“一旦哪个部门脱离了该剧的文学统摄,这个部门就会出现艺术创作问题”。
故本题选C项。
【点睛】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
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
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
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
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
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