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售票,想过民工兄弟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售票,想过民工兄弟吗?
在温州打工的重庆籍民工黄庆红日前致信铁道部,称其4次到火车站排队买票未果,工作人员称使用网络或电话购票比排队快,但对民工而言,网络购票比通宵排队购票更不现实。

“网络购票,对我们来说太复杂,太不切合实际了。

我们连买票的资格都没了”。

(《重庆晨报》1月5日)
网络售票,想过民工兄弟吗
一月的温州很冷,37岁的重庆市彭水农民工黄庆红又一次来到火车站买票,想碰碰运气,但没有票,这已经是黄庆红第四次到火车站了,工作人员每次都跟他说,票早在网上就抢光了。

伤心之余,黄庆红干了件农民工想都不敢想的事,给铁道部写了一封信,指责网络购票对农民工不公。

黄庆红在温州打工,往年回家买票,他只要起得比别人早一点,穿得比别人多一点,不怕吃苦受累总能在售票窗口排队买到回家的票。

网络购票推出以后,铁道部规定,电话订票、网络购票预售期全国统一为12天;车站窗口、铁路客票代售点及自助售票机的预售期不超过10天。

守在电脑前等着秒杀尚且买不到票,可想而知,两天以后,能有多少票留给那些排队的农民工。

在写给铁道部的信里,黄庆红这么说:“每年春运,排队买票,对我们农民工是折魔(磨)。

今年我们想要这个样的折魔(磨),也没有了。


这封信里的酸楚,恐怕也只有那些屡次排队不得的农民工兄弟才有切身的体会。

黄庆红说,他们厂里40多个工友都不会弄电脑。

老板同情他们,帮他们上网买票,结果他弄了半天,也弄不起来,不是进不去,就是没票了。

老板说,就算有票了,还得开通啥子网银。

在新技术面前,他们空有一身蛮力,拼体力比耐力的优势荡然无存。

为了回家,很多电脑都没摸过的农民工四处寻找网吧,用长满老茧的手敲击键盘,他们中的很多人甚至连怎么登录都没学会,如今却要经历如此复杂的一个购票过程。

黄庆红说,他们是打工的,又不是白领,哪会开通这个,这不是用脚趾头想出来的吗?谁都知道有多少人正等着票呢,铁路售票网可能会因访问量过大导致系统瘫痪,这都是过过脑子就能想到的事,可这种事情还是发生了。

还有,农民工有几个人有电脑的,又有多少人会电脑的,他们笨拙的双手抢得过几个人?这也是过过脑子就能想到的事,那么铁路部门又想出了什么法子应对?
农民工的要求其实很简单,不管是网络售票还是窗口售票,他们只是要一张回家的票,不需要很豪华,不需要很高速,只要能让他们坐上车,哪怕慢一点,哪怕是站着一路回家,这就够了。

可是有多少人真正回应了他们的需求,又有多少改革让这种回乡之路变得简单轻松一点?
速度越来越快,票价越来越高,那些曾承载梦想的绿皮车多已消失不见。

大时代的变革中,农民工一次又一次受伤——城市化用高房价和户籍门槛把农民工挡在门外,高铁时代又把囊中羞涩的农民工抛在了身后。

农民工总是追随着马车跑啊跑,他们伸手去够,却总是够不着——马车飞快,他们步履蹒跚,那些坐在场外观望的社会精英们却似乎很纳闷,不是给了马车了吗,为什么他们不坐上去呢?
黄庆红的信告诉我们,坐在高位未必就看得远了,反而会因为不接地气成了空中楼阁。

网络购票制度看起来人人公平,但由于忽视了农民工的现实情况,演变为对农民工的一种伤害。

这种伤害远比寒风腊月中排个一天一夜的队更让他们寒心。

欲把脉民工,先要分清主次
欲把脉民工,先要分清主次。

网络购票难度不在于有多复杂的技术流程,更谈不上必须专业技术人员才能搞定。

应该说只要稍稍有一些网络基础的人都能够顺利完成。

由此,应当问责的是用人单位是否忽视了对民工的网络技能培训,或者根本就是没有这一茬。

应当问责的是一年一度的所谓“文化下乡”、“科技下乡”是否流于形式?更加应该反思的是当下城乡二元制经济结构的弊端是多么巨大,这样的经济结构需要的是只知道出死力的廉价劳动力,以至于排斥了最低层次的技术需求。

而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售票网站能否正常进入?出现了收钱吞票的情况该怎么办?窗口售票与网络售票是否存在自己人与自己人抢夺票源?更需要注意的是窗口售票是否出现无票可买,而“黄牛”依旧猖獗的问题。

不分清问题的主次,将网络购票视为剥夺农民工的权利,削足适履的后果只能是制度和技术上的倒退。

买椟还珠的最终结果是重新走上年末购票难的老路。

农民工需要在呵护中适应时代
对于很多农民工来说,先天性的文化基础差,加上后天的为生计而忙碌,根本没有精力、时间,更没有额外的金钱来学习新知识,即使在眼下网络十分普及的情况下,很多农民工依然对网络一无所知,对手机除了会使用简单的通话功能外,其他也是所知甚少,这不仅限制了他们跟上和适应时代的发展,更限制了他们拓宽就业渠道和待遇的改善,让很多农民工实际上变成了城市建设的血肉机器,显然,这既不合理,也不利于社会的共同进步。

改变这一状况,让广大农民工和身处社会最底层文化知识贫乏的弱势群体都能适应时代的发展,熟悉和掌握一些普及型新科技设备的运用,应当作为政府和社会的一项关爱行动来实施,在国家每一项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新技术投入运用前,除了加大宣传力度以外,还应当有针对性地对某一群体进行必要的推广,就电话、网络购票而言,在实施之前,如果我们铁路相关部门,能够深入到农民工比较集中的工厂、企业进行普及,让广大农民工能够对这项安全方便快捷的购票方式有所掌握,再通过农民工自身的辐射,想必会使更多的农民工能够掌握电话和网络购票基本流程,也不至于出现目前这种尴尬现象。

农民工抱怨网络购票源于公平缺失
首先是机会不公平。

按照规定,网络和电话购票的预售期为12天,代售点10天,车站窗口则仅5天。

这一制度设计,本意在于提前分流购票需求,减轻车站窗口排队压力,但在无形中构成了对农民工的机会剥夺。

由于“僧多粥少”,热门方向的火车票开通网络、电话购票几个小时内就被一扫而光,车站窗口的主要职能只剩下取票以及一些冷门路段车票的发售。

可以说,仍习惯于到窗口排队买票的农民工还未上路,就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

其次是能力不公平。

农民工大多不了解网络,更不了解网络购票,对于他们来说,买票靠的就是拼体力。

往年春运,带着被子通宵排队,虽然苦点累点,但总归能在窗口买到返乡的车票。

如今实行网络购票,对
于不会上网的农民工阶层来说,无异于一种能力歧视。

提前排队的招不灵了,农民工有劲无处使了,不会上网连买到票的希望都没了。

就眼下而言,火车票的销售服务亟待完善。

一方面,拉平网络、电话、窗口等各渠道的预售时间,保障每个渠道的用户能够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购票;同时,降低农民工团体购票门槛,加开农民工专列,为农民工安排尽可能多的运力资源,使其尽可能方便快捷地买到车票。

从长远来看,解决春运运力不足才是关键所在。

毕竟,让每个旅客都买到票,走得了,走得好,才是最大的公平。

农民工订票非得上网不可吗?
难道农民工订票就非得上网不可吗?事实上,农民工并不缺乏订票的途径:西安铁路局此前决定,5人以上农民工可购团体票(据《西安日报》);此前北京则规定,500人以上农民工购买火车票可申请专列(据《北京青年报》);此外,衢州也曾宣布,农民工回家不用愁,返乡车票可通过工会预订(据浙江新闻网)……明明有这么多的途径,但是现实中却逼着农民工若想买到车票就只能上网,这难道不值得思考吗?至少在笔者看来,解决农民工买票难,除了铁路部门之外,有关部门都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