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上海教科实验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上海教科实验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
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上世纪初,山西省大同市得胜堡村古长城周边村民,纷纷剥去长城古堡及城墙上的青砖垒墙建屋。
近日,几名村民决定将自家院墙的青砖拆下补修长城。
仔细想一想的是:把青砖贴回去就算是修复了长城吗?文物修缮能与普通房屋建造一样吗?文物保护的前提必须是科学、专业,如若盲目实施,很容易事与愿违,甚至对文物造成二次伤害。
文物修复常常都在追求极致,这显然不是普通人、门外汉可以胜任的。
在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中,且不说对温度、湿度、修复材料等的苛刻要求都要细致把握,修复师为了实现修旧如旧,无论是对问题的筛查、对修复流程的精细控制,还是对传统制造和修复技艺的传承和创新,都需要长久的学习、积累和领悟,耗费巨大的精力。
没有金刚钻,自然揽不了瓷器活。
有修复师坦言,不专业的修修补补有时带来的破坏比“雨打风吹”的自然损坏更加严重,甚至带来不可逆的破坏。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科学修复、专业操作,才能算是对文物切实负起了责任。
(摘编自郑海鸥《文物保护,修旧如旧是关键》)材料二:
(摘编自搜狐教育《文物保护与修复人才奇缺》)材料三:
2018年9月,一则新闻引起广泛关注:四川安岳县的南宋佛像被涂得五颜六色,既没有了庄严,更难说有美感。
原来,这源于当地群众在1995年自发捐资聘请工匠重绘造像,由于民间泥瓦匠并非专业的文物修复师,造成破坏便在所难免。
作为世界文明古国,我国文物规模位居世界前列,据调查,其中仅急需修复的馆藏文物就有230余万件,而国内具有一定保护修复专业技术的人员不足万人。
文物保护修复技术人才的极度缺乏,已经严重制约了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
当前文保领域出台的多项政策文件都强调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健全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实施新时代文物人才建设工程”,当务之急是大力动员、抓紧落实,只有建设起一支体系完备、素质优良的文保专业技术队伍,才能为整体提升文保工作水平奠定坚实基础。
文物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策机制、资本引流、社会认知形成合力。
虽说石刻被毁的代价过于高昂,但时至今日,也理当让其成为一个经典的反面素材,成为一次向全社会普及文物常识的契机。
相关部门,对辖域内的文物应当有细致的摸底;政府财政与社会资本,应当有流向文物保护的常规渠道,而不能只依赖“民间捐资”;可能接触文物的民众,应当有基础、正确的保护认知。
(摘编自易之《南宋石刻被涂成庙会风,文物经不起如此折腾》)材料四:
6月9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故宫文物医院迎来了第一批40名预约观众,面向社会公开招募的文物医院志愿者也正式上岗。
值得注意的是,故宫文物医院的对外开放是有多个维度的。
它既包括对普通预约观众的开放,也包括对外招募志愿者。
由志愿者从事文物医院的讲解工作,使得文物医院在开放的同时,专职人员的工作不受影响,日常业务运转正常进行。
近年来,国内文物保护工作的缺口,成为限制文物保护与利用的重大问题。
一方面,因为专业人才稀缺,文物保护工作本身面临巨大压力;另一方面,在保护和开放难以兼顾的情况下,很多文保单位选择把有限人力用于保护文物本身,从而制约了文物在公共文化与教育方面充分发挥其价值。
鉴于文物保护的专业性,志愿者与专业文保机构必须紧密联系,携手并进。
对于文保机构来说,需要学习先进理念,建立和维护一支高水平的志愿者队伍。
只有紧密联系各有特长、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的志愿者,才能帮助文保机构解决实际问题。
而对于有志于投入文保志愿工作的人们,在释放一腔热情之前,不妨先评估一下自己应具备的相应能力。
(摘编自王钟的《故宫招募文物修复志愿者值得点赞》)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物保护是一个需要多方面合力来推动的系统工程,它包括政府的政策机制,财政与社会资本的引流,以及相关民众具有一定的保护认知。
B. 故宫文物医院的对外开放是有多个维度的,既要吸引普通的预约观众前往参观,又要招募文保志愿者参与到故宫的日常业务运转中来。
C. 文物修复常常都在追求极致,要求修旧如旧,如果让非专业人士盲目修修补补,可能会使文物面目全非,甚至会对文物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D. 我国拥有的文物数量位居世界前列,而修复文物的专业技术人员却十分匮乏,文物修复人才的培养任务十分紧迫,要大力动员,抓紧落实。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四川安岳县的南宋佛像被民间泥瓦匠弄得面目全非,破坏严重,这样的民间修复对正确保护与修复文物而言,价值不大。
B. 许多文保单位难以兼顾文物的保护与开放,这使文物在公共文化与教育方面的价值难以充分发挥出来,志愿者的加入可以帮助解决这一问题。
C. 文物修复专业性极强,其人才培养也很不易,从业者需要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去学习、积累和领悟众多有关文物修复的专业知识。
D. 文博单位从业人员中,非技术人员比例大大高于其他各级专业技术人员比例的总和,这表明我国文物保护专业人才的缺口很大。
3. 材料一、三、四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加以概括。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疾病医疗是城乡居民最现实的后顾之忧,医疗保险是解除这种后顾之忧的最重要的制度保障。
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就陆续建立了面向城镇居民的劳保医疗、公费医疗制度和面向农村居民的合作医疗制度,为解除人民的疾病医疗负担和提升全民健康素质作出了重要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农村土地承包制的全面推行和城镇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原有的由城镇单位与农村集体包办的医疗保障制度难以为继。
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全面推进适合市场经济改革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先后建立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简称“职工医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以及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简称“城镇居民医保”)等制度。
2016 年,国务院决定逐步将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合二为一,整合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简称“居民医保”)。
当前,在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构建和完善的同时,先后建立了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疾病应急救助等救助制度。
除此之外,商业健康保险、职工互助保险等补充性保险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建成,有助于实现医疗保险全覆盖。
当然,现今的医疗保障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医保政策公平性和多样性问题,不同群体保障的层次不一样;医疗保险资源分布不合理,一些地方医疗条件比较差;医疗保障缺口巨大,个人支出负担过重;商业保险发展迅速但整体覆盖面较低,商业健康险覆盖率不足等等。
(摘编自郑功成《加快完善全民医保制度》)材料二:
(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材料三:
国家医保局日前发布《2019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工作方案》。
方案明确规定,将根据医保基金支付能力适当扩大目最范围,优化药品结构,进一步提升基本医保药品保险水平,缓解用药难、用药贵的压力。
在新增调入药品中,将优先考虑国家基本药物、癌症及罕见病等重大疾病治疗用药、慢性病用药、儿童用
药等。
过去一段时间,我国医疗保险处于较低水平,部分重特大病、罕见病的治疗费用来能列入医保范围,同时药品价格偏高,患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多发,甚至出现病患因为得不到医保支持而放弃治疗的情况。
近年来,国家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过程中,推进了医疗、医保、医药三方面体制的联动改革,逐步提高了居民基本医保补助标准和大病保险报销比例,使医疗保险水平偏低的状况有了较大改善。
由于保险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居民需求不断释放,卫生服务利用水平不断提高,门诊人次和住院人次逐年上升。
此次调整医保目录,尤其是新增17种抗癌药并大幅降价,是一个重要举措,无疑是惠民利民深得民心之举。
我国是一个癌症多发的国家,由于抗癌药品研发力量还比较薄弱,需要从国外进口抗癌药,但过高的药价又制约了病患的使用。
近年来,我国对外开放的大门开得越来越大,进口药的关税不断降低,降低药价也有了现实条件。
正是基于此,此次17种抗癌新药不仅能够进入医保目录,而且能够大幅度降低药价,使病患不仅能够用得到药,而且用得起药,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患者在医疗费用上昂貴的压力。
(摘编自《医保目录调整彰显深化医改新成就》)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20世纪50年代陆续建立相关医疗保障制度,到90年代开始逐步推动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我国都在尽力解除“疾病医疗”这一城乡居民最现实的后顾之忧。
B. 2018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回落,这主要是因为2016年国务院决定逐步将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合二为一,整合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C. 2017年,我国职工医保基金累计结存已达16000亿元,而职工医保基金支出未及10000亿元,但仍无法判断我国职工医保基金是否充足。
D. 2014年至2018年,我国职工医保基金收入及支出都在逐步增加。
其中2018年职工医保基金支出突破10000亿元,而职工医保收入已逾12000亿元。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在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构建和完善的同时,先后建立了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疾病应急救助等救助制度,有助于实现医疗保险全覆盖。
B. 过去一段时间,我国医疗保险处于较低水平,部分重特大病、罕见病的治疗费用未能列入医保范围,导致药品价格偏高,患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多发。
C. 随着国家医保药品目录的调整,国家基本药物、癌症及罕见病等重大疾病治疗用药、慢性病用药、儿童用药等将成为新增调入药品。
D. 20世纪90年代推进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和2019年调整医保目录,都表明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能因人
之需,因时而改,因时制宜。
6. 根据材料,简要概括我国现阶段医疗保障工作己取得的成效。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马棚
苏学文
屋是泥坯草屋,草屋久了,墙皮就一块一块地脱,屋顶的草也朽成了泥,背阴的地方就生出一片片青苔,朝阳的屋脊便有狗尾巴草在微风中婷婷地摇晃。
冬天还好。
若是夏日雨季,草屋就在风雨中飘摇。
屋中的盆盆罐罐就传出清脆的雨滴敲打声。
老屋虽破,但住着一家六口人。
有老人有孩子,老人七十多了,就像老屋一样,朽了。
老人的儿子四十多了,儿子的儿子也十七八了。
一日,天气极好,日头透过低矮的门洒进一片光,儿子的儿子对父亲说:“瞧咱家这草屋,该盖新的了。
”
父亲看了儿子一眼:“钱呢?”
儿子看看那片日光不吭声。
儿子正在读高中,弟妹也在上学,全家只靠父母两人挣工分,年底扣了口粮款,拿到手的也只是几十元钱。
一年的油盐钱、学费、老人治病费用,都要从几十元钱中出。
没钱怎么能盖新屋呢?但不盖新屋,三间老屋也住不下了。
于是,儿子就说:“在大门边搭一间草棚也行。
”
父亲说:“搭草棚顶啥?”
儿子说:“搭草棚我住。
”
父亲与儿子就一齐动手,仅用三天时间,父子俩就搭起了一间草棚。
草棚虽小,但草棚是一片独立的空间。
草棚搭好那天,儿子很激动,儿子想,我终于有自己的屋了。
儿子住进草棚后,父亲半夜还能看见棚里的灯光。
父亲就想,儿子在用功呢,明年儿子考上大学,就不会再住这样的草棚了。
父亲就在院中掏出烟吸着,直吸到儿子棚里的灯灭了,他才回转老屋歇息。
转眼过了一年,儿子没有考上大学,儿子还住在草棚里,父亲看见草棚里的灯依旧整夜地亮着。
父亲就想,儿子大了,要娶媳妇的,怎么着也得想办法盖房了。
半夜,当父亲推开用柴笆做的棚门时,父亲看见儿子伏在桌上写字,就坐在儿子的身边,吸了会儿烟,说:“鸡都快叫头遍了,明天还要出工呢!”儿子停下笔说:“待会儿再睡。
父亲看着儿子桌上的书和一撂写满字的纸,问:“明年还考大学?”
儿子打了个呵欠:“不考了。
”
父亲不解:“不考,你还熬夜做啥?”
儿子笑笑,儿子自上高二就没准备考大学,但儿子没说,儿子知道说了也没用,便自个儿憋着劲地写。
父亲看见儿子很认真的样子,就问:“你想住一辈子草棚?”
儿子说:“不想。
”
“咱就盖房。
”
儿子说:“让我再熬一年夜,到时我也甘心。
”
父亲再没说啥,就走出草棚。
父亲走出草棚,仰面看了会儿天,天空很净,星星很亮,父亲望着星星出神。
夏天一过就到了秋天,秋天的时候,村里人都吵着说要分地。
分了地,父亲就不愁盖房了。
父亲盘算着过两年给儿子盖三间瓦房,让儿子在瓦房里娶妻生子。
可是,秋天的日子没完,儿子就当兵走了。
儿子走时,除了一包书一撂写满字的纸,啥也没带,连裤衩都脱下了。
儿子穿着一身军装,很平静地走了。
儿子走后,草棚就空落了。
又到半夜,父亲看见草棚一片黑,心里就空落落的。
于是,父亲就到草棚里吸烟,想着在部队的儿子。
冬日,农闲时,土地分到了户。
过了冬,春风吹绿田野时,父亲卖了队里分的一头老牛,到集镇上买了一匹枣红马。
父亲年轻当兵时骑过马,因此,父亲喜欢马。
喜欢马的父亲将马拴进了儿子住过的草棚里。
每夜,父亲就起来给马添草添料。
父亲站在草棚里,一边听着马嚼草的声音,一边想着此时儿子在部队写着什么。
枣红马被父亲驯服得十分温顺,耕田耙地比牛走得快,父亲十分珍爱它,闲时就牵马到田边坝上放。
忙时,父亲将马笼头卸了,马就自己出去找草吃,却不吃一口庄稼,晚上自己回家。
父亲说,马通人性。
日子过得很顺畅,父亲终于盖起了三间瓦房,但儿子没有回。
父亲想,儿子怕是不回来。
父亲依然住在草屋里,草屋虽破,但父亲住了一辈子。
父亲伴着马过日月。
后来,父亲在草屋里患了癌症。
患病时,马也病了,父亲却半夜牵着马走了几十里给马找兽医。
马病医好后,父亲就再也没有下床。
当儿子从部队回家奔丧时,看见棚里的枣红马已绝食几天了。
儿子就给马解下笼套,马却不动,把马牵出门时,枣红马就伸着脖子长嘶。
儿子给父亲办完丧事后,看见枣红马已经皮包骨了。
儿子想,枣红马倒也有情有义。
儿子立在棚前,久久地看,看见那马的两眼汪着水。
儿子就牵着马来到父亲的坟前,马在父亲的坟边又长嘶一声,那声喑哑、沉闷,久久地在坟前萦绕。
儿子将马笼套解下,放马在田野里吃草。
到了傍晚,那匹枣红马却没了踪影。
儿子看着马棚,还有马棚里的枣红马的笼套,耳边又响起了枣红马的嘶鸣。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篇有关泥坯草屋的环境描写,突出其久经岁月、腐朽破败的特点,为人物出场提供了舞台,为下文情节发展起到铺垫作用。
B. 小说描写父亲半夜里看见儿子草棚里的灯光时的心理与动作细节,既表现儿子为梦想而用功的拼搏精神,也写出父亲对儿子的关爱。
C. 父亲终于盖起了三间瓦房,但让儿子在瓦房里娶妻生子的愿望到死也未实现,小说借此表达了两代人之间的代沟无法弥合的主题。
D. 小说透过一户农村家庭的“窗口”观照特定历史时期农民生活与思想面貌的变化,“挣工分”“土地分到了户”等短语交代了时代背景。
8. 枣红马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从情感的角度简要分析。
9. 小说为什么以“马棚”为题?请通读全文,从情节与环境的关系、人物与主题的关系两个角度加以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頍,字景文,齐州刺史颁之弟也。
年数岁,值江陵陷,随诸兄入关。
少好游侠,年二十,尚不知书。
为其兄题所责怒,于是感激,始读《孝经》、《论语》,昼夜不倦。
遂读《左传》、《礼》、《易》、《诗》、《书》,乃叹曰:“书无不可读者!”勤学累载,遂遍通五经,究其旨趣,大为儒者所称。
解缀文,善谈论。
年二十二,周武帝引为露门学士。
每有疑决,多頍所为。
而頍性识甄明,精力不倦,好读诸子,偏记异书,当代称为博物。
又晓兵法,益有纵横之志,每叹不逢时,常以将相自许。
开皇五年,授著作佐郎。
寻令于国子讲授。
会高祖亲临释奠国子祭酒元善讲《孝经》頍与相论难词义锋起善往往见屈高祖太奇之超授国子博士后坐事解职,配防岭南。
数载,授汉王谅府谘议参军,王甚礼之。
时谅见房陵及泰、蜀二王相次废黜,潜有异志。
頍遂阴劝谅缮治兵甲。
及高祖崩,谅遂举兵反,多頍之计也。
顿后数进奇策,谅不能用。
杨素至蒿泽,将战,頍谓其子曰:“气候殊不佳,兵必败。
汝可随从我。
”既而兵败,頍将归突厥,至山中,径路断绝,知必不免,谓其子曰:“吾之计数,不减杨素,但坐言不见从,遂至于此。
不能坐受擒执,以成竖子名也。
吾死之后,汝慎勿过亲故。
”于是自杀,瘗之石窟中。
其子数日不得食,遂过故人,竟为所擒。
杨素求頍尸,得之,斩首,枭于太原。
时年五十四。
撰《五经大义》三十卷,有集十卷,并因兵乱,无复存者。
(节选自《隋书·卷七十六》
10. 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会高祖亲临/释奠国子祭酒/元善讲《孝经》/頍与相论难/词义锋起/善往往见屈/高祖大奇之/超授国子博士/
B. 会高祖亲临释奠/国子祭酒元善讲《孝经》/頍与相论难/词义锋起/善往往见屈/高祖大奇之/超授国子博士/
C. 会高祖亲临释奠/国子祭酒元善讲《孝经》/頍与相论难/词义锋起/善往往见屈高祖/大奇之/超授国子博士
/
D. 会高祖亲临/释奠国子祭酒/元善讲《孝经》/頍与相论难/词义锋起/善往往见屈高祖/大奇之/超授国子博士/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五经,一般指儒家广为流传的五本经典,即《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B. 国子,此处指国子学,中国古代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
始设于晋武帝,与太学并立。
C. 配,指“配流”,在罪犯脸上刺字后,将之押解、发配、流放到荒僻、偏远处,以示惩戒。
D. 竖子,意为“小子”,是对人的蔑称,《荆轲刺秦王》、《鸿门宴》中的“竖子”均是此意。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頍少不读书,成年发奋。
王頍二十岁前都没有认真读书,被兄长责骂后幡然醒悟,昼夜苦读数年,终于取得了一定的儒学成就。
B. 王頍博览群书,辩才出众。
王頍遍读儒家经典和兵法等各类书籍,被称为“博物”,在与国子祭酒辩论时常能使对方哑口无言。
C. 王頍智计出众,料事如神。
王頍看出时机不当、气数不佳,估计会战败,战败后他又告知儿子保全之法,儿子违背,果然被捕。
D. 王頍自负才华,下场凄凉。
汉王杨谅想反叛,于是王頍暗中为他出主意,整顿军备,又多次出奇谋,却因被杨素打败而被捕遇害。
13.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之计数,不减杨素,但坐言不见从,遂至于此。
(2)其子数日不得食,遂过故人,竟为所擒。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绝句二首》(其一)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迟日”,出自《诗经·七月》:“春日迟迟。
”
14.对这首诗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迟日江山丽”的“迟日”即快要落山的太阳,第一句写景远近结合,一个“丽”字将太阳照耀下的锦江和岷山写的明媚多彩。
B.第二句“春风花草香”是近景,进一步以和煦的春风,芳香的百草,清新的春草来展现明媚的大好春光。
C.“泥融飞燕子”写冰雪融尽,泥土潮湿而松软,南归的燕子正在轻盈的飞来飞去,繁忙的衔泥筑巢,显出一派春意盎然的情状。
D.第四句“沙暖睡鸳鸯”写江岸的沙滩被太阳晒得暖融融的,慵懒的鸳鸯睡在上面,享受这怡人的春光。
1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前两句的“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组成一幅粗线勾勒的大场景,洋溢着诗人对春天对生命等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
B.诗的后两句则是工笔描绘的特写画面。
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闲适的慵睡则透出温柔的春意。
C.全诗虽然对仗不够工整,但却用语贴切、生动,音韵和谐,在杜甫诸多描绘春天景物的诗中,无疑是一篇难得的佳作。
D.全诗既有全景,又有特写,从多种角度描绘了一幅色彩明快、富有生命气息的立体春景图。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的《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句描写了飞流直下,瀑布喧嚣,水石激荡的动人场景。
(2)白居易《琵琶行》中,在琵琶声低沉徘徊,近似停顿之后,猛然爆发出一阵雄壮铿锵、激越昂扬的强音,将全曲推向高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氓》中“______,_______”两句直接表现出女主人公决绝而刚烈的性格特点。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7.某中学将为高三学子举办主题为“青春、成长、感恩、责任”的“成人礼”活动,活动最后环节为“跨越成人门,开启新征程”,请你为这一环节写一段主持词。
要求:语言优美,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手法,不超过1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8.阅读下图,对图表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三年内,该教育机构的课程总收入每年以翻番的速度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